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一個「七女為父報仇」的故事為何會與曹操扯上關系?

2024-04-29歷史

本 文 約 35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分 鐘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鹹陽令在外出巡視,正舒適地坐在他的令車中,隨著車隊的平穩行進,不知不覺間進入了夢鄉。 車隊由三輛車和兩匹馬組成, 前導車、令車、主簿車依次前行 ,前後各有一名騎手,他們警惕地守護著車隊的安全。而 當車隊 駛上渭河橋時—— 突然,一陣刺耳的金屬碰撞聲、人們 恐的呼喊聲和馬兒的 嘶鳴聲交錯在一起 劃破了寧靜。

橋上,七位身手不凡的女子如同天降,她們身著傳統的交領衣袍,手持鋒利的兵器。其中幾人從前方逼停了令車,同時另外幾人從後方發起致命一擊!

從夢中驚醒的鹹陽令意識到自己落入了別人精心布置的陷阱。在這生死攸關的瞬間,他的求生本能被激發,毫不猶豫地跳入了渭河。然而,這些女子們沒有給他任何喘息的機會,她們乘著兩艘小船,從左右兩側迅速包圍了落水的鹹陽令。最終,將其無情地擊殺於渭河之上……

這就是 「七女為父復仇」的故事。 2009年,河南省安陽縣公安局在打擊盜賣文物行動中,收繳了一方從 操墓中盜出的畫像石,所承載的就是上述故事。 畫像石用 青色石灰巖制成 ,長118厘米,寬78厘米,厚15厘米。 畫面中,有「令車」「主簿車」「鹹陽令」的題榜,故事中的 七位「女刺客」手持兵器正在為冤死的父親向鹹陽令復仇。

復仇畫像石為何出現在曹操墓?

漢代大力推崇孝道,還 透過「舉孝廉」來選拔官員。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孝順的名聲廣為人知,他就有機會被提拔為官員。 這種文化背景下,漢代的葬禮變得非常奢華,人們常常為逝去的長輩建造裝飾華麗的地下墓室,並 在地上營造祠堂、樹起石闕 ,這種風俗在東漢時期達到了頂峰。

然而,到了東漢晚期,人們開始對這種奢侈的葬禮風氣進行反思,將過度的祭祀活動稱為「淫祀」。曹操在擔任濟南相時,就曾下令毀壞祠堂,並禁止這種過度的祭祀行為。到了晚年,曹操更是明確提倡薄葬。

考古人員在曹操的墓葬中發現了許多畫像石,這些石頭在鋪設時畫面朝下,且有明顯的後期鑿改痕跡。

這表明這些畫像石很可能是從被拆除的他人石祠中回收利用的。墓中出土的畫像石題材豐富,包括伯夷叔齊、七女復仇等故事,且每個題材的畫像石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格和雕刻技法也略早於曹操去世的時間。曹操生前曾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建造自己的「壽陵」,結合他生前反對奢侈葬禮的行為,可以推測這些畫像石很可能是他生前從拆除的祠堂中回收的。

曹操 開此先河後 ,毀壞漢代石祠並利用其石材構建墓室的事件多有發生。

哪些地方出現過同樣的復仇畫像石

類似的畫像在漢代畫像石和壁畫墓中也有發現,最著名的三例便是山東莒縣東莞鎮孫氏闕漢代畫像石、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和嘉祥武氏祠 畫像石,其余還有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墓,熹平三年鄧季皂石祠等,可見祠堂中亦多有此題材。

山東莒縣東莞鎮孫氏闕中女子執兵刃與男子搏鬥的畫像石,在畫面構圖、復仇者穿著、兵器使用等方面,與高陵畫像石十分接近。 整個畫面以橋為中心,橋上橋下有五名女子,手執長劍、盾牌等兵器,一輛馬拉的詔車行至橋中央,車上主人已跌落橋下,左右各有一名女子,乘船持兵器刺向他,畫面的右上角有榜題「七女」二字。

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中也有類似壁畫。畫中描繪了一座木質拱橋,橋上刻有「渭水橋」的字樣,標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在位期間,曾在渭水上建造了一座長橋,連線了鹹陽宮和興樂宮。這座橋在秦漢時期經過了多次修建和擴建,是當時重要的交通樞紐。 壁畫中還出現了一輛主車,旁邊有「長安令」的字樣,周圍有九匹奔馬,形成了對馬車的包圍之勢。 其中,上排奔馬上方刻有「七女為父報仇」的字樣,這與高陵出土的「七女復仇」畫像石在題材和結構上高度相似。

此外據邢義田先生考證,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畫像石和臨沂吳白莊漢墓畫像石等處也存在類似性質的「血親復仇」影像,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高陵發現的那幅「七女為父報仇」畫像雖然在內容、 布局、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與剛才提到的兩個漢代時期的畫像十分接近,但卻有一處題榜明顯不同:明確時間是東漢時期的和林格爾那幅圖,在車騎中間題有「長安令」的字樣,而發現於曹操高陵的畫像石上 ,題榜卻寫作「鹹陽令」。

這種差異頗為有趣,因為秦朝時期鹹陽是都城,設有「鹹陽令」這一官職,而沒有「長安令」。到了漢朝,隨著都城的東遷,鹹陽被更名為新城,後來又成為長安的一部份,最終在武帝時期更名為渭城。因此漢朝時期,是有「長安令」而無 「鹹陽令」。 連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稱呼都出現了差錯。說明隨著時間發展,東漢時期的人們已經對這一事件的具體細節比較模糊了。

七女復仇的真相

如前文所言,「七女為父報仇」畫像以前在山東嘉祥武氏祠前右室、左石室及莒縣東莞孫氏闕中都發現過。但是由於沒有更多的文字內容,學者最初只能將此類畫像稱之為水陸攻戰圖。而東莞孫氏闕的畫像石左上角雖然有「七女」二字榜題,但這僅有的兩個字不足以讓人們了解畫像中的故事。直到1971年,內蒙古和林格爾發現了旁邊帶有「七女為父報仇」題榜的、幾乎相同的畫像石,人們才明確了這些畫像所描繪的事件。

可見畫像 (或壁畫墓) 上的榜題文字至關重要,對解釋畫面內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上的墨書榜題多達226項,這些文字對每幅壁畫的內容乃至具體細節都做了明確而詳細的註 釋,為後人解讀這些壁畫提供了可能。

關於「七女復仇」的故事,在【列女傳】等傳統文獻中雖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如果我們翻閱一些早期的資料,還是能夠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沔水註】記述,在陜西城固縣北有一地, 名叫「七女冢」。

「七女冢,冢夾水羅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數畝。 元嘉六年,大水破墳,坑崩,出銅不可稱計。 得一磚,刻雲: 項氏伯無子,七女造墩。 世人疑是項伯冢。 水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狀如堰月,皆相通註,謂之張良渠,蓋良所開也。

相傳漢代項伯死後,他的七個女兒在此地為其取土築墳造冢,故得名。但此項伯肯定不是射陽侯項伯,應該只是一位同名的項伯而已。盡管「七女為父報仇」的故事在史書中記載不多,但從多處墓葬的發現來看,這個故事在漢代應該廣為流傳。而根據考古發現的「七女為父報仇」畫像地域分布情況來看,這個故事當時可能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尤其是在講究忠孝和民風強悍的齊魯幽燕之地頗受推崇。漢代今文經學派 (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學派,與之對應的是「古文經學派」) 提倡以孝悌為本,對血親復仇給予充分的肯定。東漢時期,子女為父母復仇的行為也比較多,並能普遍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甚至最高統治者的理解和赦免。 (可參見國歷君往期推播 )

魏晉之後,國家層面不再提倡「冤冤相報」的復仇行為,對於嚴重的「血親 復仇」行為甚至加以懲罰。漢代流行的「七女為父報仇故事」也就逐漸消失,淡忘於人們的記憶中。

參考文獻:

1. (漢)劉向撰:【古列女傳(卷四)】,四部叢刊·涵芬樓刻本,1919年。

2. 王雲五:【三輔黃圖附補遺(卷一)】,平津館叢書本影印,1936年。

3. 羅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文物】,1961年第4、5期。

4. 蓋山林:【和林格爾漢墓壁】,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

5.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漢畫像石選集】,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6. 朱錫祿:【武氏祠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年。

7.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畫像石畫像磚】,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8. 張濤:【經學與漢代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年。

10. 楊愛國:【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11. 劉慶柱:【曹操墓的考古學證明】,【中國社會科學報(第一版)】,2010-01-19。

12.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曹操墓畫像石解析及一號墓主推測】,【殷都學刊】2011年第1期。

14.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漢畫像中橋梁影像的象征意義研究】,【華夏考古】2015年第1期。

15. 李亞麗:【漢代畫像中的建築影像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1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著:【曹操高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17. 王曉暉:【漢代忠孝倫理影像的考古學觀察】,鄭州大學博士論文,2021年。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張弋

編輯 | 胡心雅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