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949年,蔣介石敗逃台灣時,他手裏還剩多少國軍士兵?

2024-07-20歷史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蔣介石帶著殘兵敗將敗退台灣,可即便這個時候,他仍不肯放棄自己的獨裁野心。

雖是「黃粱美夢」,可蔣介石始終覺得他帶到台灣的「百萬軍隊」,就是他東山再起的希望。

可問題來了,蔣介石的手下當時真的有這麽多士兵嗎?既然有這麽多的兵,他為何最終會失敗呢?

國軍的興起與衰亡

1924年,孫中山先生建立了黃埔軍校,次年7月成立廣州國民政府。

等到1925年8月18日,國民政府麾下各地方部隊名號取消,統一更為「國民革命軍」,我們熟悉的「國軍」誕生了。

國軍初創的時候,不過8個軍、寥寥十萬人,當時國軍部隊中甚至連旅這個編制都沒有。

團級以上直接就是師級,這直接使得當時的一個滿編軍,其實也就1萬人,相當於日後的一個步兵師。

等到北伐時期,國軍數量才開始猛增,先是消滅、吸納了吳佩孚和王傳芳的主力部隊,使國軍數量從10萬人暴增到25萬。

緊接著又是「東北易幟」,張學良的東北軍隊也被歸納其中,國軍規模暴漲到了49個軍,19個獨立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寧漢分裂和寧漢合流。

前者是蔣介石為了實作獨裁野心,導致的國民黨內部份裂,後者則是兩派復合,國民黨武漢政府和南京政府再度攜手。

由於大量軍閥被打倒,許多士兵被吸納,所以等到1928年北伐結束後,國民黨部隊數量已經相當龐大了。

累計有84個軍,220萬人左右,就這還不包括一些地方部隊。

這一時期的國軍數量雖多,但品質很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民政府開始裁軍。

雖然後來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沒能如預期那樣將正規軍兵力縮減到65個師、80萬人。

但好歹完成了一定的整編行動,部隊作戰能力還是得到了一定提升的。

後來抗戰正式爆發,國共兩黨通力協作,國軍數量也是不斷增多,在七七事變爆發前,國軍數量大概在170萬左右。

可隨後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數量就不好統計了,因為吃空餉的情況非常嚴重,有時候甚至能達到實際戰鬥人數,僅有編制一半的情況,屬實駭人聽聞。

不過在1945年日軍投降後,國民政府是做過軍隊數量統計的。

當時的國軍累計有120個軍、354個師,再加上一些獨立團、獨立旅,兵力累計能達到500萬人左右。

後來解放戰爭開始前,國軍又進行一定的裁撤,總兵力控制在了430萬人,其中能用於機動作戰的正規部隊200-220萬人。

而當時中國共產黨擁有正規軍127萬加268萬民兵,再加上武器裝備上的差距,看起來國民黨占有優勢。

然而,紙面上的優勢終歸無法化為現實中的勝利。

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後,國民黨節節敗退,軍隊數量一路從470萬人跌至不足100萬。

等到敗退台灣的時候,真正具有戰鬥力的就只剩下60萬左右了。

與巔峰時期比,不可謂不慘。

這也使得我們不禁感到疑惑,國軍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個局面的呢?

國軍衰亡的起點

雖然在解放戰爭中,有很多戰役都意義非凡,但是真正使得國軍數量暴跌、國共兩黨分出勝負的,還得是著名 的「三大戰役」

1948年9月爆發的遼沈戰役,足足打了52天,東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有47萬人被我軍全殲或主動起義、被迫投降。

這一戰之後,國軍的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而解放軍總兵力上升到了300萬人。

隨後不久,淮海和平津戰役陸續展開。

66天的淮海戰役是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這場戰役消滅了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五個兵團部,二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萬多人。

也正是這一戰,徹底打掉了蔣介石的心氣,毛主席也曾表示, 「國民黨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亡」。

而在進行淮海戰役的同時,平津戰役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作為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個戰役,歷時64天的平津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並和平解放了北平。

除了三大戰役之後,再加上全國其他戰場的攻勢,共殲滅國軍231萬余人,這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面對這樣的局勢,野心勃勃的蔣介石又開始動起「歪心思」,一方面假意想要解放軍和談,拖延時間,另一方面卻又為敗退台灣做打算。

蔣介石臨走的時候可是帶了很多東西的,比如說3萬海軍、60萬陸軍,以及50多艘戰艇、400多架專機。

他甚至還在大肆搜刮後帶走了大量的黃金白銀,搬空了當時的許多銀行。

不過這些東西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東西,蔣介石根本沒有,也無法帶走,那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心」。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還想著實作自己的野心,無疑是癡人說夢。

事實亦是如此,蔣介石敗走台灣之後,還想著改革,只可惜基本沒什麽成果。

反觀大陸方面呢,那是發展得越來越好、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都是日新月異的。

後來兩岸共同謀求和平與統一我們暫且不談,我們再將目光聚焦在蔣介石身上。

其實在解放戰爭初期的時候,國民黨局勢也算大優,蔣介石距離自己的獨裁看起來也就 「一步之遙」。

那為何這一步最終化為了天塹,且國民黨也逐步衰敗了呢?

國民黨失敗的原因

國民黨走向衰敗的原因,可以簡單歸結為4點。

分別是蔣介石的驕狂、內部失去了人民支持、外部失去了美國支援,以及國民黨內的派系鬥爭。

先說蔣介石驕狂這一點,在北伐戰爭時期,蔣介石就逐漸膨脹、目中無人。

當初國共兩黨聯合北伐,他卻萌發獨裁野心,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覺得只靠自己、只靠國民黨就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可事實如何呢?

事實是他被自己的驕狂蒙蔽了雙眼,雖然一直在打仗,但是始終都沒能像毛主席一樣形成一個具體的軍事思想。

這就使得他根本就無法完成精準的局勢判斷與精細的局面把控。

也正因如此,在國民黨軍隊作戰的時候,我們時常能看到蔣介石左右為難的情況,不知道該聽誰的意見好。

即使最後他下定決心,決定相信自己,最後做出的決策也大多是錯的,就像他在東北戰場上的表現一樣。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人民的支持,在抗戰時期不管怎麽說,國共是聯合抗日,這是人民群眾所贊成的決定。

可是等到解放戰爭時期,局面就不一樣了,人民迫切地希望和平,可是蔣介石只想實作自己的獨裁野心,根本就不顧人民的意願。

這就使得他最終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

陳毅曾經說過,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為什麽人民群眾寧願推小車,也要幫助共產黨人?

因為人民知道我們才是追求和平的那一個,蔣介石既然不顧人民的意誌,撕毀了雙十協定、悍然發動了內戰,那他就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另外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失敗,與失去了美國的援助不無關聯。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美國一直在給國民黨方面提供軍事以及經濟上的援助。

可就算這樣國民政府在面對中國共產黨時,也依舊陷入了不利局面。

這也使得美國方面對國民政府逐漸失望,要知道美國之所以資助國民政府,是因為他們覺得國民政府能夠幫助他們對抗蘇聯。

可是國民黨連內戰都打不贏,又談什麽幫助他們呢?

故而,等到雙方決戰的關鍵時刻,蔣介石希望美國能夠提供一些援助的時候,美國方面直接就拒絕了。

這也成為了壓死蔣介石的最後一顆稻草,讓他徹底看清了當時的局勢。

最後,我們要說的就是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了。

國民黨之所以會出現那麽嚴重的派系鬥爭,主要源於兩個原因。

第1個點是國民黨在發展過程中吸納了大量軍閥和地方武裝,埋下了後患。

第2個點則在於蔣介石對待派系鬥爭的態度,他不僅不遏制,反而還很支持。

在蔣介石看來,鼓動麾下派系對立,更有利於他的統治,所以他才會在國民黨裏搞出那麽多派系。

像什麽黃埔系、土木系、CC系等等,派系的鬥爭本身就消磨了國民黨的實力,又分化了國民黨的團結,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很難不輸。

蔣介石在台灣的改革與結果

雖然在解放戰爭中一敗塗地,但是帶著近60萬殘軍敗退台灣的蔣介石並不甘心。

於是他痛定思痛,開始反省自己過去所犯下的過錯。

有關這一點,在他1949年3月的 【上月反省錄】 中,有明確記載,上面羅列了蔣介石認為失去大陸的十三條原因。

簡單概括,就是 「我太驕傲,幹部誤國,外交與軍事雙崩潰,金融政策沒搞好,黨內紀律不夠嚴,美國朋友不可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蔣介石決定發動內部改革,加大改革的重點正是「軍政」和「民生」兩大塊。

先說軍政,雖說手下有幾十萬的殘軍,但是蔣介石也知道這些部隊不堪一用,且不說其成分太過復雜,戰鬥力也實在太過低下。

若是不加以改革,局面長期膠著下,國民黨軍隊僅存的底子很可能會被耗空。

於是1950年8月5日,蔣介石成立了中央改造委員會,透過了【中央改造委員會大綱】。

確立了要在建設新國家的總目標下,排除派系觀念、鏟除官僚作風,進行軍政改革。

這次軍政改革的確讓國民黨得以重新整頓,卻也進一步加強了國民黨的一黨專制和蔣介石的個人獨裁。

再說民生,蔣介石逃到台灣後為了鞏固統治,便開始著手解決農村土地問題,主要分為三步,分別是三七五減租、公地改領以及耕者有其田。

這次土地改革順利幫助台灣農業發展到了戰前最高水平,順帶著還推動了台灣工業經濟的發展。

蔣介石對此是無比驕傲的,自稱這是 「一次合理且不流血的革命」。

然而,在光鮮的表面下同樣埋下了隱患,有一些失去土地的地主,離開了台灣,跑到了海外,給兩岸的和平統一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而那些留在島內的地主,也沒好到哪裏去。

他們大多成為了政治運動的資助者,對後期台灣政壇的影響很大,這都是令人詬病的。

總的來說,蔣介石的改革在短期內的確達到了他的目的,但是於長期而言,同樣也留下了不小的禍患。

至於原先整頓軍備、改革民生所為的狼子野心,也隨著時間的過去,距離蔣介石和國民黨越來越遠。

當初孫中山先生創立黃埔軍校,是為中國革命培養軍事政治人才,但蔣介石卻違背了孫中山先生的意誌。

不管是進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愚蠢行徑,還是背信棄義、撕毀合約,至人民意願不顧,蔣介石的所做所謂註定他只能以失敗告終。

反倒是蔣介石帶到台灣去的那60萬士兵,一度因為不懂當地語言、是外來人口,生活的非常艱苦,還是後來蔣氏父子成立了「退輔會」,那些老兵的日子才過得好了一些,這也算是蔣氏父子對那些士兵有了個交代。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