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40歲,有幸參加了自己的「葬禮」

2024-04-09情感

4月19日晚上19:30

十點讀書主編雅君

分享 【美得攝人心魄的國家寶藏

可以帶回家的中華文明博物館】

並帶來十點讀書第二本自營書

【中國國寶全書】 限時早鳥福利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預約直播

羅振宇最近提到一個新概念,很有意思,叫 「終活」 ,很適合今天跟大家談談。

它指的是從50歲開始,你就應該「收拾」自己,對閑置物品進行大量的斷、舍、離;

60歲前後,要把自己所有的銀行帳戶,歸結到一個帳戶上;

70歲的時候,要做好準備,搬到鬧市區的公寓去住;

75歲之後,要把自己的所有個人物品,收拾到只要一個手提袋,提起來就可以走……

到80歲的時候,你就要跟給你收拾後事的人,做簡單的交代,不要給他們添麻煩。

有網友看完後,感到很傷感、心酸、人生好淒涼;而有人則認為大可不必,60多歲還在工作,80多歲還在跳舞、旅遊的老太太也大有人在,開心更重要。

但似乎大家都對這一句話很有共鳴: 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大部份人是忌諱談論死亡的,似乎死亡是一件令人很恐懼的事情。

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的。

我們未必需要像「終活」那樣去規劃余生,但如果不把「生死」這件事悟明白,又如何知道該怎麽活?

人生下半場,你是否也想有尊嚴地活著,有尊嚴地告別?

曾看到一個采訪,66歲的徐舒,滿臉紅光喜悅,面對鏡頭講述著:

「有人問我,生命最後的半個小時你幹嘛?

我會用10分鐘畫個淡妝,讓自己漂亮一點;

然後再用10分鐘跟你們每個人告別;

最後10分鐘,你們誰也別打擾我,我要一個人去體驗。

因為我對死亡特別好奇,沒有人告訴我從此岸到彼岸是怎樣的過程。

我覺得會像我父親一樣,死亡是一個很愜意、很溫暖的過程。」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欣喜地歡迎死亡的到來,不禁想問:她是怎麽做到毫無恐懼的?

原來,徐舒也曾經歷巨大的生死考驗。

在母親患病時,她眼睜睜地看著母親被送進ICU,痛苦不堪卻無能為力,決心要找到讓一個人「最舒服」的離開方式。

於是,她成為了海澱醫院安定病房的,臨終關懷誌願者。

在這裏,她說: 「我們尊重死亡是一個自然過程,幫助患者有尊嚴地告別。凡事以患者感受為主。」

也是在這裏,她好好送走了自己的父親,沒有遺憾,因為父親沒有受罪,她也和父親表達了對彼此的愛。

最後那一段時間,她握住父親的手說:

老爸,您即將開始下一段路程,請跟著光走。無論如何,我都會拉著您的手,陪你一起,走向愛與溫暖。

如今,徐舒面對著自己的乳癌,已經做好了全然的準備。

她提到自己患癌後,反省自己的前半生都白活了,按照父母的標準、好妻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斷討好。

但現在,她完全為自己而活,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樣哪怕死亡隨時到來,她都可以欣然歡迎。

由此可見,做自己、愛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晚。

因為只有充分地活過,你才能好好告別。

任何的告別,確實是讓人挺傷感的,我曾經也在離別中放聲大哭,以為一切都灰飛煙滅了。

可是,告別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

曾有一位智者,在小女孩問「我的小狗死了,我如何才能不那麽悲傷」時,他循循善誘道:

假設你非常喜歡天空的一片雲朵,但是雲朵突然不見了,你覺得雲 死了,你感到很傷心,不知道雲朵去了哪裏。

可是如果你有時間去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你的雲朵並沒有死。

雲朵變成了雨水,當你看著雨水,你就看見了你的雲朵。

當你專註喝茶的時候,你看到雨水在你的茶裏,你的雲朵也在你的茶裏。

你可以說,你好啊,我的雲朵,我知道你沒有死,你以一種新的形態活著。

所以,小狗也是一樣的。

如果你能看得夠深入,你會發現你的小狗,轉換成了一種新的形態,繼續存在。

小女孩聽到這裏,欣然笑了,在某個層面,她知道她的小狗並沒有真正消失,只是開始了一段新旅程。

連孩子都能感知到的部份,我們成年人卻麻木了。

或許我們也可以更深入地去觀察我們的人生,契入更深的本質,那對於死亡的恐懼就會大大減輕。

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提名)【生命終局】,拍攝了臨終關懷醫生和病患的故事。

但,它其實是一部拍給健康人看的電影。

創始人米勒提到,臨終關懷重要且唯一的原則 直面痛苦。為什麽?

「因為我們痛苦於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痛苦於健康與重病的差距。

當我們沈浸在這樣的比較中,便無法體驗到,每時每刻的自己其實都是完整的。」

那讓我們痛苦的到底是什麽?是對未知的恐懼。

害怕失控,害怕無常,更害怕不知道要怎樣活著。

但也恰恰借由這份病痛,患者和家屬在不斷的選擇和臣服中,放下控制,去直面痛苦,去走進未知,去真正活著。

最終,他們活出一顆「覺知」的心,能覺知什麽是真、什麽是愛、什麽是美。

然後跟隨自己的心去自然行動,不再受世俗框架的限制,去活出真正的自己。

我今年近40,曾經對死亡也是相當恐懼。

但去年,有幸參加了一次我的「葬禮」—— 和小夥伴們模擬我人生的最後時刻。

我舒舒服服地躺在墊子上,蓋上被子,閉上眼睛,周圍圍繞著祝福我的友伴們,送我「最後一程」。

我發現,在躺下去的那一剎那,五官五感變得非常敏感。

夥伴們細細碎碎為我發送「祝福」的聲音,都似乎放大了很多倍,讓我倍感溫暖、安心。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整個人生在我的面前快速展開,遺憾的、挫敗的、成功的、歡喜的……

所有的好事壞事,都如此清晰地湧現出來。

更甚之,我仿佛看到自己白發蒼蒼,家人們、朋友們、侄兒侄女們都來和我告別,她們的愛和面龐讓我再也繃不住了,淚流不止。

我如此地感恩,活著這一趟,收獲了那麽多的愛和溫暖。

我問我自己:「你還有什麽遺憾嗎?往後余生你要怎麽活?」

答案是: 我決定在余生的每一刻,不管發生什麽事,都盡可能地提醒自己,活在愛中,活在對每個人的感恩中。

我們無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個會先到來。

但也不必為此恐慌,正如66歲的徐舒,做好準備,活出自己,也可以歡喜笑迎。

那怎樣才能做到真正地活著呢?

一、走進自己內心,熱烈地活一遍。

一位疼痛科的醫生在照顧病患老人時,曾感嘆:「生命到盡頭,也沒有一個人走進他(老人)的內心。」

這是因為,老人生病後其實已經想走了,可是他的子女、單位、領導,都出錢出力給他看病,照顧他,希望他能好。

可是他感覺自己好不了了,想要離開,卻不能這樣說,怕傷了人家的心。

這讓醫生感到很痛心,老人內心很憋屈的話,是無法走得很安詳的。

那對於我們來說,與其期待他人的理解,不如自己走進自己的內心,看見自己,活出自己。

當我們把向外期待的目光收回來,才能好好傾聽自己的聲音,連線自己的力量。

當然,要真正聽見自己的心聲不是件容易的事。

往往我們聽到的,是頭腦中喋喋不休的焦慮、恐懼、抑郁驅使下的聲音。

我們需要做很多的內在清理和修復,才能真正傾聽自己。

跟隨自己的內心,熱烈地活過,才能在生命終局,問心無愧,不留遺憾。

沒有遺憾,不是意味著事事成功,而是我勇敢地追求過,我對得起我自己,我可以對自己說,這一趟人生,值了!

二、緊緊擁抱愛的人,緊緊擁抱自己。

曾有一位臨終的人表達過,患病後,最希望的是:自己能被所愛的人緊緊擁抱。

美國心理治療師家薩提亞也曾經說過,人一天至少要有4個擁抱才能生存,8個擁抱才能維持生活,12個擁抱才能促進生長。

我曾經在家庭聚會時和家人們彼此擁抱,並說「謝謝你,我愛你」,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在我們之間流淌,情深如此,還有什麽可遺憾的呢?

所以,在這個當下,去擁抱每一個我們愛的人吧!

放下面子,放下害羞,緊緊地擁抱對方,表達最深的愛。

同時,也別忘了把自己擁抱起來,對自己說:你真棒!我愛你,我是真的真的很愛你。

不斷滋養自己,滋養他人。

三、臣服於命運,行走在愛和感恩中。

一位主持海葬多年的船長曾總結說:「葬禮中,感恩的意義要大於告別。」

他看到,很多人是透過葬禮來懷念、感激故去之人的恩情。

在對方活著的時候沒有表達過感恩,成為他們很深的遺憾。

因此,我們有幸還活在這個當下,不妨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地向每個人表達自己的感恩。

感恩我的重逢,感恩我們的連線,感恩我們還能有機會表達感恩。

我的恩師曾經教導我們兩個很重要的智慧:

第一個是:你並不孤獨,你屬於很大很大的群體,被大愛圍繞著。

第二個是:生命是用來享受的。

在我看來,這個享受,不是欲樂的放縱。

而是真正認識生死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後,放下執取的心,從愛出發生活,而不是從恐懼出發生活。

這才是真正地享受人生。

有生之年,只要有一天生活中沒有歡笑,那一天就如已經死去了一般,已經浪費了。

所以,記得慶祝,記得快樂,你值得,你真的值得。

作者 | 本文轉載自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

主播 | 紫陌,微信公眾號:紫陌講故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