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為什麽有些人,一開口就掃興?

2024-02-23情感

策劃、撰文 / Alysha

編輯 / KY主創們

過年期間,我在後台看到這樣一條留言:

「KY,今年春節我特意請了假提前回家,還專門帶了特產小吃給父母,上飛機、轉高鐵,拎得我那叫一個累。

本以為父母會很開心,結果 ta 們吃完,反倒怪我浪費錢,還說不好吃。

回家的好心情被一掃而光。

第二天和發小吃飯,我提了嘴飯後去小時候常爬的小山溜達幾圈,很久沒爬有點想念了。

他一句話直接把我噎住 :說實話,自從爬過泰山和衡山,這種小山我一點都不感興趣了,沒什麽可爬的。我尷尬地呵呵兩聲,把話題引開了。

KY,我挺不明白的,怎麽有人一開口就那麽掃興啊?ta 們到底咋想的?

作為一個也曾多次經歷過被掃興的人,不得不說,我真是深有同感。每一個被掃了興的人,原意都是為了分享某種情感,或是快樂,或是懷舊。結果掃興者不僅對我們的情緒感受視而不見,還進行比較或質疑,認為 ta 比我們快樂,或幹脆否定我們的感受。

讓人忍不住想發問:掃興的 ta 們心理到底咋想的?為什麽總是一開口就掃興?

今天這篇文章,KY就和大家聊聊「掃興」這個話題。

掃興的行為背後,

有三種可能的心理原因

對於掃興者來說,ta 們的掃興是一種行為,通常以嘲諷、不支持、批判或漠視來表現,給相處的對方帶來失望、沮喪或不快感等負面情緒的體驗。

但在看起來相似的掃興行為背後,每個掃興者的心理原因卻不盡相同。總結下來,大致有這三種心理原因,讓 ta 們或被動、或主動地做出了「掃興行為」:

我是從事實角度出發,我怎麽就掃興了?

——人格層面

有一類掃興者,常常感到委屈,因為從 ta 們的角度出發,自己並沒有想掃興,只是說出了事實。比如:

場景一:你刷到了一條搞笑視訊,興致滿滿發給伴侶,期待 ta 看完,也會覺得很好笑。

然而伴侶剛看了個開頭,就皺著眉頭說:「這有什麽好笑的,跟人家要肖像權了嗎?完全不尊重別人。」

你也知道伴侶說的客觀上很對,但你就是被噎住了,覺得好意完全被誤解,就圖個樂子,反被上了一課。

實際上, 類似上述伴侶的一類人可能是情緒鈍感者(Alexithymia),在 ta 們的大腦機制裏,無論是對他人的情緒感受,還是自己的情緒感受,都反應得比較慢,有時甚至感受不到。

當然,凡事有失也有得,盡管情緒上反應比較慢,但 ta 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都發展得很好,凡事講理、追求公正和真相。在 Ta 們眼裏,這根本不叫掃興,只不過是說出了真理,不理解為什麽對方會感到被噎住。

場景二:某次下班後,你特意回到家中給伴侶做了晚飯,還買了鮮花插在桌上的花瓶裏。

結果伴侶到家後,一開始的確流露了驚訝的表情,坐下來吃飯後,卻開始一頓指責,「你明明知道我最近上火,還做這個菜。買的花也蔫了,一點都不好看。」

過了幾天,你們再聊起這天的不愉快,你才知道原來那天 ta 因為工作上被甩鍋心情糟透了,所以說話才那麽掃興,但你仍然感到了深深的委屈。

和情緒鈍感者相對, 場景二的掃興者在人格上可說是對情緒過於敏感。Ta 們大多神經質水平極高,容易陷在情緒的漩渦裏,難以再抽出多余的情緒和能量關心他人。

如果不在糟心的狀態裏,對情緒敏感的高神經質水平的 ta 們總能回應他人的善意和分享的開心。只有情緒耗盡了心理資源時,ta 們才會不小心掃了他人的興。

總的來說,人格層面的掃興者,無論是對情緒不敏感或過度敏感,ta 們的掃興更多是一種不帶惡意的直白,並非有意要戳痛對方的一番好心。

你才知道啊?我早就看過了

——比較型心理層面

圖片來源:小紅書

第二種常見的掃興者心理,是 ta 們無處不在的比較心理,不管你原意如何,似乎落到 ta 眼裏這就成了又一場讀書時的成績競賽,絕不能落後於你。

在心理學裏,這種時刻需要在關系裏占據上風的心態,也被稱作 「脆弱型高自尊」。如果沒法證明自己比別人強,ta 們就會持續體驗到對自我的消極評價,比如「丟臉,怎麽這麽努力還是沒有別人過得好」。

所以,為了防禦外界對自己自尊的傷害,ta 們也就選擇了以掃興的方式,來捍衛自己岌岌可危的自尊。

就賺了這麽些錢,省著點花吧

——不配得感

今年春節錯峰出行,你和朋友約了一塊出國玩。沿途給父母發了挺多照片,想著分享點快樂,也說了 ta 們要是喜歡,明年我再帶 ta 們來一趟,這次就當提前摸清路線了。

你爸:這海灘看著跟青島區別也不大,沒啥可去的吧,這不得花老多錢了?

你媽:去什麽去,你掙多少錢了?!一天到晚盡貪圖享受。

這兩人一唱一和的,直接把你旅行的心情搞沒了。

第三種掃興型別,也是最為常見的掃興型別,它多發生在父母和子女之間。 有部份父母總能見縫插針地在子女高興時,來上那麽幾句刺痛的話,把對方從高興拉回「別忘了吃苦耐勞」。

這部份父母其實也沒有惡意,但總是一開口就讓人壓力山大,仿佛子女再多享受一分鐘,就成了天大的罪過。

這種壓力式的掃興話語後,是因為 ta 們內在有深深的不配得感,認為子女和自己還不能夠享受生活,還需要更努力地賺多點錢才行。

所以,父母們選擇了采用「防禦式傾聽」的方式,放大子女語言中的享樂/可能會學壞/還不夠努力等消極假想,試圖透過掃興的話語提醒子女要更努力賺錢、好好生活才行,不能耽於享樂。

父母輩們覺察不到自己表達方式讓人不舒服,只以為自己在提醒子女要記得保持努力的姿態,而這種表達的背後其實潛藏了深深的「物質匱乏」焦慮感。

圖片來源:【請回答1988】

「掃興者」是如何養成的?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掃興者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那麽,這些掃興者又是如何養成的呢?

掃興者身上都有典型的共性,難以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更難用合適的方式來應對情緒。 而這可能是 因為 ta 們都從小成長在一個看不到 ta 們情緒感受的家庭。

以情緒鈍感者為例,最開始,ta 們也曾向父母尋求安慰或主動向父母分享快樂,但 父母似乎總是說「這有什麽可值得哭的」「就這你樂得像個傻子」 ,漸漸地,ta 們開始和自己情緒逐步斷聯,沒法對他人的情緒 (無論積極還是消極) 作出合適的回應。

而對熱衷於比較的掃興者來說,整體的社會氛圍或許助長了此類心理和行為的養成。不知從何時開始,似乎人們一出生,競爭和比較就成了生活中繞不開的一環。

讀書比成績、工作比薪酬、結婚比先後、生孩子繼續比成績,環環相扣、愈演愈烈 (不過這一年來有了被打破的跡象)

當人們成長在崇尚優績主義的社會中,人存在的價值,似乎也變得僅取決於數位化的成就:名次、績效、薪酬、領先於同輩的社會時鐘行程 (韓炳哲, 2019)

比較的心理從此根植於人們的心中,分享快樂也就成了 ta 們心中比較的另一種形式 ,滿心滿眼都是「這人特意說的這麽開心,不會是想表示自己過得比我好吧,那我可不能被比下去。」

Ta 們理解不了人可以因為記錄快樂發朋友圈、為了分享喜悅而講起開心事,而不只是為了炫耀。

圖片來源: giphy

還有一點在父母輩身上特別明顯,類似的不配得心理大多源自這種童年時期的影響。

在父母輩的兒時,ta 們和祖輩掙紮在生存線上,每天為吃喝發愁。

這種 物質資源的缺乏使得 ta 們產生了持續的匱乏焦慮感,它往往貫穿人的一生,讓人不敢享受。哪怕日後有錢了,潛意識裏也還會提醒自己千萬要囤夠資源,不能享受,不然又可能過上從前那樣的苦日子。

這種焦慮感慢慢地衍生成了一種不配得感,每一次享樂和遊玩,ta 們的內心都會發出一重質問「我存的錢夠多了嗎?我能享受了嗎?」

這種不配得感還會發生在 ta 們對下一代的教育上,要打壓、要提醒、千萬不能讓孩子太過於貪圖享受。

但 ta 們卻沒想到孩子成長的環境裏,這些經驗不再適配 ,自己好意的說教只會變成一種「防禦式的傾聽」,既 接收不到孩子行為和話語裏的好心,也沒辦法放下內在的束縛,學會享受生活。

當然,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其實會發現,或多或少,我們也會對自己或他人存在掃興的行為。

比如周末因為工作加班太累在家躺了兩天,周日深夜開始怪自己「又沒出門社交/沒讀書/沒運動」,明明躺得也挺舒服的,卻把自己罵的開始內耗 (我們也會害怕被努力的他人落下)

而當我們沈浸在糟心事兒中,怎麽都抽不出來時,父母、伴侶或朋友來分享開心事,哪怕我們理智上知道怎麽說會讓對方感受好點,也會不小心心直口快地說句掃興的話。

正如強森所說,「人們在自己不快樂時,很少能給別人以快樂。」

圖片來源:【致命女人2】

面對「被掃興者」,

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

Step 1. 接受掃興父母很難再改變,減少容易被掃興的分享,多分享那些我們和 ta 都會開心的。

父母輩內心深處的不配得感有著深遠的時代烙印,這種不配得感很難再靠幾句話就完成認知上的調整,不如放下對其行為的介懷,接納父母和我們的不同。

Step 2. 直接告訴對方我們的難受,重新達成對掃興行為的共識。

假設對方只是在情緒能力上較弱,那麽我們的直白其實是一種提醒,讓對方意識到,掃興行為的出現是因為弄錯了關註點,我們可以重新定位分享背後的情緒,允許不理解的存在,但至少不要掃興。

Step 3. 順著對方的話說,做個好的示範。

對於陷在了比較式思維的掃興者來說,由於 ta 們的世界裏,分享約等於炫耀式的比較邀約,那麽當我們順著 ta 的話說,「可以多說一些你旅遊的那個地方嗎?聽起來那裏的確挺好玩的。」

一部份比較式思維的朋友可能會感知到我們話語中飽含的善意,並逐漸發現,有些時候,人們的分享的確不是為了炫耀。

Step 4. 遠離充斥著惡意的掃興者。

惡意掃興者不管你分享多少次,ta 都不會理解你分享舉動的善意,而只會更加嫉妒你,不再和 ta 們分享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Step 5. 多和從不掃興的朋友/伴侶/父母分享。

聊了那麽多掃興的人和事,但想想看,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那麽一個人,ta 總是特別捧你的場,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兒也會熱情回應。

比如【請回答1988】裏的德善每次見到正峰的爸爸,都會配合他一起玩「哎一古成社長」「哎一古金社長」的遊戲,情緒價值直接拉滿!

圖片來源:【請回答1988】

又比如電影【萍水相腐檐廊下】裏,找不到同好的高中生女主意外和大了自己幾十歲的婆婆成為好朋友,一出新漫畫,兩個人就聊到停不下來。

圖片來源:【萍水相腐檐廊下】

這些從不掃我們興的朋友、長輩和伴侶看重我們的感受,也願意回應我們的快樂,ta 們的存在是平凡的生活裏最閃爍的點綴~

如果你還不曾向這些朋友、長輩和伴侶表達過感謝,現在就 轉發 這篇文章給 ta 表達下你心中深深的感謝吧~(也歡迎 轉發 給好朋友和伴侶一起吐槽下春節碰到的那些超掃興的人!)


今日互動

春節期間,你被掃興了嗎?

你有從不掃興的朋友/伴侶/父母/家人嗎?

來評論區聊聊吧~

References:

André, C. & Lelord, F. (2015). 恰如其分的自尊 (L'estime de soi). 周行(譯).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韓炳哲. (2019). 倦怠社會. 王一力(譯). 中信出版社.

本文關鍵詞:掃興,父母教育方式,功績社會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點點 在看 ,做個不掃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