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色字 『文史道』 >右上角…>設為星標 ★ >第一時間閱讀精彩美文
文/文史道
宋江的詔安,讓梁山泊最終走向衰亡,與方臘一戰,幾乎全軍覆沒。
這時候就有人懷念晁蓋時代,要不是晁蓋早逝,宋江也不會上位,也就不會有梁山泊的覆滅了。
再不濟回到第一任的白衣秀士王倫時期,能夠自保也是不錯的。
其實,隨著梁山的發展壯大,以王倫和晁蓋的能力和眼光,根本不能帶領大家向前,甚至還會早早夭亡。
王倫小富即安,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和鎮壓,要是被圍剿頃刻間就會覆滅。
晁蓋也是混混出身,沒有半點軍事才能,江州劫法場一戰,他的帶兵打仗一塌糊塗。
所以,梁山要想發展,還得是宋江。
不管是宋江「及時雨」的名號,天下好漢聞之投奔,還是他以「替天行道」為主旨的戰略發展,甚至最後的詔安,都是宋江為梁山計的長遠規劃。
梁山為什麽要詔安?
可以說是必然的發展結局。
整部水滸裏,最早提出「詔安」二字的並不是宋江,而是武松。
那時兩人都還沒上梁山,武松要去二龍山,宋江要去投奔花榮,兩人路上偶遇,武松對宋江說道:
「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可以說,武松骨子裏是認同招安的,宋江的詔安也許受武松說法的啟發也未可知。
文史君之見,詔安也是梁山的最好出路。
只是朝廷內部太過黑暗,高俅把持朝政,官場勾心鬥角,才導致了梁山108好漢最後的覆亡。
一、為兄弟們找歸宿
官場的黑暗,宋江作為原本的大宋官吏,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他的忠君思想,也是深入骨子裏的。
在他看來,朝廷有諸如高俅、蔡京之輩,但是皇帝一定是英明的。
他選擇詔安,一方面是為了實作一個文化人應有的報國情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108個兄弟們最好的歸宿。
他知道,梁山泊再強大,在朝廷眼裏,都是一群烏合之眾。
二、不詔安必死無疑
小說裏,梁山泊看似神勇強大,少有敗仗,並且能將高俅、童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只因為他們是主場作戰,熟悉地形環境,況且還有800裏水泊作為屏障。
招安後,宋江等弟兄們奉詔征討方臘。那時候方臘和梁山的實力相當,都是當時的四寇之一。
面對客場作戰,梁山的損失就非常大了。最慘的是攻打睦州城的時候,書中的一回裏直接陣亡了23名正偏將。
面對一個與自己齊名的勢力,梁山都是慘勝或者說是險勝,如果與朝廷為敵,或者朝廷真正的大軍圍攻,梁山必然會被攻破。
要知道梁山當時的108將,加上其他的士兵和民夫,大約十萬人。而北宋朝廷的軍隊人數至少在50萬以上。
除此之外,梁山好漢的組成大多是草根階層,其戰鬥力僅限於打家劫舍、沖州撞府,與宋朝政府軍的對抗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三、兌現對部份頭領的承諾
水滸傳裏前期上山的好漢,大多是走投無路逼上梁山的。如:林沖、花榮、楊誌、魯智深、武松等。
後期的很多將領都是宋江用承諾騙上來的,如盧俊義、徐寧、呼延灼、索超等。
如宋江在賺呼延灼上山的時候承諾說:
「...蓋為官吏汙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裏隨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還有對急先鋒索超說:
「你看我眾兄弟們,一大半都是朝廷軍官。蓋為朝廷不明,縱容濫官當道,汙吏專權,酷害良民,都情願協助宋江,替天行道。若是將軍不棄,同以忠義為主。」
面對這些好漢,宋江也不得不詔安。
在這些好漢的心中,他們根本不是賊寇,可以說他們自從上梁山,沒有一日是不想著詔安的。
可以說梁山發展到了後期,已經形成了兩派。
一派是招安派,以盧俊義為代表;一派是反招安勢力,以魯智深、武松、李逵為代表。如果平衡不好,兩股勢力勢必會火並。
基於此,看似表面強大的梁山背後,其實也是隱患重重;看似表面和氣的108將,背後也是暗流湧動,小幫小派層出不窮。
宋江盧俊義吳用作為尚有文化的領導者,這一層他們是看得明白的,所以力排眾議,最後以強硬的手段選擇了詔安。
他們知道,只有詔安,才會有美好的結局和歸屬。
讀者們,關於「梁山最後的詔安」,大家怎麽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