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遠離這6種思維陷阱,生活就順了

2024-01-28情感


電影【少年時代】中有這樣一句台詞:


「小時候的快樂是樣東西,擁有了就幸福;長大後的快樂是種心態,明白了就幸福。」


反觀我們的生活,會發現有些人活得興致盎然,未必是因為他們的人生有多順遂,而是他們選擇了快樂。


哪怕身處逆境,他們也會引導自己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


而有些人,卻因不當的思維方式,深陷負面情緒的泥潭。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過得不快樂,可能是認知不夠,落入了思維的陷阱。


以下幾個思維誤區,越早摒棄越早擁有「想開」的人生。

有的人很愛給自己貼負面標簽:


一次失利就認定自己不行;偶爾焦慮就把自己標記為「不能扛事兒」;社交場合說錯了幾句話就認領了「情商低」的標簽……


這一個個標簽的背後,是「過度概括」的思維誤區。


所謂過度概括,即把單一的負面事件復制貼上為普遍的情況,把一時的困境泛化至永遠。
美國百萬人氣博主瑞秋·荷莉斯,曾因看不懂公司的財務報告,自我攻擊了許多年。


她一度覺得自己愚蠢失敗,肯定會把公司搞砸。


而事實上,她營運這家公司多年,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後來,她嘗試著給自己寫激勵信,歷數多年來的成績,推翻了先前的自我否定。


露易絲·海在【生命的重建】一書中建議:

這麽多年,你一直在批評自己,可也沒什麽效果;試著認可自己,看看會發生什麽。

遇事不能客觀理性地分析,反而過度概括,粗暴地給自己貼上標簽,這無異於自我束縛、畫地為牢。


少一些自我攻擊和設限,人生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麥肯錫前合夥人李一諾,在朋友圈看到別的媽媽帶孩子聽音樂會、逛博物館,心生向往。


她當即決定,也帶孩子去接受一下藝術熏陶。


誰知自家孩子到了博物館,對展品毫無興趣,卻熱衷於在展廳的地面上打滾兒。


她頓時覺得自己好失敗,怎麽別人家的孩子那麽優秀,自家孩子卻如扶不上墻的爛泥?


後來她頓悟,小孩子貪玩、坐不住實屬常態,但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自己則陷入了「隧道視野」,猶如身處隧道中,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


別人朋友圈裏的歲月靜好,固然不假,但那只是冗雜生活裏最美好的一幀,並非全部。


在隧道視野之下,進行不切實際的比較,拿別人的面子對比自己的裏子,自然會失落。


隧道視野,猶如管中窺豹,很容易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


凡事多個角度看,方能突破隧道視野的陷阱,開啟人生的格局。

有的人頭腦中有一套特別的過濾系統,會自動攔截生活中的美好,聚焦於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一面。


莫泊桑【項鏈】中的盧瓦澤爾夫人,就是這樣一個人。


盧瓦澤爾夫人擁有驚人的美貌,可是她因出身普通,無法嫁入豪門而郁郁寡歡。


她像落難的貴族一樣,整日憤憤不平,抱怨家具不夠華美,懊惱沒有漂亮衣服和珍貴的珠寶,完全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幸福。


一個盡力滿足她願望的丈夫,略有余裕的小康生活,一起分擔家務的幫傭……統統被她過濾掉了。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不是因為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


目光永遠釘選缺失的人,註定會不幸。


摒棄不合理的思維,最佳化我們的過濾系統,讓更多的陽光照進來,人生才會有更多的滿足感。

同事孟孟,習慣一驚一乍的,她的口頭禪是「哎呀,完蛋了!怎麽辦啊?」


其實問起來才發現,不過是開車走錯了路,檔多打印了一份,出門忘帶遮陽傘了……


有一次,她練舞扭到了腳踝,不得不臥床休養。


她一連幾天唉聲嘆氣,仿佛天塌下了一般,腦子裏迴圈播放著:


「怎麽接送孩子上下學啊?」「月底競聘怎麽辦?」「客戶流失怎麽辦?」……


其實,事情遠沒有她想的那麽糟糕。


另外,換個角度看,被迫按下暫停鍵的這段時間,她是否可以培養起老公接送孩子的習慣呢?可否利用這段時間,給自己充電賦能呢?


面對既定事實,不深陷於內耗,深挖負面事件的積極意義,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莫泊桑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麽好,也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麽糟。」


不過度放大事情的負面效應,也不低估事件的積極方面,才能在挫折面前保持平常心,同時也不喪失信心。

生活中有些人戾氣很重,懟天懟地,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維」。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習慣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他人和社會,唯獨忘了,自己才是人生的第一責任人。
莫言的小說【表弟寧賽葉】,就勾勒了這樣一個巨嬰形象。


寧賽葉三十多歲了,不掙錢養家,整日遊手好閑。


莫言沒幫他介紹工作時,他一肚子怨恨。幫他介紹了工作,他又眼高手低,幹不了幾天就撂挑子。


他自認為才華不在莫言之下,發表不了作品,是莫言不幫他推薦,是編輯有眼無珠,是文壇黑暗,是自己出身不好,不是文二代……


總之,他過得不好,都是別人的錯,是社會的錯。


而事實上,恰恰是這種受害者思維,限制了他潛能的發揮,阻礙了他的成長。


【論語】有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凡事少推脫,多反省自己,才能擺脫受害者思維,活出自己的力量。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提出「應該暴政」的概念。


意思是, 有些人對自我和他人應該如何,有著鐵一般的堅持,如有違反,他會立即崩潰。


有一位媽媽陪孩子玩飛盤,飛盤落到了草叢裏,孩子因害怕有蟲子不敢去撿。


這位媽媽大發雷霆,當眾訓斥起孩子:「作為一個男子漢,怎麽可以這麽膽小?這樣懦弱,以後能幹成什麽事?」


孩子既委屈又無助,既不敢去撿,又害怕媽媽持續升溫的怒火。


這就是「應該思維」所導致的結果。


一位心理咨詢師說:「很多情緒問題,都是因為大腦中裝著太多的‘應該’和‘必須’。」


事實上,哪有那麽多「應該」和「必須」,自己都會對自我失望,更何況有著自主意識的他人?


松弛一點,卸下「應該思維」,放自己一馬,也放他人一馬。

人生也會因為開放心態的加持,變得天寬地闊起來。

叔本華曾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有時候,困住我們的未必是現實,而是思維的牢籠。


支配我們喜怒哀樂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點個 【在看 ,余生願你我都能保持認知上的覺醒,對自己多一分體察,避免落入思維的陷阱。

作者 | lady白白, 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

主播 | 紫陌,微信公眾號:紫陌講故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