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才盡」的江郎:有沒有一種可能,其實我是故意的……

2024-05-15歷史

本 文 約 4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江郎才盡」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有著極高的流傳度。這一典故講的是南朝文學家江淹早年文思很高,寫出過許多精彩的文章,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到了晚年,其才思大大減退,文章詩篇再無佳句出現。人們搖著頭替江淹嘆息:「江郎的才華用完啦!」

與這一典故相伴而生的,還有兩則玄學小故事「送錦」和「還筆」。對此,唐人李延壽雜采小說家言的【南史】有生動記述:

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衰退。雲為宣城太守時罷歸,始泊禪靈寺渚,夜夢幻一人自稱張景陽,謂曰:「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淹探懷中,得數尺與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盡!」顧見丘遲,謂曰:「余此數尺既無所用,以遺君。」自爾淹文章躓矣。

又嘗宿於冶亭,夢幻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而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南史·江淹傳】)

簡而言之,在這兩則玄學故事裏,數尺錦緞、一支五色筆大概都是璀璨文才的象征,而它們似乎都只是「暫居」在江淹處。而等到原主入夢來取,江淹「借來」的才華便也就不復存在。沒了錦繡華章和生花妙筆,夢醒後的江淹再寫不出好文章了。

神異之言雖說不能盡信,卻為「才盡」的說法戴上一頂神秘光環。在魏晉以降「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民俗環境下,「江郎才盡」逐漸成為定說。甚至後來還與方仲永被劃作同一類反面案例用來論證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江淹便是官做大了,不再堅持刻苦學習,才失去靈感才氣的。

而當我們著意探尋史籍中的蛛絲馬跡,以圖還原歷史現場之一二時,許多看似落定的結論便再次似是而非起來。由此,我們不禁提出一個疑問:江淹究竟因何才盡?

針對這一問題,文學史研究者給出了不同答案。有學者認為齊梁之間詩歌出現新變,而江淹不能也無意適應新的文學環境,於是急流勇退、不復佳作。也有學者認為其主體心誌的衰竭和情感的枯萎是文學之泉不再奔流的根本原因。此外,江淹本人的興趣愛好由文學轉向史書和詔冊的制作也可能導致其文學作品產出量降低……

還有一種觀點,為我們觀察江淹這個歷史人物提供了新的視角——所謂「江郎才盡」也許只是一種避禍自保的計策。

才盡?自保?江淹的政治選擇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南朝齊梁之間。

江淹生平跨 (南朝) 宋、齊、梁三代,「江郎才盡」可能發生在其中年至晚年所處的齊代。南齊在南朝四個朝代中時間最短 (23年) ,終齊一代政治局面紛紜動蕩。同時,文學集團的活動又相當熱烈,以文惠太子蕭長懋 (mào) 、竟陵王蕭子良、隋王蕭子隆、衡陽王蕭鈞為領袖的四大文學集團名勢熾盛。文人群體進行詩文應答和學術創作的文學活動,也就不可避免地因其集團領袖的政治身份,而帶有不同的政治內容。如當時最為活躍的「竟陵八友」,即兼具竟陵王蕭子良的謀士與文學創作者的雙重身份。

然而,史書中對江淹參與文學活動的記載幾乎空白。如果江淹像「竟陵八友」一樣熱衷文學政治活動,憑借其早年積攢的才華名望,完全可以躋身其列。由此,我們能否猜想,江淹為避免卷入當時的政治鬥爭而主動求退,既不參與文學集團,也結束了主流文學。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麽置身事外的江淹無疑具有相當高的政治遠見。竟陵王蕭子良性情仁厚,開西邸納賢才,文名卓著,同時其爭儲之心也不曾熄滅;蕭子良身邊的西邸學士,也個個具有強烈的功名進取心。在波詭雲譎的政潮中,這樣的君臣際遇無異於平靜水面下一觸即發的烈焰。永明十一年 (493) ,武帝病危,蕭子良趁機策動政變,失敗身死;「竟陵八友」中王融被殺,沈約、謝朓受排擠外任。如此慘烈的局面下,江淹以「才盡」結束政治鬥爭、離開漩渦中心,實在是一種避禍保身的良策。

當然,單憑一個猜想,無法斷定「才盡」是江淹的政治選擇。由此,我們有必要對史籍中展現的江淹的政治素質進行考察。在【梁書·江淹傳】,壯年時期的江淹有較高的政治抱負,政風剛猛,同時對政治鬥爭有豐富經驗。江淹擔任禦史中丞 (監察風紀) 期間有「嚴明中丞」之稱,上至中央大員下至地方長吏,皆敢於盡職糾核,風氣一時肅然。

同時,江淹對政局的動蕩更叠也有著敏銳的判斷。

南朝宋末年,蕭道成 (南齊開國皇帝) 擅權,擁立宋順帝為傀儡,不少故宋舊將因而舉兵反抗,荊州刺史沈攸之就是其中之一。 沈攸之 起兵反後,蕭道成曾向江淹問計。江淹則向這位未來的南齊開國皇帝獻上了洋洋灑灑的「五勝五敗」論 (蕭道成占據「五勝」,沈攸之則有「五敗」), 作為一劑鎮定劑強化了蕭道成的必勝信心,也展示了江淹擁立新主的政治立場。

而到了蕭衍揮師代齊時,江淹又一次展現了其優秀的政治投資能力。【梁書·江淹傳】載「及義師至新林,淹微服來奔」,他用自身的資歷名望為蕭衍 (後來的梁武帝) 月台。對這樣的合作者,蕭衍也十分大方,「高祖板為冠軍將軍、秘書監如故,尋兼司徒左長史」。

透過以上幾則材料,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江淹完全具備「透過偽裝才盡而從政局漩渦中脫身」這一計策的政治素質和遠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至今日,我們已無法敲定江淹「才盡」的真假和背後確切的原因。但每多一重有理有據的猜想,後人對江淹其人乃至其所處的整個時代,都會有更加立體的了解。

說「郎」:從高第堂前燕到尋常百姓家

從「江郎才盡」這則成語說開,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中國文化中似乎有相當多帶有「郎」字的成語,如顧曲周郎 (周瑜年少時精心鉆研音樂,即使在酒後,樂曲若有差池,他必能察覺並回頭示意) 、郎才女貌等等。如果粗略考察這些成語中「郎」字的含義,又可以發現「郎」指代四種情況:以郎為名的官職 (白發郎官) 、對年輕英俊且地位尊貴的男子的尊稱 (如江郎才盡、顧曲周郎等) 、對男子的稱呼 (如意郎君) 、對職業從事者的稱呼 (說嘴郎中)

其中暗含的,也正是「郎」字從高第堂前燕到尋常百姓家的變遷史。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這樣解釋「郎」字:郎,魯亭也,從邑良聲。

郎,魯亭也。春秋隱元年,費伯率師城郎。桓四年,公狩於郎。十年,齊侯鄭伯來戰於郎。莊八年,師次於郎,以俟陳人蔡人。三十一年,築台於郎。哀十一年,戰於郊,檀弓作戰於郎。(段玉裁註釋版)

可以看出,郎字最初為古魯國地名。後來以地名指代宮殿廷廊,即通「廊」字,是置宮廷侍衛之所在,借指侍衛人員。天子公侯的近衛,成了「郎」最初的職能。

據現有史籍記載,郎官作為職官名目,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韓非子·外儲】中提到齊桓、晉文時兩國有「郎中」之設。戰國時期,各國幾乎都有郎中的設定。可以說「郎中」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郎官,也是後來諸郎稱謂的本源。在此時期,郎中的主要職責有近侍左右、參與謀議、執兵宿衛、奉命出使等,已初具秦漢郎官的一些職能。戰國末期,郎官對當時政治有較大影響,如公孫衍、李斯等皆以「郎」的身份入仕,而建功拜相。

郎官在秦漢時期尤盛,「掌守門戶,出充車騎」。他們既是皇帝的侍衛近臣,又是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主要來源,漢儒大宗董仲舒曾經銳評「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按照今天的理解,秦漢的郎官算得上當時的「高級幹部預備學校」。隨著秦漢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郎官作為皇帝近臣,在員額上日益膨脹,職能和相應稱謂亦更加復雜。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載:

「(郎官)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郎中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

「入掌宿衛、出牧百裏」的郎官,可以說十分風光也十分顯貴。那麽,什麽樣的人可以當上郎官呢?漢初,郎選主要有蔭官、軍功、貲 (zī) (即以家資作為入官憑據) 三種途徑。漢武帝時期郎選制度進行了較大規模調整,候選人才學高低成為能否擔任郎官的一大標準。

東漢時期,郎官基本完成由皇帝近侍集團向外朝後備官員的轉化,郎官體制也更趨於制度化。郎選制度基本沿襲漢武之制。東漢崇尚經學和德行,透過「舉孝廉」而成為「郎」被視作正途,郎官多以孝廉進。到了東漢後期,隨著門閥勢力的發展,蔭官為「郎」惡性膨脹,士族和外戚把持郎選,公卿大臣子弟常常直接征拜為郎,外戚為「郎」之風則更為盛行,且上述兩途為郎者在秩別、數量方面往往沒有嚴格限制。由於權貴子弟封郎泛濫,漢魏以降,「郎」遂成為年輕的權貴子弟的美稱。

【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北史·暴顯傳】:「顯幼時,見一沙門指之曰:‘此郎子好相表,大必為良將。’」

在隋唐時期,還出現了「貴郎」現象,「郎」這個稱呼在當時被看作是一種美稱,意味著尊敬和禮貌。在【新唐書】和【舊唐書】這些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當時的太子和秦王就被軍中的人們稱為「大郎」和「二郎」。另外,唐代透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的人,很多都會被授予「郎中」或「員外郎」這樣的官職。這些官職在當時相當尊貴,或許也助長了唐人自稱或尊稱他人為「郎」的風氣。這一點可以從唐詩中見到端倪,如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的【簡吳郎司法】【又呈吳郎】,以及更廣為人知的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和【再遊玄都觀】。

隋唐以降,郎不再是高門貴第的專屬,布衣之間也可以郎自稱或互稱。走向平民化的郎的用法仍然圍繞其作為美稱的三個基礎要素展開——地位尊貴、年輕、男性。

在強調年輕男性含義時,「郎」作為敬稱或有親昵義。在這一用法下,郎可以稱呼行輩,如大郎、二郎;也可以用於綽號,如相傳王安石小字獾郎。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三十:「傅獻簡雲王荊公之生也有獾入其室,俄失所在,故小字獾郎。」

元雜劇【雲窗夢】一折:「老身姓鄭,是這汴梁樂籍,止生得一個女兒,小字月蓮,風流可愛,賣笑求食,郎君每見了,無有不愛的。」

(明)於慎行【谷山筆麈】卷十三:「妻家稱女婿以姓,曰某郎……自晉以來嫂謂叔為小郎,至唐猶然。」

隨著郎「身份尊貴」的含義淡化,也可以被用來泛稱從事某一職業的男性,且可以不限於年輕之義,如牙郎、棹郎、田舍郎,再如【水滸傳】中的「火工老郎」。

同時,郎的高貴含義也沒有完全消失,如家庭中的尊長男子和奴仆的主人 也會被稱為「郎」。還有以「郎主」稱呼少數民族君長等。

(明)於慎行【谷山筆麈】卷十三:「西漢臣子稱朝廷為縣官……遼金稱郎主。」

從才盡的「江郎」到「郎」字的變遷,歷史的幽微就這樣在我們面前顯露它的影蹤。時間的長河奔流向前,秦滅六國的鋒鏑、漢匈前線的狼煙、持旌萬裏的使節、窮經皓首的儒士、放下才名的老人、遊觀看花的少年一一從我們面前走過,勾起歷史風煙下變與常的遐思。

參考文獻:

[1]謝彥明. 秦漢京師治安制度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2005.

[2]陳連慶.漢代兵制述略[J].史學集刊,1983(02):21-30.

[3]陳濤.江淹「才盡」說新解[J].貴州社會科學,2004(01):73-75.

[4]葛誌毅.漢代的博士與議郎[J].史學集刊,1998(03):4-9.

[5]黃今言.漢代期門羽林考釋[J].歷史研究,1996(02):37-45.

[6]李文初.「江郎才盡」辨析[J].嘉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6(03):29-32.

[7]史雲貴,於海平.外朝化與平民化:中國古代郎官考述[J].史學月刊,2004(01):20-27.

[8]朱紹侯.略論秦漢中央三級保衛制[J].南都學壇,1989(04):1-11.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夏伯陽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張斌 古月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