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戰期間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們不斷挑釁其他國家,並行起多場戰爭。在此期間,日軍入侵中國長達十四年的時間。與此同時,他們還將魔爪伸向了其他國家,例如印度。
但是日軍在印度戰場上並沒有討到什麽便宜,而且僅攻打了一次就選擇了放棄,那麽為何日本會放棄得如此之快呢?
一、地勢不熟,困難重重
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曾有多次往來,在隋唐時期他們就曾派使者出使。 但對於印度他們是一點都不了解,所以印度憑借這一優勢痛擊了日軍。 印度距離日本很遠,因此氣候條件有很大差異。日本士兵在剛登陸印度的時候,就感覺到了種種不適。
印度軍隊深知日軍的劣勢,於是他們利用地形展開反擊,並且多次將他們引入包圍圈。 在和印軍對峙的過程中,日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一直被牽著鼻子走。
在戰爭中最重要的就是物資補給,要想讓前線士兵發揮出一流的戰鬥力,就需要確保物資充足。印度軍隊就是憑借這一點,打得日軍措手不及。 他們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這樣一來前線士兵不僅吃不飽,就連彈藥都成問題,自然戰鬥力大大下降。
日軍籌劃多時,但是沒想到還沒有正式開戰,他們就陷入了饑荒之中。盡管是訓練有素的士兵也無法抵抗生理上的饑餓,從而產生消極應戰的情緒。如果他們執意堅持,想必這些日軍士兵還會造反,可謂是得不償失。所以無奈之下,只好選擇撤退。
二、分身乏術,無力回擊
在戰爭一開始打響的時候,日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對抗我們國家,他們的武器裝備和人員全部投放到了中國戰場。 按照日本當時的實力來看,單單抵抗中國還尚有一線希望,但是他卻狼子野心,同時招惹了許多國家,甚至把美國牽扯了進來。
他的這一舉動讓他們國家腹背受敵,根本沒有多余的兵力分給印度。 當時日軍抵達印度的途徑只有一個,就是海上行軍,其他途徑根本行不通,所以綜合考量下來,他們只能選擇放棄。
當時日軍攻打的地域還在英國管控範圍內,日軍的這一舉動明顯是在跟他們爭奪,英國軍隊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理。 當時單靠印度本國的兵力也是無法與日本抗衡的,但是有了英國的加入則大不一樣了。
一時間日本的對手增加了英美兩個大國,他們根本無力應對。 當時戰事吃緊,日軍在印度戰場什麽好處都沒有撈到,反而損失了一大批兵力。 看到如此糟心的戰況,日軍領導也知道,在這麽負隅頑抗下去,也還是失敗,因此才立即撤軍。
雖然日本撤軍的舉動是為了保存實力和我軍對戰,但當時他們敗局已定,不論如何掙紮都是沒有用的。
他們低估了我們國家的實力以及人民抵禦外敵的決心,所有的舉動都是在垂死掙紮。 最終日軍選擇了投降,將軍隊從中國撤走。
結語
日本的侵略舉動是萬惡之舉,所以失敗是必然的。他們狼子野心,妄圖侵占別國,但最終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灰溜溜地撤回到自己國家。戰爭期間,每一個國家的損失都是不可預估的,它帶給我們的傷痛也永遠無法抹平。
因此,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不要主動挑起戰爭。但對於國家主權問題,也不可有絲毫的妥協,只要是危害到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我們就需要誓死捍衛!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