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曾經與大漢王朝齊名的貴霜帝國,原來與中國還有這些深厚的淵源。

2024-04-19歷史

在古代世界的廣闊舞台上,遊牧民族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與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塑造著歷史的版圖。其中,大月氏這一古代遊牧民族的遷徙歷程尤為引人註目。從最初的河西走廊故地,經受中原王朝的沖擊,到最終在中東地區建立起強盛一時的貴霜帝國,大月氏的西遷之路不僅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民族史詩,更深刻地影響了歐亞大陸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與融合。

大月氏(Yuè Zhī),這一名稱首次出現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其族源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的華夏邊緣地帶。據史書記載,大月氏起源於黃河上遊地區,與夏族有著深厚的淵源,被認為是夏族中的一支原始民族。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月氏逐漸西遷至河西走廊,即今日甘肅省的敦煌與祁連山之間的廣袤草原地帶。這裏水源充足,草場豐茂,適於遊牧民族繁衍生息。大月氏在此安居樂業,形成強大的部落聯盟,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系,以白壁和金器等珍貴物品換取中原地區的物資和技術。

然而,大月氏在河西走廊的繁榮並未能長久維持。公元前3世紀末至前2世紀初,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勢力迅速崛起,其首領冒頓單於統一各部,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帝國。匈奴對周邊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大月氏首當其沖。約公元前170年左右,匈奴單於率大軍侵入河西走廊,對大月氏發動了淪陷性的攻擊。大月氏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慘敗,遭受重創,部落聯盟瓦解,國王被殺,王室遺骸被制成飲器,這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的悲慘事件。

面對匈奴的強大壓力,大月氏不得不放棄故土,踏上西遷的漫長旅程。這次西遷並非單一的軍事撤退,而是整個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際的集體遷徙,是一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的社會重構。大月氏先民穿越塔裏木盆地,翻越帕米爾高原,歷經艱難險阻,最終抵達伊犁河流域。然而,此處並非久留之地,當地遊牧部落的激烈抵抗迫使大月氏繼續西行,最終他們來到了中亞的阿姆河流域。

抵達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面臨全新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秩序。這片土地相較於河西走廊更為肥沃,適宜農業開發,且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東西方貿易往來頻繁。大月氏人在此逐漸適應農耕生活,與當地居民融合,吸收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城市文明,同時保留了自身的遊牧傳統與軍事優勢。

在阿姆河流域,大月氏人先是征服了當地的希臘化政權——大夏,隨後透過一系列政治聯姻與軍事擴張,逐步整合了中亞的多個部落和小國。這一過程中,大月氏內部也出現了分化,形成了五部翕侯,即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高附,各自占據一方,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

公元1世紀初,貴霜翕侯丘就卻憑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與軍事才能,逐步統一了五部翕侯,建立了統一的大月氏國家,史稱貴霜帝國。丘就卻及其繼任者閻膏珍、迦膩色伽一世等君主透過對外擴張和內政改革,使貴霜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疆域東至印度河,西抵赫拉特,南達阿富汗南部,北抵鹹海,成為一個橫跨中亞、南亞的龐大帝國,人口達到千萬之眾,領土面積超過250萬平方公裏。

貴霜帝國的建立,不僅標誌著大月氏人完成了從遊牧民族到帝國統治者的華麗轉身,更成為了連線東西方文明的重要橋梁。在宗教方面,貴霜帝國接納並推廣了佛教,尤其是在迦膩色伽一世時期,佛教在帝國境內得到空前發展,大量佛塔、石窟、寺院得以興建,佛教經典得到整理編纂,僧侶往來頻繁,佛教藝術風格多樣,極大地推動了佛教向東傳入中國,向西傳播至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此外,貴霜帝國還相容並蓄了希臘、波斯、印度等多種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貴霜文化。

在經濟上,貴霜帝國依托絲綢之路,大力發展國際貿易,成為絲綢之路上舉足輕重的中間商。其境內的城市如巴爾赫、白沙瓦等地成為東西方商品交易的重要市場,促進了金銀、絲綢、香料、玻璃、瓷器等商品的流通,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政治上,貴霜帝國與同時期的漢朝、安息、羅馬等大國保持了密切的外交聯系,透過互派使節、簽訂條約等方式,維護了歐亞大陸的和平與穩定,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安全保障。

大月氏從被中原王朝「打跑」的河西走廊遊牧民族,到在中東地區建立貴霜帝國的傳奇歷程,揭示了一個遊牧民族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最終實作社會轉型、文化繁榮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這段歷史不僅是大月氏民族的奮鬥史詩,也是古代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生動例證。貴霜帝國的存在,不僅改變了中亞的政治版圖,也在宗教、文化、經濟等諸多領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銘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盡管貴霜帝國最終未能逃脫歷史的輪回,隨著內部矛盾激化、外部壓力增大而走向衰落,但其輝煌的成就與開放包容的精神,至今仍為世人所銘記。

作者:國學那點事。每日一讀,貴在堅持,你若喜歡,歡迎支持。

國學那點事

長按辨識二維碼 關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