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遊戲

又又又「押中」高考作文了!這些媒體太牛了吧!

2024-06-07遊戲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今天(6月7日)上午9:00,全國高考語文科目考試正式開始,每年備受關註的高考作文題目,全網討論度最高。

網友一邊好奇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主題是什麽?又一邊調侃幸虧高考得早,否則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

其實,不少作文主題在新聞報道中都可以找到不錯的範文。

茶茶盤點了與2024年高考新課標Ⅰ卷、新課標Ⅱ卷、全國甲卷,以及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的作文主題比較貼切的報道。一起來看看吧~

新課標Ⅰ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慧的套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麽,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資訊;不少於800字。

媒體報道:

上下滑動檢視全文↓

加強人工智慧治理 世界必須攜手面對

人工智慧治理攸關全人類命運,國際社會應該秉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精神,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慧治理框架和標準規範,不斷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在一年之內,人工智慧從科幻的同義詞變成了數以百萬計的人使用的工具」「人工智慧正在絲滑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推動行業走向未來」「隨著2024年到來,改變傳統邊界的人工智慧創新將逐漸壯大」……許多國際媒體在做年終盤點或來年展望時,都將「人工智慧」列為關鍵詞。2023年,人工智慧在釋放巨大套用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預知的風險和挑戰。在人工智慧處於飛躍發展的緊要關頭,加強人工智慧治理成為國際社會必須攜手面對的緊迫命題。

一年來,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加速發展,套用場景不斷拓寬,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為人類未來開啟了新的想象空間。英國【自然】雜誌近日評選年度科技人物時,將人工智慧大模型納入其中,以反映人工智慧給科學研究帶來的重大改變。從助力新藥研發到最佳化金融服務,從加速軟體開發到制定生產計劃,人工智慧套用日益廣泛。麥肯錫公司釋出的研究報告將2023年稱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突破之年」,1/3的受訪者表示自身所在組織會在至少一項業務職能中經常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美國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預設為,人工智慧產生的影響會比互聯網更深遠,人們將在幾十年內看到廣泛的創新,生產力也將隨之提高。

人工智慧套用加速落地的同時,帶來的風險挑戰也逐漸顯露。韋氏詞典編輯出版商美國韋氏出版公司宣布將「真實的」一詞定為2023年度詞,原因是人工智慧技術異軍突起導致人們對「真實」的需求大大上升。如何防止人工智慧傳播虛假資訊、侵害個人權益、制造安全風險、加大技術鴻溝等,在全球範圍引起空前關註。各方普遍認為,缺少有效護欄,人工智慧存在被誤用濫用的風險。「隨著全球對人工智慧的加速套用,政府和組織有必要考慮如何最好地利用這項技術造福人類和地球。」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執行長洪曜莊表示,應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可信賴的人工智慧環境。

善治才能有「善智」。人工智慧究竟會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何種作用,取決於國際社會能否趨利避害,開展有效治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要帶著「一種緊迫感、一種全球視野和一種學習者的心態」來應對這項技術,各國應展開協調並設定紅線,爭分奪秒推動人工智慧造福人類。中國公布【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聯合國成立「人工智慧高級別咨詢機構」,全球人工智慧安全峰會釋出【布萊奇利宣言】,歐盟就【人工智慧法案】達成協定……一年來,各方對人工智慧治理緊迫性的認識在深化,相關行動在提速,但面對這樣一項必將深刻影響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顛覆性技術,治理挑戰仍廣泛存在,更有效地協調全球合作是當務之急。

從技術特征看,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套用涉及大量數據、演算法、模型和系統,其內部邏輯和機制具有「黑箱」特性,表現為行為不可控、決策機制難以解釋。目前,大模型技術正迅速叠代,其他多條技術路線也在加速演進,這對治理敏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專家警示,盡管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加速發展,但仍有許多未知因素,「這就好比我們在不了解燃燒科學的情況下制造發動機」。有效的人工智慧治理一方面要推動建立風險等級測試評估體系,實施敏捷治理,分類分級管理,快速有效響應,另一方面應推動研發主體不斷提高人工智慧可解釋性和可預測性,提升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確保人工智慧始終處於人類控制之下,打造可稽核、可監督、可追溯、可信賴的人工智慧技術。

從社會影響看,人工智慧發展和套用既涉及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社會福利、促進經濟增長等發展問題,也涉及私密、安全、公平、正義等價值倫理問題。加強治理需要各方從不同的認知理解和期望需求中尋求共識,實作智慧向善,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當前形勢下,尤其需要引起國際社會警惕的是,個別大國企圖壟斷人工智慧發展優勢,熱衷於搞「小院高墻」「脫鉤斷鏈」,甚至要把意識形態偏見引入人工智慧治理,打造封閉排他的「小圈子」,惡意阻撓他國人工智慧發展。這些做法損害各國平等發展和利用人工智慧的權利,與共享人工智慧知識成果的目標背道而馳。人工智慧治理攸關全人類命運,國際社會應該秉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精神,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慧治理框架和標準規範,不斷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作為負責任的人工智慧大國,中國一貫高度重視人工智慧治理。在國內逐步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的同時,中國主動為加強全球人工智慧治理貢獻智慧。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倡議】,圍繞人工智慧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述人工智慧治理的中國方案,堅持發展與安全並重的系統思維,倡導以人為本、智慧向善的普遍共識,弘揚平等互利、尊重人類權益的價值理念,為各方普遍關切的人工智慧發展與治理問題提供了建設性解決思路,為相關國際討論和規則制定提供了藍本。中國還積極同各方就全球人工智慧治理開展溝通交流、務實合作。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期間,雙方同意建立人工智慧政府間對話,為加強全球人工智慧治理註入了新動力,令國際社會備受鼓舞。

人工智慧是人類發展新領域,有效治理才能使其健康發展、造福人類。在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多元挑戰的背景下,各國唯有秉持共同、綜合、合作、永續的安全觀,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的原則,透過對話與合作凝聚共識,構建開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機制,才能共同促進全球人工智慧健康有序安全發展,確保人工智慧始終朝著有利於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

——【人民日報】 寰宇平 2023年12月29日

新課標Ⅱ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提到,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

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資訊;不少於800字。

媒體報道:

上下滑動檢視全文↓

每一次抵達都是築夢蒼穹的階梯

每一步闖關突破,每一次新的抵達,都折射出中國航天創新探索的熠熠星輝,以及中國航天人馳而不息的堅定執著,每一道階梯都是踏實苦幹的見證,構成我們邁向航天強國的鏗鏘足音。

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和起飛,這是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性時刻!

「這是太空中的一面小旗子,卻是我們心中的一面大旗子。」「怪不得,我看月亮好像比平時少了兩公斤的樣子。」6月4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抹閃耀在月亮背面的「中國紅」刷了屏——在完成月表取樣後,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

這個「中國首次」,承載著中國人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這個「世界首次」,朝著人類進行月背采樣邁進了決定性的一步。相對月面而言,對視線不可及的月球背面,人類知道的情況少之又少。此次任務的預選著陸區——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被公認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落差可達十多公裏,在此落地,如同把一台小卡車成功降落到崇山峻嶺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細微偏差,結果都可能差之千裏。這個令全世界矚目的精彩落地,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座豐碑,對人類研究月球的演化歷史、太陽系的起源和早期形態等科學問題具有重大科研價值。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蘊含中國式浪漫,賦予我們對這片遙遠土地無盡的探索渴望。從嫦娥一號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四號實作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從嫦娥五號帶著月壤勝利歸來,再到如今嫦娥六號背著「蟾宮寶藏」返程……回望二十載,中國探月工程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重新整理人類月球探測的紀錄,不斷搭建築夢蒼穹的階梯,成為中國向外太空探索樂章中的一段段重要節拍。在逐夢的征途上,邁出的每一小步都匯聚了無數人日夜不息的腳步,蘊含著千百個日夜交替的辛勤汗水和酸甜苦辣。每一步闖關突破,每一次新的抵達,都折射出中國航天創新探索的熠熠星輝,以及中國航天人馳而不息的堅定執著,每一道階梯都是踏實苦幹的見證,構成我們邁向航天強國的鏗鏘足音。

探月不僅是中國人的夢想,更是全人類的夢想。正因如此,航天領域的重大成果我們從來不是關門獨享,而是以開放共享的姿態面向世界。以這次「嫦娥六號」為例,其就搭載了法國氡氣探測儀、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巴基史坦立方星、義大利雷射角反射器等4台國際合作載荷。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深入開展航天國際交流合作,同各國分享發展成果,共同探尋宇宙奧秘,是我們的主張。探索月球以及更多地外天體是人類共同的夢想,由人類的探索天性和科技進步所驅動,也同時推動著科技發展,激勵人類為共同的夢想向著星辰大海揚帆遠行。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把每一次新的抵達都當作是新的起點,向前路上的一個又一個新關口發起挑戰,繼續埋頭苦幹、攻堅克難、接續奮鬥,讓浪漫想象和硬核科技不斷碰撞出火花,我們的腳步就能不斷向宇宙更深處延伸,托舉人類一個又一個夢想「落地」。

—— 【湖北日報】周磊 2024年06月05日

全國甲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為避免沖突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資訊;不少於800字。

媒體報道:

上下滑動檢視全文↓

交流互鑒點亮人類文明之光

「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行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3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

面對「世界怎麽了、我們怎麽辦」的時代之問,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議是新時代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著眼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為推動人類現代化行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註入強大正能量。

中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激蕩人心,引發強烈共鳴。

一座古城的修復,彰顯「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胸懷

希瓦古城,烏茲別克的世界文化遺產,亦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對烏茲別克進行國事存取,為米爾濟約耶夫總統準備了一份特殊國禮——中烏合作修復的希瓦古城歷史文化遺跡微縮模型。

從2013年啟動計畫,到2019年底竣工驗收,中烏合作開展的希瓦古城歷史古跡保護修復計畫秉持最小幹預的文物保護原則,堅持使用「原材料、原工藝」,最大限度保留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修復效果得到米爾濟約耶夫總統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向東是修復計畫團隊的一員。在他看來,古絲綢之路是連線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友誼之路,中烏合作開展希瓦古城歷史古跡保護修復計畫,是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

烏茲別克希瓦古城維護中心主任優素福拜·霍吉耶夫親身經歷了文化遺產修復全過程。他對記者說,古城已修復,期待更多中國朋友來到希瓦,「了解我們共同的過去,開啟美好的明天」。

漫步希瓦古城,孩子騎自由車嬉戲追逐,老人在陽光下怡然自得……古絲綢之路凝聚了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了亞歐大陸各國互聯互通,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希瓦古城的修復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生動寫照,彰顯了中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博大胸懷。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回首2023年中國外交,一個個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的故事精彩紛呈,令世界贊嘆。

今年4月,嶺南園林,綠意盎然。在廣州松園,習近平主席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臨水而坐,觀景品茗,縱論古今。循著【高山流水】悠遠婉轉的琴聲,兩位元首來到白雲廳,聽千年古琴奏千年絕唱,品千年茶韻論千年興替。馬克龍表示,我們的交流友好深入,使我進一步領略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增進了對現代中國治國理政理念的了解。

今年5月,芙蓉湖畔,禮樂交融。古都西安盛情迎接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的貴賓。習近平主席說:「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見證了中國同中亞國家兩千多年的深厚友誼。千百年來,中國同中亞人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創造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書寫了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的華章。」中亞五國元首表示,中亞國家同中國擁有千年友好和深厚情誼,始終是相互支持、相互信賴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是中國西出陽關最真摯的故人。

有面對面交往的熱度,也有書信外交的溫度。一封封真摯復信從北京發出,送到匈牙利青少年、希臘學者、阿拉伯知名藝術家、中亞留學生、孟加拉國兒童、比利時友好人士、美國華盛頓州「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和各界友好人士等手中。「中匈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兩國人民傳統友好,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文化能夠連線心靈,藝術可以溝通世界」……習近平主席在復信中回憶一幕幕交往故事,寄語新一代友誼使者,闡述文明交流互鑒之道。

一個中心的建立,為破解共同挑戰提供啟迪與借鑒

愛琴海畔,陽光和煦,希臘最古老的大學——雅典大學處處生機盎然。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在此成立。「我們要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種文明的悠久起源和豐富內容,讓一切文明的精華造福當今、造福人類。相信中希文明互鑒中心一定能在這方面大有作為。」成立儀式上,習近平主席的復信令中希兩國學者備感振奮。

這封珍貴的復信,如今就保存在雅典大學哲學與科學史系教授斯泰利奧斯·維爾維達基斯的辦公室內。談及收到復信的心情,維爾維達基斯言語間滿是自豪:「習近平主席充滿肯定和鼓勵的話語,令所有人驚喜不已。」

自成立以來,中希文明互鑒中心相繼舉行了首屆中希文明高峰對話和各類講座、訪學活動等。9月,中國西南大學與希臘佩特雷大學共同開設的「中國—希臘文明比較」聯合學術型碩士計畫正式開班。維爾維達基斯表示:「很多中國學生對希臘哲學抱有濃厚興趣,同樣也有很多希臘學生正在學習中文,說明兩國文化交流基礎深厚。我希望他們能夠保持這份興趣,讓希中民心相通的基礎不斷擴大。」

中希文明互鑒中心中方秘書長王勇表示,中心將從哲學研究著手,開展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比較研究,挖掘文明古國智慧,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維爾維達基斯深有感觸地說,中希文明互鑒中心的成立可以視作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我相信,不同文明能夠互鑒,攜手從歷史的智慧中尋找當下問題的解決之道,為破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提供啟迪與借鑒」。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行程中實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球文明倡議以整體思維、系統觀念觀照人類前途命運,肯定各國文明的價值,在世界範圍引發強烈共鳴。

「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傳遞的資訊非常明確,應當承認和尊重文明多樣性,以平等和欣賞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加強不同國家人民間對話,這是不同文明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我們共同的心聲。」埃及中國友好協會副主席、埃及外交部前副部長阿裏·希夫尼表示。

俄中友好協會副主席謝爾蓋·薩納科耶夫認為,文明是多樣的,但不同文明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是共通的。中國始終以開放姿態推動交流互鑒。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發出了加強團結合作的強音。

希臘前總統帕夫洛普洛斯說,希臘與中國同為古老的文明國度,雙方透過開展對話搭建溝通橋梁,樹立了文明互鑒的典範和新型國際關系的範本,成為共同捍衛世界和平正義的重要力量。

一面大鑼的回響,為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再續新篇

收藏於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的一面大鑼,見證了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這面在山東客製、直徑1.1公尺的「鑼王」,是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前身)1973年送給費城交響樂團的禮物。當時,費城交響樂團正開啟中美文化交流「破冰之旅」。此後,無論演出還是排練,大鑼都與樂團同行。如今,每當敲擊那面大鑼,費城交響樂團的樂手們都會想到中國。

今年73歲的小提琴演奏家戴維·布斯,50年前參與了費城交響樂團的首次訪華之旅。此後50年,作為「文化使者」,他13次訪華。11月10日晚,在中國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行的「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上,滿頭銀發的布斯坐在第二小提琴席位。演出前,布斯見到了50年前結識的老朋友、中國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家朱信人,二人緊緊擁抱,感慨萬千。布斯說:「當年的存取猶如種下一顆友誼的種子,而後生根發芽,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

音樂跨越國界,文化架起橋梁。「希望費城交響樂團和包括中美在內的世界各國藝術家一道,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密切交流合作,促進藝術繁榮,為中美人文交流和各國人民友好再續新篇。」習近平主席復信費城交響樂團總裁兼執行長馬思藝,寄望世界各國藝術家以「藝」為媒,增進各國人民友好。

「音樂擁有超越語言、表達思想的力量。無論演奏什麽音樂、不管使用什麽樂器,盡管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代表不同的文化,只要在舞台上相遇,就能產生共通的情感。」馬思藝說,「我們要用這種力量加強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為促進民間交往搭建橋梁。」

11月15日晚,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演講,60多次提到「人民」這個詞。「兩國雖然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道路不同,但人民都善良友好、勤勞務實」「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匯流,讓寬廣太平洋不再是天塹;正是人民的雙向奔赴,讓中美關系一次次從低谷重回正道」「人民友誼之樹已經長大,一定能經風歷雨」……習近平主席真摯的語言、講述的生動故事,深深打動了在場聽眾的心,也道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是人民,人文交流始終是各國各民族之間相互了解、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重要橋梁。

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各認為,中國深刻理解文明對於自身發展的深遠影響,從歷史傳承和長遠眼光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道。

今日之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今日之中國,中華文明閃耀著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人類文明新形態展現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習近平主席的話傳遞信心與力量。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加強國際人文交流,方能令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令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事業匯聚成推動世界繁榮進步的時代洪流,在歷史長河中滾滾向前、永續發展。

—— 【 人民日報 】 王佳可、莊雪雅、王迪、謝亞宏、李誌偉、周卓斌 2023年12月25日

北京卷

試題內容

作文(50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於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資訊。

(1)幾千年來,古老的經典常讀常新,傑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亙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時間的淬煉中,愈顯活力和價值。

請以「歷久彌新」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上下滑動檢視全文↓

獨立自主 敢闖新路——遵義會議精神述評

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的關鍵「章節」。

86年前,在位於遵義市子尹路的柏輝章公館裏召開的會議,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在探索中反思,在絕境中奮起,在挑戰中開拓。遵義會議鑄就的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指引著中國共產黨越過重重關山,創造百年輝煌,奔赴新的征程。

堅持真理指航向

「遵義會議會址」——毛澤東為中國革命舊址唯一的一幅題字。在這裏,毛澤東迎來人生的大轉折,中國革命的命運也迎來大轉折。

1934年,慘烈的湘江戰役之後,中國工農紅軍從8萬多人銳減至3萬多人,缺糧少彈、疲憊不堪。

沒有人知道奇跡會不會發生,但奇跡在貴州的大山深處發生了。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舉行。持續3天的會議,幾乎每天都開到深夜。一次次激烈的爭論、批評與自我批評中,諸多問題得以解決——

糾正了「左」傾軍事錯誤和宗派主義組織錯誤;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揮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和正確的軍事路線。

痛定思痛,中國共產黨在自我革命中迎來轉機。「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融入中國共產黨的血脈之中。

百年征程中,每到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中國共產黨總能直面錯誤,力挽狂瀾。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策略。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踐檢驗真理,歷史映照未來。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程中,在遵義會議精神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探索真理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

信念堅定闖新路

從湘江血戰到四渡赤水,勾勒出一支隊伍意誌堅定、涅槃重生的曲線。

一次次失去,又一次次尋找。面對懸殊的敵我力量,考驗這支隊伍的不僅是生死,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守。

一組數據令人驚嘆:

長征出發時,紅軍指戰員每3人才有一支步槍,每支槍不到50發子彈;湘江之戰後,部隊彈藥所剩無幾。到達遵義地區後,每支槍平均只剩3發子彈。

而此時,國民黨軍40萬重兵正急速向紅軍包圍而來。紅軍用這「每支槍3發子彈」的裝備,幾乎是赤手空拳,與配備飛機、大炮的敵人展開搏鬥。

若要問,他們一往無前的勇氣來自哪裏?答案是:信念。生死關頭,信念不移,浩然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

1935年1月至3月,紅軍四次渡過赤水河。天寒地凍,紅軍戰士們穿著襤褸的軍裝,在川滇黔的山林、江河之間高強度日夜急行軍,硬是用一雙腳底板把圍剿的國民黨軍遠遠甩在身後。

時東時西,時進時退。紅軍作戰方向變更達10次之多,戰士們越戰越猛。一路迂回,最終實作了渡江北上的既定戰略方針。

源於一種務必求勝的信念,一切艱險皆成淬煉,一切磨難皆成鍛造。

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新的戰場、新的考驗,共產黨人信念堅定、勇往直前。

距離遵義會議會址100公裏的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共產黨員黃大發帶領群眾,歷時30余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

黃大發常說一句話:「共產黨員怕犧牲能行嗎?那些先烈拿身體去堵槍眼都要幹,我們做事就要有這種精神。」

2020年,貴州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作脫貧摘帽,以百折不撓的堅毅撕掉「絕對貧困」的千年標簽。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中華大地上已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創造減貧奇跡。

新的長征路上,沒有槍林彈雨,沒有天險阻隔,但同樣布滿暗礁、荊棘。唯有揚起信仰之帆,為了民族的光明未來執著追求、堅定前行。

獨立自主踏實地

在遵義會議紀念館裏,一份報告詳細記錄了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是如何匯報給當時的共產國際的。

中國共產黨建立後,起初是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服從共產國際的統一領導。而遵義會議是第一次沒有受到共產國際幹預的重要會議。毛澤東曾說:「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

以遵義會議為起點,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掌握了中國革命的主動權和領導權,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定,維護大局,將民族的命運握在自己手中。

四渡赤水、虛指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在毛澤東實事求是、靈活機動的軍事思想指引下,一連串堪稱神來之筆的行動強有力地證明,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采取適合自己的作戰方法,才能贏得戰場的主動權。

瓦窯堡的窯洞中、洛川的會議室裏、鳳凰山麓的煤油燈旁……紅軍北上途中的歷次決議也鮮明地印證,中國共產黨不斷地走向成熟。

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警示共產黨人:只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才能把革命事業引向勝利。

經過風雨洗禮,中國共產黨用獨立自主這把鑰匙不斷走進歷史舞台的中心,帶領中國人民跨過革命征途的激流險灘,寫下社會主義建設的壯麗篇章,掀起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走向偉大復興的美好明天。

黨史專家陳晉指出,遵義會議告訴我們黨,要搞好我們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一定要獨立自主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中國革命偉大轉折時迸發的遵義會議精神,照亮我們前行的征程。

—— 新華網 黃玥、李驚亞 2021年 10月18日

(2)個人成長需要開啟視野,人際交往需要開啟心扉,科技創新需要開啟思路……開啟,發現新的自己;開啟,帶來新的氣象。每一次「開啟」,都有一段故事。

請以「開啟」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媒體報道:

上下滑動檢視全文↓

好評中國丨讓「破圈」效應成為一種常態

近日,「破圈」一詞在網路上頻頻出現,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目光。「破圈」的背後,包含著各行各業的人不斷突破自身、挑戰自我的積極嘗試和勇於探索、敢於創造的創新精神。

「破圈」是走出「舒適區」,突破自身所在的「小圈子」。從河北大學文武雙全的「保安大叔」盧俊嶺和成功考研的「食堂小哥」周柏宇,到不斷突破年齡、地域、職業的限制,成為中國海軍首位女艦長的韋曉慧,正是因為他們都敢於邁出圈子,敢於一路踏平坎坷、披荊斬棘,才能在平凡中不斷奮發向上,在挫折中不斷奮勇向前,在逆境中不斷創造奇跡。

「破圈」也並非完全跳出本來領域,更多的是一種大膽創新。過去一段時間,河南衛視接連以【洛神水賦】【唐宮夜宴】、清明時節奇妙遊和端午時節奇妙遊等別出心裁的節目成為各大衛視中一匹脫穎而出的黑馬,一次次受到眾人的點贊好評。而河南衛視的成功在於,敢於擺脫一味模仿的方式,敢於打破常規,作出創新,依托其自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將一場視覺文化盛宴呈現給觀眾,激發了觀眾對中華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共鳴。

由「孤軍奮戰」到「合作共贏」,何嘗不是一種「破圈」。去年,宜昌在「宜荊荊恩」城市群一體化開發中認真落實湖北省區域發展布局,切實扛起「宜荊荊恩」城市群主引擎責任,與荊州、荊門、恩施一起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破題開篇。在這個過程中,四地攜手並進、克難攻堅,四大城市逐漸由相互競爭轉變為互訪學習的良性合作關系,聚焦區域協同,健全體制機制,推動聯動發展、互聯互通、產業融合、公共服務實作了新的突破,宜昌GDP也在去年突破了5000億元大關,增速時隔7年重回湖北省第一。

「破圈」更不是為了找存在感而刻意吸引大眾目光,而是做出行動,使更多人受益。「隔行如隔山」,不同「圈子」有著自身非常鮮明的特點,長久地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必然會導致各個「圈子」之間涇渭更分明,隔閡更難消。「破圈」行為的出現,正為各個「圈子」之間的交流搭起了橋梁、連起了紐帶,歸根結底是一個走出去、去交流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實作不同專業壁壘的打破,不同圈子文化的融合,使更多人豐富知識,開拓眼界,使更多行業進行文化碰撞,在原有基礎上形成新理念、新氣象,不斷推動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

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小圈子」裏,只要我們要帶著「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認識,懷著「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警醒,乘著「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姿態,勇敢將「破圈」精神貫穿於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始終,讓「破圈」效應成為一種常態,就能在不斷「破圈」中綻放精彩。

——紅網 鄢若琪 2023年04月26日

天津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國家,都會面對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要認真對待「被定義」,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於透過「自訂」來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

以上材料能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結合你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

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

③不少於800字;

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媒體報道:

上下滑動檢視全文↓

最成功的活法,是「不被定義」

美麗永遠遊走於動態之間,當你自然而然地動起來,盡情表現自己,你的面孔將會從照片中被「凍」住的狀態裏解放出來,展現更多靈動又立體的自我。 那時候,你不必像王後一樣,日日追問魔鏡「誰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因為最美的你早已破鏡而出,站在那裏。

——歐陽晨煜【讀者】2024年第7期

你是不是經常聽到這些話?

年紀這麽大了,就不要瞎折騰了;女孩子不要太拼命,早點結婚生子;學歷太低,長相太差,以後就這樣了吧……

把這些話聽進去的人,最後往往不是擱置了夢想,就是違心認命,活成了他人口中的人。

人一旦被他人定義,縱使你的潛能無限,也可能被埋沒。

電影【黑天鵝】裏有一句話:「擋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把自己的人生活成「自訂」,才是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

不被年齡定義

你是不是很羨慕這樣的人?

即使滿臉皺紋,出門前也會認真地拾掇一番。

哪怕身體衰老,也會像個孩子一樣,保持好奇心,不斷學習新知識。

年齡在他們身上,沒有歲月的痕跡,只有活過的銘印。

前段時間,在上海時裝周的舞台上,89歲的王德順再次走上T台。

台上的他身穿東北大紅襖,步伐穩健有力,眼神灼灼有光,瀟灑大氣的動作,瞬間燃爆全場。

回首王德順的一生,可謂充滿激情與傳奇。

他49歲丟掉「鐵飯碗」,從零開始,創造了「造型啞劇」,把中國啞劇帶向世界。

50多歲的他,踏入健身房,用三年時間練出了腱子肉。

而他的折騰,並不僅限於此。

65歲學騎馬,78歲騎摩托,80歲學打碟,85歲為了學開飛機,每天花8個小時惡補關於飛機的高難度課程,僅用3個月時間,就拿到了飛行駕照,成為中國年紀最大的飛行員。

從40歲到80歲,他真正用行動詮釋了「最美不過夕陽紅」。

誰也沒辦法避免衰老,但每個人都可以不服老。

就像王德順一樣,聽從內心的呼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很喜歡一句話:「不要因為一個數位,就過早放棄探索自己潛能的可能性。」

年齡這串數位,你若不被它左右,它就不會框住你。

30歲學英語不晚,40歲考駕照也不遲,50歲去寫作,正當時。

無論年歲幾何,只要你想開始,何時都不晚。

拒絕被年齡定義,不必仿徨,不懼人言,追隨自己的內心,去做最有個性的自己。

不被能力定義

紀錄片【人生第二次】中何華傑的經歷,讓人唏噓不已。

何華傑因為意外車禍,被切除脾臟,胸部以下失去知覺,頸椎也有六七節損傷。

盡管災難讓人猝不及防,但何華傑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

他一次次地練習自己穿衣,學會後,他又坐著輪椅,走出家門,結識新朋友。

為了能靠自己坐上輪椅,他用雙臂撐著身體,一點點地往輪椅上挪動,不斷失敗,不斷嘗試,終於成功。

後來,他又考了C5殘疾人駕照,帶著媽媽去黃山旅行,約著幾個殘友哥們兒,組團自駕318川藏線。

他還跟上時代的潮流,利用直播賣貨,來賺取旅費。

一場意外,奪走了他的雙腿,卻未能限制他破局的能力。

就像勵誌演說家萊斯·布朗所說:「生命沒有極限,除非你自己設定。」

明明有嘗試的機會,非要妄自菲薄,不敢邁出第一步;

明明有突破的可能,卻覺得自己做不到,固執地不肯挑戰。

這世上沒有做不成的事,只有不願意去挑戰的自己。

事實上,每個人都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強大,能夠阻礙你的從不是身體上的無力,而是內心的高墻。

不如放下心中的包袱,突破生活的重圍,自會走出寒冬,看見更多的花開。

不被形象定義

你有沒有容貌焦慮?

滿臉雀斑怕招人嘲笑,五官不標致就擔心被人排擠,有時候別人多看你一眼,都會覺得今天自己打扮得不得體。

因此,你怯懦、不自信,更不敢主動展示自己。

殊不知,一個人以什麽樣的姿勢生活,不在於相貌,而在於自己如何去定義。

【讀者】雜誌上的文章【誰「凍」住了我的美】,從科學的角度探討了「美」這個概念,它最後的結論非常精辟:

美麗永遠遊走於動態之間,當你自然而然地動起來,盡情表現自己,你的面孔將會從照片中被「凍」住的狀態裏解放出來,展現更多靈動又立體的自我。

那時候,你不必像王後一樣,日日追問魔鏡「誰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因為最美的你早已破鏡而出,站在那裏。

脫口秀演員徐誌勝,憑借著「獨特」的長相與幽默的表達,深受觀眾喜愛。

黑皮膚、小眼睛、塌鼻梁,還有額頭上那一撮「逗號劉海」,成了他身上最大的標簽。

小時候,因為長得不好看,同學們動不動就拿他開涮。

連上體育課,老師都把他「藏」在隊伍的最後一排。

這些經歷,讓他一度產生自卑感,但他沒有陷進去。

他的幽默、真誠與才華一樣征服了觀眾。

他參加脫口秀節目,在表演中調侃自己的容貌,語言幽默又不乏智慧,笑點高度密集,不到6分鐘,炸場7次。

他收獲了無數粉絲,登上各大衛視春晚,參加了不少綜藝節目的錄制。

因為外貌而受到的歧視,都在掌聲中贏了回來。

而我也越發認同他所說的這句話:

「人生有很多有意義的事,大多與長相沒有多少關系,我們只有學著喜歡自己,才能享受該得到的那部份快樂。」

不受世俗的羈絆,大大方方地做自己;不因他人的言語動搖,昂頭挺胸地向前走。

要知道,長得漂亮,是命運的饋贈,而活得漂亮,才是最硬的底牌。

有時候,活成自己心中獨一無二的樣子,比活成他人眼中的萬人迷更重要。

寫在最後

摩斯奶奶在【人生隨時可以重來】中寫道:「不管幸與不幸,都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設限,以免阻擋了生命的陽光。」

人生沒有固定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套上無形的枷鎖。

不給自己設限,想做什麽,就付諸行動,別管結果如何。

不被他人束縛,想成為誰,就全力以赴,莫管他人眼光。

你只管自由且無畏地做自己,終會活出圓滿人生。

願你一路勇往直前,不留遺憾。

—— 歐陽晨煜【讀者】2024年第7期

上海卷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70分)

生活中,人們常用認可度判別事物,區分高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認可度」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媒體報道:

上下滑動檢視全文↓

打破「認知繭房」

愛因史坦說過:「有兩種東西是無限的:宇宙和人類的無知。」很多人習慣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框架裏,用已有固化的邏輯推理思考,把自己的認知邊界當成世界的邊界。【西遊記】裏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火眼金睛、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鬥雲十萬八千裏……可面對如來佛祖,連翻幾個筋鬥雲竟然也未能飛出其手掌心,還在「撐天柱子」上手書「齊天大聖到此一遊」以作憑證。當看到字跡原來寫在佛祖右手中指時,他還「吃了一驚」「我決不信」。如今來看,本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是悟空當時限於自己認知,思維局限、眼界太窄。

「認知繭房」源於「資訊繭房」。古往今來,有的人之所以會「坐井觀天」「鼠目寸光」,與生產力落後造成的資訊傳播能力有限有關。烽火傳訊、飛鴿傳書……從最初的依靠動物或者人力傳遞資訊,到造紙術、印刷術對資訊傳播的促進,再到近代汽車輪船飛機等交通運輸、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等通訊技術興起,資訊傳播始終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互聯網時代,人們透過智慧資訊裝置獲取資訊,資訊獲得的門檻大大降低,總有層出不窮的資訊供你消費,總有你感興趣的內容供你閱讀。

比如,當下一些短視訊平台釘選目標人群分眾傳播,迎合了快節奏下人們閱讀方式的轉變。隨著大數據技術和智慧演算法的廣泛套用,這些平台透過收集、整理和分析使用者數據資訊,透過智慧演算法設定關聯性,持續不斷地推播使用者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引發使用者的持續關註。你越喜歡什麽內容,它就越給你推播什麽內容。在這種資訊傳播特點下,你深信的東西都會被反復加強,你懷疑的東西都會主動避開,以至於你所看到的都是你曾關註的、認同的資訊,讓人陷入難以逃出的「資訊漩渦」。

在這種「資訊漩渦」裏,人們可能會被分割在一個個相對封閉的「資訊繭房」裏,認知相似的人會被相對隔離進近似的「資訊繭房」,彼此相互肯定和認可,然後利用短視訊、直播、遊戲、網購……自娛自樂。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社交活動也可能主要與同一層次、同一圈子的人交流,大家資訊源相近,認知水平也接近,彼此互相肯定、相互推崇,「資訊繭房」的墻壁由此日趨牢固。被禁錮其中的人們視野愈發狹隘,判斷力和行動力日趨低下,進而更加故步自封,使人身陷「認知監獄」,自己判自己「終身監禁」。

青年官兵大多渴望成功的人生,希望擁有自己的高光時刻。只有不斷走出自我設限的封閉區、自我沈溺的舒適區,看清認知局限、突破認知障礙,才能保持向上、向善、向好的人生狀態。這其中,破局的關鍵就在於跳出狹窄的資訊傳遞渠道,增加有效資訊吸納量,以全新開放的眼光審視自己和世界,更為全面系統地把握社會真理、人生真諦,迎來思想和行動上的豁然開朗和峰回路轉。

讀書學習是青年官兵突破「認知繭房」的好方法。讀書與刷視訊,一個主動吸納資訊,一個被動接納資訊。只有主動,才能不被裹挾、拐帶,才有助於我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打破「認知小閉環」,構建「認知大閉環」,進而提升大格局、領略新風景。我們不能與古聖先賢、思想大師直接探討交流,但我們可以讀他們的經典作品,探求和接近更高維度的精神世界,進而從中傳承恪守正道的人格定力、革故鼎新的執著追求、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玉汝於成的頑強意誌,從而打破「認知繭房」,助力自己成長成才。

——【 解放軍報 2023年05月06日

主編:劉娟

撰稿:編輯部

排版:陳湘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