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後,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

2024-05-13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極為重要的戰役,發生在戰國時期。這場戰役不僅決定了秦國的崛起,也對整個中國的歷史行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盡管趙國在長平之戰中遭遇了慘重的失敗,卻在隨後的戰役中,以令人震驚的力量殲滅了秦軍30萬人,並且全殲了匈奴10萬騎兵。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後,趙國又是如何挽回頹勢,一舉殲滅了強大的秦軍和匈奴騎兵的呢?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戰略智慧和勇氣?

戰火遍地開花,趙國屢戰屢敗

公元前260年,趙國與秦國為奪取上黨地區的控制權而爆發了一場慘烈的長平之戰。這場戰役,被稱為 "戰國四大決戰" 之一,其決定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秦國這一次可謂是用盡了全力,由當時最頂尖的軍事家白起親自統帥,號稱"殺神"的他,在戰場上確實是個了不起的能手。最終,趙國在這場戰役中遭受了慘重的損失,據史書記載,前後被坑殺的士卒高達45萬人左右。 ...........................................................................................................

一個驚人的數位!趙國的血液幾乎被抽幹,國力遭受重創。按理說,在經歷了如此巨大的損失後,趙國應該會陷入長期的衰弱期,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僅僅幾年後,趙國便迅速復蘇,對秦國發動了有力的反擊。

趙將樂乘、慶舍率領趙軍,大破秦國信梁軍,擊潰秦軍老將王龁,迫使其節節敗退。短短幾年間,趙國居然能重拳出擊,將曾經的勝利者徹底壓制,這確實令人瞠目。

不僅如此,就在同一時期,趙國還與燕國爆發了一場戰爭。當時,燕國號稱出動60萬大軍,加上2000多輛戰車,陣勢浩大。而且,燕王還曾狂妄地宣稱: "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看起來,燕國對趙國的實力是極度輕視的。然而,結果出乎意料,趙國居然能拉出近20萬精銳之師,硬生生將燕軍打得潰不成軍,燕王只能割地求和,以免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這兩場戰役,無疑證明了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依舊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並非那麽容易被擊垮。

趙國鳳凰涅槃,秘密藏於此

面對趙國這種 "死而復生" 的神奇現象,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個國家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其中的奧秘又隱藏在哪裏呢?

事實上,趙國之所以能在一次次絕境中重振雄風,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全民尚武的國民性

趙國的都城邯鄲,素來以多劍客、多死士而聞名。據記載,在當地,走在大街上,差不多十個人裏就有七八個要麽是劍客,要麽是死士。這些人個個勇猛無比,好勇鬥狠,招招直取對手的性命。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趙國士卒,自然也就繼承了這種不怕死的剛烈氣質。他們上陣殺敵,從不手軟,視死如歸,這無疑是趙國能在重創後迅速重整軍心的關鍵所在。

優秀的將領指揮

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但並未失去所有的優秀將領。樂乘、慶舍、廉頗等人,都是當時趙國的頂尖軍事家,他們指揮有方,臨陣沈著冷靜,這使得趙軍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能保持較高的戰鬥力。

其中,趙國中流砥柱李牧更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名將。他不僅在北方與匈奴過招時屢建奇功,更是在多次與秦軍的決戰中,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對於趙國能在絕境中東山再起,功不可沒。

先進的軍事制度

在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 改革的推動下,趙國的軍事制度走在了當時的最前列。不論是軍事技能的培養,還是部隊的建設,趙國都處於領先地位。

這種先進的軍事制度,為趙國培養了大批精銳驍勇,同時也形成了全國性的武備動員狀態,使得趙國在面臨重大危機時,能夠迅速調動人力物力,挺身而出。

強烈的家國意識

與其他諸侯國相比,趙國人對於家國這個概念的理解要更加深刻。在他們心中,國家的安危就等同於個人的生死,因此每當趙國陷入絕境時,人人都會挺身而出,視死如歸。

正是這種強烈的家國意識,成為了趙國能在一次次重創後重拾鬥誌的不竭動力。只要國家有難,趙國人就會全力以赴,直至趕走外敵,重新奪回安全。

秦國戰略失誤,趙國喘定生機

盡管趙國本身具備了諸多優勢,但如果秦國在長平之戰後繼續保持強硬態勢,或許趙國的復蘇之路就會被徹底阻斷。然而,正是秦國在這個關鍵時刻犯下了嚴重的戰略失誤,為趙國留下了喘息的機會。

當時,秦國大將白起雖然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並未就此止步。他欲趁熱打鐵,一舉推平趙國,因此部署了一個三路並進的作戰計劃。

其中,王龁一路直取趙國重鎮武安、皮牢;司馬梗一路北上,攻打太原地區;而白起親自率領主力,直撲趙國都城邯鄲,意圖一舉拿下趙國的心臟。這個作戰計劃無疑是正確的,如果能夠百分之百執行下去,趙國的覆滅指日可待。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白起的這一策略被臨時中止了。原因在於,趙國和南韓花重金說服了秦國宰相範雎,而範雎又說服了秦昭襄王接受兩國提出的議和條件。

最終,秦軍只是從趙國手中奪取了六座城池,就此撤軍,未能將趙國徹底消滅。正是這一戰略失誤,為趙國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在秦軍暫時退去後,趙國迅速重整旗鼓,並與其他諸侯國締結同盟,共同對抗秦軍。

最終,在諸侯聯軍的配合下,趙國不僅將秦軍的進攻擊退,甚至一度打到了函谷關下,令秦國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權一度受到動搖。這場勝利,為趙國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使其能夠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繼續在戰國時期存活下去。

趙國雄厚家底,實力超群

除了上述種種因素之外,趙國之所以能在一次次絕境中東山再起,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其雄厚的國力。在當時的諸侯國中,趙國的經濟實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它不僅強於燕、齊、楚等國,就連以經濟發達著稱的魏國,也遠不及趙國。

趙國的鑄幣業十分發達,發行的貨幣種類和數量之多,遠超其他諸侯國。而且,趙國錢幣的流通範圍之廣,甚至連燕國境內都能看到。

這種發達的鑄幣業,為趙國帶來了可觀的財政收入。同時,趙國內部的商業經濟也是一大亮點,糧食、絲麻、水果等農產品種類齊全,北方還有大面積的牧場,盛產良種戰馬和牲畜。

更為重要的是,趙國在冶鐵工業上可謂是當之無愧的 "七國之冠" 。整個趙國境內,分布著五大冶鐵基地,為趙國生產出了大量的鐵質兵器,而同時期的秦國將士們還在穿著銅制鎧甲。

可以說,趙國在滿足自給自足的同時,還能透過這些產業為國家輸送大量財富,這為其能在戰爭中屢遭重創後迅速復蘇,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代地作為趙國後方基地

除了雄厚的經濟實力之外,趙國還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後方基地—— 代地 。代地位於太行山脈以北,緊挨著燕國,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裏歷來就是遊牧民族第一個侵擾的地方。

早在趙襄子時期,代國就已並入趙國版圖,成為趙國的一個重要屬地。到了戰國末期,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的推動下,代地的戰略作用被無限放大,成為了趙國一個實力強大的後備基地。

趙國名將李牧就是在代地負責抗擊匈奴的,他手下訓練出來的代地士兵,個個都是戰力強悍之人。正是有了這支後方增援力量,趙國才能在長平之戰後迅速重拾戰鬥力,對秦軍發動有力的反擊。

可以說,代地就是趙國的命門所在,是其能在一次次絕境中重生的根本保證。只要代地的實力未損,趙國就永遠不會徹底衰落。

結語

縱觀歷史,趙國之所以能成為秦國噩夢的化身,最難啃的骨頭,關鍵在於它集中體現了當時諸侯國中最頑強、最不服輸的一面。

秦國雖然最終統一了天下,但它在征服趙國的道路上,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正如司馬遷所言: "秦之所害天下者,莫如趙。" 這句話,道出了趙國對秦國的巨大阻力。

或許,正是因為趙國的頑強抵抗,秦國才能在戰火的洗禮中鍛造出更為強大的國力,從而最終一統天下。在這個意義上,趙國功不可沒,它是戰國時代最後的攔路虎,也是秦國最後的考驗。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