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馬英九,能不能做台灣的張義潮?

2024-04-11歷史

1

最近,馬英九存取大陸,並得到大領導的接見,給了最高的接待規格。

和以往不 同的 是,馬英九這次存取大陸,帶了一批台灣青年,還喊話大陸群眾到台灣去玩,主動推進兩岸交流。

可能有人覺得,馬英九是在政治失意、國民黨慘敗的背景下,透過存取大陸來增加政治籌碼,給未來政治翻身以及舊部上台做準備。

這個可能是存在的,但不可忽略一個事實,馬英九已經75歲了,政治生命即將結束,按照歷史經驗,這個年紀的政治人物,不能不考慮歷史定位。

所以馬英九帶著台灣青年存取大陸,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即 意識到統一趨勢不可阻擋,便積極推動兩岸青年交流,想在更大的政治空間內,謀生前身後名。

如果和平統一,積極存取大陸並推動青年交流的馬英九,自然是台灣的 教父級人物,同時也是我們必須高高舉起的標誌性人物。

如果武力統一,存取過大陸並做出成績的台灣青年,必然是統戰物件,參與到台灣重建的工作中,到那個時候,他們也要尊馬英九。

也就是說,馬英九想造 時勢。

不論馬英九的目的是什麽,這種 事,起碼對我們是有利的。 於是我們以最高規格接待馬英九一行,配合馬英九一起造時勢,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增加統一的籌碼。

所以 返回台灣後,馬英九重提「九二共識」,發表感言時說: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我也希望台灣的年輕人拋開意識形態,認識到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連結,不是政治切得開的

從這次存取大陸的表現來看,馬英九已經開始效仿晚唐的張義潮,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去年馬英九存取大陸時,我寫了一篇張義潮回歸大唐的文,今年馬英九存取大陸,感覺依然很應景,就重新發一下,我們再來聊聊張義潮和歸義軍, 借用歷史的經驗,剖析現實,展望未來。

2

公元755年11月,範陽等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15萬,南下攻城略地,掀起改變中國歷史的「安史之亂。」

那時唐玄宗李隆基正在華清宮 ,聽說安祿山造反,並沒有當回事,抱著輕松的態度召朝臣們商議對策。

宰相楊國忠說: 「今反者獨 祿山耳,將士皆不欲也。 不過旬日,必傳首詣行在 」,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正回朝述職,也對李隆基:「臣請走馬詣東京,開府庫,募驍勇,計日取逆胡之首獻闕下。」

聽到宰相和大將的話,唐玄宗李隆基也放下心來,派安西節度使 常清到洛陽募兵6萬,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募兵5萬,分別出師抵禦叛軍。

由於安祿山麾下都是東北精銳邊軍,封常清和高仙芝都出自西北邊軍, 李隆基的安排,本質上是用西北邊軍抵禦東北邊軍。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隆基緊接著又下了一道詔書: 「其朔方、河西、隴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營,令節度使自將之,期二十日畢集。」

整個河西走廊的西北邊軍精銳,都被李隆基調到長安,用來平定安祿山的叛亂。

但是因為唐軍大意輕敵,指揮不統一,再加上宦官監軍邊令誠挑撥離間,導致唐軍一敗再敗,「官軍狼狽走,無復部伍,士馬相騰踐,死者甚眾。」

李隆基大怒,將封常清和高仙芝賜死。

唐軍失去大將,但戰爭還在繼續,正好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長安養病,李隆基便封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統兵8萬,和各路勤王之師一起圍攻洛陽。

然而出兵之後,李隆基又起疑心了:「安祿山能反,哥舒翰憑什麽不能反?」於是不敢讓哥舒翰在長安附近駐紮,不斷派宦官到軍營,催促哥舒翰出關決戰。

結果準備不足的哥舒翰大敗,被叛將火拔歸仁綁在戰馬上,投降了安祿山。

此戰過後,潼關陷落,李隆基知道長安守不住了,便帶著文武百官巡幸四川,剛走到馬嵬驛的時候,遇到哥舒翰麾下騎將王思禮,隨即封王思禮為河西隴右節度使, 「即令赴鎮,收合散卒,以俟東討。」

在馬嵬驛賜死楊貴妃後,太子李亨帶著2000兵馬離開李隆基,由於他曾經兼任朔方節度大使,便北上靈武,準備繼續征調西北邊軍,東出平叛。

公元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隨即 給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下詔,命他帶五千兵馬趕赴行在靈武,又給安西下詔,命行軍司馬李棲筠發七千兵馬,助朝廷平叛。

.........

不到一年的時間,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唐軍,就被李隆基和李亨抽調一空,用到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場上。

而西北邊軍調動,意味著大唐對河西走廊、西域的控制力直線下降。

盛唐時期,河西走廊是非常繁榮富庶的,【資治通鑒】裏說:「是時中國強盛,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裏,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而且安西、北庭、河西三鎮節度使掌管13.7萬士兵、戰馬2.7萬匹,牧馬27萬匹、牛羊雜畜百萬頭。

不論是經濟、軍事、地緣,河西走廊都可以說是大唐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大唐抽調西北邊軍平叛的結果就是, 大唐事實上放棄了河西走廊,和大唐征戰百年的吐蕃,便趁河西走廊出現權力真空的機會,不斷北上攻城略地。

到公元763年,吐蕃便 攻陷蘭、河、廓、秦、成、渭等州,切斷大唐和河西走廊的聯系。

此後二十年,吐蕃陸續攻陷涼、甘、肅、瓜、沙等洲,兵鋒一度進入河套地區,從西北兩麵包圍了長安,正所謂 「吐蕃盡取河西隴右之地,自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皆為左衽矣。

可以說,河西走廊的陷落,完全是大唐東西邊軍內戰的結果。

3

吐蕃占領了富庶的河西走廊,但吐蕃的治理模式太落後了,和河西走廊的經濟、社會環境根本不匹配。

據藏史【賢者喜宴】記載,吐蕃的社會階級以「告身」為標誌,而告身又分為六種十二級,用來區別貴賤,等級最高的是金玉告身,次一級是銀,再次一級為銅,分別匹配贊普、尚論、兵馬元帥、部落長等吐蕃軍政等級。

在這種社會等級制度下,贊普是全國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贊普把土地和牧場封給貴族,貴族再封給軍政官員,軍政官員再封給庸奴,也就是真正的勞動者。

透過層層分封,吐蕃建立起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

這個社會結構,其實就是周朝分封的翻版,相比大唐來說,已經落後一千多年了。

所以吐蕃的社會結構是非常粗糙的,運用到日常治理上,幾乎充斥著各種暴力行為。

占領河西走廊以後,吐蕃得到五十多萬人口,但吐蕃統治者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河西人民根本不值得信任,也就不能以「國人」來對待,於是吐蕃統治者將五十多萬人口「悉以為奴仆。」

換句話說,你們就安心做最底層的勞動人口吧,享樂沒你們的份,苦力活必須全包。

而且吐蕃的各級統治者,隨時可以對河西人民進行肉體處罰,要麽挖眼,要麽砍掉手腳,要麽剝皮,非常殘酷。

河西人民生活在這種水深火熱的環境中,自然對大唐故國生出無比懷念之情,以至於每到歲末,必向東方叩拜,聊表思念。

公元790年,吐蕃攻陷關中,在一番燒殺搶掠之後,俘虜了一萬多青壯男性,路過甘肅安化峽時,吐蕃將領告訴他們:「從爾輩東向哭辭鄉國」,但吐蕃將領絕不是發善心,他之所以這麽做,目的是讓這一萬多人安心到吐蕃做奴隸。

結果一萬多人齊聲痛哭,其中千余人投入峽谷自盡。

公元821年,也就是唐穆宗長慶年間,大唐準備和吐蕃會盟和好,大使劉元鼎路過龍支縣時,大唐遺老痛哭流涕——「言從軍沒於此,今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問天子安否?」

大唐遺失河西走廊已將近六十年,那些從中原到河西參軍的老兵們,還是對大唐故國念念不忘,問大唐朝廷是不是記得他們,天子是不是身體健康。

可以說, 河西人民心向大唐故國,一方面是大唐的輝煌成就確實吸引人,另一方面是吐蕃的統治太落後,根本不能征服河西的人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河西歸回大唐,便是人心所向。

公元842年,機會終於來了。

吐蕃達磨贊普有個寵臣,憑借達磨贊普的賞識,做到吐蕃國相。後來達磨贊普死了,這個寵臣為了保住榮華富貴,便擁立達磨贊普小舅子的兒子,做了吐蕃贊普。

這番操作,相當於大明朝的朱元璋死了,丞相胡惟庸擁立郭寧妃的哥哥、武定侯郭英的兒子做了大明皇帝。

這算怎麽回事?

於是吐蕃朝野都不服氣,洛門川討擊使論恐熱以「誅奸臣清君側」為名,和青海節度使共同起兵,自稱國相,準備奪取吐蕃的軍政大權。

同年,論恐熱便攻克渭州,擊敗真正的國相尚思羅,本部兵馬和招降的俘虜加在一起,總兵力達十余萬,史稱「自渭川至松州,所過殘滅,屍相枕籍。」

第二年,論恐熱忌憚吐蕃鄯州節度使尚婢婢,親統大軍征討,結果尚婢婢誘敵深入數十裏,並派騎兵截斷論恐熱的退路,兩路夾擊之下,「論恐熱大敗,伏屍五十裏,溺死者不可勝數。」

從此以後,吐蕃便陷入軍閥混戰的亂局中。

一百年前,大唐內亂,吐蕃趁機奪取河西走廊,一百年後,吐蕃內亂,那麽大唐也要策劃恢復河西走廊。

公元844年,大唐朝廷聽聞吐蕃內亂的訊息,便提出恢復河西走廊,並任命給事中劉濛為巡邊使,讓他準備糧草器械,訓練天德軍、振武軍、河東的兵馬,準備西征。

但是沒等大唐正式出兵呢,在吐蕃一片混亂的局面中,公元849年初,秦州、原州、安樂州、石門關等七座關城便來歸附大唐,唐宣宗在延喜門召見河西父老,他們歡呼雀躍,當著唐宣宗的面脫下吐蕃服裝,換上大唐衣冠。

也就是說, 憑借吐蕃內亂的外部條件,大唐曾經出現盛世的內部條件,大唐兵不血刃便恢復甘肅、寧夏一帶的大片國土。

而就在差不多相同時間,沙洲地區也爆發了一場反抗吐蕃的起義,這場起義真正恢復了大唐的河西走廊,也在史冊裏留下一個響亮的名號。

4

在吐蕃攻陷河西走廊的過程中,沙洲 (敦煌) 抵抗的時間最長,淪陷的時間最晚。

早在公元770年前後,為了和吐蕃打持久戰,河西節度使幕府便遷移到沙洲,河西節度使周鼎兼任沙州刺史。

也就是說, 沙洲是大唐在河西走廊的最後一塊根據地。

隨著吐蕃的攻勢越來越猛,周圍地緣環境的急劇惡化,沙洲逐漸淪為一座孤城,周鼎向安西四鎮求援,但安西本來就兵力不足,能堅守龜茲等地已經很不錯了,根本沒有多余的兵力來救援沙洲。

周鼎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準備焚燒城池,帶著軍隊和人口東歸。但沙洲兵馬使閻朝不同意,認為周鼎的做法是投降主義,便殺掉周鼎,親自統領沙洲的事務。

然而在吐蕃的優勢兵力面前,淪為孤城的沙洲,也堅持不了多久。

閻朝堅守沙洲11年,沙洲的糧食終於耗盡,軍械鎧甲也年久失修,已經沒有再戰之力。閻朝得到吐蕃「不遷徙百姓」的保證後,便開城歸降吐蕃。

但,沙洲人民並不甘心接受吐蕃的統治。

因為沙洲做為大唐最後淪陷的地方,在數十年的持久抗戰中,接收了大量的河西走廊精英人才,這些人才都把沙洲視為抵抗吐蕃的最後根據地。

換句話說, 凡是有血性有骨氣的河西精英,都到沙洲了。

這些人怎麽可能甘心接受吐蕃的統治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世代在沙洲軍隊服役的張議潮,自然而然的產生了「陰結豪英歸唐」的想法。

公元848年,吐蕃內亂造成河西走廊兵力空虛,「三州七關」已經起義,此外吐蕃的尚婢婢為了對抗論恐熱,也傳檄河西走廊,說你們都是唐人,現在吐蕃無主,正是回歸大唐的機會——

「汝輩本唐人,吐蕃無主,則相與歸唐,毋為恐熱所獵如狐兔也。」

於是,已經積累多年的 張議 潮,便帶領沙洲豪傑們發動了起義。

關於起義過程,【資治通鑒】裏只有一句話:

潮,沙洲人也。時吐蕃大亂, 潮陰結豪傑,謀自拔歸唐。一旦,率眾披甲噪於州門,唐人皆應之,吐蕃守將警走, 潮遂攝州事,奉表來降。

整個過程簡單而枯燥。

張議 潮起義這麽簡單,背後卻是河西人民百年來不斷反抗吐蕃的歷史行程,是吐蕃暴政激起的強烈反彈,是心懷大唐故國的沙洲人心。

隨後, 張議 潮以沙洲為根據地,陸續收復瓜、甘、肅、伊、西、河、蘭等十個州,並丈量田畝申報土地,做為收取賦稅的依據,把沙洲部份人口遷徙到新收復的州,做為恢復唐土的長遠根基。

公元851年10月, 張議 潮派兄長張議潭出使長安,將河西十一州的版圖和戶口交給大唐,朝廷為表彰忠義迎回河西,決定在河西十一州設立歸義軍,封 張議 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

歸義軍控制下的河西走廊, 「西接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余裏,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

至此,淪陷吐蕃七十余年的河西走廊,正式回歸大唐。

當然了,在河西歸唐的宏大敘事下,大唐和歸義軍還有一些不能擺到台面上說的賽局。

對於張議潮來說,在反抗吐蕃暴政、河西人心思唐的大背景下,不可能脫離大唐獨立統治河西走廊,那麽得到大唐的認可,以節度使的身份做河西領袖,便是最好的選擇。

但歸義軍畢竟是淪陷地區的歸正勢力,要得到大唐朝廷的信任,必須送地位較高、身份最親的人到長安做人質。

於是 張議潮的兄長張議潭,就到了長安做人質,做為交換, 張議潮以侄子張淮深為接班人,統領沙洲。

公元867年,張議潭在長安去世, 張議潮放棄歸義軍節度使的職位,以69歲的高齡到大唐做人質,被大唐封為右神武統軍,歸義軍的軍政大權留給侄子張淮深。

而對於大唐來說,歸義軍送人質是遠遠不夠的。

河西走廊是 張議潮一手收復的,歸義軍是河西走廊的實際統治者,雖然人心思唐, 但大唐朝廷在河西沒有實際控制力,把河西走廊的安全,寄托在「歸義軍不會造反」的假設上,大唐不放心。

所以大唐必須尋找一個制衡歸義軍的籌碼。

公元863年2月,大唐設立天雄軍節度使,管轄秦、成、階、渭四州。3月, 張議潮統帥7000番漢兵馬收復涼州,大唐隨即設立涼州節度使,管轄涼、西、臨、鄯、洮、河六州。

連同歸義軍節度使一起,河西走廊就有了三個節度使。

其中天雄軍節度使是長安的西部門戶,負責拱衛長安。

真正制衡歸義軍的是涼州節度使,因為涼州處於河西走廊的東部,西州在河西走廊的西部,都是河西走廊的咽喉地區。

大唐控制了涼州和西州,也就控制住了歸義軍,即便歸義軍要造反,或者和關東節度使一樣脅迫大唐,大唐也能快速出兵解除危機。

這就是 張議潮帶著 河西歸唐之後,隱藏在水面下的賽局。

5

公元872年,張議潮在長安宜陽坊的家裏去世,以74歲的高齡走完一生。

雖然2年後黃巢和王仙芝就起義了,大唐進入風雨飄搖的亂世,但那是因為大唐已經立國二百余年,走到歷史周期律的尾聲了, 和張議潮、歸義軍沒有任何關系。

事實上,在黃巢和王仙芝起義前,不論是大唐謀劃恢復河西,還是對張議潮和歸義軍的處理都可圈可點,盡最大的努力,兼顧了張議潮、歸義軍、大唐的三方利益。

最終大唐得到了河西走廊的主導權,歸義軍控制河西半壁二百年,張議潮以民族英雄的身份進入史冊。

可以說,這樣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

現在新的歷史版本裏,美國相當於吐蕃,中國依然是大唐,台灣則是河西走廊。

如果馬英九的時勢能成功造起來,馬英九或者其他什麽人,真的有可能成為新時代的張義潮。

那樣的話,解放軍戰士就能避免流血犧牲,避免和美日爆發軍事沖突,我們也能把澎湖列島變為新時代的涼州,「張議潮」和部屬們得到豐厚的利益, 簡直是多贏。

點 擊 下 方 名 片 可 關 註 公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