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文藝復興時期掌管毒藥的「神」?莎士比亞為什麽這麽喜歡魔法和下毒?

2024-04-19歷史

本 文 約 530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分 鐘

1609年6月,載有數百位英國移民的船隊從普利茅斯港出發,它們本來要在維吉尼亞詹姆士敦 (Jamestown) 靠岸,不料航行途中,船隊遭遇一場為期三天的風暴,「海洋冒險」號船長喬治·薩默斯 (George Somers) 在船艙進水情況下,不得不選擇停靠百慕大群島。這一決定讓船上150人幸免於難,幸存者在島上待了近10個月,最終憑借當地木材、「海洋冒險」號索具等材料建造的兩艘小船,成功逃離百慕大,抵達詹姆士敦。

插畫,繪1609年由喬治·薩默斯指揮的「海洋冒險」號在前往維吉尼亞詹姆士敦途中遭遇風暴的情形。

當1610年9月這一訊息傳至英格蘭時,倫敦市民分外激動。隨之而來的幸存者記錄如西爾韋斯特·喬丹 (Silvester Jourdain) 的【百慕大發現】 (1610) 不僅揭開了百慕大的神秘面紗、也讓那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的談資,以致1611年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在倫敦上演時,贏得滿堂喝彩。

不過,這不單單是因為該劇取材於「海洋冒險」號的經歷,更重要的是,莎士比亞為觀眾呈現了一場 魔法大戲 :舞台上飛舞的精靈、倏忽隱現的盛宴,無不在魔法大師普洛斯彼羅的掌控之下,是他呼風喚雨,讓遭遇風暴的國王的船停泊在一個幽靜的所在;是困居於孤島的他,解救了精靈愛麗兒,使其聽候差遣,助其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是他施展魔法,讓觀者沈浸在亦夢亦幻「新奇的世界」裏,一時無法分辨真假。

版畫,繪【暴風雨】第一幕安東尼奧、亞倫佐乘船遭遇暴風雨的情形,右側的普洛斯彼羅和左上的精靈正是這次風暴的「始作俑者」,而普洛斯彼羅的女兒米蘭達在乞求父親放過船上所有人。

要知道當時大多數人,「或多或少是接受魔法信仰作為其世界觀的一部份」,莎士比亞生活在人們普遍相信仙女、惡魔、鬼魂、女巫存在的時代,很自然將它們寫入劇本中,給後人提供了觀察十六七世紀英國歷史的另一種視角。

既是魔法師,又是「科學家」

要說伊莉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時期最正面的魔法師形象,非【暴風雨】中的普洛斯彼羅莫屬。 在17世紀觀眾眼裏,普洛斯彼羅既是魔法師,也是「在學問藝術上一時無雙」的學者。當時即便最嚴肅的哲學家都相信世界上存在一個超乎自然的領域,一片神秘的精神領域,哲學的目標正是要發現這樣的領域,而「魔法」常被用來描述這類隱秘維度中的知識和技藝。事實上,奠定現代物理基礎的牛頓,不僅執迷於煉金術、賢者之石,還被經濟學家肯恩斯賦予「世上最後一位魔法師」稱號。化學家與煉金術士僅一線之差,遑論17世紀的科學與魔法,兩者緊密交織在一起。

18世紀英國油畫中的普洛斯彼羅(中)、精靈愛麗兒(右)和熟睡的米蘭達,三人均是莎士比亞作品【暴風雨】中的主要人物。

普洛斯彼羅的原型是誰?有人認為是「女王的魔法師」約翰·迪伊 (John Dee) ,此人出身富貴門庭,早年就讀於切姆斯福德文法學校,15歲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19歲那年,在劍橋大學新成立的三一學院修讀希臘語,學院有一次上演阿裏斯托芬的【和平】,他用三個滑輪將一個男演員和一只巨大的聖甲蟲升舉到劇院頂端,嚇得在場觀眾紛紛逃散,由此贏得「魔法師」稱號。他對數學、地理、占星術、天文觀測等學科均有涉獵,曾在巴黎講授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並為【幾何原本】英譯本 (亨利·比林斯利譯) 撰寫前言,讓許多同時代人充分認識到歐幾裏得對數學科學的重要貢獻。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都想聘約翰·迪伊為數學講師,但他誌不在此。

油畫,繪約翰·迪伊在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面前展示實驗的情形,約翰·迪伊曾被稱為女王的魔法師。

約翰·迪伊就像普洛斯彼羅,只管待在書齋,「沈溺在魔法的研究中」,那裏除收藏他從世界各地搜羅的物件,如產自墨西哥、源自阿茲特克文明的「靈鏡」,還有大量藏書和手稿,堪稱英格蘭當時最大的私人圖書館。

一方面,迪伊積極出版多本與占星相關的書籍並遊說英國王室及貴族資助他的煉金活動,試圖透過「通靈石」和「靈鏡」與天使對話;另一方面,他又主張建立常備海軍,積極進行海上擴張,以實作其「大英帝國 (British Empire) (該詞就是他發明的) 的構想。他曾長期擔任英國航海探險活動的顧問,參與航海儀器的設計實驗,為英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這樣一位航海領域的先驅,也是不少人眼中欺世盜名的術士。

約翰·迪伊的私人物品,現藏大英博物館,分別是一面黑曜巖「靈鏡」、一個水晶球、三塊刻有魔法數位和人物的蠟質圓盤以及刻有四座城堡的金盤。

他的結局遠不如普洛斯彼羅好,兩人都曾離開故土,在異國他鄉進行魔法實驗,普洛斯彼羅里用魔法改變自己命運,迪伊卻因此失去王室寵愛,當敵視魔法的詹姆士一世成為新一任英格蘭國王,失勢的迪伊在倫敦莫特萊克度過他貧困潦倒的最後歲月,他不得不分批變賣藏書和財產來養活自己和女兒,直至在貧困憂郁中死去。

獵巫運動

以現在眼光看,莎士比亞當時處在整個社會由蒙昧迷信向科學啟蒙過渡的階段,關於魔法,人們態度是「模棱兩可」的。

不少人認為莎翁創作【麥克白】是為了迎合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喜好,此人以前是蘇格蘭國王,自稱班柯直系子嗣,而班柯在【麥克白】中被塑造成相當正面的角色。為迎合詹姆士一世特別關註的巫術,【麥克白】開場就是:「雷電。三女巫上。」且看:

女巫甲 何時姊妹再相逢,雷電轟轟雨蒙蒙?

女巫乙 且等烽煙靜四陲,敗軍高奏凱歌回。

女巫丙 半山夕照尚含輝。

女巫甲 何處相逢?

女巫乙 在荒原。

女巫丙 共同去見麥克白。

【麥克白與班柯面前的三個女巫】,18世紀,約翰·亨利希·菲斯利,油畫,場景出自莎士比亞作品【麥克白】第一幕。

1597年,詹姆士對他的臣民推出他在巫術方面的進一步思考——一本名叫【魔鬼學】 (Daemonologie) 的小冊子,以蘇格拉底問答法形式討論獵巫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在序言中說:

「在這個國家,這一時期,令人恐懼地出現了大量令人厭惡的仆人及巫師,這使我(對你們這些尊貴的讀者)不得不發出這封信來。接下來的論述絕不是(正如我斷言的那樣)為了顯示我的學識和智慧,而是(出於良心)不得不如此,以盡我所能安撫許多疑惑的心靈。撒旦的這種工具,絕對出現了,而施行這種攻擊的人,也應該被施以最嚴厲的懲罰。」

它在1603年於倫敦再版後很快成為英國官方「獵巫指南」,而【麥克白】中女巫的情節,無疑參考了詹姆士一世的【魔鬼學】。

【魔鬼學】扉頁,由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於1597年出版。

盡管1623年【麥克白】在「第一對開本」中首次出現,種種跡象表明它的創作時間要遠早於此,1606年夏,丹麥國王克里斯汀四世 (安妮弟弟) 存取英國,詹姆士一世為招待小舅子,在漢普頓宮安排一次演出,【麥克白】就是在這次宮廷演出中首次搬上舞台的,而它之所以如此簡短,恐怕也與這次特殊演出的時間限制有關。

為向詹姆士國王的蘇格蘭血統致敬,同時也是對他向魔鬼行為發動的攻勢表示贊同,莎士比亞把開場任務交給了三位女巫,她們預言麥克白會當王,導致此後一系列事情的發生。當女巫們在劇中討論該如何襲擊一艘駛往阿勒坡船只的船長時,女巫乙、丙紛紛表示,會助其一飆風,使得他的船兒在暴風雨裏受苦難,詹姆士不可能沒有發覺對話中的某些特定所指。在劇本第二幕第三場中,喝醉酒的看門人被半夜敲門聲吵醒,一上台就滿腹牢騷,抱怨不叠,認定敲門的死鬼「一定是個囤積糧食的富農,眼看碰上了豐收的年頭,就此上了吊」。這顯然指涉1606年小麥豐收後價格太低,使存有小麥的農民叫苦連天之事,看戲的人自然心領神會。

接著,看門人又罵道:

「敲,敲!憑著還有一個魔鬼的名字,是誰在那兒?哼,一定是什麽講起話來曖昧含糊的家夥,他會同時站在兩方面,一會兒幫著這個罵那個,一會兒幫著那個罵這個;他曾經為了上帝的緣故,幹過不少虧心事,可是他那條曖昧含糊的舌頭卻不能把他送上天堂去。」

這段台詞影射的是發生於1605年11月的「火藥謀反」 (Gunpowder Plot) 事件,一群羅馬天主教人士密謀在議會大廈放置炸藥,試圖在國王詹姆士一世和眾大臣召開議會時引爆,炸毀大廈,使國王和議員葬身火海。不過在爆炸發生前,詹姆士一世親衛兵搜尋議會大廈地窖時,發現看守地窖入口的蓋伊·福斯及炸藥,從而查破這起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火藥陰謀。英格蘭耶穌會總會長亨利·賈奈特 (Henry Garnet SJ) 因參與此事受到審判,他起初不認罪,後來被迫招供時,辯稱先前的說辭模棱兩可,堅持自己在理字上站得住腳。他說,如果「是為了上帝的緣故」而作偽證,那就不叫偽證。盡管如此,他還是因叛國罪被處以絞刑。這一事件引起人們高度關註,莎士比亞信手拈來,寫入戲中,既奉迎劇團保護人詹姆士一世,也借此警戒世人弒君是逆天重罪,必須鐵腕嚴懲,而劇中麥克白所做的一切,不正說明了弒君謀反必將導致天誅人滅的悲劇後果麽?

蓋伊·福斯在1605年「火藥謀反」中使用的燈籠。蓋伊·福斯為英格蘭天主教會地方成員,1605年1月與一群天主教人士密謀在議會大廈放置炸藥,炸毀大廈,使國王和議員葬身火海,結果被提前發現,事敗身死。

下毒容易解毒難

有人曾總結,想要寫出莎士比亞式的作品,除了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創作外,還可添加些魔幻元素,如仙女、精靈、女巫、男巫等,為故事增添魔幻色彩。另外,有些「道具」不可或缺,比如「毒藥」,它可以為劇情發展增添更多戲劇性和張力。【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勞倫斯神父送給朱麗葉一瓶可使人假死42小時的藥汁,使老凱普萊特將朱麗葉嫁給帕裏斯的企圖落空。這藥在劇中作用委實不小,要是沒有它,也就不會有後來羅密歐、朱麗葉雙雙殉情的悲劇發生。

當時,劇作家經常在情節設計中使用假死,莎士比亞不是第一個這麽做的人,【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是他原創的故事,而在此前各個版本中,朱麗葉用到的毒物在細節上有所區別。有的版本裏,她拿到的是能溶於水的粉末,有的版本則是添加到酒裏的液體或是不經稀釋可直接吞服的混合物。可惜沒有任何一個版本提到過假死藥的名字,我們只能依據莎士比亞所處時代的醫學水平以及朱麗葉的癥狀猜測其成分。

從癥狀看,朱麗葉像是被施了一劑強力鎮靜劑,當時的鎮靜劑是用曼陀羅的根制備而成的,莎士比亞對其藥性十分熟悉,因為他在【奧賽羅】【安東尼與凱瑞奧佩特拉】中都提到過它能讓人昏睡:「給我喝一些曼陀羅汁。我的安東尼去了,讓我把這一段長長的時間昏睡過去吧。」這種植物中的活性成分包括東莨菪堿及少量阿托品,東莨菪堿對大腦有鎮靜催眠作用,阿托品可使人瞳孔放大,制造假死跡象,但曼陀羅會讓朱麗葉心跳加速,而不是呈現出「像死一樣僵硬寒冷」的狀態。英國毒理學博士凱瑟琳·哈卡普認為,「河豚毒素是朱麗葉假死毒藥的有力候選,但它敗在了一個關鍵點上——在18世紀庫克的環球航行之前,西方人並不知道河豚。有一種極小的可能性是,很早之前,在歐洲與東南亞的貿易中,歐洲人得知了關於河豚毒素的知識或者傳聞,啟發了假死毒藥的故事。」

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864)中勞倫斯神父送給朱麗葉一瓶可使人假死42小時的藥汁,使她擺脫嫁給帕裏斯的困境,當時劇作家經常在情節設計中使用假死,為劇情發展增添更多戲劇性和張力。

在那個年代,下毒容易解毒難,由於當時幾乎沒有法醫知識,用毒藥殺人脫罪的可能性極高。據凱瑟琳·哈卡普統計,莎士比亞作品中,「毒藥」 (poison) 一詞出現130次,「毒液」 (venom) 出現40多次,有毒的動植物散見於幾乎每部劇作,僅【哈姆雷特】中就出現把毒藥投入酒杯、註毒藥於王耳、在劍上塗毒藥等情節。制毒藥者通常是女巫或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神父,一旦有人中毒,醫生做的補救措施無疑是放血,在被蓋倫體液說支配的莎士比亞時代,醫生們謹遵「心存疑慮時,放血」的信條。在他們看來,小病是由體液不平衡引起的,而如果問題看起來是血液過多時,那麽答案很明顯——讓一部份血流出來。他們甚至建議健康的人也要定期放血,以保持體液平衡。

與其稱他們是醫生,倒不如說是一群缺乏真正醫學知識的人,他們幾乎無法推斷出是什麽真正使人生病。當瘟疫來襲,人們除了在街上點燃篝火「凈化空氣」,捕殺流浪狗、流浪貓,尋找偏方比如只吃麵包和奶油,「因為奶油不只預防瘟疫,還能防範各種各樣的毒物」,實施物理隔離外別無他法。【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正是出於對瘟疫的恐懼,本來要去給羅密歐捎信的約翰神父被本地巡邏的人關在屋裏,導致羅密歐不知朱麗葉假死,飲下毒藥自盡。莎士比亞雖幸運躲過1563年、1592年的黑死病 (腺鼠疫) ,卻在52歲那年染上熱病去世。在伊莉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時期,人類生命是如此不堪一擊,如何排解世事無常?享受當下,去劇院看場莎翁的戲,沈浸在歡聲笑語中不失為不錯的選擇。以此來看,說莎士比亞是戲劇舞台上的「魔法師」也不無道理。

參考資料:

尼爾·麥克格雷格【莎士比亞的動蕩世界】

丹·福克【莎士比亞的科學:一位劇作家和他的時代】

凱瑟琳·哈卡普【莎士比亞筆下的N種死亡方式】

胡鵬【從占星學到天文學:莎士比亞的宇宙觀】

張建萍【普洛斯彼羅是誰?】

趙秀榮【學者、朝臣、魔法師——約翰·迪伊】等

本文改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4年4月下,原標題為 【奇幻與現實的「遊戲」 舞台背後的「魔法師」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李崇寒

編輯 | 胡心雅 桑肇辰(實習)郝芮(實習)

校對 | 彥文

推薦

「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

16世紀,當威廉·莎士比亞登上人生舞台時

正是英國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變革時期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對莎士比亞諺語式的總結,也恰恰證明他戲劇創作的開放性

幾百年來人們仍然從那些經典的劇目中獲得新的啟發與思考

2024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亞460周年誕辰

在這個世界讀書日

我們不妨一起走進莎翁的戲劇世界,感受其不朽的魅力

點選下方封面,即可購買

↓↓↓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