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一個可怕的訊息在諸王間流傳:洛陽明堂建成後,武則天將殺盡李唐皇家子弟……

2024-04-12歷史

本 文 約 39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分 鐘

唐睿宗垂拱四年 (688) 春天,一個可怕的「小道訊息」在李唐諸王之間流傳:皇太後武則天力主修建的明堂即將建成。建成後武則天將大行燕饗 (以酒食祭神) ,並借機殘殺李唐後裔,屆時「皇家子弟無遺種矣」。

明堂。來源/河南衛視【中秋奇妙遊】節目【鶴歸來兮】截圖

強烈的危機感之下,諸王變得躁動不安,最終瑯琊王沖、越王貞等起兵發動了政變。

政變起因當然不會就這麽簡單,但這個小道訊息確實有其威懾之處。且不說擔心武則天的殺戮,單是明堂一旦建成,李唐皇室可能就要面臨政治上的輿論威脅。畢竟, 「明堂」長期只存在於書籍記載。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很多都曾試圖重建這象征政治權力的「明堂」,但無論是漢代的漢武帝 (未能將其完全復原) ,還是唐代的唐太宗 (幾番打算卻終究沒能建成) ,盡管他們不懈努力,最終都未能如願以償。

武則天的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武則天秘史】截圖

而現在,武則天卻建成了。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難以修建」的明堂

明堂創始時間較早 (相傳創始於黃帝,周代稱「明堂」) ,一般用作祭天、布政、供奉宗廟祖宗等等。然而,禮書對明堂的描述並不夠詳細,歷代經學家們的解釋又將明堂復混成,地面上也早已沒有可見的明堂遺址。在諸多原因的影響下,千年後的隋唐,如果再想按曾經的規格復原一座明堂,簡直是難如登天。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王國維曾評價說:

「古制中之聚訟不決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

從前,漢武帝與王莽都曾嘗試興建明堂,但他們的建築並未能完全重現記載中周代明堂的原貌。可以說,「全盤復古」本身就是不現實的。但儒生們偏偏特別執著於這種「復古」,因為對文臣來說,如果他們想獲得足夠強大的政治權力,就必須掌握對歷朝禮制的解釋權。

漢武帝畫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隋唐以來的歷位皇帝也都嘗試過重建明堂。根據【舊唐書·禮儀誌】的記載,隋文帝在開皇年間,曾命著名工匠宇文愷按照【月令】裏的要求制造明堂的建築模型,甚至已經在京城內規劃了一塊土地用於營建,但 「諸儒爭論不定,竟議罷之」,最終因為儒生們的強烈爭執而作罷。

隋煬帝時,宇文愷又獻上明堂的木樣模型,但依然未能落實。 後來唐朝初立,唐高祖忙於鞏固新朝根基,尚未著手明堂的建造事宜。 直至太宗登基,明堂的重建工作才被提上日程。

貞觀年間唐太宗命儒官們商討明堂的形制,計劃得出方案便開始動工。 然而,孔穎達、魏征、顏師古等人先後上奏,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 明堂到底是方的還是圓的、有多少層、有幾室、做什麽用、建在哪裏、有多少門窗、有幾根柱子……圍繞著這些細節,大儒們爭論不休。 之後因為遼海戰事,重建明堂的事又被擱置下來。

唐高宗繼位後,重新開機了關於明堂的討論。 儒生們基於【大戴禮記】、盧植、蔡邕、鄭玄等不同經典和學者的解釋,又得出了多種截然不同的結論,並繪制了各式各樣的明堂設計圖。 盡管高宗最終頒布詔書,試圖為明堂的建設定下一套標準,但「詔下之後,猶羣議未決。 終高宗之世,未能創立。

唐高宗規劃的明堂柱網圖。 來源/ 【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姜波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 2003年

因此,隋唐以來,上至天子下至儒臣,似乎都陷入了一個迴圈:明堂已久未現世,而歷代皇帝皆渴望重建這一象征;儒生們對明堂的具體形制細節爭論不休,難以達成共識,導致工程遲遲未能啟動。然而,明堂的建設難度越大,一旦建成,其成就便顯得越加輝煌,仿佛完成這一偉業便足以成就「聖王」之名,「采三代之精微,探九皇之至賾」,可將本朝比肩三代,「自我作古」。

在這種巨大誘惑下,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都不願意放棄對明堂的幻想。可以想見,誰若主持建成了明堂,勢必能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武則天「不聽群言」取得的成功

武則天掌握政權後,自然也渴望成就「聖王」之名。她深知,若能成功建造明堂,將極大提升自己的聲望,為她改朝換代的行動增添合法性與榮耀。

武則天畫像。 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垂拱年間,武則天宣稱為了繼承丈夫高宗的遺誌,決心建立明堂。她深刻吸收了前朝在這方面的教訓,「繞過」了儒生們繁復的討論,直接與自己親近的北門學士商議具體設計,「不聽群言」。和前代相比,這次商討的過程非常順利。很快,武則天就力排眾議、雷厲風行地將營建明堂一事推行了下去。

在選址上,武則天沒有按禮書要求,把明堂修在「國陽丙巳之地,三裏之外,七裏之內」,她認為那裏太遠了。相反,武則天將視線瞄準了東都洛陽中軸線上的乾元殿。乾元殿是隋唐兩朝的地標性建築,在唐朝幾乎象征著李唐皇室在洛陽的統治力。而武則天最終拆毀了乾元殿,在其舊址上營建明堂,以新的政治地標取而代之,其改朝換代的意味不言而喻。

正式修建時,武則天任命了自己信任的寵臣薛懷義做督作。為了營建明堂:

「凡役數萬人,曳一大木千人,置號頭,頭一㘚,千人齊和。」

即出動數萬人拖拽明堂的巨木柱子,數千人齊聲喊著口號。當時的聲勢有多麽浩大,可想而知。

武則天明堂遺址中心柱坑圖。來源/【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姜波著,北京:文物出版社 , 2003年

從武則天下令拆毀乾元殿,在其舊址上營建明堂。到同年底十二月明堂落成,號「永珍神宮」。前後短短不到一年光陰。

據【舊唐書·禮儀誌】記載,建成後的明堂,大致形制如下:

台基呈八邊形,上下分三層,各層又按四季、十二時辰、二十四節氣分了不同數量的宮室,中央是圓形的巨大木柱,上下貫通。整座建築不僅規模龐大,氣勢恢宏,還以鳳鳥、黃金做裝飾,華麗非凡。

稱帝之路上的裏程碑

從這些資訊來看,武則天對於建造明堂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那麽,究竟是什麽驅使她如此果斷地完成了這一宏偉工程呢?

【武則天詩封祀壇碑】局部拓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首先,從個人意願上分析,武則天可能試圖透過建造明堂來鞏固自己掌管朝政的合法性。明堂的建成意味著可以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根據【唐六典】的規定,在皇帝親臨的大祀儀式中,"初獻"環節需要由皇帝親祭。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睿宗李旦,而武則天僅以攝政身份臨朝稱制,理論上她並不具備這樣的權力。但透過明堂的禮儀,武則天巧妙地將自己的形象與西周、周公聯系在了一起。

【禮記正義·明堂位】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周武王駕崩後,由於成王年幼,周公代行王權,在明堂接見諸侯。武則天面臨的局面與此類似——高宗去世,新君年幼,而她作為國家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在這一關鍵時刻承擔起了攝政的重任。因此,她在明堂進行「初獻」之禮似乎變得順理成章。此外,武則天構想的武周王朝是直接繼承自西周的,明堂的建設正是她「於彼新邑,造我舊周」復古理念的體現。

在明堂落成的第二年,武則天身著象征皇帝身份的袞服,手持大圭與鎮圭,親自主持了明堂的祭祀儀式,承擔了「初獻」之禮。透過對周禮與周公的比附、效仿,武則天模糊了自己與天子間的身份界限,並透過這次祭祀更加名正言順地行使起了皇帝的實際權力。

武則天除罪金簡,唐。來源/河南博物院

其實,從客觀上來看,明堂只是武則天為了改朝換代而進行的其中一項努力:

「夏四月,魏王武承嗣偽造瑞石,文雲:‘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稱獲之洛水。皇太後大悅,號其石為‘寶圖’,擢授同泰遊擊將軍。」

——【舊唐書·則天皇後本紀】

在明堂建設期間,武則天透過偽造祥瑞等方式頻繁宣揚自己才是「天選之人」。垂拱四年四月,武承嗣仿照唐太宗受命璽上「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之文,於洛水偽造了一塊瑞石,上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借此宣揚武則天以聖母形象輔佐李唐皇室。按呂博教授的分析,洛水瑞石的祥瑞,很有可能拼接了「河圖洛書」與秦始皇「傳國璽」的故事,既宣告了天命歸於武則天,又塑造了她的聖人形象。

明堂。 源/央視節目【國寶檔案】截圖

與此同時,武則天還重用薛懷義幫自己建構了一系列的佛教身份。在【大雲經神皇授記義疏】中,武則天被描繪成菩薩化身的南閻浮提主,「得轉輪王所統領處四分之一」,於明堂招徠信眾,傳道授法;在【寶雨經】中,武則天的形象則進一步超越了性別的限制,以女性身份稱帝並即將成為轉輪王,明堂就成了轉輪王的「七寶台」。之後,她又在明堂背部建造了巨大的佛像,以此為彌勒下生的象征……

陶善業佛,唐。來源/故宮博物院

在古代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中,女性稱帝是難以想象的事情。為了尋找登基的合法性,武則天不得不從外來的宗教文化中尋找支持。透過對這些佛教傳說的巧妙運用,她成功地完成了自我形象的轉變,從一個「聖母神皇」變身為「轉輪王」。

無論如何,在大張旗鼓地宣傳之下,武則天巧妙地利用明堂與佛教完成了身份轉換,掃清了由性別、氏族等問題帶來的稱帝阻礙。自明堂建成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武則天還允許東都洛陽的女性甚至附近諸州的父老鄉親入內參觀,並給這些百姓們賜發酒食。最終,「聖母神皇,爰構明堂」的歌謠甚至傳唱到了遙遠的敦煌,這使得即便是邊疆的百姓也對武則天的這一偉大功績耳熟能詳。透過這種方式,武則天巧妙地利用明堂的影響力,逐步引導民眾接受從唐朝到武周的政權更叠。

這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不僅強化了武則天的統治地位,也為她所推行的政治變革提供了民意基礎。明堂的建設不僅是一項宏偉的工程,更是武則天政治策略的一部份,她借此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權威和對天命的承載。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山己

編輯 | 胡心雅 郝芮(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