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中國軍隊出兵抗美援朝,選用「誌願軍」稱呼,彰顯偉人超凡智慧

2024-06-06歷史

1950年10月8日,針對中國軍隊出兵北韓的稱呼問題,高層擬定為「支援軍」,為此黃炎培和偉人面談,經過一番思索,偉人靈光一閃,將「支援」覆寫成「誌願」。隨後早就聚集在東北邊境的幾十萬解放軍,立刻換上特制的誌願軍軍裝,參戰部隊番號全部改為誌願軍新的番號,10月19日,誌願軍的第一批四個主力軍相繼跨過鴨綠江,正式踏上北韓戰場,與17國軍隊一較高下。那麽,誌願軍這個稱呼是怎麽來的?這樣有什麽好處?到底有多高明?

1950年韓戰爆發,起初朝軍形勢一片大好,到8月初解放了北韓半島90%以上的領土,但是以老美為首的聯合國軍卻趁機悍然入侵,一時間戰局迅速逆轉,朝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被迫戰略後退,並向東方大國求助。

狂妄的聯合國軍面對中方發出的嚴厲警告,就認定東方大國不敢出兵,戰火很快燒到了鴨綠江邊。於是,中國高層經過反復思考,一致同意出兵北韓,並把時間初步定在10月15日。

決心已定,接下來就該商議以什麽名義出兵的問題,此事雖然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意義重大,因為東方大國如果公開宣布派兵赴朝作戰,那就相當於公開向美國宣戰,無形中就會幫敵人一個大忙,為擴大侵略戰爭找到了借口。

所以,怎樣才能做到既支援了朝方,又不為美軍擴大戰爭找到借口,偉人對此頗費了一番腦筋,甚至幾次找來周總理一起商議,兩人的初步意見,只稱呼部隊為「支援軍」,這樣既表明了支援意圖,又暗示東方大國無意擴大戰爭。

但初步意見畢竟只是初步的,偉人一向慎重,又喜歡廣開言路,特別註重聽取資深年邁的民主人士意見,因為這些老先生們閱歷廣、見識多,為人老道且富有經驗,所以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事情會辦得更加周全,於是偉人就出兵名義問題廣泛征求意見。

雖然大多數人也覺得「支援軍」的稱呼很合適,而且當下出兵在即,也不必再為這種小事多費心了,但偉人還是堅持要聽聽不同的聲音。

在10月8日,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要求就「支援軍」一事和偉人面談,偉人在高興之余親自出去迎接他,並找來了周總理一起商議。黃炎培剛一落座,就開門見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古道,師出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

周總理耐心地解釋道:「支援軍」支援朝方不是名正言順嗎?但黃炎培卻搖了搖頭,然後講出了自己的顧慮,支援軍顧名思義就是派出去支援的,那是誰派的?說到底還是國家,這麽一來,不還是等於我們公開向美國宣戰?

經過一番思索,偉人靈光一閃,伸出手從筆筒裏抓出一只很粗的鉛筆,將面前稿紙上的「支援」兩字一劃,覆寫成兩個有勁有力的大字「誌願」,接著,偉人解釋: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不是國與國宣戰,這是民間的,是指中方人民不願看著朝方人民挨打,才誌願去幫助他們。

周總理也大加贊賞,並稱世界上有許多誌願軍的先例,例如在1936到1939年西班牙內戰期間,就有54個國家的3.5萬多名誌願軍,跋山涉水來到西班牙支援。

對此,70余歲的黃炎培連連點頭贊成,並說: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我沒有意見了。

幾小時後,高層釋出了第一個命令,任命彭德懷為人民誌願軍司令員。

隨著命令下達,早就聚集在東北邊境的幾十萬解放軍,立刻行動起來,換上特制的誌願軍軍裝,參戰部隊番號全部改為誌願軍新的番號。

同年10月19日,誌願軍的第一批四個主力軍相繼跨過鴨綠江,正式踏上北韓戰場,與17國軍隊一較高下。

使用誌願軍這個稱呼的高明之處可不止這點。

用誌願軍的名義出兵可以迷惑敵人的情報系統。 因為歷史上的誌願軍,普遍只是零散的小股部隊,武器裝備及軍事素養上,都難以和正規軍隊相提並論,所以美軍在和誌願軍的第一次交鋒中就吃了大虧。

由於誌願軍選擇以晝伏夜出的方式,配合堪稱極致的潛伏戰術,悄悄踏上北韓戰場,因此,直到誌願軍入朝五天後,美軍才透過俘虜得知,有一支軍隊正在靠近,但聽說對方的番號是「誌願軍」後,美軍便放松了警惕,以為至多不過是中朝民間自發組織的小股部隊,戰鬥力肯定不夠。

但這回他們徹底失誤了,誌願軍不僅是解放軍成編制的轉化部隊,而且第一批就有26萬人之多。

1950年11月1日,中美第一次交鋒——雲山戰鬥正式打響。誌願軍在人地生疏、裝備落後的情況下,一舉殲敵兩千余人,繳獲擊落飛機7架、坦克28輛、汽車176輛,各式火炮119門,取得了極其輝煌的大勝。

更重要的是,誌願者還擊潰了美騎兵第一師第八團,並將其大部殲滅,打破了對方160年不敗的神話,令整個世界為之震驚。

然而,即使被誌願軍狠狠教訓了一頓後,美軍仍然堅持自己的最初判斷,認為中方決不敢參戰,因此,他們不僅不後撤,還咬牙切齒地準備反擊後一雪前恥。

但敵人狂妄驕傲的弱點被偉人精準把握,然後將計就計,制定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方案,讓數十萬美軍主動進入誌願軍的包圍圈,透過一次大型圍殲戰,一舉奠定了戰爭最終勝利的基礎。

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正式打響,十幾萬誌願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取得大捷,共殲敵3.6萬余人,美軍王牌部隊被迫進行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最終聯合國軍被趕出三八線。

以誌願軍名義出戰的第二個高明之處是限制了戰爭範圍 ,避免從局部戰爭擴大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如果以解放軍的名義出戰,那麽這場戰爭或許就會演變成中美兩國的直接對抗,屆時甚至蘇聯也會被迫親自入場,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勢必導致戰爭升級,最終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可怕的是,當時美蘇都已經擁有了核武器,一旦有一方決心使用,另一方必定反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中方派出誌願軍的目的,只是幫助友鄰和保衛家園,國內百廢待興的局面還正在建設,自然不願看到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所以自始至終中方都沒有向美方公開宣戰,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此時也沒有任何正規軍軍銜,本質上是部隊的臨時指揮官。

不得不說,這種巧妙的安排,充分體現了偉人等老一輩領導人的高超智慧,將東方大國放在了十分有利的地位,並完美地實作了限制戰爭規模的目標。

以誌願軍名義出戰,避免了剛建立的東方大國樹敵太多。 畢竟東方大國的對手是17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如果直接用解放軍的番號,就同時向17國宣戰,是極為可怕的外交災難,所以必須改變稱呼。

事實上,老美雖然後來也明白了誌願軍的真相,但卻從未揭穿這一點,反而直接承認了誌願軍的叫法。這是因為老美也顧慮中蘇聯手的實力,不願戰爭升級,所以從未正式向中方宣戰,一直到戰爭結束。

此外,中方軍隊改名誌願軍的決定,其實也正中英、法、加拿大等其他參戰國家的下懷。

二戰才結束不久,仍未徹底走出戰爭創傷的歐洲國家們,自然不想和東方大國把關系鬧僵,更不願擴大戰爭。當老美宣布將對中朝部隊進行核訛詐時,他們的盟友不僅不支持,反而紛紛譴責老美試圖擴大戰爭的行為。

因此,中方軍隊有了誌願軍這個稱呼後,就可以解釋為個人自願報名參加的,與國家無關,所以在誌願軍面前吃過大虧的英、法等國,才會宣稱他們從來沒有與東方大國作戰過,這也為70年代,中方同西歐國家的外交高潮奠定了良好基礎。

誌願軍的稱呼看似小事一樁,背後卻隱藏著偉人的深意,事實也證明,這項決定無比高明,更充分彰顯了偉人的超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