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白銀、刷卡與手機,穿越時空的支付升級

2024-03-12情感

來自波特蘭的Edmund,去年夏天第一次到訪中國。故宮、長城、兵馬俑和北方的面食給他留下了諸多美好回憶。當然也偶有不快,比如語言不通導致交流時要比比劃劃,比如被質疑「逃單」——特別是在音樂和燈光的氛圍烘托下、在周圍年輕人的環視中,這種質疑讓他很不爽。

事情起因於Edmund的酒吧「探險」。當他想幫新結識的朋友點東西時,卻因為沒有支付寶和微信,氣氛變得尷尬:「可以用 Visa 卡嗎?」「實在抱歉,不可以。」「付美元可以嗎?」「最好是人民幣。」酒保的口音蹩腳,但態度卻極和藹。兌換的人民幣,Edmund已花得差不多了,又沒來得及去換,一位中年男士妄圖建立的瀟灑形象,轟然崩塌。

曾經,歐美人士在國人印象中出手闊綽,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匯率變化以及中外交往增多,情勢此消彼長,外國人失去了某些光環,被反襯的「勤儉節約」了起來。

剛來中國的留學生對支付問題也很不適應,「在中國,如果你還沒有中國的手機銀行、Alipay和WeChat會‘舉步維艱’。」來自喀麥隆的留學生Yasmine對著剛來中國的學妹分享經驗。由於移動支付在自己的祖國並不常見,Yasmine回憶道,她剛來中國那段時間買東西只能去比較大的超市——很多小店不太歡迎現金,當店主忙起來,根本沒空去換零錢。

我們的生活已經被移動支付改變,曾經非常重要的錢包和現金,現在成了稀罕物。但移動支付還未讓很多境外旅遊者、在華外國人享受到,反而讓他們感受到了不便。

時代的急速變化造成了很多隱性的裂隙,而那也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外國人來華買買買

一直以來,外國人都喜歡在華買買買。在十三世紀初葉以前,大食、波斯、占城、高麗等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常來泉州貿易,茶葉、絲綢、瓷器是他們的最愛,一次貿易的「凈利錢」就達九十八萬余貫。除了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當時的海上商路稱為「香料之路」「陶瓷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不僅使當時政府獲得了巨額的收入,也為海外各國的文明行程註入了新的活力。

1637年,菲律賓總檢察長孟法爾坤向西班牙國王報告:「美洲白銀運往菲律賓後,最後流到中國去。如我們所知,中國是歐、亞兩洲銀子的總匯。」當時來華的外國人購買中國商品時出手豪闊,中國的特產源源不斷地轉換為白銀。陸上和海上絲路深刻地融入當時的全球貿易體系之中,神秘東方大國引發歐洲不盡的覬覦與想象。

絲綢之路的開通,大大加深了中國與歐亞國家的經濟往來

就像今天的人們無法想象曾經出國無需簽證,作家茨威格曾描述當年盛景:「全世界都向我們開放,不需要護照和通行證就可以到處旅行,想去哪裏就去哪裏。」直到二十世紀初,往來各國都還不需要護照和繁瑣的簽證,與此類似,曾經的支付同樣沒有森嚴壁壘,簡單而粗放,無法想象支付系統後來的龐大復雜。

幾百年倏忽而過,支付的貨幣從白銀銅錢銀票,升級為美元、歐元、人民幣和信用卡,而今天瓷器、茶葉、絲綢、書畫、玉石、珠寶、臉譜……跨越數百年光陰,仍然是外國人最愛掏錢支付的「硬通貨」。

今天到訪中國的外國人,「登長城、遊故宮、吃烤鴨、逛秀水」,是最常見的「四件套」。除了傳統工業品外,外國人喜歡很多物美價廉的中國貨,比如老幹媽辣醬,在中國只賣不到2美元,而在美國售價至少6.99美元,甚至可能高達12美元,臨走時帶一瓶辣醬,實惠又美味;手機殼、充電寶、義烏小商品……因為物美價廉,也很受青睞。

精美的瓷器,備受外國人青睞

Edmund對中國之行很滿意,他驚嘆於子彈頭高鐵的速度、城鄉的強烈對比以及那些令人心醉神迷的景點。一路上他不斷和中國的支付系統短兵相接:在機場兌換人民幣、在涉外酒店刷Visa卡、在景點用人民幣購買門票和食物……他一度很好奇,在景區門口,一旁的中國人一伸手機,掃了一下,就進了景區,讓他頗為羨慕。

誰也不想被區別對待。有人曾將外籍來華人員的移動支付難題,歸納為「不能用」「不好用」和「不想用」。「不能用」即有的外國朋友綁不了境外的銀行卡;「不好用」即有的外國朋友消費金額超出一定金額,付不成賬;遇到問題多了,支付不便利了,自然就「不想用」。

如何順利完成移動支付,是外國人在華面臨的一大難題

之所以還有很多不便,是因為一個簡單的支付動作,背後觸發的是一套復雜的體系。跨境支付的參與者包括銀行、換匯機構、專業匯款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卡組織、國際協會組織、代理銀行和當地清分網路等。全球的支付市場由200多個國家約25000家銀行共同組成,順暢的支付需要很多談判、協定、協作在背後支撐。幾乎每一筆跨境支付都需要「眾誌成城」,有的甚至需要由十多家銀行聯手實作。支付的「絲綢之路」上的很多關隘、天塹需要打通。

正因此,目前大型銀行憑借「集團作戰」獲得優勢,當Edmund想要在中國的ATM機器上取現,導遊告誡他,最好使用中國工商銀行等大行的ATM機,「大行網點多,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地方,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網點。」

外國人在中國遭遇「數位鴻溝」

與國外的發展不同,中國縮短了信用卡和借記卡的發展期,直接躍進到移動支付時代。如今,很多人出行時已經習慣於不帶現金。「只有外國人身上還有現金。」據說這是小偷界的共識。

正是智慧型手機解決了資訊加密、支付安全等問題,各種手機支付方式大量湧現。阿裏巴巴透過淘寶,推廣了支付寶;微信透過紅包,讓人們心甘情願地開設帳戶,繫結銀行卡,最終它們成為中國小額支付領域的兩大贏家。

移動支付確實方便了大眾,卻讓某些群體覺得很困難,比如老年人。「外國人在老年人的困難基礎上再加十倍,語言不通,所以會更困難。」留學生Amber道出自己的感受。

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移動支付仍需學習和習慣

澳洲留學生Amber剛到中國第一天就被來了個下馬威,憑借她之前國際旅遊的經驗,她換了大量美元,在首都機場,她心情愉悅地打上了去學校的出租車,到達目的地時卻傻了眼,付美元,司機不收;人民幣還沒來得及換;微信支付寶都沒有,在午夜的校門口,年輕的外國女孩欲哭無淚。

麻煩還沒完,作為拿著臨時性X1簽證的外國留學生,Amber在辦理銀行卡時,仍有諸多不便;外國人的微信也很容易被封,且解封條件苛刻。在等待辦理手機支付的一個多月裏,Amber在洗衣房洗衣服、宿舍樓下買飲料、訂外賣,都大費周章。

究其原因,是因為外國人在中國遭遇了「數位鴻溝」。即便歐美等國家的互聯網在很多領域比中國更發達,但他們的移動支付都沒有中國普及,中國在移動支付的普及方面「遙遙領先」。正是這種領先造成了不便。

而且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國情,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支付習慣:美國人仍喜歡用傳統的現金、支票和信用卡;德語國家例如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現金使用率仍然很高;非洲某些國家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支付方式依然傳統……

在不少國家,傳統的現金支付仍是主流

特別是三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經過世界範圍新冠病毒疫情的沖擊,消費者對任何接觸性的活動都心存疑慮,例如,人與人之間的物理接觸,人與紙幣或硬幣之間的接觸,人與諸如ATM公用裝置之間的接觸等等。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動移動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中國和日本就是在疫情之後,電子錢包和掃碼支付變得更加普及。

支付習慣各異、移動支付發展階段不同、語言存在壁壘的各路人馬,一旦來到中國,就仿佛置身於移動支付的海洋,起初自然容易「溺水」,急需幫助。

打通在華支付的最後一公裏

正是意識到了這些現實問題,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透過了【關於進一步最佳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強調要聚焦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支付不便問題,推動移動支付、銀行卡、現金等多種支付方式並列發展、相互補充。

各方迅速推進,很快,主要支付機構及合作銀行將外籍來華人員使用移動支付的單筆交易限額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

其實,面對「最佳化支付服務」這個問題,許多銀行已開始積累經驗、時刻準備作答。

在2023年舉辦的成都世大運上,工商銀行在大運村、主媒體中心、世大運酒店提供現金兌換、銀行卡支付、匯率查詢、數位人民幣等金融服務,外籍運動員可以使用智慧貨幣兌換機,輕松地完成外幣兌換業務;在之後的杭州亞運會上,工行特色網點提供本外幣現金、外卡受理、對公業務及數位人民幣等服務,全面滿足境外媒體記者及工作人員的金融需求。

成都大運村內設定的工行流動銀行車,為中外選手、境內外媒體記者等提供了金融便利

這都是工行進一步「最佳化支付服務」的預演。工商銀行圍繞外籍來華人員高頻使用的「吃住行遊購」全旅程需求,新增商戶拓展與存量商戶升級,擴大商戶外卡受理覆蓋面和刷卡便利性,以酒店場景為例,原來外國人可以直接刷卡的,只是在五星級六星級涉外酒店,現則「下沈」到更多「平民」酒店,外國朋友旅遊時不僅可以住高檔酒店,學生黨、剛工作的年輕人還可以在中國窮遊。

這背後是工行一直穩紮穩打,透過和一家家商戶談判,在各型別的酒店、物美價廉的餐廳、外國人喜歡的景點以及來華的必到之處等等地方,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這些外卡收單商戶,均支持五大卡組織外幣卡消費。這就讓在華外國人在很多場景下,可以刷自己的卡。正是因為外國朋友體會到了「外卡收單」的甜頭,目前工行的外卡交易筆數和金額不斷攀升。

工行支持國際主流卡和眾多移動支付方式,有效滿足了境內外的支付需求

除了圍繞「吃住行遊購」的全旅程需求做好文章,工商銀行1.1萬多家外匯業務網點覆蓋全部省市,在重點區域投產外幣自助兌換機,支持客戶將外幣現鈔自助兌換為人民幣現鈔或數位人民幣,這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據悉,工行去年提供的外幣兌換服務達往年同期的2.3倍。

今天,當外國朋友走進工行網點,會有工作人員熱情地用英文打招呼:What can I do for you?會提供各種溫馨服務,會手把手告訴他/她如何取現,以及在附近哪裏可以直接外卡支付。笑容溫暖、服務高效,給人的感受如沐春風。

依托於工行等中國金融機構的全球網路、金融科技和規模優勢,外國人在華逐步將實作大額可刷卡、小額可掃碼,還有取現兜底。一束溫暖的光,照徹了這個此前未被關註的角落。

越來越多的在華外國人享受到了金融交易的便捷、高效

從白銀到現金,從信用卡到移動支付,數百年來,支付手段不斷升級。興起於2100年前的絲綢之路和蓬勃於1200多年前的海上絲路,憑借彼此信賴的支付手段,連結中外、互通有無;當前,中國正呈現出更加堅定的對外開放姿態,國家上下正在打通「最佳化支付服務」的最後一公裏,支付方面的隱形「絲綢之路」勢必將越來越暢通。

來中國工作的Nadalia在辦好銀行卡後,處處感受到移動支付的方便,房租、電話費、美食、健身課、火車票、市內出行,統統可以輕松搞定。也正是中國的日新月異,讓他選擇了中國。「在中國,我能看到蓬勃發展的創業精神、看到一種未來發展的新路徑。這裏的生活,對我來說像坐過山車一樣。」他的話語道出了很多國際友人的心聲。

參考資料:

1 【支付的故事】 作者:哥特佛萊德·萊伯蘭特、娜塔莎·德特蘭;譯者:李同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年1月版;

2【支付方法論】 作者:王偉;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年1月版;

3 【朝貢、戰爭與貿易:大航海時代的明朝】 作者:袁燦興;天地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4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宋朝】 作者:虞雲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

5【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作者:黃仁宇;譯者:阿風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8月版。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監制丨 路瑞海

微信編輯丨 方禾

作者丨 方禾

設計排版丨 Cc

圖片來源丨 視覺中國、中國工商銀行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