4月19日晚上19:30
十點讀書主編雅君
分享 【美得攝人心魄的國家寶藏
可以帶回家的中華文明博物館】
並帶來十點讀書第二本自營書
【中國國寶全書】 限時早鳥福利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預約直播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苦惱?
為了孩子的教育絞盡腦汁,孩子卻總是不聽話;
哪怕把所有道理告訴孩子,他們依舊充耳不聞。
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呢?
其實,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越容易脫穎而出。
這聽起來有點反常識,實際上有科學理論支撐。
人腦的前額葉部份,控制著思維、情緒等功能。
一般來說,孩子4-6歲時,前額葉才開始啟用,15-20歲時發育完全。
對於前額葉發育不完善的孩子而言,要理解父母的觀點,與父母共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是父母成天說教,會不知不覺間激發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最後徒勞無益。
為人父母,總是擔心對孩子愛得不夠多,可有時候,適當放手反而能事半功倍。
心理學家陳海賢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跟媽媽吐槽道:「學校裏一個老師總是罵人,對我也很不友好。」
沒想到他媽媽來了句:
我們不能控制自己沒法控制的事情。你應該想想,這種挫折給你帶來了什麽樣的磨練呢?
這話看起來沒什麽錯,可站在兒子的角度看,媽媽一直在否定自己的感受,於是感覺很不舒服。
類似的事情多了,兩個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困難,代溝由此產生。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其實並不需要說太多。能耐心聽完孩子的抱怨,了解他們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種安慰。
孩子真正在乎的,是父母能不能看見自己、理解自己。
正如臨床心理學家貝姬·甘迺迪所寫:
我們所能做的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事情就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平靜、克制、不急躁、不指責和不看重結果。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說教。
尤其是隨著年齡增大,孩子會很排斥父母的嘮叨。
因為被說服往往意味著他們做錯了。父母的理由越充足,越顯得他們無知。
在這種應激狀態下,孩子會下意識進行自我保護。要麽表面聽話內心抵抗,要麽直接撂挑子逃避現實。
也因此,父母的苦口婆心在孩子面前大多收效甚微,吃力不討好。
下次孩子情緒低迷時,父母不妨試著主動抱抱孩子,問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麽,以及他是不是很生氣,是不是感到不公平。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孩子會自然而然開啟自己。
長此以往,親子關系勢必越來越好。
同事文文有段時間心力交瘁,為兒子的教育問題頭疼不已。
自從兒子上一年級後,她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耗在孩子身上。每天除了給他聽寫拼音、檢查錯題還要做各種手工。
可兒子卻對學習一點也不上心,有時甚至記不清老師布置了什麽作業。文文生完氣,又不得不去班級群裏問,語氣卑微極了。
只要待在一起,文文就跟兒子說起學習的重要性。可時間 久了,她發現兒子還是一如既往調皮,所有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文文被挫敗感和無力感裹挾著,不知如何是好,後來索性放過自己,能少管的就少管。
意外的是,當她對兒子的學習盯得沒那麽緊後,兒子反而變了,會自己預習功課,有不懂的問題還會主動來問她。
她後知後覺地意識到,父母大包大攬絮絮叨叨,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工具人,索性擺爛起來。
只有擁有了選擇權和掌控感,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去做一件事。
自媒體博主凱叔很早就發現了這點,在育兒過程中,他常常有意識地控制自己,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就拿寫作業來說,凱叔從來沒有催過女兒,只是跟女兒約定當天的作業一定要做完,做不完的話自己承擔後果。
一次,女兒放學後貪玩,作業拖到晚上10點多了還沒寫完。
凱叔沒有數落她,也沒有縱容她,而是陪著她,讓她在很困的情況下堅持去寫。
慢慢地,女兒逐漸自己調整時間,在學習方面變得自覺多了。
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從來都不是父母的說教,也不是課本的灌輸,而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中國家庭往往有一種賽局,父母想要越俎代庖,幫孩子做出對的決策,結果卻事與願違。
父母作為過來人,給孩子講大道理,本身沒有惡意。
可要知道,孩子和父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再厲害,也很難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讓孩子從小學會對結果負責,以後才會變得有擔當。
有人說: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會產生特別大的影響,想要孩子有什麽樣的能力,父母也最好要自我培養這樣的能力。
的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的品格、性情和能力。
想改變一個孩子,重要的不是一味講道理,而是做好這些事。
第一,做「聽話」的家長,傾聽孩子的需求
有個老人給教育專家尹建莉寫信,說自己2歲的孫女愛撒嬌,喜歡隨意亂摔玩具,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尹建莉耐心地告訴他,凡是「逆反」的孩子,都說明家庭教育出了某些問題。
企圖改造2歲的孩子,思路本身是有問題的。
面對孩子時,重要的不是居高臨下地命令孩子聽話,而是拿出理解和耐心,做一個「聽話」的家長,去讀懂孩子內心的需求。
比如孩子撒嬌要抱抱,可能不是孩子偷懶,而是想解決視線低矮的問題,或者獲取安全感。
第二,用RMRA提問法,幫孩子找到答案
一些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時,會下意識地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認為孩子不懂事、不乖、不愛學習......
這些標簽往往暗含指責,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夠好、很糟糕的人。
不妨放下評判,而RMRA提問法,幫助孩子成長。
所謂RMRA,是「Result、Method、Resources、Action」的縮寫, 即聚焦於成果、方案、資源、行動。
比如孩子上學遲到了,別責怪他為什麽遲到,而是問他:「等會怎麽跟老師解釋呢?下次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透過提問讓孩子自己說出答案,他們會充滿成就感,也傾向於遵循說出來的話去改變。
第三,放棄說教以身作則,勝過千言萬語
湛廬文化創始人韓焱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她說從小到大,父母從沒強迫過她讀書,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晚上都在讀書,還會把書裏內容講給她聽。
每年寒暑假,媽媽經常帶她去新華書店,每次都挑一大堆書,把口袋裏的錢都花光。
兩人要是沒錢坐公交車回去,就一起提著袋子開心地走回家。
耳濡目染之下,韓焱自然而然愛上讀書,創業方向也跟閱讀相關。
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自己就要先成為這樣的人。
養孩子就像在照顧花園,家庭給了什麽氛圍,播下什麽種子,孩子就會結出什麽樣的果子。
所以,與其拼命雞娃,不如自己努力。
希望所有父母都明白,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
真正的愛,是托底、支持、認可,而不是以愛的名義進行說教、控制、貶低。
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越有自覺性,未來也會更優秀。
作者 | 林希言,公眾號:希言說成長
主播 | 賞新晴,視訊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