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為什麽唐朝之後,西安很難再成為首都?

2024-04-19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在肥沃平坦的關中平原上,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因其獨特的地理自然條件,讓中國歷史上十數個王朝先後在此定都。

毫無疑問,這個地方就是千年古都——西安。

然而,這座曾經在秦漢時代傲視群雄,睥睨東方的煌煌國都,這座曾經在盛世大唐載滿過無數輝煌與驕傲的國際化大都市,為何會隨著唐王朝的覆滅而荒蕪?

乃至在之後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就再也無人問津了呢?

仔細說來,這其中的原因繁多且復雜,但有一個致命原因,使得西安這座城市,在時間的輪軸滾到公元十世紀後,其作為首都的基本條件已然喪失殆盡。

那麽,這個致命的條件究竟是什麽?曾經這座熱熱鬧鬧的長安城,又發生過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01

華夏大地上的香餑餑

其實遠在一百萬年前,最早的原始人類——藍田人就在此繁衍生息;而到了距今七千年前的時候,仰韶文化得到蓬勃發展,根據考古證據顯示,那時的西安就曾出現過城垣的雛形。

. ..................................................................................................

到了西周時期時,周武王秉承父命,在此大興土木,經數十年的精心建造,一座座氣勢恢弘的宮殿便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自此,西安(彼時稱鎬京)首次成為華夏民族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直到五百多年後,由於周厲王的暴政,激起全國暴動,於是,華夏民族首次平民驅趕國王出京的醜劇也在這裏上演。

西周以後,這塊肥沃的土地,就一直被倔強不屈,勤勞好戰的老秦人占據,經過數十代人艱苦卓絕的發展,最終由始皇帝嬴政完成了華夏民族開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掃六合,統天下。

於是,西安(彼時稱鹹陽)又憑借三面環山,易守難攻這樣獨特的軍事優勢被始皇帝嬴政定為秦朝國都。

到了秦末,漢王劉邦首先進入關中地區,接受秦子嬰的投降,繼而擊敗項羽後,又將國祚延續三百多年大漢王朝的國都也定在西安(彼時稱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

東漢末期至魏晉南北朝這三四百年間,中華大地又開始出現自春秋戰國後第二段大分裂時代。

直至北周舊臣楊堅再度一統全國,才讓長安再一次成為統一王朝的國都與全國政治文化中心。

後李唐江山代隋而立,經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周則天皇帝等數百年的勵精圖治。

到了玄宗時期,唐朝開始進入中華鼎盛時期,是為「開元盛世」,經濟發達,百姓富庶,與各國商貿往來頻繁不斷,這使得長安城一躍成為擁有百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

但是,正如易經所說,物極必反,亢龍有悔,每當一個事物到達頂峰後,必定面臨衰頹與消亡,對於長安這座城市,亦是如此。

那場聲勢浩大的「安史之亂」,已然傷到唐王朝的中樞與筋骨,而這座承載著唐王朝富庶與繁華的長安城,勢必也要跟著走向沒落。

02

戰亂之苦,民生之弊

安、史的鐵騎踏進長安城時,玄宗李隆基倒可以瀟灑地帶著愛人楊玉環逃亡成都,但那些長期居住在長安城的百姓又逃亡到哪裏去呢?

據相關史料顯示,安祿山進入長安城後,曾先後四次對長安城實施大規模的破壞與洗劫,城中百姓呼天搶地,不堪其苦。

此外,隨著盛世的衰頹,長安,這個人口百萬級的大都市更面臨著一個嚴峻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挑戰——吃飯怎麽辦?

事實上,到了中唐以後,這個關乎「飯碗」的問題,就已然成為了讓那些昏庸君主們頭痛的大問題,以致他們多在東都洛陽處理朝務,就是想以此緩解身在長安的壓力。

那麽,到了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滅了五代十國中最後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北周後,再次建立中原統一王朝——宋。

這個時期的中國經濟格局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宋代以後,經濟格局悄然改變,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海上貿易的時代來臨了。

這個時期的西安雖有「八水環繞」,但畢竟深處中國腹地最內部,比不上中原地區發達的水系河道交通設施,承擔不了作為經濟中心的重大使命。

眾所周知,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豐沛的水源與便利的交通來做支撐,世界幾大文明的興起都是與水域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而西安地處黃河上遊,與支流繁多、水量豐沛的長江相距甚遠,這就註定給當地百姓帶來一個致命弱點——東南地區的糧食怎麽運輸過來?

若沒有糧食,飯碗又如何牢牢捧在自己手中?

有人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長安不是緊鄰黃河嗎?憑啥說水運不便呢?這就不得不涉及西安所處的地形了。

眾所周知,中國地形呈西高東低走勢,故此,若想從洛陽往長安靠黃河水運輸送糧食,就不得不在落差相當大的河道中逆流而上,其危險系數與所花費成本可想而知。

正是因為水利樞紐的嚴重閉塞,已然讓西安失去了承擔維系國家各項命脈的能力。

別忘了,中國作為傳統農耕型國度,糧食無疑是人民的命根子,如若失去糧食這一基本保障,那麽無論曾經如何錦繡繁華,終究逃不出沒落的命運。

而唐朝以後的西安,除了連年戰亂與運輸不便這兩大主要弊端外,氣候的變化也是讓它失掉往昔輝煌的一大痛點。

03

氣候突變,雪上加霜

唐亡以後的數百年時間,西北沃土上的這塊關中寶地,不但沒有解決水運不暢的區域弊端,反而氣候條件也愈加惡劣,直到明朝中後期突如其來的那場小冰河期,致使居住在關中平原上的這方百姓,再也無法承受饑寒交迫的生活。

於是,中國歷史上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走西口,就這樣浩浩蕩蕩地開始了。

從明朝中後期一直到民國初年的四百多年時間內,無數人從這片祖祖輩輩居住上千年的土地上遷徙到內蒙古廣袤的草原上,為此,他們拖家帶口,背井離鄉,不辭艱辛,風雨無阻,生死不懼,展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同時,也讓關中平原——這塊曾經繁榮強盛的廣袤土地,變得荒涼蕭索,冷清寂寞。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政策的落實,如今的西安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大批大批的遊客集聚在西安的不夜城、大雁塔、鐘鼓樓、古城墻……這座繁華了數千年,衰頹了幾千年的古城似乎又重現了昔日的盛世容顏。

結語

一首【西安人的歌】道盡了這座古城的悠久與滄桑,那些曾經的輝煌,那些曾經的驕傲,那些悲傷裏的嘆息,那些無奈中的沈默,都是一段段,一幀幀歷史的真實鏡頭不斷在腦際縈繞,給人留下的只是一陣歡喜,一陣唏噓……

一座承載千年歷史的城市是值得敬畏的,不管它興盛也好,衰落也罷,那裏總留存著一份讓我們深深依戀著的中華血脈,總蘊藏著一種讓我們肅然起敬的民族精神。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

【舊唐書·地理誌】

【西安市人民政府網:歷史沿革】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