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歷史上六位泰山封禪的皇帝,誰最有資格作為華夏的好兒郎?

2024-06-07歷史

當將軍的都想要飲馬瀚海、封狼居胥,當皇帝的都想要泰山封禪,因為這兩種儀式分別代表著軍事和政治的最高成就。

司馬遷在【史記】中給出了泰山封禪的三個標準。

其一,完成華夏大地大一統,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其二,國運昌隆,天降祥瑞。其三,開創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妍妍向榮。

這三個條件需滿足其二後,才具備封禪的資格。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史上六位泰山封禪的皇帝,看看是否都名副其實。

第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作為華夏首位在泰山進行封禪的皇帝,可以說如果沒有秦始皇封禪泰山,或許泰山就沒有今天的名氣。

始皇帝的功績自不必多說,他用十年的時間滅掉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王朝。而後又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靈渠,通馳道,築長城,平百越,禦匈奴。

六國平定後,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於是采用「皇」「帝」二字組成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並以朕自稱。

為了提高皇帝的權威性。於是他效仿四方巡狩制度,在各地刻石頌功,並舉辦儒生們信奉的封禪大典,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功績。

同時,他還借此來塑造天子的神聖性——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自己統一六國,管理天下百姓,是上天授予的旨意。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第三年,他自定禮制,整修山道。於公元前209年,秦始皇自泰山之陽登山,登頂行登峰禮,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完成大氣磅礴的封禪典禮。

第二位,漢武帝劉徹。

作為歷史上能夠與秦始皇比肩的皇帝,漢武帝劉徹泰山封禪的資格毋庸置疑。漢武帝繼位時,大漢王朝在文景二帝的勵精圖治下積累了雄厚的家底。劉徹對內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在朝中抑制丞相的權力,設定中朝和外朝的政治體系。

對外派遣衛青、霍去病多次北擊匈奴,致使匈奴遠遁漠北,拓寬華夏兒女的生存空間。同時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宣揚大漢國威,促進與西域的溝通。漢朝的疆域在他統治時期擴張了將近一倍,第一次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

除此之外,他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華夏文明的文化底色,真正從思想上奠定了大一統格局。

當然,漢武帝在位期間也有汙點,晚年窮兵黷武,耗盡民利,弄得天下民不聊生,同時還引發巫蠱之亂,導致太子自殺,最終頒布罪己詔反省過失,在悔恨和自責中了卻余生,但他的過失難掩其對華夏做出的貢獻,到泰山封禪綽綽有余。且漢武帝十分熱衷於封禪,他一生先後八次到泰山進行封禪,是六位皇帝中封禪最多的一位皇帝。

第三位,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是繼嬴政和劉徹之後,第三位到泰山封禪的皇帝。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後,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諸侯四起,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劉秀在亂世中起兵,經過12年的征戰,才得以重新統一天下,建立東漢王朝,再續大漢香火,拯救萬民於水火。

天下太平後,劉秀整頓吏治,簡化機構,與民休息,使東漢的社會生產力在短時間內得以提高,史稱光武中興。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年建議劉秀封禪泰山,劉秀以「開支過大,百姓怨氣滿腹」為由拒絕。

兩年後,劉秀夜讀【和圖會昌符】時,覺得裏面的讖語很有道理,隨即改變主意。讓人商議封禪事宜,群臣自然附和。

若按司馬相如所說的標準,劉秀要祥瑞有圖讖,要治世有光武中興,要功績有恢復漢室之大德,所以有泰山封禪的資格。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派遣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3000余人在登封台壘方石,完成屬於自己的封禪大典。

第四位,唐高宗李治

李治作為守成之君,是否有封禪泰山的資格,一直是人們討論的問題。李治雖沒有特別離譜的差錯,但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功績。但排除時代的局限性和優越性,他依然是一個能力不俗的皇帝。

他繼位後,首先將權力從權臣手中奪回,打破自北周以來關隴貴族壟斷朝政的局面,大力提拔寒門世子,使皇權高度集中。其次,他還繼承了貞觀遺風,為武則天和李隆基兩朝的繁盛攢下基礎。

沒有高宗時代的發展鞏固和鋪墊,貞觀之治可能就只是一個短暫的高潮,開元盛世將成為無源之水。

無論是用君主無為而治的傳統政治思想,還是實際達成的功業來衡量,他都是一個成功的皇帝,也勉強有封禪的資格。

而老李家最讓人遺憾的是,文治武功雙全的李世民卻沒能封禪泰山。不是他不想去,也不是他不夠格,而是三次機會擺在面前,李世民都沒有抓住。第一次有大臣拍馬屁慫恿李世民封禪,李世民想表面謙虛一下,說老百姓快樂安康就好,封不封禪不是什麽問題。結果魏征直接順著樓梯往上爬,先是給李世民戴了頂高帽,大肆表揚李世民,緊接著畫風一轉,說封禪開支過大,會給百姓造成巨大負擔,所以不能去。

唐太宗雖然氣得牙癢癢,但自己挖的坑只好無奈作罷。

第二次是十年後,經過休養生息的大唐,天下大治,連魏征都同意封禪了,還和房玄齡一起議定了儀典。但好巧不巧「彗星出於西方」,加之太子勾結突厥企圖造反。封禪計劃再次泡湯。

第三次是李世民原本計劃50歲那一年圓夢泰山,但剛收降的薛延陀需要安置,河北又發了洪災,高句麗還在打仗,不得已下了【停封禪詔】,隔年就因病駕崩,封禪大夢成了李世民的終生遺憾。

但唐高宗李治並沒有忘記父親心中的牽掛。主打一個「你的夢想,我來替你圓」。於麟德二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護同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前往泰山封禪,完成太宗宿願。

第五位,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的一生極具反差,他的前半生將大唐推向最頂峰,開創華夏歷史上最強盛世——開元盛世。後半生卻將其帶入安史之亂的深淵,從此大唐由盛轉衰,一蹶不振。

但李隆基的前半生,單憑一個開元盛世就足有泰山封禪的資格。

李隆基先後平定韋後之亂,鏟除姑姑太平公主,結束宗室亂政的局面,而後勵精圖治,啟用賢臣,虛懷納諫,提倡文教,發展外交,使得天下大治,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增長到5300余萬人。

當時全世界的GDP不到1000億美元,而大唐帝國高達279.6億美元,占全世界總量的28.7%,且疆域也空前遼闊,東至北韓半島,西至中亞鹹海,南至越南順化,北至貝加爾湖,面積高達1237萬平方公裏,比起元清也可並駕齊驅。

開元十三年十月,唐玄宗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銘】,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舉行封禪大典。

第六位,宋真宗趙恒。

最後一位進行泰山封禪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恒,泰山封禪也因他而掉價,自此再也沒有皇帝願意去泰山封禪。

宋真宗是一位守成之君,一生沈溺於「東封西祀」之中,把前代的積蓄揮霍殆盡,他廣建宮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加深,到其晚年已經「內之畜藏,稍已空盡」。而宋真宗最有名的事跡就是親征遼國,簽訂【澶淵之盟】。

公元1004年,遼國國運昌隆,蕭太後帶著兒子遼聖宗耶律龍緒親率軍隊南下入侵,軍隊很快兵臨澶州城下。南朝中很多大臣主張向南遷都,重新集結軍隊,再反擊遼國。但是宰相寇準卻反對遷都,極力主張宋真宗禦駕親征,以鼓舞士氣。

宋真宗經過前思後想後,決定北上督戰,鎮守澶州的宋軍因他的到來而士氣大振,逐漸反敗為勝,令遼國元氣大傷。

此時戰局對宋朝十分有利,如果宋朝繼續乘勝追擊,把遼國趕回北方,收復燕雲十六州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宋真宗的軟弱本性左右了他。

在打了勝仗的情況下,還是決定跟遼國議和,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規定每年宋要給遼歲幣十萬兩,絲綢20萬匹,且宋、遼得以白溝河為邊界。

宋真宗用喪權辱國的方式消除了北部邊關的隱患,兩國通商來往保持了幾十年的安寧。因此他認為自己功勞顯著,於是在四年後決定封禪泰山,並且為此他還刻意做出了許多祥瑞之兆,刻意做出一副天命難違的戲碼,然後進行了泰山封禪的儀式。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廷」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可以說,宋真宗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泰山對皇帝封禪的標準,也削弱了泰山封禪的權威性,從此人們對泰山封禪這一皇帝最高成就嗤之以鼻,趙恒也因泰山封禪,甚至在千年後還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笑柄。

以上為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