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躺」得好好的,子孫又給我挖出來:古代講究「入土為安」,為什麽還有開棺遷葬?

2024-04-11歷史

本 文 約 560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分 鐘

咱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在一個富豪家族中,歷代男性始終無法逃離「遺傳怪病」的魔爪,就連新生兒也難以幸免,終日啼哭不止。這也成了全家族的一塊心病。醫生們全都束手無策,富豪家庭走投無路,不得不花費重金尋求薩滿巫師的幫助。

尋求薩滿巫師的幫助場景模擬。來源/電視劇【民間怪談錄】截圖

年輕巫師們就這樣被「委以重任」。到達富豪家後,他們救助了剛剛出生的嬰兒,最終得出一個不幸的結論:祖先黑暗的影子正降臨於富豪一家人身上,長孫身上竟背負著遺傳詛咒……原來 「祖墳」 才是一切的禍根!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薩滿巫師聯合風水師和入殮師勘查富豪家的祖墳後,發現該墓地風水兇惡,妨害了子孫的氣運。他們向富豪提議,應當盡快破土遷葬。

破土遷葬場景模擬。來源/電視劇【慶余年】截圖

那麽問題來了,祖墳的位置真的會影響子孫的氣運嗎?

近年來,伴隨考古發掘,學者們也確實發現了很多在某個時間點經歷過二次搬遷的「遷葬墓」。

但是,考古人員是怎麽看出來這些墓葬屬於遷葬墓的呢?而古人遷徙墳墓的原因,真的如故事所說,是為了改善風水嗎?

今天,我們將聚焦於宋代這個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技高度發展的時期,檢視這時「遷葬」葬俗方面的獨到之處……

河南許昌白沙宋墓 。來源/國家文物局

換塊地方「擺擺」好

墓碑不會開口說話,泥土也不可能自報家門。那麽,遷葬墓究竟是如何被考古學家辨識出來的呢?

辨識古墓場景還原 來源/電視劇【 盜墓筆記之怒海潛沙 】截圖

關鍵線索之一,就在於人骨的分布與狀態。在遷葬墓中,人骨通常呈現出經過刻意擺放的狀態。這是因為,一般遷葬會發生在墓主首次下葬並安息一段時間之後,在這段時間裏,墓主的遺體很可能已經腐化,僅留下白骨。因此,在遷葬過程中,人們需要將這些遺骨收集起來,並帶到新墓中「擺擺好」。

而「 擺」成什麽樣,就是個學問了。經過考古發現,目前已知宋代遷葬墓中的人骨擺放情況大概可以 分為三種: 類似一次葬式、骨骼集中疊放式以及淩亂無規律「亂放」 式。

類似一次葬式,指的是盡管經過了遷葬,但墓主人看上去很像正常的、沒有經過遷葬的樣子。這種型別的骨骼往往仰面平躺,看上去就像新下葬的逝者一樣。但它們大多並非自然形成,所以仔細觀察也能發現人為擺放的痕跡:它們大多被先擺出人體大概框架,再將一些碎骨集中堆放在人體中部的位置。

點選圖片檢視人骨 擺放情況

比較典型的還有骨骼集中疊放的模式。這樣擺放的人骨,往往將身體下部骨骼和上部骨骼疊放,並且總體擺放較為規整,是特意碼好的樣子。之所以這樣擺放,大多數情況是因為骨骼的損壞較為嚴重,但較為重要的部份幸存了下來 (如頭骨)

點選圖片檢視人骨 擺放情況

果人骨的保存情況極差,只剩零星碎骨的話,那就只能選擇「隨便一放」,將骨骼淩亂地放在一起。

點選圖片檢視人骨 擺放情況

除了人骨的保存情況之外,新墓室的大小也會影響人骨的擺放樣式。 如有些遷葬墓內的人骨空間偏小,不夠容納一位正常死亡的墓主。 在狹小的空間內,人骨也自然要挨近些。 要麽將下肢骨骼疊放在一起,要麽幹脆無規則地擺成一堆,看上去「異常委屈」。 可見即使是逝者,也有些不得不說的「住房難題」。

點選 圖片檢視逝者的「住房難題」

遷葬墓人骨擺放小問答


那麽問題來了,在遷葬過程中,骨骼要「搬家」,原來的隨葬品也要隨行嗎?

從出土結果來看,這倒不一定。 遷葬墓中的隨葬品可以從原墓搬遷至新墓,繼續沿用,同樣也可以在 遷入新墓時再次添置。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問題,到底為什麽要遷葬?

為何遷葬?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入土為安」。那為什麽還要「折騰」已經「安」了的祖先,非給他們開棺「搬家」呢?這不會被認為是不孝順或對祖先的大不敬嗎?難道真的像開頭裏的富豪家一樣,是為了破解超自然力、改善風水?

開棺場景還原。來源/電視劇【老九門】截圖

當然並非僅僅如此。遷葬墓形成的原因十分復雜。大到政治、戰亂、節省耕地,小到墓地被毀、冤獄平反等,都有可能導致墓葬的遷徙。而學者胡長海曾分析,宋代時期「伴隨唐宋社會變革,儒家禮制逐步下移,在‘禮’與‘俗’的雙重作用下,遷葬在社會中受到更加廣泛的認可。」 (這也是宋代遷葬墓較為多見的原因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宋代遷葬原因中最 主要的 三種:

「魂歸故土」

古人重視宗族,受「聚族而葬」的喪葬形式和中國古代宗法制度、封建禮制等因素的長期影響,家族合葬的觀念深入人心。直到宋代,這一思想仍在延續。因此,家族觀念也就成為了引發遷葬的一個重要成因。在目前發現的遷葬墓中,家族合葬的情況最多,單人單墓較少。

臨汾翼城上石漢晉墓群 。來源/ 山西省文物局

宋代社會變革加劇,人口流動加強。很多人背井離鄉,去世後也未能歸葬故土。在家族觀念的影響下,這些遊子及其後代子孫都以「與家族合葬」為願望,待日後條件允許時,再以遷葬的形式歸葬於故鄉祖塋。因此,在許多以家族為單位的宋代墓葬群中,既有一次葬墓,也有遷葬墓。其中,一次葬墓的主人大部份都世代居住在故鄉,而遷葬墓的主人大部份都客死他鄉,之後再遷葬回「祖墳」。

此外,另一種人口遷移也會引發遷葬,使墓葬群呈現相同的面貌。當人們遷徙到新地安家後,會在當地營建新的家族墓地,並將之前去世,已經葬入故土祖塋的家庭成員遷到新地一同埋葬。如【宋故太原王公墓誌銘】中記載:

「公諱士英,字子能,世為河陽人。曾祖禋、祖榮以財雄於鄉裏。父丈政樂河南土風,徙居之。其始布襦芒屨,推家財不有,用仁厚信義處百賈間,附者翕然。遂再致巨產,甲於河南門族,蕃衍桑梓,於是今為河南人矣。……大觀四年十月初九日,公晨興,盥櫛如常,忽感暴疾。……蔔以政和四年十月巳酉舉公之喪,葬於洛陽縣金谷鄉宣武原之新塋,並以夫人範氏祔焉。」

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家族墓群中,葬於故土的先祖們被遷葬到新家園裏,而在新家園去世的人們就地下葬,無需遷葬。除此之外,合葬墓中也會出現一次葬、遷葬混葬的情況。如河南地區的林縣一中宋墓 (墓內多位墓主分不同墓室安葬,推測為「整整齊齊」的一家人) 就是一個典型:後去世的墓主就地下葬,而先去世的墓主需要搬家,帶著隨葬品搬入新的墓室。根據骨骼的保存情況推測,遷葬的應該是家中先去世的長輩。

以河南地區為例,河南地處中原,宋代兩京都在河南範圍內。因此宋代河南人口基數大,經濟、文化較發達,人口流動量大。在家族觀念的影響下,許多客居外地的宋人在去世後歸葬故鄉河南。也有很多外地人口遷徙至河南,定居後再將家人墓地遷入。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 河南地處中原,宋代兩京都在河南範圍內,人口流動量大 。來源/故宮博物院

如果家族興旺發達,族中後輩就重修家族墓地,將已埋葬的家中眾先人一同遷葬,以此來回饋家族和先祖。這正是宋人家族觀念的可貴之處。

「夫妻情深」

中國古代倫理道德強調「夫妻之義」,認為夫妻應當「生同衾死同穴」。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夫妻二人不可能「同年同月同日死」,那應當如何達成「死同穴」的願望呢?

【如懿傳】中如懿想與皇上「 生同衾 死同穴 」的心願。來源/ 電視劇【如懿傳截圖】

答案還是遷葬。當夫妻中一方先去世時,會先暫時埋葬於別處。等到夫妻雙方都去世後,子孫再將先去世的那位遷去與對方合葬。這樣一來二去,就形成了一次葬、遷葬混葬的一男一女夫妻合葬墓。這種合葬傳統也很常見,如新鄉電視台8號家屬樓唐夫妻合葬墓,據墓誌銘記載,墓主人是張希光及其夫人賈氏。張光希先於夫人賈氏去世,被葬在「衛北之原」。大和元年 (827) ,夫人賈氏病故,子嗣將兩位老人「合祔遷窆於新鄉縣東十裏之原」,也就是今天被考古學家發現的地方。

在全國範圍內,因為夫妻合葬而形成的遷葬墓占比極高。如安徽地區合肥蒲宋馬紹庭夫妻合葬墓,墓內女性墓主先去世,待男性墓主去世後,再將女性遷來合葬。

古代夫妻合葬石棺床 。來源/ 河南省文物局

再如山西左權宋代雙層墓。根據墓誌的記載,墓主人趙武在去世後第二年下葬,下葬地就在今天發現的地點。可見墓主人並非遷葬。但在墓主的木槨中,還有兩位夫人的遺骸,她們都是遷葬。因為三人葬於同一木槨中,推測為同時下葬。應該是墓主的兩位夫人去世較早,先前已被安葬在墓主趙武一家工作和生活的華州。後來「因趙武向往遼州 (今左權) ,愛其風俗淳古,土物豐阜」,願於左權安葬,兩位夫人才隨丈夫遷葬到左權。

「風水之說」

正如文章開頭所講,古代民間重視風水之說,宋代也是如此。很多宋人會依據風水對去世親屬進行遷葬。他們認為去世的先人靈魂不滅,可以透過地氣與後世子孫相連,從而影響子孫後代的命運。如程頤在【葬說】中說:

「父祖子孫同氣,彼安則此安,彼危則此危,亦其理也。」

程頤 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只有運用陰陽風水堪輿之術選擇吉地對死者進行安葬,才可使死者得到安息,並保佑後世子孫榮華富貴。如選址不佳,則還可能有害於子孫,如朱熹在【上陵議狀】中所述

「地之不吉,則必有水泉螻蟻地風之屬,以賊其內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孫亦有死絕滅之憂,甚可畏也……此雖術家之說,然亦不為無理。」

由此可知,宋人認為死者選擇一塊吉地安葬不僅是應盡的孝道,更是關乎後人 (自己) 命運前途的大事。因此常常出現「有貪求吉地未能愜意,至十數年不葬其親者;有既葬以為不吉,一掘未已,至掘三掘四者」的情況。

北宋八棱鼓腹柱石買地券。 買地券又稱冥契、幽契,是東漢中後期出現的具有鮮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隨葬物品,作為陰間買地的憑證,常附有道教的制鬼符篆,有禱神除殃、鎮墓解祟的作用,並作為死者對墓地所有權的證明和保護。 來源/四川省文物局

盡管都是為了「改命」,但人們所求的事情不一而同。有人求財保平安,也有人求的是科舉高中,如【夷堅誌·支景】卷一【朱忠靖公墓】中記載「風水相師」看過「朱忠靖公墓」後說:

「山勢甚吉,恨去水太遠,秀氣不集,子孫雖蕃昌,恐不能以科名自奮。」

果然家人累試不中,後「改葬山水祥和相配之處」。神奇的是,二十年後家中人竟真的接踵科第,這當然也可能只是個巧合。

關於遷葬,你家鄉那邊又有什麽樣的習俗儀式呢?不妨在評論區給大家科普一下吧!

參考文章:

(宋)程頤、程顥撰:【二程集】卷十【葬說】,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622頁。

(宋)朱熹撰,劉永祥、朱幼文點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五【山陵議狀】,【朱子全書】第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30頁。

(宋)羅大經撰,劉友智點校:【鶴林玉露·風水】,濟南:齊魯書社,2017年,第589頁。

(宋)洪邁:【夷堅誌·支景】卷一【朱忠靖公墓】,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334-1335頁。

(宋)李幹貞:【宋贈殿中丞河南源府君墓誌銘並序】,載郭茂育、劉繼寶編著:【宋代墓誌輯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85頁。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東郊楊家山發現南宋墓】,【考古】1961年第3期。

梁敏:【撿骨葬——壯族主要的葬制】,【民族研究】1982年第6期。

張思青、武永政:【溫縣宋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83年第1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處編:【千唐誌齋藏誌(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317頁。

成都市博物館考古隊:【成都東郊北宋張確夫婦墓】,【文物】1990年第3期。

林縣文物管理所:【林縣一中宋墓清理簡報】,【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

王誌俊:【試論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二次合葬墓】,【文博】1990年第4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新安莊西地宋墓發掘簡報】,【考古】1994年第10期。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新安縣宋村北宋雕磚壁畫墓】,【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3期。

張鍇生:【中國古代氏族社會二次葬】,【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

川口敦司、廖金鳳:【廣東省連山縣壯族撿骨重葬的科學思想與風水迷信】,【廣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邱播、蘇建軍:【山東臨沂市藥材站發現兩座唐墓】,【考古】2003年第9期。

秦大樹:【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50-151頁。

祁英民、賈格年:【淺談原始社會的二次喪葬習俗】,【商洛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1期。

金壇市博物館:【金壇市茅麓鎮石馬墳北宋墓的發掘】,【東南文化】2006年第6期。

宋嵩瑞、耿建北、付得力:【河南登封市雙廟小區宋代磚室墓發掘簡報】,【文物春秋】2007年第6期。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新鄉金燈寺宋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09年第1期。

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鄉市仿木結構磚室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0年第2期。

朱海濱:【近世浙江喪葬習俗的區域特征及地域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第3期。

青州市文物局:【山東青州市仰天山路宋代磚室墓的清理】,【考古】2011年第10期。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唐莊宋代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2012年第9期。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南水北調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鄭州黃崗寺北宋紀年壁畫墓】,【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

王巍總主編:【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第24頁。

李筱:【二次葬及其相關問題——比較分析安徽與部份民族地區的二次葬】,【集寧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宋德劍:【「風水之說」與「遷徙的傳統」——閩粵贛客家地區二次葬習俗的文化解讀】,【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第7期。

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鄉市公村宋代墓葬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7年第1期。

肖紅兵:【「客死異鄉」與「卒葬鄉裏」——宋代墓誌所見「宦遊士人」的故土意識與家族觀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張弋

編輯 | 胡心雅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李棟 張斌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