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被人冤枉時,如何一句話堵住對方的嘴?

2024-02-21情感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貼文:

一位單親媽媽因為業績優秀升了職,接著公司就傳出謠言,說她業績好是因為和客戶有不正當關系、離婚就是因為某客戶等等。

這位媽媽立馬跟同事解釋說:自己從來沒有和客戶單獨見過面,每次都帶著實習生或是其他同事。

還放出了自己留存的照片、商務檔等。

然而,同事們當面表示相信她,背後仍然偷偷議論她,認為她是心虛才著急解釋。

最後,她選擇了辭職來自證清白。

其實,這位單親媽媽就是掉入了「自證陷阱」。

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呢?

被人誤解後,會很著急地向對方解釋;

為了自證清白,不斷搜集證據,反復說明事實;

哪怕事情已經過去了,也會很在意那些曾經誤解你的人的想法,甚至刻意討好ta們……

而結果往往是:

即使我們拿出證據,對方要麽不相信;要麽找出其他的細節質疑你;要麽就是完全不把你的證據放在眼裏。

為什麽會這樣?被人質疑時,如何正確反擊呢?

今天,想跟你聊聊「自證陷阱」。

想起電影【讓子彈飛】中,小六子被胡萬誣陷吃了兩碗粉卻只給一碗的錢。

他拼命解釋,但周圍人都不相信。

小六子百口莫辯,為了自證清白,當眾剖開自己的肚子,掏出了一碗涼粉。

然而,吃瓜群眾們卻一哄而散。

只有小六子舉著血淋淋的涼粉,崩潰地喊:「別走!是不是只有一碗?是不是?」

而誣蔑小六子的胡萬,得意地告訴他:「我知道你只吃了一碗粉,你上當了。」

小六子就是掉入了「自證陷阱」。

逼小六子自證的人裏,胡萬的目的是汙蔑他,圍觀群眾是覺得這場戲很有意思。

沒有人真正在乎他究竟吃了幾碗粉。

所以,小六子的自證沒有任何意義,反而白白丟了性命。

為自己辯解,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用錯了地方,自證就會變成「陷阱」。

原因就在於,「自證者」和「誤解者」之間存在一個根本矛盾:

「自證者」的目的是「澄清事實」;

「誤解者」卻並不想「尋求真相」,只是為了「釋放攻擊」而已。

這種時候,無論你如何自證,都無法說服對方。

甚至會迎來變本加厲的質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逼人自證」的本質是一種心理控制。

在這個過程中,對方會先以審判的姿態,強行貼一個錯誤的標簽給你;

接著,當你拿出證據自證時,ta們又會指出其他的問題,逼你繼續自證。

比如前段時間有個刷屏全網的新聞,武漢一名一年級小學生在校園裏被撞身亡。

他的媽媽楊女士想為孩子討一個公道。

結果,視訊被傳上網路後,有網友質疑楊女士「不夠悲痛、說話太理性、像是演的、就是為了要錢」……

楊女士表示,自己不要一分錢,只要肇事者向全社會公開道歉。

然而,這並沒有堵住鍵盤俠們的嘴。

ta們把矛頭指向楊女士的穿搭,認為她穿得過於精致,每天都換名牌鞋,指責她居然還有心思打扮自己。

接著,楊女士的同事朋友出來澄清,因為楊女士在奢侈品店工作,有著裝要求,才這麽穿的。

即便如此,仍然傳出了「楊女士收了260萬買兒子的命」的謠言。

喪子之痛、被汙蔑的委屈、無法自證的無助.......

最終,楊女士在絕望中結束了生命。

圖源:紅星視訊

這就是心理控制最可怕的一點:

只要開始自證,就很難全身而退。

因為從自證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進入了對方的邏輯裏,而這種邏輯通常都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無論楊女士和她的朋友們如何解釋,鍵盤俠們都能找到新的角度去反駁,直到把她逼上絕路。

這時,「自證」就不再是澄清事實的手段,反而成了埋葬我們的陷阱。

心理學家認為,在「控制者」們看來,這個過程其實是一種「權力爭奪」。

看到對方因為自己的一句話,就想方設法地解釋,「控制者」會覺得自己將對方玩弄於股掌之中,帶來「權力感」。

「自證者」越是拼命自證,「控制者」越能體會到快感。

也就更不願意讓這場遊戲停止。

這種行為背後,反映的是「控制者」的投射性認同。

這是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雷因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做出反應。

而這種誘導,是基於投射者本人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舉個例子,有的父母喜歡對孩子說:「你不愛媽媽了。」

孩子就會透過聽父母的話、努力學習、找父母喜歡的工作等行為,來向父母證明自己的愛。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陷入 「不被承認——努力證明——反抗失敗」 的死迴圈中。

背後的原因,其實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一個「理想孩子」的形象。當孩子和這個理想形象產生沖突時,父母內心就會產生焦慮和恐懼感。

為了擺脫這種負面情緒,父母會透過各種手段控制孩子,來達到內心的平胡。

也就是說,恰恰是因為這些「控制者」被觸發了負面情緒,才需要透過投射的方式,讓對方不斷自證,獲得「權力感」和「自信」,從而掩蓋自己的不安,把這種負面情緒轉移給了對方。

所以說,這種情況下的「自證」,是在做無用功。

自證者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嚴重的還會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產生極端的後果;即使自證成功,往往也難以彌補之前的損失。

而控制者只需動動嘴巴;即使自證者反擊成功,控制者也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因此,面對這種質疑,「自證」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其實,面對質疑時進行辯解,是很正常的。

當我們覺得別人對自己印象不好時,就會下意識地透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這個過程就叫做「印象管理」,它是我們適應社會的必要手段。

然而,「印象管理」的本質,是在用別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因此,一旦過於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就很容易掉入「自證陷阱」中。

朋友小麗就有過類似的經歷:

一開始,男友吐槽她:「你怎麽穿衣服這麽土?帶你出去真的很丟人。」

於是,為了向男友證明自己有品位,她花費了大量時間去逛某書,買了很多衣服、化妝品回來學習搭配;

結果又被媽媽批評:「你買這麽多衣服幹嘛?浪費錢!」

於是,為了向媽媽證明自己很節儉,小麗整整三個月都沒再網購。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一旦被別人質疑、批評,小麗就會改變自己,努力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

不僅如此,她還覺得自己很糟糕,因為無論她如何改變,都不能讓所有人滿意。

小麗就這樣掉入了「自證陷阱」中。

她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試圖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但是,每個人的標準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個人的標準也會有變化,「滿足所有人的期待」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習慣性自證的人,大多受到過往體驗的影響。

第一種體驗是「過於嚴格的教養方式」。

朋友小麗從小到大,總是被教育「遇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和同學發生矛盾,會被父母責備:「別人都可以和同學搞好關系,怎麽就你不行?」

被姑姑冤枉欺負表弟,父母也不替她出頭,反而教育她:「不要和長輩頂嘴。你是姐姐,讓著弟弟不行嗎?」

久而久之,小麗便習慣了「向內歸因」的思考方式,和別人產生矛盾,第一反應就是「我哪裏做得不對?」

接著,無論自己是否做錯了,她都會開始自證。

第二種體驗是「被忽視」。

如果童年時期沒有受到養育者足夠的關註,孩子就會為了得到愛,壓抑自己真實的需求,去做「養育者喜歡的事」。

一旦對方表現出不滿,ta們就會想透過自證,去解除和對方的誤會。

比如美劇【老友記】中的Monica,父母從小偏心,總是誇獎哥哥,打壓Monica的身材、事業、愛情。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Monica,非常擔心別人不喜歡她。

有次她幫Rachel舉辦生日派對,忘記邀請Rachel的媽媽,於是她變得非常緊張,全身出汗,坐立不安。

見到Rachel媽媽後,反復向她道歉,解釋了整整一路,就是擔心對方因此討厭她。

這兩種體驗的內核,其實都是「自我太脆弱」。

因為ta們在成長階段,根本沒有機會去發展完整的自我,所以無法形成自我同一性,很難做到自我接納,也就很容易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

只要別人說一點帶有評價性的話語,都會喚起ta們的緊張情緒,導致ta們迫不及待地自證。

當你遇到惡意的質疑時,除了自證,你還可以這麽做:

1)主動回擊

當對方不懷好意地揣測你時,主動回擊永遠是最有效、最爽的解決辦法。

而回擊的關鍵在於: 不解釋,不證明。

一個典型例子是【黑暗榮耀】中的文東恩,男同事懷疑她和領導有不正當關系,不懷好意地問她:

「你有男朋友吧?你是腳踏兩條船吧?」

東恩並沒有回答他,而是反問:

「你沒有女朋友吧?你看起來就像沒有女朋友的樣子。」

男同事氣急敗壞地繼續攻擊:「你屬於說話很氣人的型別。」

東恩仍然不解釋,而是說:「你屬於說話很尷尬的型別。」

東恩的訣竅就在於,雖然對方在質問她,但她沒有順著對方的話去解釋,而是轉換了敘事主語,把需要解釋的人變成了對方。

不因為別人的一句評價就開始糾結,不需要去跟對方纏結對錯,而是多想想「這種不尊重我的人,根本沒有資格指控我」。

所以,下次遇到這種事情時,少說「我.......」,多說「你.......」

誰質疑,誰舉證。

減少自我反思,把敘事重點轉移到對方身上,把內耗變外耗,從「自證陷阱」中逃出來。

2)冷處理

有些人很難展現自己的攻擊性。

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害怕被報復、對方地位很高、一說話就淚失禁,或者天生道德感較高等等。

如果你很難做到主動回擊,可以先給自己的心理松松綁。

當你遇到這種情況時,先冷靜下來告訴自己:「ta根本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只是想贏你。」

想清楚這一點後,你可以試試「冷處理」的辦法。

沈默、聳肩、攤手,或者冷漠地回復一句:「哦,所以呢?」

不給ta任何情緒上的反饋,不生氣,不在乎,不屑一顧。

反而會讓對方措手不及,覺得在你這裏討不到好處,就會主動停止這場比賽。

當你透過冷處理成功捍衛了自己的邊界,體會到「反擊成功」的感覺時,你慢慢也會有力量「主動回擊」。

3)自我接納

前面提到過,容易陷入自證的核心在於「自我太脆弱」,所以才會輕易被一句話影響。

所以,我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學習「自我接納」。

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過度的「自我反思」。

它是導致自證的元兇,讓我們陷入內耗,盲目地把所有問題都歸結在自己身上。

你可以適當地練習「向外歸因」,這並不是在教你逃避責任,而是把你從「過度內耗」的漩渦中拉出來。

接著,學會把「問題」和「自我」分開來,就事論事。

「即使這件事我有錯,也不代表我是個糟糕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遠離那些一直打壓你、讓你自我懷疑的人。

可以去聽不同的人對你的反饋,但要以自己的感受為重點去衡量它們。

在不斷的磨合碰撞中,建立一個新的、穩定的自我評價體系。

這個體系一定不是完美的,但會讓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逐漸接納自己的全部。

這樣,即使對方真的指出你的缺點,你也能夠坦然接受,冷靜地應對。

雖然強調無需自證,但這篇文章的重點並不是推崇「清者自清」。

因為「清者自清」往往伴隨的,是憋屈、難堪、無盡的羞恥和內耗。

那些質疑和汙蔑,的確不值得我們花心思去關註和解釋。

但當惡意撲面而來時,主動回擊也是我們的權利。

不惹事,也不怕事。

祝你永遠被理解。如果不能,也擁有直面惡意的勇氣。

作者 | 袞袞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主播 | 韓丹,原廣播節目主持人,視訊號:韓丹下午茶。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