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300年是一個封建王朝的大限,這句話用在明朝身上十分恰當,明朝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但是說起明朝和其他王朝的區別,非常值得一說的就是終明一朝都是非常蹊蹺的?似乎所有的天災以及不好的事情全被明朝遇到了。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南京為首都建立大明。為了王朝的穩固,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為王,以此來維持江山的穩固。而 朱標作為當時以及歷史上權勢及威望最大的太子,一直都被朱元璋寄予厚望,可奈何英年早逝,仿佛明朝的開始就有點不太吉利。
而後朱元璋跳過其他兒子,將孫子朱允炆定為皇位繼承人。要知道,大肆分封自己家族勢力的王朝大多都沒有好下場。劉邦因為大肆分封諸侯王而最終導致了七王之亂。晉朝更慘,因為本就得位不正,所以十分擔心同樣的結局發生在自己身上,於是也大肆分封自己的家族勢力,以達到壯大皇權的目的,可結果總是事與願違,晉朝的分封同樣引來了八王之亂,而後導致外族更是趁機掠奪中原。
明朝也一樣,朱元璋的操作也間接為之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伏筆。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樂,自此皇位落入燕王一脈。靖難之役雖然最終結果被大家接受和認可,不過 明朝僅延二世就起刀兵之事被很多人認為這是影響明朝國運的一個神秘原因。
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不得已才起兵造反的,因為不到迫不得已,沒有人會拿九族來開玩笑,那為啥造反呢?一句話就是吃不起飯了,不造反也是死。而吃不起飯的原因除了一方面的戰亂原因之外,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自然氣候。
元朝末年,因為天下大旱沒有雨水,導致當時很多農戶的田地裏都種不出糧食。然而官府那邊還要繼續征收各種賦稅,最終將很多人逼向了造反之路。然而誰能想到這個幹旱並不僅僅是一段時間,這個 幹旱的氣候幾乎是貫穿了整個明朝時間線。
所以明史中對於幹旱的記載非常頻繁,並且大部份的幹旱都是赤地千裏,非常嚴重。 除了幹旱,明朝的另一大特色便是洪水,從永樂朝開始,明朝的淹水災害便十分嚴重和頻繁。 洪水導致大片農田被淹沒,很多的城市和村莊都受到不同程度破壞。
按照當時的文獻記載,明朝的洪水簡直可以說是一個接著一個出現,仿佛大水要淹沒整個國家似的。而每次大水過後,各種其他問題便接踵而至——尤其是因為洪水所引發的疾病。其實明朝的百姓們過的日子比任何一個朝代都要苦。
除了幹旱和淹水,蝗災也是明朝的一大特色,據統計,明史中總共出現了一百多次關於蝗蟲災害的記載 ,大大小小的蝗災可謂是不計其數,讓本就困難的農民更是雪上加霜。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 明朝的官吏和太監們依然是貪墨不禁, 就以明朝中期的大太監劉瑾為例,其貪汙了不計其數的金銀珠寶,據說當時抄家時搜出黃金24萬錠,白銀更是不計其數。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換算成貨幣的話,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千億級別,估計連和珅見了他都要叫一聲大哥。
由此可見推斷出當時明朝的社會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而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起義也似乎成了當時的唯一出路。根據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顯清教授在【明代政治史】中的梳理,從 朱元璋登基稱帝到明朝滅亡,全國各地共爆發了190多次超過千人規模的農民起義 。最出名的就是明末的李自成了。
要說李自成為何造反,其實也只能說是被逼的。早期的李自成因繳不起欠債被官府折磨,殺人逃跑後去銀川從軍(驛卒),這期間更是連餉銀都發不出,並且當時的李自成不僅餉銀拿不到,還要受長官的壓迫和打罵,最終只能扛起起義的大旗。
說起對待李自成起義這件事就不得不說一下崇禎皇帝的神操作了。
李自成起義前後共經歷征戰10余年,早期的明軍對付李自成軍還是綽綽有余的, 曾多次擊敗李自成軍隊,但都沒殺降兵。 為何不殺?因為京城的崇禎帝不讓殺,為何不讓殺?因為他認為這樣是暴君的體現,所以 對待李自成的降兵大多數抓起來訓誡幾日,然後就放回去種地了。而後沒多久這些人多數就又重新聚集起來了,這就導致了李自成起義成為了打不死的蒼蠅 。
要知道,此時明王朝面對的不僅僅是內患,更有關外的努爾哈赤在虎視眈眈。就這樣,明軍和李自成之間連年的征戰,拖累的大明國庫早已空虛。而為了籌措軍餉,崇禎帝從大臣那裏搞錢失敗之後,就開始加大稅收,雖然軍費解決了,但是也徹底將朝廷推向了農民階級的對立面。
之後,崇禎帝釋放了孫傳庭,並令他領兵出征。要知道,曾經的孫傳庭對待李自成軍隊可以說是碾壓式的,可時至今日,面對曾經的對手,孫傳庭自己也沒了把握,加上崇禎皇帝的猜忌心,本就沒有準備就緒的軍隊在崇禎帝的催促下只能倉皇出擊,最終敗給了李自成,孫傳庭也戰死潼關。
孫傳庭死後,京城可調動的軍隊中,明朝再也沒有可與農民軍一戰的將領,連【明史】中都有「傳庭死而明亡矣」之說。
而後闖軍一路長驅直入,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殉國。縱觀明朝的一生,除了各種天災侵襲不斷外,其次最重要的一點,明末的統治者為了籌措軍餉,只能搜刮百姓,百姓本就沒錢,還要被搜刮。相反,李自成的做法則是攻下一座城便減免賦稅。
明朝滅亡後,李自成並沒有逍遙多久便被清軍擊敗,只能說是為清朝做了嫁衣。
完
以上為正文,部份內容及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文中如涉及結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更多精彩持續更新,感謝關註。
來都來了,點個 在看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