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群雄並起,烽煙四起,其中以劉備、曹操、孫權三股勢力最為矚目。在這段歷史的轉折點上,一場圍繞荊州歸屬的爭奪戰,不僅改變了三方力量對比,更是直接影響了整個三國格局的走向。
時值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之弟關羽,手握重兵坐鎮荊州,趁曹操主力北上平定烏桓之機,率軍北上攻打曹軍駐守的樊城。關羽憑借其勇猛善戰,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使得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芒。然而,正當關羽在樊城之戰中占盡優勢之際,東吳大都督呂蒙卻施展了一招瞞天過海之計——白衣渡江。他偽裝成商人,秘密集結精兵,悄然越過江面,神不知鬼不覺地占領了荊州。關羽腹背受敵,進退維谷,最終被迫撤軍,卻在撤退途中被呂蒙設伏截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劉備聞訊,痛失兄弟,悲憤交加,立即決定興兵東征,為關羽復仇。然而,張飛在籌備東征的過程中,因酗酒過度、嚴酷鞭撻士卒,導致部下對其心生怨恨,趁夜將其刺殺。劉備將張飛之死同樣歸咎於東吳,不顧丞相諸葛亮及文武百官的極力勸阻,傾全國之力,誓要蕩平東吳。然而,這場復仇之戰並未如劉備所願,蜀軍在夷陵遭遇東吳陸遜的火攻,連營七百裏皆化為灰燼,蜀國精銳損失殆盡。劉備目睹此慘狀,悔恨交加,怒火攻心,病情加重,不久便在白帝城病逝,結束了他一生的宏圖霸業。
劉備之死,標誌著蜀國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自此,蜀國國力漸微,再無能力與魏、吳抗衡,統一中原的夢想漸行漸遠。然而,倘若時光倒流,假設荊州未曾遺失,劉備是否有機會一統天下,恢復漢室呢?
荊州的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它地處長江中遊,水陸交通便利,西可直達巴蜀,東可俯瞰江南,北可阻擋敵軍南下,堪稱「用武之國」。控制荊州,意味著掌握了逐鹿中原的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對於劉備來說,擁有荊州作為屏障,不僅可以確保後方安寧,使其在成都得以休養生息,積蓄力量,還能以此為彈板,伺機北伐,逐鹿中原。
荊州地區人傑地靈,人才濟濟。劉備早年入川時,麾下諸多謀臣良將多出自荊州,如諸葛亮、龐統、黃忠、魏延等。即使在稱帝之後,荊州人士在朝中仍占據重要地位。若荊州不失,劉備將繼續坐擁這一人才寶庫,源源不斷地為蜀漢輸送治國理政、領兵作戰的精英,彌補蜀國在人才儲備上相較於魏國的不足。假以時日,蜀國的人才實力有望與魏國比肩。
荊州乃天然糧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糧食產量極高且穩定,這在古代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相比之下,北方魏國雖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但常受幹旱等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生產波動較大。蜀國坐擁荊州及成都平原兩大糧倉,加上漢中地區的糧食保障,糧食供應無憂,足以支撐大規模軍事行動。在糧食這一關鍵資源上,蜀國無疑具備明顯優勢。
假如荊州不失,關羽、張飛兩位虎將得以保全,劉備亦不會因沖動復仇而發動夷陵之戰,蜀國的精銳之師得以保存。據史書記載,劉備在鼎盛時期擁有近七十萬大軍,遠超魏、吳兩國兵力總和。再加上關羽坐鎮荊州的數十萬大軍,蜀國幾乎擁有百萬之眾。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加之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無疑大大增加了蜀國消滅魏國的可能性。
此外,失去荊州後,蜀國北伐不得不艱難跋涉於崎嶇的秦嶺山脈,取道祁山。而若荊州仍在手中,蜀軍可以從多個方向對魏國發起攻勢:關羽自荊州沿江而下直逼中原,孫劉聯盟則可從合肥一線向東推進,馬超、張飛、趙雲等名將則可分別自漢中、岐山等地出擊,形成對魏國的多線夾擊之勢。面對如此淩厲的攻勢,縱使司馬懿親率魏軍應戰,恐也難以抵擋。一旦魏國覆滅,蜀、吳瓜分其領土,蜀國實力將得到極大提升,很可能成為三國中無可匹敵的強國。
此時,面對實力全面超越自己的蜀國,東吳極可能選擇歸附,取消國號,永享太廟,與蜀國合並。如此一來,劉備的恢復漢室之誌便得以實作,蜀國也將完成對全國的統一。
倘若荊州未失,劉備確實有很大可能實作全國統一,恢復漢室。然而,歷史無法假設,荊州的遺失成為劉備統一之路的致命轉折,也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與惋惜。
作者:國學那點事。每日一讀,貴在堅持,你若喜歡,歡迎支持。
國學那點事
▲ 長按辨識二維碼 關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