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庭裏的父母是恨孩子的 , 如果你在家裏感受到的不是足夠的愛 , 而是恨 , 或者感受到你的存在就是一種錯 , 那麽在成年後的親密關系裏 , 大機率會形成比較強的焦慮型依戀人格 , 談戀愛的時候非常焦慮 , 一旦愛上了必定用力過猛 , 結果把別人嚇跑 。
簡單說 , 就是原生家庭裏缺愛了 , 就一直感覺自己不值得被愛 , 為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 會拼命討好別人 , 換取被愛 。
這樣的孩子通常來自於什麽樣的家庭呢 ?
有一種非常典型的家庭結構 , 父親的缺位 , 母親的過度入侵 , 以及被邊緣化的孩子 , 這種家庭裏養育的孩子 , 內心的孤獨和表面的焦慮成了常態 。
父親的缺位 , 不僅僅是指他不在場 , 更指代他對孩子的忽視 。 他雖然沒有打壓貶低 , 但是他沒有給予你情感上的回應 , 當然 , 也不會給予你的母親情感上的回應 。
得不到回應 , 會讓一個人保持在一個低電量的狀態 , 所以很難去耐受高濃度的情感和人際關系 , 也很難和周圍世界建立穩定關系 。
母親本身 , 沒有被愛滋養 , 也不會對孩子輸出純然的愛 , 這樣的母親對孩子所謂的愛 , 可能是恨的演變 。
這不是危言聳聽 , 父母天生愛孩子 , 但這也不耽誤父母會恨孩子 ,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寫過 【 母親恨孩子的十七個理由 】, 其中深刻談探討了母親對孩子的恨意 。
這個恨的原因有這麽幾個 :
第一 , 孩子並不是父母設想的完美的樣子 , 幼小的孩子天生的自私是令人失望的 。
第二 , 是孩子的到來對母親的身體和精神都造成了傷害 , 比如說嬰兒需要哺乳和照顧 , 需要無時無刻的去滿足他的需求 , 占用了母親太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 母親必須犧牲資源養育他 , 也必須愛他 , 這有很大機率會讓人心有不甘 。
第三個原因 , 孩子會搶占伴侶的關註和愛 , 而且孩子出生後 , 即便婚姻生活不幸福 , 也得為了孩子強行維系婚姻 , 有的養育者會把這部份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
當然這些恨 , 和愛是同源的東西 , 就像你越愛一個男人就越容易被他傷害 , 也越容易恨上他 。
父母對孩子的恨是不被主流所接受的 , 所以父母會用愛的名義包裝這種恨 , 它往往以一種不被察覺的方式傳遞出來 , 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就是對孩子的掌控和過度入侵 。
比如說一個女孩 , 她的媽媽不敲門就進她的房間 , 還會偷看她的日記 , 這就是對她邊界的漠視和入侵 , 也是母親的愛恨交織 。
焦慮型依戀的原生家庭有三個特點:
第一是隨時面臨著失控 , 母親的情緒一定是不穩定的 , 所以給予孩子的各種情緒也是不穩定的 。
一些父母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 隨之產生的焦慮和失控感被父母轉移到了孩子頭上 , 這時候父母可以透過打壓和管教孩子 , 從孩子身上找回掌控感 , 那麽孩子就得到了失控感 , 一個有失控感的孩子就會患得患失 。
第二個是沒邊界感
因為孩子感受到的父母之愛 , 是以一種控制的方式 , 和一種過度入侵的方式進行的 , 所以孩子潛意識裏面覺得親密關系本身就應當是不分你我的 , 且具有控制性的 , 焦慮型的人格就會理所應當的認為 , 兩個人在一起就應該親密無間 , 你也不應該對我有所隱瞞 , 如果你對我遮遮掩掩 , 那你就是渣 。
第三個是孩子容易感到愧疚和討好性格
因為父母關系不和 , 父親常常不在家 , 對母親也是冷漠的 , 這會讓孩子對母親心生憐憫 , 懷疑自己是媽媽的拖油瓶 , 導致她在一些時候覺得自己背負著巨大的責任 , 需要照顧母親的情緒和充當家庭的粘合劑 , 反哺自己的媽媽 。
這讓她在成人之後 , 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很難去定位自己 , 也無法定義自己到底重不重要 , 只能透過不斷的去反哺別人來尋求別人的認同 。
焦慮型人格經常會陷入自責 , 覺得似乎自己的存在是不被接納的 , 對方是討厭自己的 , 這種自卑使人常常感到混亂與無序 , 無意義感與低價值感 , 也不知道怎麽求助 。
如果你是一個焦慮型人,你有強烈的焦慮與不安,那不是因為你的存在是一個錯誤,而是因為你所獲得的愛是畸形的。
因為你長期沒有被放在主體位置上的經驗,所以對親密關系的感受也還停留在被迫害感當中,那面對美好的東西,自然而然的首先被啟用的就是內在的匱乏感。明白吧。
但這一切都是過去,未來始終是可以改變的。改變可以從自我覺察和學習開始,覺察自己焦慮的根源,是因為害怕不夠完美被拋棄,還是害怕被權威壓迫而產生壓抑,導致情緒失控的恐懼,是恐懼未來可能始終要一個人生活,還是恐懼離開一個人就失去物質和能量來源,當這些內心謎題的答案被擺在明面上 ,自然也就不會在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