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四月,軍官杜海山的妻子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判決她與杜海山離婚。
在當時,婚姻自由還沒有實施到位,離婚率相當低,軍人離婚的更是十分罕見。
那麽,杜海山與妻子之間到底出現了怎樣不可調和的矛盾?法院會支持杜海山妻子的訴訟請求嗎?
軍嫂李衛平對自己的遭遇憤憤不平
杜海山,是昆明某軍區的一名軍官,他與妻子已經結婚五年了。這五年來,他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一心投身在國家的事業當中。
他不怎麽了解自己的妻子,妻子也不怎麽了解他,但是他們相敬如賓,非常的尊重彼此,也非常的理解彼此。
作為一名軍人,報效祖國是他們的天職,不會把太多的心思放在家庭裏面,關於這些,妻子在與他成婚之前就已經清楚地知道。
他自問一直帶著愧疚之心,在與妻子的相處當中,小心翼翼的,從來不大聲說話,也從來不要求她為他做什麽。
如今,他們兩個小孩都已經生了,妻子為何決意要和他離婚呢?杜海山非常的疑惑,同樣疑惑的還有他的同事以及領導。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會有他特定的原因。杜海山的妻子要和他離婚,他們之間就一定出現了問題。
為人民老百姓保駕護航的軍人,他的身上是不允許有汙點的存在的。杜海山的領導在得知此事後,第一時間就把杜海山叫去問話了。
領導十分含蓄地問杜海山,他是不是在外面做了什麽不能讓妻子理解的事情,杜海山失口否認。領導又問,他與妻子是不是發生了爭執,杜海山還是失口否認。
在領導把他能夠想到的方面,全都問了個清楚,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時,他開始直截了當地質問杜海山,他的妻子為什麽要和他離婚?
這時,杜海山沈默了。一方面,他確實還沒有想清楚妻子有什麽理由與他離婚,一方面,他的腦袋裏是蹦出了一些線索,但是卻不能告訴別人。
當事人不說,領導也不可能撬開他的嘴,讓他開口。但是杜海山在他手底下從軍這麽多年,他覺得自己了解杜海山已經十分透徹了,他相信他不會幹出什麽有辱軍人身份的事情來。
所以,最終,領導選擇一個人頂住了壓力,讓杜海山離開了,並給了他足夠的時間,讓他可以把自己的私事給處理好。
杜海山根據法院傳票上的時間,如約來到了法庭。在法庭上,他見到了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妻子,她哭得非常的傷心。
他感覺自己非常對不起她,心裏特別想走上前去,把妻子抱在懷裏,溫柔地安慰她。但是,在這種場合,在這種關系之下,他做不到隨心所欲。
他只能把自己的眼神有意無意地放在妻子的身上,來表達自己對她的憐惜之情。
就在這個時候,妻子似乎被她自己的淚水給予了莫大的勇氣,她開始向法官以及陪審員們,有理有據地控訴杜海山的罪行。
杜海山的妻子,李衛平說,她自從五年前與丈夫結婚以來,丈夫這個角色,杜海山都扮演的可有可無,她感覺自己結婚前結婚後沒有什麽區別,仍舊是一個人。
而唯一的區別就是,她身上又加重了負擔,她不僅要贍養自己的父母,還要分心來照顧杜海山的父母。
李衛平認為,杜海山不是娶的一位妻子,而是請了一位不會背叛主人的奴仆回來。她與杜海山的這段婚姻關系早就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任何繼續維持下去的必要。
金錢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她說的這些,雖然讓她感覺特別委屈,卻並不能打動法官。在法官看來,這些壓力是每一位軍嫂都會擁有的,它們成為不了離婚的理由。
如果李衛平一意孤行,堅持以這些理由鬧離婚,那她的行為就是漠視軍婚,她不但不會得到她想要的結果,還會被嚴厲批評。
在無可奈何之下,李衛平說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這樣「骯臟」的想法,其實她是不願意宣之於口的。
普通的夫妻,可以相互扶持,在一方自顧不暇的時候,另一方就會伸出援手。對於家裏面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們也會各盡其責,各展其能。
但是,他們這種軍婚不一樣。丈夫常年處於軍營裏面,家裏面的事情,他不僅提供不了幫助,很多時候他知都不知道。
她只能一個人挑起家裏的負擔,包括贍養老人,包括撫養子女,這些負擔她在結婚之前就已經有所預料,也願意承擔。
可是做這些事情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以及時間,她不得不在家裏做個全職主婦。
周圍的人覺得她嫁得好,還不用工作,都對她投來羨慕的眼光。她們不知道,她同樣羨慕著她們,羨慕她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而她,做什麽事情都束手束腳的,自己沒有經濟來源,每個月只能死死的期盼丈夫寄回來的生活費。
在最開始,丈夫只是一個小兵,寄回家的錢,只夠一家勉強吃喝。她跟著丈夫,許久都穿不上一件新衣服,其她女人愛不釋手的包包,化妝品對她來說想想都是奢侈。
後來,丈夫因為獲得戰功,升任了副連長,是個軍官了。不管從哪方面想,他的收入都應該提高了不少,可是,他寄回家的錢卻變得越來越少。
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人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孩子的開銷也越來越大,丈夫此舉,無疑是不顧他們死活,故意讓他們過上這種捉襟見肘的日子。
李衛平再也不願獨自忍受委屈,多次鼓起勇氣,向前質問杜海山。但是不管她如何纏結不休,杜海山就是不願吐露其他錢的下落。
這樣的生活,李衛平度日如年,她感覺自己備受煎熬。她忍不住想了許多,卻怎麽也想不明白,丈夫這麽做的理由。直到她聽說,有一位朋友的老公,有錢之後出軌了,才讓她豁然開朗。
她覺得,杜海山肯定是在榮獲一等功,升任副連長後,就得意忘形了,就被那些覬覦他權利、仰慕他戰績的人給俘獲了。
李衛平把自己離婚的理由說完之後,法庭上依然保持著肅靜,但是法庭上的每一個人,他們的內心再也平靜不下來了。
被告席上的杜海山,收到了無數審奪的眼光,他的尊嚴無形中受到了強烈的侮辱,可是他還是緊緊地抿著唇,一言不發。
在法官理好了思路,正要向他開口問話時,他居然搶先一步,聲稱同意在李衛平的離婚協定書上簽字。
如果,這只是一起簡單的離婚案件,雙方當事人都達成了一致意見,這個案子就算了結了。但是這是一起軍婚,事情的真相影響軍人的形象。
法官不敢大意,他勢必要把這件事情的真相了解得清清楚楚。而最能夠解釋真相的杜海山,他絕不容許他沈默到底。
杜海山沒有選擇挑戰法律的威嚴,他也從未想過要挑戰法律的威嚴。最後,他服從了法律的安排,咬牙說出了隱瞞多年的真相。
完全沒有必要隱瞞的真相
原來,他從未厭棄過自己平凡的妻子,也並沒有高看其他的女子一眼。他讓家裏的生活過得如此艱難,全是因為當年的一個約定。
1979年,杜海山與妻子剛成婚不久,他所在的部隊就收到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攻取越南在諒山上的一處陣地。
這處陣地在地勢上具有很大的優勢,易守難攻。處在陣地上的越南人,能夠毫無障礙地看清楚周圍的情況,如果有人來犯,那將會受到刺猬般的打擊。
這樣的環境下,就算千軍萬馬來此對戰,也會損失慘重。而杜海山的隊伍才僅僅只有12名士兵,他們連正面對戰的機會都沒有。
為了完成任務,杜海山他們一行人不得不深思熟慮一番,然後兵行險招。他們決定在晚上敵人熟睡之際,趁著夜色靠近敵人,用炸彈炸掉他們的據點。
這樣做,他們隨時都要做好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準備不說,還很有可能在他們全軍覆沒之時,也未能將敵人重創。不過,這是唯一的方法。
在計劃實施之前,班長把所有人都召集在了一起,跟大家鄭重其事地說:最後不管是誰活了下來,都要把犧牲戰友的家人給照顧好。
如此,大家也就都沒有後顧之憂了,可以舍生忘死,為了完成任務,為了國家的目標,而一往無前了。
在實施計劃那一天,杜海山所在的隊伍遇到的風險比他們想象之中的要大得多。敵人實在是太精明了,在眺望台上,僅僅兩三個人,就在第一時間知悉了他們的動向。
夜色在專業的人士面前,沒有起到一點的保護作用。12名行動隊員,很快就與敵人展開了正面對戰。
他們唯一慶幸的是,他們如今面對的不是所有的敵人,只是敵人當中的非常小的一部份,這些人只是輪流值夜的。
他們有時間,但是時間非常的有限,敵人的大部隊,很快就會在槍聲中驚醒過來,到時他們只會功虧一簣,還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所以,當班長看到大家被敵人打得舉步維艱時,第一時間站了出來,主動吸引了敵人的火力,來掩護其他隊友偷襲。
最終,班長身中數十槍,渾身都是槍眼兒,沒一個好地方,衣服上更是每一處都浸染了鮮紅的血,換了一個顏色。
而他這個活靶子,成功地讓杜海山他們前行了幾十米遠,在敵人的攻勢下,拉開了炸彈的導火索,將敵人的陣地付之一炬。
杜海山以為,自己與敵人同歸於盡,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可是他居然獲得了再次睜眼的機會,在一所醫院裏面醒了過來。
醒來之後,他不顧自己身體的不適,開始不斷地追問自己隊友的情況。醫院的人,很不幸地告訴他,他的隊友全都犧牲了。
杜海山當場楞在了那裏,不知所措。他簡直不敢相信,上一秒還和自己並肩作戰的隊友,此生竟然再也見不到了。
杜海山感覺自己的心都是痛的,呼吸都是困難的。他開始痛恨自己還活著,沒有與自己的兄弟們同生共死,他想要爬起來再去找敵人拼命,為兄弟們報仇。
這時,他突然想起班長臨死前的囑托。如今,他的隊友全都犧牲了,這唯一活下來的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如果他也死了,班長的囑托再也實作不了了。
於是,杜海山決定放棄自我,為了班長而活著,為了自己那11名犧牲的隊友而活著。
此後,他把自己的收入全都分成了12份,把多的那11份定時定點的寄給犧牲的隊友的家人,最少的那一份寄給自己的家人。
因為這件事情,妻子要跟他離婚,他無話可說,他也並不後悔。但是,妻子李衛平在得知丈夫的苦衷之後,卻是後悔了。
她第一時間選擇撤訴了,她不想和丈夫離婚了,她想和丈夫一起承擔這個約定。
其實,李衛平與杜海山之間這個差點引起他們離婚的誤會,本來算不上誤會的,只是一方有意隱瞞,一方又沒能夠堅持了解真相而已。
說到底,就是他們之間互不信任,一方不信任一方可以允許自己舍小家為大家,一方不相信一方對家庭有足夠的忠誠。
然而,人與人的相處需要信任,夫妻之間更是需要信任。一個人能夠承擔的事情總是有限的。
一個人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是寂寞的,我們需要朋友,我們需要伴侶同我們一起砥礪前行。
在相互扶持,不斷前進時,我們得給予這些同伴充分的信任,也要對他們敞開心扉,讓他們有充足的理由對我們不離不棄。
我們什麽都不說,怎麽會知道別人不支持我們?我們什麽都不問,怎麽會讓別人知道我們想知道?以心換心,以誠換誠,才是為人之道。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