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遊戲

情感切片:婚戀APP的殘酷現實,【完蛋啦】的無能狂歡

2024-02-05遊戲

文章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爛梗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遊戲茶館的立場。


有,分析婚戀和情感需求

審視具體的自己,觀察片面的他者,試圖理解宏觀的市場

✍為什麽寫

想說的太多,記下的太少, 或許來個對談節目會更合適。

人挨打了會有很多後續,其中三種我覺得最有價值。

1. 自己挨打了,想辦法讓自己不再挨打;

2. 自己不再挨打,還讓其他人不必挨打;

3. 為了永續的不挨打,將「不挨打」商業化。

我覺得我和很多人在情感上是挨打了的,所以寫。

❓寫了些什麽

以情感需求為出發點,在「虛擬情感商品」和「現實情感平台」兩個角度,淺薄的分析下。

Part 1. 情感商品:【完蛋啦,我被美女包圍了】

  • 這個遊戲為什麽OK,為什麽大家喜歡,以及延伸的——情感商品帶來的一些可能問題。

  • (完全沒無腦吹的意思,比起做的好,更多是碰巧火了,但也真做得好)

  • Part 2. 情感平台:dating/長擇/相親/社交 app

  • 這些平台怎麽做的,做好了什麽,使用者是怎麽用的。

  • 以及一些更深層的,各人不盡相同,又高度相似的行為背後,是哪些原理、心理,和社會規則,和問題。

  • Part 2是更精華的,坦白來說,坦白是ok的,Part 2也更冒犯。

    ⚠ 觀前警告

    準備寫這玩意兒的時候是比較發瘋的,寫完的現在精神穩定(暫時)。

    對比之前寫的玩意,希望更嚴肅的書寫,不浪費茫茫多的體驗和思考。

    有初稿的時候,在公司分享會講過,被「獵奇」「批判」和「不理解」了。

    還是有些後怕的,所以遲遲也沒完稿釋出(才不是我懶)。

    希望在能看的你「chill」一點,當個視角就好,不一定對。

    下述所有內容,我親手寫的,並不代表我認可、執行這些「效率優先」「利益最大化」「利用人性」的價值觀和方針。

    純愛戰士謝謝,純愛戰士也需要理解渣男思維來武裝自己的(且沒有幫助)。

    and:

    你不能什麽都解構,有些東西解構後就不存在了。

    但若不解構,我們也不曾真的認知它們,和我們自己。

    理性發瘋

    我們天天提到的「情感」「愛」,是什麽呢

    我們又為之做了什麽,或它對我們做了什麽

    🔖 目錄

    1. 【完蛋啦】的手藝活

    2. 【完蛋啦】依賴的情感空缺和飲鴆止渴

    3. 婚戀app的基本設計

    4. app使用者的心理邏輯與行為演化

    5. 當代婚姻與情感的解構

    6. 我(們)如何是好

    1.【完蛋啦】的手藝活

    1.1. 粗略了解下【完蛋啦】,一個影視互動遊戲

    4h的 尷尬, 0.7h的 「有那個味道」

    建議steam下一個玩玩,或者bilibili雲一下,現象級作品,值得的。

    說是互動遊戲,其實更是互動視訊。

    你在裏面腳踏6條船,跟6位性格各異的女性開啟浪漫關系。

    (是的,你可以劈腿,無負擔,甚至以收獲更多的歡心為目標)

    Gameplay?這遊戲幾乎沒有gameplay。

    就是劇情發生,給你AB選項,你選一下,劇情走向給一些差異 ……

    如果角色A問你想吃西瓜 or 黃瓜,選擇後你吃了西瓜 or 黃瓜

    如果你選西瓜,角色A餵你吃西瓜,並表示她也喜歡,好感+1

    如果你選黃瓜,角色A表示你是個色鬼,害羞跑開,好感-1

    好感決定後續是否能和角色A走到一起

    如果你基本了解這個遊戲,我想淺顯的聊聊手藝活。

    雖然這遊戲火爆的奧秘和羊了個羊一樣,都是運氣。

    但它把該做的都做到了,並且真的不錯。

    因為互動視訊,我也做過一丟丟,很多細節不容易拿捏的。

    像拍電視劇,好片和爛片差距很大,好片也不一定就火。

    1. 2. 「自然」的沈浸感

    小說、影視、遊戲,大多都會強調「沈浸感」;比如盡可能地擬真環境、物品、互動,讓你「真的進入」這個世界;又或是服化道的考究,人設的嚴謹。

    還有一類方案,是「心流」,在遊戲中學習、實踐、挑戰的迴圈裏,達到一種舒適狀態。

    互動視訊,肯定是靠視訊內容做沈浸,遊戲短小的體量和玩法,也無法靠心流來做沈浸。

    遊戲頭圖,是展示可攻略物件的,藝術照太端著了

    很有距離感,完全不沈浸

    遊戲過程就挺日常的

    又更都市輕松帶點潮,肥皂劇感,像【愛情公寓】

    這是個第一人稱的互動視訊,有別於【隱形守護者】這種第三人稱敘事片;是「你在體驗另一個人生」,而不是「你在看一個故事」。

    隱形守護者,是經典的「戲劇感」

    無論畫面質感還是視角,你都是「觀察者」

    需要做好你個體的帶入,而不是這個故事的自洽,所以場景、服化道、劇情、人設、拍攝方式、配音、行為動作,都盡量「自然」。

    配音的例子

    為了戲劇張力,一般影片會有很飽滿的情緒和清晰的咬字,完蛋則都很「自然」,雖然劇情誇張,但角色們不會有太大動靜,是正常人類會在你面前表現的樣子,沒有「戲劇感」,而是「日常感」;並且主角自己的聲音,有虛化的處理(我猜的),更像是「你聽到你說的聲音」,而不是「我在聽別人說話

    雖然這些挺好,但好像是「應該做到的」,不是啥「真牛逼」

    雖然但是,你真的去拍,這都是專業團隊的手藝活,不要小看影視工業。

    對比完蛋啦DLC,還有一系列跟風作品,從選角色、場景、服化道,都是「不自然」的。

    不是好看、胸大就是好

    網紅臉+勁爆身材,適合黑燈瞎火,不適合真情帶入

    另,在成人影片、VR影視這些強調感官刺激的領域,第一人稱拍攝占比不低的,第一視角更利於「親身體驗」;傳統影視則是第三人稱為主,服務於敘事,更有操作空間。

    而「自然感」這件事,是一個經典的技術輪回。

    戲劇無論是內容本身,還是拍攝方法,都有「戲劇感」和「自然感」兩種方向。

    舞台劇、話劇、小品,都是基於肉眼遠觀舞台,還有更強烈的影響情緒,在更飽滿的情緒,更誇張的劇情。

    而在認知更新、技術叠代後的當下,也有很多作品追求「自然感」。

    比如【黑暗騎士】裏,以往蝙蝠俠的輪廓光,沒有了,黑就黑,少了英雄的光輝描邊,但是更真實;實際上是攝影機效能更好了,可以不額外打光。

    看上去是越來越黑,其實是攝影技術帶來的人造光需求減弱

    以及「自然」的追求

    以及【沙丘】裏,沙漠、角色、服裝都盡量凸顯真實感,而不是【星戰】那份太空歌劇。

    使用、模擬自然光的【DUNE】

    只是道聽途說,一些碎片知識的顱行內動,專業的請自行bilibili,許多影視up講的很好。

    1. 3. 網大般的密集情節和情緒體驗

    網大=網路大電影,有別於院線電影,網大是更低成本的電影作品。

    網大誕生於線上視訊網站,優酷、騰訊視訊這些站點的需求是「成本低」「觀看時長高」,並且作品賺錢,靠的是網站按「點選播放次數」「播放時長」 結算費用。

    所以網大必須能騙點選,能讓你一直看下去。是不是很像短視訊?沒錯,就是這個邏輯。用吸睛的噱頭,有認知的明星或IP吸引流量,然後用九轉十八彎的情節,無腦的劇情,喜悅、痛苦、委屈、爽爆等各種情緒去堆疊。

    當然,還有最直接的視覺吸引。

    槍戰、追車、艾達王真絲吊帶、金發軍裝病嬌

    一爽到底,懂嗎

    【完蛋啦】是總時長2~3h的遊戲,完美卡過steam退款的2h內限制,並避免你在過程中直接感到無趣並退款。

    參考第一章的情節,基本無尿點,角色排著隊突入,你前20分鐘就能和2個女主纏結不清,並行現第三個女主可攻略:

    1. 醒來,在陌生的房間裏,需要去探索環境,理解操作,並行現是「女性房間」。

    (有一絲曖昧和懸疑在裏面,正經人會從陌生女性家裏醒來?)

    擦的這麽直接

    2. 帥氣型美女很自然的找你要個說法,拉扯在是否「ons」這點上。

    (美女直接出場,上來就曖昧擦邊的ons暗示,制造了明確的曖昧和疑問,真的ons了嗎?)

    問這麽撩的問題,還紮頭發的動作,有生活的

    3. 回憶搭訕劇情。

    (保安員英雄救美,明顯胡鬧戲弄的演繹,減輕了嚴肅感,輕松娛樂,也立了下女主大氣的人設,還有男主的善良正直)

    男性氣概要用這種方式表達,也蠻典的

    4. 一起去酒吧的閃回,在完成事件後給的獎勵,完成:鋪墊、提問、解答、獎勵的引導。

    (明顯福利內容,拍攝都微醺了起來)

    導演是有生活的,很懂

    5. 是否負責任的抉擇,遊戲的第一次核心玩法披露(笑)。

    (一個渣男小選擇,你猜不到做渣男和負責任哪個更好;因為後面的很多選擇,你做渣男反而更好)

    6. 突入的女主B,回憶B。

    (簡單立人設,並且給你展示自己「藝術能力」的空間)

    風格差異明顯,哥們型vs知性型

    7. AB爭鋒,做選擇。

    (看你喜歡誰咯)

    8. 找手機,新增女主C,淘氣。

    又來了位學妹型

    9. 發現自己很窮,負債。

    10. 沒地方住,兄弟老六接自己,去找合租。

    11. 合租小情節。

    上述所有內容,視訊僅17mins,無尿點。

    而後續的章節,也保持這個狀態,且在4、5、6,每章都是一個新角色的主線篇章。

    每個章節,你都在和新的角色建立情感關系,並和之前的角色產生情感抉擇。

    但這個藝術照我真的emmmmm,影樓風emmm

    渣男的核心體驗:你可以很喜歡某一個人,但總是新人勝舊人。

    不管你是真的衷情一人,還是放飛自我,有新人建聯總是好的體驗。

    有新鮮感,有新的資訊和體驗,還保障自己在吸重力上的安全感。

    up主的流程視訊,流程2.5h,結局30mins,一共3.5h搞定

    1. 3. 喜劇是萬能載體, 真情融入荒誕

    不會真的有人覺得,這個遊戲是「擬真情感體驗」吧?

    如果有,他要麽母單,要麽就是蠢。

    這是個無厘頭喜劇,甚至是「貧窮預算」+「純爽目標」的必然,甚至 理解為「龍傲天都市戀愛搞笑網文」就行。

    而密集的笑點,頻繁出現的經濟困境和 經典的「勵誌」表達,構築的是「喜劇」氛圍。

    戀愛喜劇的難點不是喜劇,而是如何在肥皂劇裏展示「真情」。

    這遊戲挺老友記了,上一秒還在那跟你罐頭尬笑,下一秒就是true love、soul touch。

    上一秒,是肥皂劇

    下一秒,是面對人生的困惑

    因為我不是編劇,只是看的比較多,我也不知道「我怎麽就接受了肥皂劇」的這些跳脫。

    但是我理解下來,歡樂喜劇,更適合揉雜大亂拼。

    使用者已經接受了荒誕,就不用擔心太跳脫。

    另一點是,在「脫口秀」相關的理論裏,喜劇是需要構建「觀眾」的安全感的。

    你看小醜滑稽秀,看脫口秀演員諷刺自己和社會現象,背後都有自己「坐在這,並安全的觀看」,只會有「溫柔的冒犯」。

    同理,完蛋啦的戲劇氛圍也提供了這份安全感,且承載了更多故事的可能性。

    至於真情內容如何展示,我唯一的結論是:

    就從喜劇直接切正劇,狠狠的展示認真的那一面。

    前面在跟你插科打諢,突然給你超認真求婚

    1.4. 精巧的人設

    鄭梓妍:平等的兄弟

    李雲思:精致的白月光

    肖鹿:清純的鄰家小妹

    沈彗星:戀愛腦的青梅

    林樂清:完美但帶娃的人妻

    鐘甄:逆·霸總(你不來個四愛肯定是考慮直男承受力)

    每個角色差異足夠大,體驗足夠不同。

    同時,也有比較明確的優缺點。

    優點塑造不難,難的是讓你感到「可接觸」。

    這跟社交平台上挺像,不是你越優秀,就越有人來接觸你,因為太高,可能有自我認知的矮子們不敢去接觸,怕被拒絕,來的反而是自大的矮子們。

    (高個兒呢?我這樣的高個兒還是挺少的,笑)

    或許男性和女性在這點上有差異?我沒玩乙遊不理解。

    總之是:ta雖然很棒,但他不能完美,總得有哪裏是ta缺的,你可以補上。

    這不是莫名的倒貼,而是一種「自然的」相互吸引。

    比如浩浩媽,外觀和性格幾乎滿分了,如何拉近?

    離異帶孩。

    1.5 . 唯一的「遊戲設計」,為了通關你必須渣

    上面這些內容,劇情、人設、拍攝,都是常規的劇情內容。

    你說遊戲重要嗎?其實比重不大,但有畫龍點睛。

    純粹的互動劇,跟互動影視遊戲的差別在哪?

    喜歡玩定義的人玩去就好,我只覺得完蛋這款遊戲,系統是提供了自驅力的。

    為了解鎖新章節,你是要撩到盡可能多的人,攢愛心的

    在常規互動影視裏,選擇更好的故事線,解鎖更多劇情線是關鍵,還是對劇情消費的需求,而不是「觀眾」和「主角」的需求統一。

    這也偶爾導致,故事裏角色的行為和觀眾不符,第一人稱(玩家設想的主角)和第三人稱(劇情設定的主角)兩種視角在打架,無法帶入。

    完蛋則是,你的愛心不夠多,就無法玩下去,獲得愛心,就得多線操作,做個渣男,坦蕩、不要臉的渣,當著多位女主的面寵每一個人。

    還得端水,絕不完全確定到某一個人身上。

    遊戲→要玩下去→收集愛心→做渣男(玩家行為)=渣男(劇本設定)

    實作了觀眾/玩家和劇情/主角的目標統一,且是「自驅"的。

    雖然但是,誇了這麽多,callback一下,它也沒那麽好,是好內容碰巧遇到了機會,型別的空缺(每年都會有一兩個互動影視遊戲出來火一下的),國男的可憐自悅能力。

    但在一眾國產其他競品對比下,是孤品了 ……

    美醜,主要靠對比

    2. 【完蛋啦】依賴的情感空缺

    下述都是爆論,我一個朋友講的2333

    1. 核心需求

    「無條件的被愛」。

    愛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被奉獻,主動奉獻,拉扯,乃至彼此攻擊。

    這是一種根植於社會動物本質的需求。

    它讓人感到被需要,有回應,不孤獨,安全」。

    2. 需要被認可的人愛

    不是是個人說愛你你都ok,而是你認可的人。

    人會自動過濾乃至厭煩心理外的人的「愛」。

    就像我們青春期前後被父母關愛都很ok,青春期時候就很膈應。

    3. 明明是無條件的愛,但還得「合理」

    完蛋給了這種「你一無所有卻還愛你」,但又「合理」的感覺,這是很妙的。

    人設那塊說過了,每個女主都是有點和面的,有弧光,是活生生的人。

    (當然,青梅那個太蠢了我就無法接受,很煩,或許在於我沒這種體驗)。

    4. 在被愛這件事上,本身是不嫌多的,「 渣」是人性的底色

    「渣」是後天文化設定,「忠貞」本就是伴隨社會發展與婚姻模式誕生的。

    出軌是永恒的問題,乃至它的高頻站在統計學角度甚至不是問題?

    5. 社會規訓的需求壓抑

    父權社會下,弱男是缺乏性競爭力的, 並還要接受女性對強男的敵意。

    他(我)們可能沒有獲得強男的便利,不會去各種playboy、flirt、dating、多線操作,在現實裏獲得各角度上的 便利和 兩性愉悅。

    但又在現實、虛擬中被「下頭」「普信」(雖然他(我)們可能真的下頭、普信)。

    當然,父權社會的問題無法被任何X權社會解決,換成母權或許就是角色對調。

    本質還是強權的問題,是強弱和強弱固化的問題。

    6. 三次元低價市場的需求空缺

    「弱者」也需要被愛,選擇二遊、直播、vtuber其實就是這塊。

    女性市場在追星、現實社交、乙遊,有多方法可以滿足情感需求。

    男性市場則相對枯燥,年紀大了,男生也沒辦法手拉手吃飯啊 ……

    蠻典的,日本宅宅打工掙錢到女仆店買服務,何嘗不是一種供需關系。

    (也挺淒冷的)

    至於那些實在的玩法又違法對吧,三次元弱男的情感需求,如何是好?

    二遊不是主視角的,而且重養成,還異世界。

    直播必須花比較多的錢,才有真人反饋。

    廉價的男性三次元向情感服務勢在必行!

    完蛋只是一次小爆發!

    (同理男性消費首次高於狗?)

    蹭一下AI,或許Her裏的chatbot是一種方案

    但chatbot沒有現實他者帶來的種種軟硬能力

    好的,機器人伴侶(典,這是不是對機器的剝削,會不會引發賽博革命)

    我還是更希望,大家在現實中,被現實的人所在。

    無論是家庭,朋友,還是兩性。

    這樣的社會比較溫柔,或許。

    ⚠下面是社交app相關的分析了

    *閱讀即表示友好觀看,我害怕被噴

    因為不同人的性格、物質、外貌、閱歷,會有極大的主視角偏差;而這份分析 非常主視角,那麽了解我本身,也是有必要的。

    總結:我可能比你見得多,但你見過的我也大機率沒見過,那麽開始👇

    3. 婚戀app的基本設計

    這次聚焦樣本app,以及它們的核心、細節體驗(mot)。

    樣本:青藤、二狗、她說

    社交產品的框架性設計邏輯,見之前的文👇

    3.1. 賽道的選擇:「長擇」

    很多人聊社交、dating,大前提都沒有確定,就是你想做的是哪個賽道。

    或者你想和誰發展一段怎樣的關系?

    私以為:ons、短擇、長擇、婚戀,四個方向吧。

    ons,懂 得都懂。

    主要是迸發式的肉體交流,或許屬於短擇?但我覺得把純肉體單擰出來比較好,畢竟我也不懂這個。

    心理無負擔,至少發生前沒有在「情感長度和深度」上的擔憂,是勇敢者和開放人士的遊戲?。

    更是強者的遊戲,畢竟要極強的吸重力(不僅僅是性吸重力,也可以是沒道理的f**CKING rich)。

    對應的,這個賽道就是要彰顯自己的吸重力,當下的價值,而不是未來的價值,比如承諾、穩定性。

    短擇,短期選擇,不以穩定為追求。

    重視情感體驗,彼此取悅,不希望被束縛生活,甚至適當的與生活隔離?

    因為重體驗輕負擔,所以也是勇敢者和強者的playground。

    像我這種「我不怕被喜歡,而是害怕未來你不再喜歡」的謹小慎微人士,不太能參與。

    偶然的遇到,偶然的欣賞,偶然的flirt和後續,純愛戰士(我)不太行。

    刻板印象下,夜店尋歡,可能就是短擇典中典。

    對應的,這個賽道也要彰顯吸重力,只是 …… 不那麽露骨?

    當然,因為下頭男、精蟲上腦男的普遍存在,直接問約不約、能否fwb也時常存在,讓有「情感需求」而不是「純肉體需求「的人煩躁。

    長擇,主流敘事下最主要的情感計畫,「希望穩定的物件」。

    重視情感體驗,取悅彼此,也希望進入對方的生活,不一定婚姻,但是「認真」的;也有很多將戀愛、婚姻看作連續性的人,長擇是最主要的方向。

    朋友介紹,同學同事,家裏介紹,當然你也可以在夜場找 …… (短擇場景當然也能有長擇)。

    因為是希望長期的關系,會考慮除情感體驗之外的,特別是物質能力方面,「總不能談了兩年,婚都結不起?」

    (所以你那彩禮多少?)

    長擇裏,精神/物質的比重是有極大差異性的,但或許,隨著年齡增長,婚姻壓力?需求變化?會讓物質逐漸凸顯。

    「年紀小,隨便談」/「年紀大了,不想浪費時間」

    長擇也是最具迷惑性的區域,「集體迷惑」,有人就是想談戀愛,其實長短都可以?但覺得要長期穩定的,但這樣會導致你談不到,畢竟約束條件越多,越難匹配。

    也有人就是婚姻需求更強,但也放在長擇上,導致對方沒有戀愛體驗,就是來結婚?

    更蛋疼的是,人是會變得 …… 這還跟自己、對方、關系、時間相關。

    你想曖昧下,對方/自己進去了?你想長期走下去?來了個額外的crush?

    whatever,這些變量無法處理,忽略。

    tinder挺好的,直接區分了長短擇,但多少人真的清楚呢?

    婚戀,換個說法就是相親,但是相親汙名化了。

    因為不同人對「婚姻」的看法差異很大,所以其實跟「長擇「很像。

    就是更明確的「是奔著結婚來的」。

    完全匹配「嚴肅」二字,要直接看對方條件的,各方面。

    目前來看,長擇+婚戀是最主流的,當然也有其他型別的混在其中。

    青藤、二狗是「相親app」,其實就長擇+婚戀。

    她說是「交友app」,更符合我認知裏的「dating app」,長短擇都有,也有人帶「婚戀目的」?但是整體還是交朋友……

    3.2. 計畫起點

    社交app最難的,是發現適合自己的賽道。

    其次,則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

    陌生人社交需要:友善(體驗)、真實(安全)、量(above all)。

    然後才是,產品設計,計畫營運。

    青藤,「學歷錨定」,校園賽道,開發公司也是華科起點。

    高學歷大學生優質人群,而且風氣會更單純,青藤名字也挺好,就「純潔」。

    二狗,「公司錨定」,開始走鵝廠bbs相親,然後小程式起家。

    大廠人毫無疑問是(幾年前)的優質人群,個個年薪百萬對吧。

    她說,「性別錨定「,走女性體驗。

    其實痛點是女性在傳統平台上被瘋狂打擾的問題;這個問題現在的平台都有做。

    社交app的起步,是需要「種子使用者的「,且得是優質使用者。

    社群這個玩意,理論上top-down發展更順,下位的人會自然的向上位聚集。

    小紅書、soul都是從海外留學生做到白領到大眾。

    引申一下,為什麽女性那麽被打擾,以及煩「下頭男」。

    線上下,社交是有成本的,敢不敢搭訕,能不能吸引,是很需要自己投入精力的,乃至膽量?

    但是線上,是個人都可以給你發訊息,發「約嗎」「談戀愛嗎」「我喜歡你」。

    進攻方的成本低了太多,而接收方不堪其擾,所以單向發起(默默)轉化為雙向匹配(tinder),乃至更服務接受方的bumble、她說,你不僅要雙向配對,還要接受對方的問答。

    線下你還得學學,線上瞎發總能撈到魚?

    好的社交產品有天然的傳播性,開始的買量成本高,但規模效應起來就挺好的,人傳人。

    「姐妹,這個app挺好的我脫單了」, 就這麽好安利。

    當然,現在買量成本更高了,社交產品創業不是好方向。

    3.3. 核心功能

    就:寫入、輸出、匹配、連結、溝通。

    寫入和輸出-將自己輸入到線上,並展示自己。

    1. 個人資料卡

  • 打造自己的櫥窗

  • 青藤是比較差異化的,頭像小,突出個人的更多資訊

  • 她說、二狗,明確的照片大圖展示

  • like對方與否都可瞬間判定

  • 青藤縮小了頭像,突出了文本資料,是近幾個月改的

    非常反配對效率,但服務認真的「長擇」「相親」

    劃卡的經典模型就不贅述了

    照片=吸重力展示

    2. 廣場,就公共朋友圈

    她說沒有廣場,更像是經營朋友圈。

    她說、二狗有廣場,是公開的聊天地區,碎片化的輸入輸出。

    卡片則是聚焦的輸入展示。

    匹配

    劃卡、廣場都能匹配

    她說、青藤是tinder劃卡模式,都有差異設計。

    二狗則是橫向卡片,可以快速瀏覽,資訊流化了吧,區分了「推薦」和「深度瀏覽」。

    青藤和她說量卡的比較小,10、21。

    二狗則可以瘋狂刷 …… 每天最多幾十次瀏覽機會吧。

    花錢肯定可以提高刷的量,但是二狗卡的是like的次數。

    聯動到「機會成本」,青藤、她說的模式,都是like無成本,你的限制只是「每天的數量」,利益最大化的話,主動方完全可以like每一個人,看對方回應再篩選就好。

    二狗的方式,其實是更「有效」的進攻成本管理,但是也有遊戲化設計的感覺在裏面,就是各個角度讓你有資源消耗和供給的差異,讓你充值買貨幣去多like一下。

    青藤、她說的方式更適合沒太多dau的起量,不然你一兩天全刷完了。

    tinder是不限制刷的量的,但你在小使用者地區,就容易真的重復的人刷到。

    連結

    就是like與被like了,沒啥好說的。

    無非她說加了一層問答,做了女性友好設計,或者說「防守方友好」。

    抑或是「稀有資源友好」,假設某app 0多1少,那1更可能是「防守方」?。

    溝通

    就是聊天,太薄弱了,當然你組局做活動也可,就是很重資產。

    青藤和二狗都有做,參加是不可能參加的,社恐這輩子都不可能去參加的。

    有個有趣的,青藤跟武漢本土的開飯喜劇有做喜劇體驗活動,也是辦個活動搞相親,挺好奇轉化情況,多少人建聯、有接觸、確定關系?

    app社交缺乏「社群」的存在,不是廣場那種,而是小圈子,並且帶有「社交場」的那種社群。

    比如家、公司附近的某個bar,乃至club?社群有曖昧的流動性,無論是人員流動,還是關系流動,但起碼「社群」存在在某個地方。

    人在裏面不那麽原子化,隨插即用,即拔即走(我真的只是比喻u盤)。

    可以玩在一起的圈子,是天然的破冰利器,也是協助匹配、認知「對方」的地方;有信任基礎,有人員流動,還有一起玩樂的主題,不至於幹聊。

    4. app使用者的行為邏輯與心理演化

    4.1. 市場邏輯

    基礎模型:上遷婚

    更現實一點:把金字塔改為圖釘

    再現實一點:放大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很大的絕對值

    加一點荒誕:認知錯位與需求模糊

    加一點無奈:各種消費品

    4.2. 選擇邏輯

    我願把相親、處cp,視為流量投放……

    你的軟硬體就是你的出價,對方的軟硬體,看你的取好。

    1. 召回池,你或許能接受的人。

    2. 排序規則,你優先想要什麽人。

    很多人容易說:我看中智慧、靈魂,這個時候會說不在意外貌。

    可你真拉個長得不行的,ta會「不行」;他可能真的看中智慧、靈魂。

    但是呢 …… 其實ta內心有一個門檻在,外貌不得低於、身高不得低於、年齡不得大於 ……

      1. 其實這就是召回池,然後才是排序 ……

      2. 大家日常聊呢,就太誤導性了。

    4.3. 目的內容

    這個是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雖然「軟硬體」更重要,但目的內容代表這個人的可互動性。

    app裏真的幾乎就是聊天,主動的人不夠,驅動力不夠,是無法玩起來的,都是系統幫配對,沈默靠自己(xs)。

  • 性別:男女,預設聊BG戀哈

  • 認真度:ons、短擇、長擇、婚姻

  • 驅動力:高,低(你本身需求強不強,兄弟/姐妹?需求不強可以不浪費時間的)

  • 主動性:高,低(雖然驅動力跟主動性可能正相關,但是主動與否也有個人習慣)

  • 4.4. 條件內容

    這些就不贅述,比較硬比拼了 …… 更可能是彼此是否看得上的核心原因。

    學歷、 收入、身高、外貌、家庭、地域、行業。

    就篩簡歷唄 ……

    4.5. 互動空間

    這個可能是建聯、溝通的切口,都說要「興趣愛好」,「同好社交」,其實這些是你的「認知」,或者說「三觀體現?」

    總之是給雙方一個機會去建聯,聊起來;留學、研究生、互聯網這些條件內容,其實也附帶了這塊。

    這塊其實挺難的,你說看動畫我也看動畫,你看喜洋洋,我看eva,也沒法聊其實。

    以及,興趣愛好,情感觀,mbti,願望、留學經歷、純愛戰士blablbalba。

    4.6. 一些基礎行為邏輯

    互相選擇

    說起來是廢話,可很多人的表述、認知、心理都無法淡定的接受「相互」「選擇」,無論是單相思、苦情戲blablba,就是愛而不得這一類?

    可是如果效率化,「不愛就不愛,下一個更乖」是更符合邏輯的。

    柏拉圖可能說過的比喻?「愛是在麥田選麥穗,挑最大的,但不能回頭」。

    就很片面真實,誤導性極強。

    1. 你選最大的?你配嗎?這是雙向的。

    2. 你覺得選一個不行就換一個,繼續往前只是不能回頭?不是啊兄弟,你選擇的過程,就是精力和時間無上限消耗;只有越冷淡越能自我保護的人,才能更像去「選擇」,乃至技巧性的快速選擇 ……

    而懵懂如我,屬於一次就幾年,你說你人生有幾個幾年呢?

    成本的不可量化

    認真戀愛是很消耗時間的,精力也是。

    但是每個人態度不同,能力不同,你ons一次可能就愛上了,對方:啊?不是就彼此需要一下嗎?

    男性主動(稀有方被動)

    性別問題,你先別急,我比你還急。

    肯定是稀有方被動,非稀有方主動。肯定也有優質男性面對一大堆的主動女性。

    但是呢,從基本盤看,從社會大盤看,還是普通男多,追逐優質女性。

    且基於上遷婚邏輯,外加社會習慣 …… 就算同檔的男女,也是男性主要主動追逐同檔女性,畢竟同檔女性在看+1檔男性 ……

    而且+1檔男性也能相容+1、-1的女性,所以整體還是頭部聚集,而具體的每一個層級裏,都是男性得努力點哈。

    絕對的差異與偶然的共通

    隨著年齡增長,「自我」認知是成熟且固化的,宏觀看大家都類似。

    微觀看,大家的成長、學習、經濟、習慣,差異太多了。

    結果就是,如果不是有地域、工作、興趣等方面的交集,其實你倆真的聊不了啥。

    所以,不僅相遇是偶然,聊得來更是偶然,而且驅動力得多大,才能迎難而上啊?感謝DNA ……

    實操的普遍垃圾

    主要是沒有方法論和實戰,就是教育和不足。

    兩個問題,問自己就好:

    你爸媽、老師教過你戀愛嗎?

    你談過多少次,真正彼此彼此有生活的?

    乃至加一個問題:你覺得戀愛/婚姻應該教嗎?這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認知差異了。

    分化與馬太

    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是跟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趨同的情況。

    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好的可以更加流通,定價合理。

    差的?差的就剩下唄 …… 倒牛奶?那是違法的呀。

    同理,隨著城市化、資訊化,人的流通性加大,對外界的認知加強。

    你一個懶漢,難以在隔壁村討個好媳婦。

    因為好媳婦可以去城裏,她的選擇比以前更多(召回池更大了)。

    因此,優劣區分的更明顯,而大家都想往上走,馬太自然形成。

    我覺得偶像、海王、中央空調,都是「優質」個體的aoe式服務。

    當然 …… 封建時代可以一夫多妻的 …… 某種程度上也 ……

    感恩一夫一妻制吧,起碼婚姻法比較去馬太 ……

    同時代的不同人

    年薪百萬是大家的口頭禪,可全國有多少人凈資產過百萬呢?

    可能是10% …… 而且聚集在一二線城市。

    你一個二線城市的人,面對一線城市的人,可能九年義務教育一樣,但他的習慣是已開發國家,你的習慣是開發中國家,他隨手打車,你硬要地鐵。

    該省省該花花,都這麽說,可什麽是「該」和「不該」呢?

    還是大家差異太大了,乃至是時代差異,這就看你相容性了。

    並且sns主力在一二線城市,人比較聚集,各種人都有,所以更能遇到這些問題 ……

    自我保護

    無需理解,我們都會自我保護,更重要的是自我保護後的衍生行為。

    就好像【漫長的季節】裏,王響去民政局登出戶口上的妻子和兒子,員工知道這代表著他妻兒雙亡,楞了一下,並冷淡的剪了身份證。

    在做效率的事情上,人會因為自我保護,越來越構築心墻,冷淡情緒波動,讓自己可以繼續下去。

    你刷sns,開始的時候是不是會比較新鮮?乃至有心動;後面,是不是每天麻木的刷滿N個人?

    這個麻木,就是這份保護。

    普通是常態

    因為推薦,肯定是優質內容往前推,無論是早期作為勾點,還是後續拉ctr之類的效率指標。

    優秀的人就是會得到高的曝光,你也更會看到多優秀的人。

    這和短視訊、xhs之類很像,你看到的人都太優秀了,讓你以為優秀才是常態,並且讓你忽略了更多的「普通人」。

    但是,實際上,你我的普通才是常態,不要覺得「他們都好優秀」。

    實際是:「只是優秀的更多被看到」和「他們其實沒多優秀」。

    不然咋連個會員都舍不得開呢?真優秀的人就舍得開會員,我現在就去做dating app。

    自我認知的缺失

    與其說自我認知,更多是自我在社交市場上的定位認知。

    雖然整個市場或許逐漸流通、分化、馬太。

    但是在個體角度,還是很不清楚的,低估自己、高估自己。

    所以你可以在「動態廣場」,看到各種離譜:

    是不是170cm已下的男生就沒機會了

    是不是175cm以上的女生就沒機會了

    未來老公一定要年入50w以上而且薪資卡上交(對比本人的10w收入和帶專學歷等)

    無它,就算離譜占百分比不高,絕對值也會很高。

    但我也很好奇,離譜的百分比高不高呢?嘻嘻。

    需求模糊

    你以為你想要結婚,其實你是想談戀愛。

    你以為你想談戀愛,其實你想要個過日子的。

    如此種種,這還是個自我認識的過程,並且需求還會變化。

    你以為你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結果突然就想跟ta結婚了?

    啊吧啊吧,有趣。

    方法與心理的雙重弱雞

    聯動實操的垃圾,背後是教育的缺失。

    更具體的,是社交技巧的弱,和心理的弱。

    一些人遇到對方不說話就會破防,或者誤會了就破防。

    感覺sns還是勇敢者的遊戲吧,但需求還是會驅動這些阻力。

    DNA與社會現狀的對抗

    dna的唯一邏輯是自我復制,族群繁榮。

    但這跟個人追求、社會追求不一定相符。

    婚戀這件事,根本是dna,裏子是具體的生活,面子是各種意義上的快樂?

    也就婚戀這個事情,貫穿了這麽多不同的需求關系 ……

    許多,是矛盾的,比如不想生,但又想ml

    DNA:讓你ml爽,是為了生孩子你懂嗎?

    家長:讓你結婚,是為了讓你生活有保障,香火有延續你懂嗎?

    社會:讓你結婚,就是為了你好啊,才不是新的生產力。

    你自己:結婚?我想要快樂。

    婚姻:丟雷樓謀,我什麽時候是快樂的了?

    4.7. 演化開始

    真·human feedback learning,強化學習!與奈許均衡!

    下頭男的誕生

    你在高估的自我認知下,遇到高估自己的他人,還有可能,他是三四線,你是一二線,但他那句「約嗎」,是真的千裏姻緣一線牽,聊天框就在你眼前。

    性縮力的拉滿

    消費市場、社會描繪的情感、愛、婚姻是美好的,你有好的期待,但面對冷酷的事實,因為你自己大機率也挺普通的,就面對性縮力咯。

    無情的dating機器

    如果你看清了自己就是要結婚,那就是高效匹配,查戶口,找個跟自己需求類似且匹配的人。無情才高效,有情那就是拉扯,瘋狂拉扯。

    渣男/女的一體兩面

    人人吐槽渣男/女,人人羨慕渣男/女;能渣起碼是有市場,你是不是沒市場。

    日拋聊天

    大家會習慣效率匹配,會放開匹配標準,外加日常生活的忙碌,以及實操和心理的脆弱,其實match後不說話挺正常的 …… 還是驅動力不夠哈,夠的話總會說話的哈。

    幫幫N選1

    1v1關系,是低效率的,如果你就是要聊個適合的人去結婚,其實1vN接觸、約會、戀愛是更效率的 …… 畢竟戀愛是考察的過程 …… 婚姻是得1v1才合法,所以,前面的漏鬥足夠大,後面的結果才足夠「局部最優」。

    更殘酷的是,你以為你在1vN,其實你在NvN,嘻嘻,這是我抵觸datingAPP的核心原因;自己去篩選,與被篩選,我感到還是挺殘酷的。

    是匿名,而且每天都會同類貼上熱門

    情感消費的持續增長

    明星、偶像、短劇、直播、地下偶像、乙遊、完蛋啦。

    人的互動是困難、多變的,但商品是標準化、專業化的。

    不考慮付費帶來的「異質感」,情感商品 …… 可能更能服務更多人吧,畢竟只要你有錢,都可以得到體驗 …… 不包含非法內容哈。

    5. 當代,婚姻與情感的解構

    不是「消解」「消亡」,而是「解構」。

    曾幾何時,婚姻和愛情的拆分更加簡單。

    大家都聰明了,生產力還發達了。

    人和系統的關系,就是這樣子 ……

    婚姻是社會系統的一部份,它服務整個社會往前走,而且它有時代滯後性。

    你可能走在前面,那他就比你慢,可能你結婚並沒什麽好處,但社會,家庭,希望你結婚。

    反之,你走在後面,你太弱了,你被系統篩選沒了,打光棍唄?但dna又驅動你做這做那,你只會下頭,咋辦呢?別想違法的事情哈。

    至於當代婚姻本身

    1. 婚姻本身就不是源自感情的

    穩定的家庭、婚姻,不是自由戀愛來的,是生產需要

    2. 工業化、城市化,工業革命後開啟了1v1經典婚姻

    順便人文、浪漫、平權,來了1v1

    3. 失去了經濟、生產需要

    個人需求的供給端,在不斷的社會化

    現在是個體時代,社會滿足了大部份關系

    而不是家庭、家族

    4. 生育欲望的變化

    ddd,勞動力增量變為了負擔,還有未來預期的下降

    聯動dna,有沒有可能就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地步,人口其實沒必要這麽多

    咱們也就不想生了呢?是不是一種族群調控的必然?

    5. 他者的消失

    城市化原子化和線上化,讓我們更少的關註「具體的他者」,而是關註「角色化的他者」

    6. 自我的膨脹

    資訊繭房,取 悅自己的消費主義,blablabla,自己太高太滿,容不下他者

    7. true love本身的真偽

    首先,定義 true love,然後,對齊大家的 true love,最後,提供 true love的方法論?三步都不成立,那麽,奧卡姆剃刀

    8. 階級分化和眼界統一

    分化不用糾結,眼界統一在於互聯網提供的資訊平等

    我們都在看最美麗的人,但我們的自身條件千奇百怪,這減少了我們的相容性

    6. 我(們)如何是好

    我沒有答案,因為不是最優解,也沒有幫助, 這是系統性問題,是人性 與社會與現實。

    但或許給點建議?

    接受「平替」和「碎片化」。

    不要單純指望某個the one and only and truly。

    適當的接受情緒商品和其他方案,朋友也挺好不是嗎。

    比起自己去消費,更想去生產和販賣啊 …… 這個賽道一定語法增長。

    日本都有第二伴侶app啦?嘻嘻。

    心態樂觀,保持積極,保護自己。

    廢話,但真的。

    認清自己,pua自己。

    正如你去相親,紅娘會給你講的。

    擺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積極性,提高召回規模。

    保持曝光。

    主動搜尋和瞎聊是很累的,需要長尾收益的方案。

    其實就是pyq、動態啦,這也是為什麽playboy一般都有充滿自拍、光鮮生活的記錄。

    當然跟買量一樣,要做轉化的。

    這畢竟是個機率遊戲。

    Extra.

    寫的又臭又長,感覺還是和朋友聊出來會更有趣。

    或許哪天蹭個播客節目?

    感覺還是會被噴,就算不被噴,我對這些可能也「沒有幫助」。

    whatever,還是希望人類進步,人人都有飯吃、有書念、有事做。

    自己挨了打,還是希望大家都不必挨打。

    還有,長期伴侶這個事情

    需要足夠的幸運, 和, 恰到好處的愚蠢

    -----THE END-----

    寫完的此刻還蠻青春的

    所以你試過我推的歌麽?

    推薦閱讀

  • 每一個 「在看」 ,都是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