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李政道,為更多的中國天才開啟一扇門

2024-06-12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新刊出爐! 點選上圖,一鍵下單↑↑↑

「李政道:為天才開啟一扇門

主筆|苗千

李政道,對於如今很多人來說,似乎是一個正在逐漸走進歷史的名字,畢竟這位98歲的老人已經從公眾視野中消失太久。即便是對於一些大致了解這位天才物理學家的人,所熱衷談論的大約也只是一些細節不明的名詞或事件碎片: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宇稱不守恒、與同樣有名的合作者之間著名的決裂……

在這樣類似於對名人的標簽與軼事的談論中,李政道本人鮮活的個性和傳奇性的經歷在很大程度上被隱去了; 他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遊走於中美兩國之間,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為眾多中國學生開啟一扇留學之門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這個天才,曾為其他更多的天才,開啟了中國通向世界的一扇門

當我們試圖去了解真正的李政道,難免會發問: 為什麽是這個從少年時代起就遠離父母,多年來在戰亂中顛沛流離、屢經危難的青年學生,在30歲出頭的年紀便做出了震驚世界的物理學發現,獲得了世界性的榮譽?為什麽是這個已經功成名就、生活安穩富足的中年物理學家,寧願犧牲自己大量的研究時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幾乎是以一己之力促成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讓近千名中國學生得以赴美學習物理學?

為什麽偏偏是李政道?帶著這個問題,以青年李政道為原點,觀察他身邊的人,我們可以發現教育火種的傳遞有著怎樣的穿透歷史的能量。即便是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刻,在抗戰時期中國的各所大學,如浙江大學和西南聯大的物理系裏,依然有束星北、吳大猷、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饒毓泰、張文裕等一眾名師,這些人大多由歐美留學歸來,帶回了西方最先進的科學思想。

當時在歐洲,「第二次物理學革命」尚未結束,全新的思想不斷迸發出來,讓這些曾經留學歐美的中國年輕學者有機會和歐美學者站在同樣的高度。雖然在戰亂中無法開展研究工作,這些學者依然把自己作為火炬,點燃天才的火種,為更有前途的青年學子照亮一條通往未來之路。在眾多學子當中,李政道無疑是極其突出的一個。他不僅在國內就得到了多位名師的賞識和照顧,更是在剛剛完成大學二年級學業時,就跟隨吳大猷訪學美國,得以開拓眼界,施展天賦。

1979 年,李政道(右一)在北京友誼賓館的科學會堂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的學生們親切交談(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 供圖)

從他的求學和研究經歷可以看出,李政道確實是世所罕見的物理學天才。 透過解答難題以獲得智力上的樂趣,也是李政道一生的愛好。根據李政道中國事務的負責人王垂林介紹,李政道在退休之後,還經常重讀自己年輕時代的論文以作消遣。後來他逐漸難以理解自己的舊作,便改為閱讀大學物理教科書,並仍然以解答其中的習題為樂事。對於解決物理學難題如此癡迷,讓人們難免要感嘆這樣的天才頭腦確實與眾不同。李政道的大兒子李中清在接受本刊采訪時回憶,有一天父親李政道問他:「你通常會做夢嗎?」李中清回答說自己有時會做噩夢。李政道則說,自己一生中從未做過有情節的夢,只會在夢境中看到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

赴美留學之後,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師從物理學大師恩利克·費米。李政道和導師費米一樣,都習慣自學,不喜歡接受別人的成果,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從零開始,構建起整個知識體系。作為導師,費米在理論和實驗操作方面能力都極強,對待學生也極有耐心,循循善誘,最終將李政道塑造為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 李政道在31歲的年紀便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成為史上第二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95 年,朱光亞在北京辦公室。1946 年他和李政道一起,跟隨吳大猷去美國學習(陸中秋 攝 / 視覺中國 供圖)

名揚天下、生活安穩富裕的李政道仍懷有一顆赤子之心。1972年,李政道回到了已經闊別26年的祖國。此時他已經是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參觀了一些科研院所之後,一種擔憂湧上他的心頭。當時國內的科研水平胡執行狀況都讓他極為憂慮。

他決定親自回國授課。 1979年5月到7月,連續七周,北京友誼賓館的科學會堂擠滿了關心物理學前沿進展的人們。從院士、研究員、高校教師到研究生,他們都是來聽物理學家李政道講課的。李政道為這場講座費盡心思。他要講的是兩門課,「粒子物理和場論」和「統計力學」。為了讓國內科研人員盡可能快地走到國際前沿,他將原來應該用一到兩年講授的課程內容集中在兩個月內講完。許多前沿研究中的術語沒有對應的中文,李政道每天絞盡腦汁轉譯,還是不得不保留一些英語術語。既要講得快,又要講得充分,還要講得明白,李政道為此每天淩晨3點就起來備課。

短期授課還遠遠不夠。這樣一位擁有巨大影響力、善於說服別人,且心思縝密的物理學家,在特殊的年代協調中美兩國高層,反復遊走於中美各所大學之間,最終促成了CUSPEA計畫,讓900多名中國學生得以赴美學習物理學。 在長久的隔絕之後,中美兩國的留學渠道由此重新開啟。 40多年後回看,李政道推開的這扇門依然影響深遠。我們會發現,有這樣的能力和影響力,又願意擔此重任者,唯有李政道。這個天才,為其他更多的天才,開啟了一扇門。

1985 年,李政道(左三)專程到洛杉磯參加 CUSPEA 代表團總結活動(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 供圖)

李政道的學生,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前主任諾曼·凱瑞斯特(Norman Christ)認為,在如此年輕的階段獲得諾貝爾獎,讓李政道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這也成為他一生的基調,他意識到自己可以對很多事情產生很大的影響。「……從我個人的觀察來說,他很註重施展自己的影響力,也因此對很多事情產生了正面作用。他建立了CUSPEA計畫,使很多中國學生有機會來到美國學習,然後其中的很多學生又回到中國,成為重要的物理學家,對中國的科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的觀察,李政道是個情商很高的人,仿佛有種洞察人心的能力,「主要是能把握對方真正的想法,對方背後的擔心和深層感受。這是非常微妙的,很難直接透過文字表達出來。李政道有這種能力,聽完對方的一句話,立刻明白他實際的意思,並在回答時按照對方的希望來表達。他不僅知道對方背後的擔憂,還能知道他為何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言外之意」。

李政道偏偏又有著一種「置身事外」的性格,不願將自己置於人們關註的中心。 即便是對那些經他努力得以赴美留學的學子們,李政道也不願與之有過多的個人交往。我們在采訪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即便是與李政道有過多年交往的人,其實對於其個人生活和現狀也都了解甚少。

記者肖楚舟幾乎問過她的每一位采訪物件:李政道是一位如此傑出、熱愛科學研究的學者,他為何願意為CUSPEA這樣一個非科研計畫耗費如此之多的心力?

1983 年3月9日 ,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王新慶 攝 / 新華社 供圖)

李政道的長子李中清的回答能代表大多數人的看法,「這跟父親少年時讀書的經歷有關」。在西南聯大,他遇到束星北、吳大猷這樣的老師破格收他上課。在美國,他又遇到破格錄取他的芝加哥大學。 他的一生之中,無數願意為年輕人另辟一條蹊徑的人,共同締造了一個奇跡。李政道願意把這個奇跡回贈給更多年輕人。 用他寫在自己60歲生日時的話說:

「40年前,經吳大猷教授的推薦,我獲取了中國政府的一筆獎學金赴美留學,在物理學方面繼續深造。這一難得的機會改變了我的一生。一個人的成功有著各種各樣的因素,其中‘機遇’也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駕馭的。盡管成功的機遇不可預定,但它的機率卻可以大大增加。透過吳教授,我方能得到這一機遇。我對這一機遇的珍視,是促使我近年來組織CUSPEA考試的主因之一。希望更多類似的機遇能夠光顧年輕人。」

歌德在名著【浮士德】中曾經寫到「太初有為」,英國作家瑞·蒙克在【維特根史坦傳:天才之為責任】一書中曾參照這句話作為維特根史坦後期哲學的提名。無論是「太初有為」,還是瑞·蒙克那本傳記的書名「天才之為責任」,都可以恰當地形容李政道的一生。李政道的一生之輝煌,不只在於其天才的迸發,領悟宇宙之道;更在於他作為一個人,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中之有為。 他在最大限度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這是一個天才的故事,但實際上它是關於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

「李政道:為天才開啟一扇門

點選下圖,一鍵下單

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李政道:為天才開啟一扇門(苗千)

  • 李政道與CUSPEA:希望機遇光顧更多年輕人(肖楚舟)

  • 一個天才物理學家的成長之路(苗千)

  • 他想透過自己去理解一切 (苗千)

  • | 社會 |

  • 時事:致命的「忽視」:美國未成年槍手的父母獲刑(吳淑斌 覃思)

  • 調查:立金集團涉嫌非吸:一場面向農村老人的狩獵(彭麗 韓東

  • | 文化 |

  • 專訪:我用敘述的權力抹去我自己(孫若茜)

  • 話題:舞出卡夫卡(蒲實)

  • 文史:嚴查【九十九籌】(蔔鍵)

  • 書評:世世代代的鳥兒全都被海水沖逝(雲也退)

  • | 專欄 |

  • 邢海洋:火車票改簽成了技術活兒

  • 袁越:鹽和糖的替代品

  • 張斌:11年760億美元,NBA的新富貴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 點選下方圖片

    開通數位刊會員月卡解鎖本期 👇

    本周新刊

    「李政道:為天才開啟一扇門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紙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