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此名將一生只打一仗,換中國三百年無人敢犯,一句名言流傳至今

2024-05-15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在西漢時 期,有一個出身寒微的年輕人,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勇氣,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傳奇。

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寒門子弟,成長為漢朝的棟梁之臣,不僅在西域立下了赫赫戰功,更留下了一句千古流芳的名言,影響了中華民族三百年的歷史行程。

這個人就是陳湯。 的人 生經歷,無疑是一個勵誌故事。 從貧寒到顯貴,從挫折到輝煌,他用自己的雙手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傳奇。

那麽,這個寒門子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 他的故事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地方?

出身寒微,奮發圖強

陳湯,字子高,出生於西漢中期的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他的父親陳喜是當地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境貧寒,僅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對於這樣一個寒門子弟來說,要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嶄露頭角,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然而,陳湯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華和誌向。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對兵法和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即使生活艱辛,他也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

他常對父母說:"我雖出身寒微,但誌向不小。總有一天,我要建功立業,光宗耀祖!"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成為了他日後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石。

父親去世後,陳湯的生活雪上加霜。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外出謀生,先後在縣衙做過書呂,在富戶人家教過書。但他始終無法找到施展抱負的舞台。

就在陳湯幾乎要放棄希望的時候,一個機會出現了。

當時,朝廷正在選拔年輕有為的人才,派遣地方官員到各地物色人選。陳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考試。他的才學和見識得到了主考官的賞識,被推薦為孝廉。這意味著他有機會被朝廷任用為官。

然而,命運再次和陳湯開了一個玩笑。負責稽核的官員認為他的家境太過貧寒,擔心他無法勝任官職,於是否決了他的任命。這對陳湯來說,無疑是一個沈重的打擊。他感到自己多年的努力付之東流,夢想就此破滅。

但陳湯並沒有就此放棄。他決定離開家鄉,到京城長安去闖一闖。他對父母說:"我在家鄉已經沒有出頭之日了。與其在這裏碌碌無為,不如去長安碰碰運氣。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比現在更糟。"

就這樣,懷揣著一腔熱血和滿腹才華,陳湯踏上了通往長安的路。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麽,但他相信,只要努力奮鬥,總有一天會實作自己的理想。

入京為官,機遇與挫折

公元前139年,陳湯終於來到了西漢的首都長安。然而,現實遠比他想象的殘酷。作為一個籍籍無名的寒門子弟,他既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也沒有權貴的人脈關系,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大都市裏,他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打拼。

陳湯在長安的日子並不容易。為了謀生,他不得不接受一些低微的工作,曾在市場上當過小販,也在官府裏做過雜役。盡管生活艱辛,但他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他利用一切空閑時間學習,廣泛涉獵兵法、史書和詩文,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

機會終於來了。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湯結識了太官署的一位小吏。那人見陳湯才學出眾,便推薦他去太官署做事。太官署是朝廷的禦膳房,負責皇帝和宮廷的飲食起居,地位雖然不高,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差事。

陳湯抓住了這個機會,憑借自己的才幹和努力,很快在太官署嶄露頭角,被提拔為太官獻食丞,負責采購宮廷所需的糧食和食材。

在太官署任職期間,陳湯結識了不少朝中的達官顯貴。其中,給他影響最大的,是當時的太中大夫張勃。張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他欣賞陳湯的才華和品行,常常與他談論國家大事。在張勃的引薦下,陳湯得以接觸到更多的高官,他的見識和才幹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就在陳湯的仕途看似步入正軌的時候,一個噩耗卻打破了他的夢想。他的父親在家鄉去世了,按照漢代的禮制,作為長子的他必須回鄉守孝三年。這對正值仕途上升期的陳湯無疑是一個沈重的打擊。他知道,三年的時間足以讓朝中的一切都天翻地覆,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恐怕都要付之一炬。

陳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不忍心違背孝道,讓父親在九泉之下不能安息;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就此放棄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隱瞞父親去世的訊息,繼續留在朝中為官。

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一次例行的官員考核中,陳湯的家庭情況被徹底調查,他隱瞞父親去世、不盡孝道的事情也被揭發出來。按照漢代的法律,這是一項嚴重的罪名,足以讓他身敗名裂。陳湯被下獄問罪。

在獄中,陳湯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錯誤。他意識到,在名利面前,自己迷失了本心,違背了做人的根本。他暗暗發誓,如果能夠重獲自由,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幾個月後,在張勃等人的奔走呼籲下,陳湯終於獲得了釋放。然而,他已經失去了在朝中為官的資格,只能遠離京城,到邊疆擔任一個小小的都尉。

對於曾經意氣風發的陳湯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挫折。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他知道,只有在逆境中磨礪自己,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強者。他下定決心,要在這片荒涼的邊疆大展宏圖,以自己的方式實作建功立業的夢想。

西域征戰,建功立業

公元前138年,失意的陳湯被貶謫到西域都護府,擔任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副校尉。這對曾經風光無限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落差。但陳湯並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相反,他把這次貶謫視為重新開始的機會。

當時的西域局勢異常動蕩。匈奴、大宛等勢力虎視眈眈,時刻威脅著漢朝的統治。駐守在西域的漢軍實力薄弱,士氣低落,幾乎無力抵禦外敵的入侵。作為副校尉,陳湯深感責任重大。他知道,只有盡快穩定西域局勢,才能保證漢朝的安全。

陳湯到任後,第一時間對西域的地理、人文進行了詳細的了解。他發現,當地的兩大部落——烏孫和康居,實力強大,且互相敵視。如果能夠巧妙利用這兩個部落的矛盾,就能達到以夷制夷、化解外患的目的。

陳湯將自己的想法向都護府的領頭上司進行了匯報。然而,那位上司是個優柔寡斷之人,對陳湯的計劃持懷疑態度。他認為,貿然行動可能會激怒匈奴,引來更大的禍端。陳湯力陳利弊,但始終無法說服上司。

眼看時機即將失去,陳湯決定鋌而走險。他假傳軍令,調集兵馬,親自率軍出擊烏孫。這一仗,陳湯表現得極為勇敢和智慧。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用自己的行動鼓舞著士兵們的鬥誌。同時,他也善於利用地形,設下伏兵,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在陳湯的帶領下,漢軍勢如破竹,連連得勝。烏孫不敵,被迫求和。陳湯趁勝追擊,又揮師康居。康居見烏孫已敗,也不敢輕易應戰,很快選擇了投降。至此,西域兩大強敵盡數臣服,漢朝的威望大振。

但讓陳湯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次勝利,卻引來了都護府那位領頭上司的嫉妒和忌憚。那人向朝廷告發陳湯擅自出兵、違抗軍令的罪行,要求嚴懲不貸。朝廷聞訊大怒,下令將陳湯繩之以法。

陳湯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他冷靜地向朝廷進行了申辯。他指出,自己之所以冒險出兵,完全是為了大漢的利益。

如果坐視不管,任由烏孫和康居為禍西域,漢朝在這片土地上的統治就會岌岌可危。而現在,兩大強敵已經臣服,西域局勢已經穩定,這對漢朝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事。

陳湯的申辯得到了朝廷的認可。皇帝最終免除了他的罪責,還賜予他關內侯的爵位,以表彰他的功績。從此,陳湯在西域的聲望更加顯赫。他不僅武功蓋世,而且深得民心。他在西域廣施仁政,安撫民眾,修築城防,使這片土地重現安寧與繁榮。

千古名言,不朽功勛

陳湯在西域的卓越功績,很快傳遍了漢朝的大江南北。他不僅成為了朝野上下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也受到了皇帝的高度贊賞。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特意召見陳湯,親自嘉獎他的功績。

在那次盛大的朝會上,陳湯說出了一句千古流芳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道出了漢朝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即任何膽敢挑戰漢朝權威的勢力,無論遠近,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不僅是一種威懾,更是一種自信。它向世人昭示,漢朝是一個強大而自信的帝國,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

陳湯的這句話,得到了漢武帝的高度認可。漢武帝當即表示,陳湯不愧是漢朝的棟梁之臣,他的功績和智慧,值得所有人學習和敬仰。隨後,漢武帝正式封陳湯為關內侯,這是漢朝的一個很高的爵位,相當於今天的省部級領導。這個爵位,不僅是對陳湯個人的嘉獎,也是對他家族的褒揚。

結語

陳湯的故事,很快成為了漢朝上下的佳話。人們爭相傳頌他的功績,歌頌他的智慧,把他視為民族英雄和楷模。許多年輕人都以他為榜樣,立誌報效國家,建功立業。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