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一個家庭真正的幸福,不是管住男人的錢,而是管住這三樣

2024-02-24情感

46歲的李爸爸,在殯儀館裏見到了兒子的最後一面。

超過一米八的個子,躺在那裏,一動不動。

盡管不願意面對,但他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

兒子真的沒了。

因為一張實習證明。

生前正在讀大三的兒子,做著一份遊戲直播的實習。

和公司簽訂的協定中提到,他每個月要直播不少於240小時、直播天數不少於26天,另外每月需要上傳短視訊15條。

同時滿足這3個條件,兒子才能拿到那份實習證明。

為了拿到薪資,也為了畢業後有一塊好的敲門磚。

兒子工作的時間從白班,轉到夜班。

從晚上九點開始,一直播到次日淩晨6點。

高強度的工作,一點一點地掏空了他的身體。

11月5號開始,他連續通宵五天。

直至去世的前一天,他還進行了一場長達9小時的遊戲直播。

10號當天下午,同學發現他呼吸急促,怎麽叫也叫不醒。

做了心肺復蘇,也打了急救電話。

但還是沒救回來。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傷,可想而知。

也許,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想著:

多幹一點工作,公司看到我的努力,興許會提攜我一把;

多直播一會時間,這個月的薪資就能保住了;

多熬一會夜吧,身體還年輕,不怕什麽。

每一分都是對未來的期待,到最後,卻失去了所有走向未來的可能。

這和大部份人現在的處境都很相似:

為了生活,付出時間換取金錢和資本。

【中國急救醫學】期刊上曾經刊登了一篇【中國5516例屍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詳盡論述了猝死的規律,其中一條便指出:

最有可能發生的猝死誘因是「情緒激動」和「勞累」。

人人常說,為了賺錢,可以不怕苦不怕累。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

我們靠努力掙的錢,可能只是拿身體做的「金錢交易」。

最後都得還回去。

錢固然是一個人的底氣,但身體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本錢。

無論工作再忙,無論生活再累、

為了家人,為了自己,也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不要把健康放在最後一位。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不斷地見證他人的離世。

從陌生人,到親人,每一條鮮活生命的離開,都在提醒著活著的人:

要珍惜當下,要努力地活下去。

這也是為什麽這些年很多人開始選擇「養生」。

因為健康焦慮。

擔心生病,落入沒錢看病,沒人照顧一家老小的境地;

擔心受傷,失去工作賺錢的時間,多了金錢的耗損。

但同時,十點君發現:

每個人對養生的定義並不相同。

倘若在這基礎上尋求過度養生,則會讓「養生」成了「傷身」,比如:

有人偏向運動健身,但因為走路走得太多得了膝關節滑膜炎;

有人聽說吃粗糧好,便頓頓吃粗糧,結果最後吃成了腸梗阻;

又或者是堅信保健品能養出健康身體,吃藥如吃飯,轉頭落入保健品騙局。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出於我們對健康的過度焦慮。

擔心工作之外,留來養生的時間不夠,那便追求一次見效;

擔心偶爾「破戒」對身體有害,那便嚴格遵守健康規矩,不得有絲毫松懈。

然而,我們必須厘清一個原則:

養生,是為了讓身體實作正向運轉。

而不是在盲從盲信中走向另一個極端;

更不是在享樂和養生中,尋求自我麻痹。

好比如這兩年興起一種的「新型養生」模式:龐克養生。

也就是網上常說的:

「熬最久的夜,敷最貴的面膜」;

「喝著可樂,泡著枸杞」;

「吃完垃圾食品,再吃保健品」。

這類養生模式,是想在損耗身體健康的同時,透過積極補救的方式,形成風險對沖。

出發點固然是好的,在享受生活和延長生命之間找平衡。

但其實除了給身體添加負擔之外,毫無用處。

湖南某醫院便發文表示:

「健康不是做數學題,一正一負可相互抵消。」

少點折騰,多點理智,學會「對癥下藥」。

根據自身情況,「按需養生」才是科學養生。

在網上看到一個貼文,一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生病時的經歷。

那一次,她得了急性腸胃炎。

整個人上吐下瀉,沒有力氣動彈,躺在床上都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

進而是對一切都沒有了興趣。

不想吃東西,不想說話,只想在床上躺著。

醫生告訴她:

「不是因為你很消極,而是因為你的身體虛弱。」

通常我們都會以為,情緒是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反應。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是你的身體狀態影響著你的情緒好壞。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李爸爸。

記者在調查李爸爸兒子生前的工作經歷時,采訪了一位已辭職的同事。

她工作兩個月,轉到夜班之後,每天工作13個小時。

熬夜工作,讓她的身體出現許多不良癥狀。

比如眼睛幹澀,幹嘔等。

可最嚴重的,還是身體的情緒狀態。

在公司深夜直播時,她完全不想跟其他同事交談。

長時間的晝夜顛倒,過度疲憊的作息,讓她沒法正常地疏導自己的情緒。

只能數次在安靜的辦公室裏,發出大吼:

「我不想上夜班。」

最終做出了離職的決定。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

我們一次次忍耐著疲憊和不滿,做著令自己痛苦的工作。

想著熬過去算了。

但你的身體,遠比你更誠實,更懂得你此刻的狀態。

並且早早發出了示警。

甚至會反過來,成為導致身體發病的病竈。

有大量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癥,都與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乳腺結節,就是因為頻繁生氣所導致。

再比如心血管疾病的發作,廣東省某醫院心內科主任便表示:

「激動的情緒是一種潛在的心肌梗死觸發因素,可使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增加2~3倍。」

那如何能讓情緒不影響身體呢?

不是絕對不生氣或者強行自我消化。

而是想辦法從被「情緒控制」的狀態,轉變成「控制情緒」。

及時紓解。

冥想和正念是個不錯的辦法。

同時,不要忘了解決情緒波動的真正原因。

倘若是因為環境或人,就趁早遠離有毒環境,努力養成樂觀積極的情緒;

倘若是因為長期的負面情緒,則需要需要努力接受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沈溺有害情緒並不可取。

好的情緒,才能帶來好的身體。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因為想考上媽媽想要的高中,15歲的兒子晝夜努力學習。

一天晚上,突然昏倒在了書桌前。

最後被醫生診斷為心源性休克。

全靠著ECMO(體外膜肺氧合)來維持生命。

更殘忍的是,儀器只能維持三個星期的生命。

為了獲取更好的治療,醫生建議轉院到北京。

在路上,媽媽依舊想不明白,只是刷題到淩晨,為什麽孩子就出事了呢?

她給孩子打氣:

「為了以後,咱再堅持一下。」

但孩子聽後,卻因為情緒激動,血壓降到了80多,嚇得醫生立刻進行搶救。

媽媽這才意外地說出了實情。

「今天不是中考要報名嗎?孩子如果恢復健康了,就能去參加中考了。」

因為身體的透支,孩子瀕臨死亡;

又因為母親的催促,讓他在生死一線之間,越發抵觸醒來。

所幸,最後孩子在醫生的救治下,轉危為安。

母親也因為病情的嚴重,終於意識到了「中考沒有孩子命重要」的事實。

我們似乎永遠只有等到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候,才能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在這之前,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初生的太陽,保持著年輕,充滿著活力。

抱著這樣的心態,一次次透支生命。

一頭紮進毫無節制的享樂生活中,或者投入世俗的功名利祿裏。

正如叔本華所說:

「人類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身外之物。」

為了學習和工作,縮短睡覺的時間;

為了盡情享樂,浪費好好吃飯的機會。

就這樣一點點榨取著最不重要的健康,來換取其他更有利的價值。

怎麽想,都是個一本萬利的生意。

其實大錯特錯。

你能用健康換取的身外之物,卻沒辦法用身外之物換回原先的健康。

透支健康,最終只有一個結局。

年過五十後,馬未都說:

「當你得了一場大病,你忽然發現最重要的東西是,你是否能病愈。

少一點錢不重要了,財務自不自由也不重要,愛情能不能堅持能不能有,也不重要了。

最重要的是我自個兒,能夠健康地生活在這個社會上。」

好好活著,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十點君想再額外強調兩件事:

一、定期體檢。

中國衛生部長陳竺曾說:「體檢是投資而不是消費。」

能清楚自己的身體正處在什麽樣的健康狀態;

能明確自己有什麽樣的健康隱患。

有病可以及早治療,無病也是最好的安心藥。

二,多看書。

根據【健康報】報道,由美日等多國學者聯合完成的一項新研究發現:

讀書多、受教育水平高,有助於降低全因死亡、心腦血管病死亡和癌癥死亡風險,可延年益壽。

因為讀書可以鍛煉大腦,預防認知衰退。

也可以讓我們在閱讀中,完成心理的前進演化,放松心情,調劑身心。

人活一輩子,到最後都會發現,什麽東西都會變多。

例如財富積累,例如兒孫滿堂。

只有健康,越來越少。

好好善待自己,生活不需要太用力。

無災無難,足以喜樂一生。

點個 【在看】 ,願每個人新的一年都能平安健康。

人到中年,你們對於健康有什麽感悟?歡迎來留言區和我們聊聊,說一說你們的故事吧。

作者 |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林靜,聲音與文字的世界裏,與你奔赴山海。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