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向盟友開炮:英國人當機立斷,偷摸摧毀法國海軍

2024-07-06歷史

本 文 約 550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分 鐘

據【環球時報】報道,由美國太平洋艦隊主辦的「環太平洋2024」多國海上演習已於6月27日拉開序幕。此次演習號稱「全球規模最大」,有來自29個國家的40艘水面艦艇、3艘潛艇、14國的陸軍部隊、150多架飛機和2.5萬名官兵。在參與演習的國家中,有兩個歐洲傳統強國令人矚目—— 英國 法國

說起英法兩位「冤家」的恩怨情仇,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就拿海軍來說,英國和法國在二戰時曾是共同的反法西斯盟友,但英國卻向法國海軍發動進攻,摧毀和控制了法國艦隊大部份力量,給法國海軍造成淪陷性打擊。此次行動被命名為「弩炮」行動。

那麽,英國為何要向盟友開炮?

「弩炮」行動始末

1940年5月10日,對歐洲大陸垂涎已久的德國法西斯執行「黃色計劃」,對盧森堡、荷蘭、比利時同時發動進攻。法國人苦心經營的馬奇諾防線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德軍從法、比、盧邊界的阿登森林地區長驅直入,直搗巴黎和英吉利海峽。至此,綏靖政策徹底破產,英法兩國嘗到了此前一味縱容和退縮的苦果。受此影響,英 法政府領導層分別 進行了「大換血」:英國由主戰派的丘吉爾領導內閣,但法國新掌權的貝當政府則仍未放棄避戰、投降的幻想——這一變化為英法兩國在艦隊歸屬問題上的根本性分歧埋下伏筆。在法蘭西戰役中,法國軍隊和政府的表現令人大失所望,6月18日,法國宣布停止抵抗,並於6月2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

不過,德國攻陷法國的過程並未涉及海上作戰,法國的海軍力量幾乎沒有受到削弱,也因此成為各方重點關註的物件。德國彼時正在籌謀對英國本土的進攻,又苦於海軍力量的薄弱,對強大的法國艦隊虎視眈眈。對於這一情況,英法美三國都或多或少地預見到了。

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在5月底就多次致電當時還未下台的法國總理雷諾,指出「從法國的前途來說,保存艦隊是生死攸關的」,並敦促他,務必確保艦隊的安全,最好將整個艦隊轉移到安全的地方。英國也是憂心忡忡,6月3日,英國駐法大臣坎貝爾提醒英國政府:德國必然會就艦隊問題在停戰協定上做文章,而法國很可能會讓步。事實上,英國外交部和軍方的意見更為激進,他們認為,德國不可能放棄唾手可得的法國艦隊,對法國停戰的條件必然包括艦隊投降。因此,「最好的做法是要求法國在停戰前把艦隊鑿沈」「如果法國人不願意,我們可以替他們做」。

6月15日,雷諾致函給英國政府,要求解除此前同盟協定中規定的義務,即英法的任何一方不得單獨進行停戰或投降媾和的談判。也許是考慮到英國人的顧慮,法國主動在艦隊問題上做出承諾:

「內閣決定請求英國政府同意,透過美國政府探詢德國和義大利政府將對法國提出什麽樣的停戰條件。如果英國政府同意法國政府采取這一步驟,法國總理受權向英國政府聲明,把法國艦隊交給德國將被認為是一個不能接受的條件。」

英國給出的答復很明確,也很堅決:

「假定,也只是假定,法國艦隊在談判期間立即駛往英國港口,則英王陛下的政府完全同意法國政府就停戰條件而進行探詢。」

6月15日的內閣會議中,「確保法國艦隊不落入德國人掌中」的問題被確認為當前局勢下的首要問題。 6月16日,丘吉爾再次在內閣會議中強調:

「在法國艦隊問題沒有準確落實前,同意法國的請求是非常危險的。」

為了消除隱患,在討論任何停戰條款期間,法國艦隊都應該駛向英國港口,否則,英國將拒絕同意法國停戰的請求。

然而,或許是出於長期以來的政治競爭、領土爭端以及經濟利益的沖突,法國對英國的動機也滿懷猜忌。雷諾對英國的提議嗤之以鼻:

「正當需要法國艦隊來對付義大利人以保衛地中海和北非的時候,要求法國艦隊駛進英國海港真是太愚蠢了。」

法國人擔心失去了海軍這一重要籌碼,德國將對停戰條件更加苛刻,甚至英國也可能趁虛而入,奪取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6月16日,隨著馬奇諾防線被德軍攻破,雷諾被迫下台,以貝當為首的新政府力求停戰,一時間,投降的聲音愈發甚囂塵上。6月17日中午,貝當在未征詢英國意見的情況下,透過廣播宣布法國停戰。這一突發狀況讓丘吉爾也感到有些應接不暇,他一方面繼續致電給貝當元帥,呼籲法國艦隊「載著未來的希望和法國的榮譽開往英國或美國港口以保障它的安全」,避免對他們的盟國造成傷害。另一方面,丘吉爾加派航母「皇家方舟號」、戰列艦「胡德號」等監視法國艦隊,並授意第一海務大臣龐德:一旦法國投降、法艦隊失去控制,就要立即將它們擊沈。

6月18日,龐德和英國海軍大臣亞歷山大親赴法國,與法國海軍實際領導人達爾朗上將會晤, 要求法國艦隊駛向英國港口接受保護或自沈。雖然法國始終不同意將艦隊開往英國,但達爾朗做出了承諾:絕不會讓艦隊落入德國人手中。這使得劍拔弩張的局勢得到了一定緩和。

另一邊,德國也在加緊對法國的攻勢。6月19日夜,德軍逼近波爾多,逼迫法國政府快速作出決斷。6月20日,德國向法國通知了停戰條件,其中關於艦隊問題的關鍵條款是這樣說的:

「法國艦隊——歸由法國政府,為維護其殖民帝國利益而統轄的部份除外——應集中於尚待確定的港口並應復員,在德國或義大利分別控制下解除武裝。……除沿海警戒和掃除水雷所必需艦隊外,德國政府無意在戰時為自己的目的利用德國管制下各港口的法國艦隊。」

這或許是德國為安撫法國的緩兵之計,但形勢所迫,法國也無暇顧及其他。在法國外長博杜安的建議下,法國決定接受這一條款,將艦隊駛向北非。6月22日,兩國在貢比涅森林正式簽署【德法停戰專約】。

顯然,在戰爭威脅和民族危機之下,英國也無法信任德、法的承諾,決定采取更加強硬的手段,一舉鏟除後患。英國內閣在6月24日連續召開三次會議,最終決定:要麽由英國控制法國艦隊,要麽,把它們全部鑿沈。

為沖突最終爆發加上「最後一根稻草」的事件,是法國最強戰列艦「黎塞留」號的一次擅自離港。6月25日,被重點監視的「黎塞留」號從喀爾港悄然駛出,盡管英國迅速組織編隊搜尋,其行蹤依然撲朔迷離。這艘法國戰艦仿佛消失在了大海深處,直到27日才重新現身港口。這一變故立即觸動了英國高層的敏感神經,這意味著,法國艦隊保留了強大軍事力量和獨立行動能力,一旦被用於攻擊英國,將造成巨大威脅。

6月27日,英國內閣一致透過了代號為「弩炮」的作戰計劃。在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無果後,英國於1940年7月3日執行了「弩炮」計劃——對法國艦隊實施「奪取、控制或有效地使其失去作用或予以擊毀」。在樸茨茅斯、普利茅斯、馬提尼克和亞歷山卓的法國艦隊被迅速控制,而奧蘭和米爾斯克比爾港則發生了更激烈的海上戰鬥。英國海軍「H艦隊」由薩默維爾中將統率,要求法國海軍投降。而法國的讓·蘇爾上將拒絕談判,並認為法國海軍已經中立了,如果再向英國投降,無異於對祖國的背叛。在家國大義、生死存亡面前,這位將領表現出比他的領導人更值得敬佩的品質。他堅決且憤怒地表示:

「法國艦隊永遠不會向軸心國投降,但也不會向英軍的最後通牒屈服。」

薩默維爾中將也陷入了痛苦的糾結,他實在不忍做出對盟友「背信棄義」的舉動,但也無法違抗上級的命令。最終,在下午5點54分,英軍艦艇火炮轟鳴,數十架艦載機俯沖而下,向法軍開火。讓·蘇爾將軍直到最後一刻都不相信英軍真的會以武力相逼,因此並未做好防禦準備。那一天,法國戰列艦「布列塔尼」號被炸毀,「敦克爾克」「普羅旺斯」號擱淺,「史特拉斯堡」號逃走。一艘艘艦艇化為火球,沈入大西洋海底,夕陽殘照,在滾滾濃煙的遮蔽下,竟分不清是血,是火,還是艷麗的晚霞。在「弩炮」行動中,法國海軍損失7艘戰列艦和許多中小型艦艇,死傷1600多人,作戰能力基本喪失。

「弩炮」行動分析

英美對法國艦隊力量的忌憚是「弩炮」計劃制定和執行的直接原因。那麽,戰時英法德的海軍力量對比如何呢?

對德國來說,【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海軍規模做出嚴格限制:德國只能擁有6艘1萬噸級的袖珍戰列艦,6艘6000噸級的巡洋艦,12艘900噸級的驅逐艦和少量輔助船,禁止擁有作戰飛機、潛艇和航空母艦。希特勒上台後大肆擴軍備戰,但他奉行「先大陸後海洋」的戰略,對海軍建設投入不足。到「弩炮」行動執行前,德國艦隊總噸位只占英國的35%。而 法國則有長期海軍建設傳統,達爾朗上將利用他的熱情和圓滑的政治手段獲取了政府經濟上的支持,對海軍進行現代化更新和專門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海軍戰鬥力,總體實力居歐洲第二、世界第四。與陸軍落花流水的慘狀不同,法國海軍此前幾乎沒有吃過任何敗仗,又保留了完備的組織和裝備力量。因此,在這一關乎整個歐洲大陸命運的關鍵時刻,法國海軍的去向驟然變得舉足輕重了。法國海軍力量若為德國法西斯奪取,將給英國海上作戰造成巨大威脅。

為消除英國的顧慮,法、德都承諾不會將法國艦隊投入二戰。他們的承諾是否具有充足的可信度?

從法國立場看,一方面,國內厭戰情緒彌漫、投降主義思潮泛濫,下至民眾,上至軍隊和政府,都喪失了抗爭到底的決心和勇氣。正如亨利·蜜雪兒所評價的:


「人民貪圖安逸勝過犧牲精神,只想享受權利而不願盡義務。他們回避最艱苦的努力,於是便遭到災難。」

在貝當看來,「法國的復興不可能依靠軍事上的勝利來取得」,盡管海軍葆有強大實力,但僅僅被他當作停戰談判的籌碼。海軍實際指揮者達爾朗上將則更加不值得信賴,他反復無常、唯利是圖,將艦隊當作爭權奪利的工具。

這兩位領導人的性格和態度在法國政府變遷的秘辛中可見一斑。起初,達爾朗和雷諾總理都主張海外持續作戰,而時任副總理的貝當和法軍總司令魏剛希望盡快停戰,主戰和主和雙方吵吵嚷嚷,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6月12日,貝當與達爾朗進行了一次密談,貝當「坦誠」地向達爾朗表達了自己推翻雷諾,奪取政府領導權並盡快停戰的企圖。他告訴達爾朗:法國將要進行一次政體改革,未來可能成為執政政府,屆時,達爾朗本人將成為「首席執政官」。這一許諾令達爾朗蠢蠢欲動,他迅速變節,倒向主和派。達爾朗的背叛打破了領導力量的平衡,在貝當、魏剛和達爾朗三人聯合脅迫下,雷諾孤掌難鳴,不得不於6月16日辭去總理職務,法國繼續抗爭的最後一絲希望也化為泡影。在這樣的國內氛圍和政府統領下,法國對於戰爭的承諾似乎充滿了變數。

納粹的承諾則更不可信任。在二戰爆發前夕的籌備中,德國就曾多次撕毀協約。關於【德法停戰專約】中規定的艦隊問題,丘吉爾指出:

「法國的戰艦將在全部武裝的狀態下接受德國和義大利的控制……‘除沿海警戒和掃除水雷所必需的艦隊外’這封信書怎麽解釋,全憑德國人,更何況停戰協定還可以在任何時候根據任何不遵守協定的借口而予以廢除。」

結合德國當時的作戰計劃來看,希特勒正策劃「海獅計劃」,對英國本土磨刀霍霍,而海軍實力無疑是其軍事擴張中最薄弱的一環,迫切需要法國艦隊的彌補。綜合來看,英國做出擊沈法國艦隊的決策是及時且必要的。

「弩炮」行動的目的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這點上說,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透過歷史的重重迷霧,這場看似「背刺」的戰爭背後的政治目的又是什麽呢?

希特勒上台後,德國公然破壞【凡爾賽合約】中的承諾,瘋狂擴軍備戰,在歐洲大陸步步緊逼,毫不掩飾侵略擴張的野心。英法兩國雖然奉行綏靖的方針,但也意識到法西斯的潛在威脅,在軍事、外交等領域加強合作,並於1938年4月多次會談,建立軍事同盟。因此,法國與德國的單獨媾和實際上已經破壞了同盟時的約定,使英國降低了對法國的信任。

盡管多次談判均以失敗告終,在「弩炮」計劃執行前,英國還在爭取相互信任的和平合作,並提出法國海軍艦隊除「自沈戰艦」之外的三種處理方案:一是和英國一同對德、意法西斯作戰;二是裁減船員,開往英國港口接受保護;三是艦隊解除武裝後,開往西印度群島的法國港口,或交由美國托管。軍情如火,戰場上每一份情報都至關重要,而歷史的戲劇性在於,不知是哪一步出現紕漏,導致法國海軍部最終接到的上報中竟然並未提及這三種選擇方案,尤其是第三種方案——流血的沖突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對英國而言,「弩炮」行動消滅了德國法西斯在海軍上迅速壯大的可能。二戰中,大西洋海上戰略通道的爭奪是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因素之一。德國在缺乏海上艦隊戰鬥力量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潛艇部隊仍然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壓制盟軍,若其奪得法國艦隊,彌補海軍力量不足的缺陷,必然給盟軍造成更大困擾。除了戰術考量,這一行動也進一步爭取美國的支持。美國的外交政策長期奉行孤立主義、實用主義原則,在援英問題上猶疑不定。「弩炮」行動後,美國向英國提供急需的50艘驅逐艦,此舉也拉開了英美結盟的序幕。

參考文獻:

(英)李德·哈特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英)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全6卷[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

(法)亨利·蜜雪兒著;九仞譯.第二次世界大戰 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楚樹龍.國際關系基本理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國際條約集 1933-1945[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

宋永成.論「二戰」期間法國海軍艦隊的衰亡[J].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3):50-56.

倪昕.二戰時期英國對法國維希政權的政策探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96-99

梁占軍.「弩炮計劃」的緣起——1940年法國單獨停戰與英國的對策研究[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13-19.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曾之瑤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彥文

國歷好物

13代歸義軍共守絕域

心向漢域,歸義唐土

莫高窟裏最波瀾壯闊的晚唐史詩

國民歷史讀物【國家人文歷史】專業團隊

最新力作

講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緣政治

劉後濱 馬伯庸 曹盾 張苗 傾力推薦

點選下方封面,即可購買

↓↓↓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