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講真!家裏亂一點,精神狀態更穩定

2024-02-23情感

以下文章來源於FeelBetter感覺好多了

大冷天的,實在早起不了一點。

我本來有一套固定早起流程, 吃飯-洗漱-洗碗-餵貓-出門 ,但天一冷就執行不下去。想來想去只好把洗碗這步幹掉,先扔水槽放著,等下班回來再處理。

自稱 J 人的同事聽說我吃完不洗碗,反應極其強烈:這怎麽可以!不會覺得臟嗎?不會招 🪳 嗎?想想不會渾身難受嗎?

這一大段質疑問下來,瞬間讓我心裏發怵。打那以後,我就開始堅持洗了碗再出門,但在緊巴巴的上班時間裏硬要洗碗,結果就是——


一個月遲到了 17 回。

導致有一陣子我就真的很想問, 特別累的時候,碗筷在水槽裏多放一會,真的不行嗎?

我還想起了隨著 MBTI 大火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鄙視鏈,說 J 人就是比 P 人幹凈整潔、有計劃性,社交媒體上也會經常刷到 #J人給P人一點小震撼 的話題,附圖大多是些「能引起極度舒適」的收納、手帳......甚至草稿紙 (?)

左右滑動檢視。以及,很想告訴圖2,這不懶散。

舒適我沒意見,挺好,但咱就是說, 能不能別來震撼P人了?

亂糟糟也沒關系......吧?

先不要扣道德帽子,亂≠懶

對整潔和守序的執著,因為在當下更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期望,常被當成一種靠譜、負責的特質;而由著生活陷入混亂的人,則會被視為懶惰、不負責,仿佛是一種道德上的瑕疵 [1] 。但這真的有必要嗎?我看未必。

幾乎每個人、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掙紮。

尤其是 焦慮、抑郁、疲憊的那些時刻,井井有條真的很困難。 生活已經這麽難了,還要被扣上一頂「衛生差」「太懶」甚至「擺爛P人」的帽子,實在是很冤枉。


圖片來源:【0.5的男人】



一位疲於照顧孩子的母親,沒有及時把襪子收回抽屜格子裏,是因為她懶嗎?

這個問題,來自寫下暢銷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收納專家 近藤麻理惠 。去年的這個時候,她經歷了一場風波,因為她在采訪中坦言,成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後,已經有點放棄整理了,家裏現在很亂。


近藤麻理惠:「生下大女兒之後,我曾經無法原諒自己,竟然無法像過去那樣管理自己的生活。但漸漸地,我放過自己。 我不可能每天都井然有序,ok的。 」圖片來源:KonMari


得知此事的讀者不但沒有罵她塌房,反而長舒了一口氣,尤其是同樣有孩子的那些讀者們,女王走下神壇,他們感到的是一種解放—— 井井有條的代價,要麽是時間,要麽是錢,可咱沒有錢的人大多又沒有時間。


圖片來源:童漠男

如果我們將日常的整理和道德捆綁在一起,整理這件事的動機就成了羞愧 。久而久之, 每當環境淩亂、不整潔,你就會覺得自己是個不夠好的人。 這種讓羞恥驅動自己的方法和霸淩自己無異。

相比逼迫自己去整理出一個樣板間,我們更需要的是: 允許自己當個人,不當機器不當神

而且如果你仔細想想,你會發現:洗衣服、做飯、整理桌面,都是中立的動作。能否保持有序與你是不好人、好配偶、好朋友、好孩子真的無關。

那麽,它可能和什麽有關呢?

亂,可能是靈活性更高

硬幣總有兩面。一個「亂糟糟」的人,很有可能是一個認知靈活性高的人。

認知靈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 指的是一個人轉變心理觀點以適應新變化新環境的能力。 換句話說, 它是 一種 配置自己心理資源的能力 。認知靈活性高的人,通常被認為具有更強的問題解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更積極的應對方式 [2][3]

如果上述好幾條都符合你,說明你的認知靈活性還不錯。

對於大腦來說,雜亂代表著未完成的事情,而這種未完成的感受可能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增加認知負擔。

對於一個認知靈活性較低、甚至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來說,ta 很有可能會被這種感受淹沒,如果不整理好眼前這堆亂攤子,ta 就沒法幹別的。也就是說, 在整理方面過於追求完美主義,反而容易造成焦慮和不佳的心理狀況 [4]

而認知靈活性高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更容易忽視這種環境壓力,專註地實作自己想做的事情 [5]

可以說,那些桌面房間亂糟糟的人,某種程度上,不太容易被對自己不利的想法所劫持。

亂糟糟,無非是我們對整理的優先級理解不同。 我的房間跟網紅家沒長一個樣,不像售樓處標準間,又能怎樣呢? 🤷


要我說: 喜歡、順眼,才是最好的風水 。如果亂糟糟既沒有困擾到本人,也沒給同居者帶去太大的麻煩,那麽它真的不是天大的問題。

亂,沒準更有創造力

亂糟糟還有一些附帶的好處,比如提高創造力。

明尼蘇達大學做過一項實驗,發現 環境的有序性和混亂效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和心態,且, 混亂環境更能夠激發創造力和對新事物的探索 [6]

48名學生被隨機分配到兩種不同的房間裏:一種整潔有序,另一種雜亂無章。他們的任務是為廠家的桌球想出10個新用途,提出的想法還將根據創造性進行評分。

整潔有序的房間 vs 雜亂無章的房間。來源:文獻[5]



結果表明,在雜亂房間內的人提出了更多的創意方案,其平均創造性評分、總體創造性評分、高度創造性想法的數量都略勝一籌。

誰都會有「P人時刻」

彩虹收納、子彈筆記、P.A.R.A 筆記法、極簡衣櫥......我不知道你試過哪些,能堅持下來哪一個,但如果你一個都沒堅持,其實也沒虧多少。很累很失控的日子裏,做不到 Pinterest Perfect 也沒關系。

房間收納成這樣,真的不算犯罪啊餵!

圖片來源:小紅書使用者@庫洛洛洛



不是所有的混亂都是問題,強迫自己適應某種規範也不一定是好事。有序、無序,都只是人們在面對周遭環境時的應對策略罷了。

明確什麽對我重要、我想如何分配我的心理資源和時間、找到適合當下情況的應對方式,才更有意義。

也希望那些在掙紮著的朋友,不要因為「我現在顧不上所以沒整理好」就覺得「我不夠好」,讓我們理直氣壯地說:

亂糟糟也沒關系!



先別走!亂可以,臟不行

盡管看著一團亂,但大部份的 P 人其實也有在做家務的,畢竟大家都不喜歡臟。

而且我發現, 有些 P 人的家務原則,恰好也適合低谷期的朋友 ——疲憊抑郁的時候,打掃房間就是很難,但總歸還是有辦法保持衛生,並維持一個相對的秩序感。我們整理了一些「相對OK家務原則」,歡迎大家 轉發 給有需要的人❤️

👌 相對OK家務原則

🧹 善用工具,或僱用專業人員(請個保潔)

沒有精力做飯也可以速凍,畢竟 。有些 偷懶神器也真的有用,比如水槽過濾網,歡迎大家來評論區推薦!

🗺️ 擺放符合生活動線。

按功能分區、取用方便就可以,只要符合動線,極繁的家也可以是極好的。

來源:小紅書使用者@玫瑰蒸糕

🔠 拆小任務,戰線拉長也可以。

即使這意味著先把臟衣服扔進臟衣簍,第二天再扔進洗衣機。不高估自己,同樣有助於維護心理效能。

此條結合上一條,還有奇效 ,例如用過的洗臉巾順手擦下鏡子、洗手池,臟衣簍放衛生間,洗澡換下來的衣服扔進去,洗完出來就扔洗衣機。一連串的事兒,隨手就做了。

👚 不用完美。

速幹運動服團一團放到一個區域就好,沒必要疊成方塊;再比如,孩子出去玩就是很容易弄臟袖口,等下還有活動的話,就繼續穿,不必馬上換洗。

這個 TED 演講也推薦給大家,演講嘉賓叫 KC Davis

對於缺乏自我照顧的人來說,承認有些事情就是很難,減少自責,恰恰更有利於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 安排一些固定的時間,做一些固定的事。

就像睡覺之前要刷牙一樣,能形成「肌肉記憶」的絕不決策。借助一些清單 App 來固定提醒自己也可以。



真·今日互動

你羨慕那種收納師整理過的家嗎?

你會照做嗎?

歡迎來評論區提出相同的、不同的意見~

記得 轉發 本文給 總是念叨你

伴侶/爸媽/室友/朋友/......

誰還沒有個「P人時刻」呢


無論是整潔還是亂糟糟,熟悉且能和平共處的環境就是我們的充電站,也是我們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一環。

除此之外,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做點運動,也是保持美麗精神狀態的不二之法。

FeelBetter感覺好多了 由KnowYourself出品,研究並介紹令人身心愉悅的健康生活方式。

這裏有講科學、易執行的飲食、睡眠、運動建議——

關心我們身邊影響生活品質的日常習慣、日用消費——

以上文章均可在 FeelBetter感覺好多了 公眾號內搜尋標題獲得!

關註 FB ,讓認知帶動行為,行為帶來改變,我們一起身心健康!

👇👇👇

作者

Lynx

Just another very flawed human.

合作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專業支持

隋真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精神健康社工方向

References:

[1] Friedman, R.A. (2003). Forget Oscar and Felix: Messiness is no laughing matter . New York Times.

[2] Dennis, J. P., & Vander Wal, J. S. (2010). The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ventory: Instrument development and estimate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 34 , 241-253.

[3] Brown, V. J., & Tait, D. S. (2010). Behavioral flexibility: attentional shifting, rule switching and response reversal. Encyclopedia of Psychopharmacology , Springer-Verlag: Berlin , 209-213.

[4] Limburg, K., Watson, H. J., Hagger, M. S., & Egan, S. J.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psychopathology: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3 (10), 1301-1326.

[5] Hayatbini, N., Knauft, K., & Kalia, V. (2021). Cognitive reappraisal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7 (7), 1685-1699.

[6] Vohs, K. D., Redden, J. P., & Rahinel, R. (2013). Physical order produces healthy choices, generosity, and conventionality, whereas disorder produces creativ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9), 1860-1867.



點點 在看 ,給「J 人」也來點小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