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北漂幾年,才能住懂酒仙橋

2024-03-28情感

作為北京隱秘的潮流之地,城鄉混搭的酒仙橋,每天吞吐著北京最有活力的一批北漂。

「這裏既有生活也有茍且,但是因為足夠舒適,大家早已 習得了最佳養生法,絕不用健康換工作。」

搬去亦莊尚需要奮鬥,酒仙橋則單身人士友好。 「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是生活於此的小年輕們的人生信條。

有人將此地形容為「北漂的子宮」,是老家之外的唯一舒適圈。「這裏有便宜的租房,也有豐儉由人的消費區,更重要的是隱藏著比比皆是的工作機會。」

如果你想進大廠,周邊有阿裏、360、攜程、58同城、自如等一眾公司,遠不過15分鐘車程,近也就是一條街的事兒。如果你不想太卷,隨便找個酒吧做兼職也能養活自己。

即便你實在不想上班,也可以去798找找出路,成為一名理所應當不用工作的藝術家。

「當通州人覺得騎摩托通勤很酷時,酒仙橋人獨有的自豪感,是可以騎自由車上班。」

酒仙橋從不缺花活,以至於給外面的北漂同胞造成了一種誤解,以為酒仙橋北漂人均「花蝴蝶」。但酒仙橋迷幻就迷幻在這—— 對於此地的原住民來說,酒仙橋的氣質恰恰相反。

有人將地鐵14號線視為一條劈開酒仙橋氣質的暗線,以東為老酒仙橋們的駐地,也被稱為 「酒仙橋煙火氣博物館」的街坊區 。在這裏,你能用縣城物價過北京生活,也能在傍晚的地攤買到臨期三明治和二手物資。

以西,則林立了陽光上東、濱河花園等一眾高檔住宅——即便麗都人從不不承認自己是酒仙橋的。圍繞社群鋪陳開的小資娛樂場所,則哺育著周邊酒仙橋北漂的精神生活。

有好事者將酒仙橋的某些局部區域,譽為「北京的小上海」,意在贊美這條街堪比滬上繁華。但盤踞在此的老炮對此嗤之以鼻,因為 「酒仙橋最上頭的東西,永遠不是酒,而是發生在這裏的故事。」

北漂遍布北京,但只有酒仙橋,才會被稱為北漂心中的白月光。究其原因,不過 舒適 二字。

酒仙橋人遛狗也遛豬

有人第一次來酒仙橋,以為這裏是朝陽區的貧困窪地,以一種臥薪嘗膽的姿態,翹首以待逃離那天。殊不知,在搬離酒仙橋成為國貿CBD一員後,卻在每日車水馬龍的準一線生活中,頓悟酒仙橋的樸素是何其珍貴。

北漂第三年,如今的百子灣居民莉莉醬,曾落腳酒仙橋,在素有 「酒仙橋重慶大廈」之稱的晶都國際 ,租住過一年的光景。生活和工作圈半徑不過三公裏,曾經她視酒仙橋為落後的城鄉結合部,離開後才深覺,這種質樸的生活在北京是多麽特立獨行。

從晶都國際遠眺曾經的酒仙橋工廠區

據說,晶都國際原址曾是巴洛克風格的電子影劇院, 後來變成了酒店式公寓,租住的、辦公的、電影面試的、小工作室、花店……商住一體,逐漸便形成了重慶大廈式的氛圍。

在莉莉醬看來,這裏也是 酒仙橋創意人的集散地 ,「推著小布進出的戶外人、傍晚奇特寵物狗的派對,氛圍直逼‘巨富長’。還有收藏巨多唱片的音樂人、把家裏搞成熱帶雨林的神秘獨居男子以及24小時值班保安……群裏每天都是鶯歌燕舞各種杠,頗有72家租客的架勢。」

一家名為「菜文基」的菜市場

在這裏生活的一年,莉莉醬總結是「絕對的安逸」。「夏天的周末午後,我會去四得公園散步,結束後沿著素有 ‘酒仙橋鴨川’的壩河 ,一路抵達街坊區。老街坊光影斑駁,鍋碗瓢盆裏有一種弄堂感, 順便去‘菜文基’買菜 ,或者 到‘單太太綠牛咖啡’坐坐 ,這裏有北京最具國際範兒的貝果。」

在某些夜色掩映下,你會在河邊遇到蹦野迪的年輕人, 「精神狀態堪比五台山的猴子。」

酒仙橋的貝果店

而在酒仙橋居民貂某人眼中, 這裏的北漂因此有一種「淡人」品格。 「他們更多的是在意生活,不像大悅城的傳媒圈,和三裏屯工體附近的玩咖圈,酒仙橋這邊的生活氣息比較濃, 但又不是絕對的隔絕,離哪兒都近,又隨時可以淡出。

很多人紮根酒仙橋的原因,最初是因為工作,最後卻因深陷酒仙橋無法自拔,即便失業了也堅持只在附近找工作。就算最後被迫找了路途遙遠的新工作,都一定要住在酒仙橋。

「酒仙橋就像是我在北京的平行老家,只有生活在它附近,才能生活在大片大片的老小區裏,感覺自己是原生的居民而不是打工人。」 而只要離開酒仙橋,許多人的生活便會從此失去重心。

酒仙橋也是一部份離開此地的 北漂的中式夢核 ,很多人因去麗都體檢得以每年抽出一天時間回歸此地。 他們通常會帶著一種遊子歸鄉的復雜情緒回憶酒仙橋往事,並聲稱這是自己與酒仙橋最後的羈絆。

對酒仙橋的最終解釋權,還得回到此地原住民這裏。70後馮宇非算是酒仙橋最後一批出走的年輕人,「大概90年代,我們 那批年輕人的發展方向就是離開酒仙橋,大部份在望京生根,剩下一部份散落各地。

馮和他的朋友們

在他的眼中,七八十年代酒仙橋活力的工廠文化,與當下被北漂覆蓋的新酒仙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人們南來北往,說話是南腔北調, 大人們在工廠區,也就是如今798、頤堤港這一片上班;孩子們在電子管廠福利區,也就是如今的老街坊地區。」

老街坊一般的社交氛圍,是酒仙橋由來已久的傳統。 這裏社群咖啡館比比皆是,不管是工作日還是周末,總是不乏聊天的人。「如今的咖啡館,放在以前有點像401澡堂子,也就是老酒仙橋人的據點。大家洗完澡披著毛巾拉家常喝茶,結束了再去澡堂對面酸奶店吃杯酸奶,就算是完成了一天的社交KPI了。」

如今生活在望京的馮宇非,習慣周末在頤堤港的西西弗書店坐坐。他曾用20年的時間記錄酒仙橋的變遷,在他的鏡頭下,有當了30年水管工的初代北漂,「曾經意氣風發,如今滿頭白發。他住的六街坊煤場,如今也快要拆遷了,我不知道接下來他會離開北京還是回河南老家。」

馮鏡頭下,一個酒仙橋北漂20年的變化

也有不少在此度過童年和少年的酒仙橋人,跟馮分享自己的酒仙橋往事。「有個哥們搬到了東壩,但是每次和朋友在酒仙橋約飯,結束了別人著急回家,他就會來原本住的諾爾影院附近的七街坊走走,坐最後一班車回東壩。 他說他不考慮時間,不著急,只想慢慢抽根煙,再看看這裏。

曾經的諾爾影劇院,現已拆遷 ©馮宇非

馮宇非告訴我,酒仙橋因為歷史原因,與周圍鄉鎮犬牙交錯,至今界限都比較模糊。

「通常來說,北至大山子,南至十裏居車站,西至四環,東至五環、798、751……」而這樣一片混搭的區域,構成了酒仙橋的館子江湖。

有人說, 酒仙橋不養美食荒漠, 底氣來自於這裏的館子都是被一代代酒仙橋居民真金白銀吃出來的。

在北京,有無數家杭州小籠包,但只有酒仙橋的杭籠,才值得有個名分。這家店開了20多年,曾經的小老板也從年輕人變成了中年人, 「對酒仙橋人來說,吃慣大魚大肉,來這裏吃點清淡的櫛瓜雞蛋包子,喝一碗雞蛋湯比什麽都舒服。」

曾經的酒仙橋杭州小籠包 ©️馮宇非

開在兆維賓館下的阿迪力餐廳,原本叫亞克西餐廳,屬於家族餐廳。「2004年,有個叫阿力的服務員給我服務,現在的店員是阿力的侄子。」

©️馮宇非

興許是酒仙橋天生就適合穩定,來了的北漂輕易不愛挪地兒,餐廳也能開成鐵飯碗 「比如 將台涮肉 ,也是大家吃了十幾年的涮肉,屋裏破得掉墻皮,但卻是不少影視圈的大咖最愛去吃飯談事的地兒。

酒仙橋的名人出沒,也為這裏增添了幾分不尋常的神秘感。秦海璐在綜藝上一句「酒仙橋最好吃的拉面」,就把此地的馬艾莎拉面推成了新一代網紅——

更別提沿著將台路排布的混搭洋氣飯了……「酒仙橋的美食靠的是口口相傳, 只有在這裏真正落腳生活過,才能漸漸摸清其中的風味門道。

當然,酒仙橋的驕傲絕不僅限於吃。

有人拿798舉例,說這裏是北京藝術矽谷——

©馮宇非

有人稱贊這裏曾是「北京小香港」,曾經的麗都24小時不打烊;有人說這裏是煙火博物館,既是蘇打綠的MV取景地,也是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大本營——

圖片來自@海邊的西西弗斯

而破敗的諾爾影院,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充當了一些藝術家的神秘基地……

圖片來自@顧廣侖Daniel

「在北京,關於酒仙橋的傳說,從來不是電洞來風。 去那邊隨便走走,那些年鮮為人知的人和事,如今都有跡可循。」

ENDING:

酒仙橋人喜歡釣魚,因為這邊也有一條小型的亮馬河。作為亮馬河的分支,這裏沒有輕艇中產,也沒有時尚達人,水淌到這裏,小資的熱鬧消失, 反倒恢復了原本的水溝模樣,而河兩岸曾長居著一群為營生奔波的外地人。

在沒有拆遷之前,年輕人都是奔著「單太太綠牛咖啡」來的,這裏能吃到從農場到餐桌的新鮮沙拉,和北京最地道的鮭魚貝果,甚至連廁所都是迴圈永續的。

可惜的是,少有人去街對面隱藏的菜市場探一探。那邊有十幾塊的東北雞架、正宗的四川拌菜、論包賣的果蔬,和現做的水煎包……老板們操著南腔北調,做的都是正宗的家鄉味道。

不過這種錯過,恰恰是酒仙橋的魅力所在。 沒有人能摸清楚它的全貌,即便是在這裏生活的人,也只能看清它在某一個時間段裏的切片。

「在90年代的居民眼裏,酒仙橋約等於說唱歌手歌詞裏的皇後區、哈林區,街道中彌漫著荷爾蒙的氣息, 那時的故事總是充滿張力 。在千禧年往後,來此的打工人又會覺得酒仙橋是個搖籃,溫柔地接納自己。而從今往後 來這裏的北漂,或許根本就不會知曉,原來這裏曾有一片以‘X街坊’命名的工廠福利區。」

每個人都只能擁有酒仙橋的一小部份,當你覺得自己失去它時,其實失去的或許只是一個零件。

【今日話題】

歡迎分享您和酒仙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