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色字 『文史道』 >右上角…>設為星標 ★ >第一時間閱讀精彩美文
文/文史道
1947年10月,毛主席提出「解放全中國」的統一戰略口號,解放軍勢如破竹一舉南下。
同年,主席戰略前往河北西柏坡,在途徑山西五台山時,登高遠眺,不由地感慨道:
「康熙是個雄才偉略的好皇帝,解決了台灣問題」 。
在對康熙的誇贊中,我們可以得見,此時主席已將解放台灣,看作一種責任。
1949年2月,主席在會見蘇共中央米高揚時說道: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要解放的是全中國人民,台灣人民也是我們中國人民」 !
這表明,新中國成立之初,主席對待台灣問題的態度非常強硬和堅決。
時至今日,台灣問題已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是每個中國人的心願。
兩大「謀士」的對決
1949年,解放軍渡過長江後,僅用了2天時間就攻克了國民黨首府南京。
那時,蔣介石也清晰地認識到國民黨政府的覆亡是早晚的事,他也做好了撤退的準備。
當時擺在蔣介石面前的只有三條路:一是西南,二是海南,三是台灣。
正在其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個神秘的高人出現在了他面前,這個人叫作張其昀。
張其昀在歷史上雖然名氣不大,但他絕對是一個高屋建瓴的人才。他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大師,精通地理和歷史。
素有蔣介石「總裁智囊」、「國民黨第一支筆」之稱的陳布雷,對張其昀非常欽佩和賞識。
後將其推薦給蔣先生,蔣對其也十分尊重。
談及3個退守之地,張其昀站在地理的角度上,首先排除了海南,他直言海南無險可守,是一條死路。
西南地區看似有三峽、大山天塹,但張其昀認為那些所謂的天塹,根本阻擋不住解放軍。
他從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氣勢上,就看出了解放軍必勝的信念和無堅不摧的氣概。
最後,他對蔣介石說道,「最好的策略是退守台灣」。
1、以當時解放軍的海軍條件,不足以開展渡海作戰。同時解放軍的空軍力量也薄弱,退守台灣不會形成威脅。
2、最寬處約410公裏的台灣海峽,是天然的大屏障,進可攻、退可守。當時國民黨還擁有較強的空軍和海軍力量,足以應付渡海來的進攻。
張其昀的分析十分到位,後來我軍在攻台作戰中就吃了不少虧。
1949年10月,在粟裕大將的指揮下,解放軍發起金門島戰役。
三野第十兵團滿編的3個團9086人,乘木船搶灘登陸金門島後,由於後續兵力無法上島支援,在堅持了三天三夜之後,全軍覆沒。
這樣的慘敗,在陸戰中從未遇到過,哪怕是面對最艱難的抗日戰爭,也沒有出現過全團覆滅的情況。
戰後,粟裕憂心忡忡,重新更改了多次攻台方案,最終主席考慮到渡海作戰的特殊性,都沒有同意。
主席認為,渡海作戰需要全軍配合,沒有十全的把握根本不敢出動。
接著,抗美援朝爆發,我們只好轉移了註意力,美軍又將航母橫在了台灣海峽,解放台灣只好暫且擱置。
其實,除了張其昀,當時我軍方面也有一位「謀士」,叫作「楊傑」。
1948年底,在大陸還未完全解放,台灣和海南孤懸海外之時,曾任陸軍大學教育長和駐蘇聯大使楊傑將軍,就曾多次寫信向主席建議:
大陸國民黨控制區已是囊中之物,應先集重兵攻下台灣和海南,以打破美日可能的海洋陰謀,讓蔣介石成甕中之鱉,以防國際變局,徹底斷絕蔣介石的後路,此後再攻取大西南、大西北。
主席深思熟慮後采納了楊傑將軍的建議,曾秘密起草過絕密檔給粟裕,讓他組織和研究解放台灣的問題。
只賴當時我軍的海軍實力實在薄弱,於1950年5月攻克海南後,在對付台灣上一直捉襟見肘,有心無力。
不論怎麽說,楊傑將軍的遠見還是很到位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蔣先生為了阻止楊傑赴京參加開國大典,派毛人鳳將楊傑暗殺在了香港。
主席對台預言
1950年韓戰爆發,主席調整戰略部署,推遲解放台灣時間,全力支援抗美援朝。
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後,台灣當局試圖勾結美方,甚至出現了「托管台灣」的說法。
主席知道後,不得不重新制定作戰方案,當時蠻橫的美國人直接將艦隊停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試圖威脅和阻止我軍。
面對這樣的威脅,其實主席仍沒有放棄和平統一的想法,多次與台灣方面進行溝通,但收效甚微。
後來,為了民族大義,及早日實作祖國統一,主席曾提出,「可以放下曾經的恩怨,但必須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1956年,印尼蘇卡諾存取中國,在談及台灣問題的出路時,主席從容地回答:
「台灣未來只有兩條路,沒有第三條可行,一是中國,二是美國。」
其實在那時,主席就預測到了中美之間的賽局,台灣問題一方面看我們的態度,另一方面就得看美國了,其實和台灣本身並沒有太多關系。
60多年過去了,正如主席預測的一樣,橫亙在台灣問題之上的,只有蠻橫的美國。
當時蘇卡諾面對主席的回答,一時一頭霧水,主席看到後還曾補充道:
「台灣不是美國的,他們遲早會放棄,而我們絕不會放棄台灣,因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
當時主席也預測了中美賽局的結局,一定是我們勝利。
畢竟台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們的領土,還有台灣生活著的人民更是與我們一脈相承的親兄弟。
從1960年開始,主席為了向台灣方面表示,我們寬廣的胸懷和和平統一的美好願望,前後釋放了六批解放戰爭時期的戰俘。
其中包括多位高級將領。
最後一次釋放時,甚至破例將剩余的戰俘全部釋放了。
蔣介石到了晚年,也許也有了落葉歸根的惻隱之心,同時看到我們一直秉承的「和平統一」方針的誠意,終於發出了願意接受合談的訊號。
只奈,天不假時。
1975年蔣先生突然離世,接著毛主席也不幸逝世。接二連三的變故,使得原本和平統一的行程不得已又停滯了下來。
其實對於台灣人民而言,回歸祖國,回歸故土也是他們殷切的期望,也是幾代人的夢想。
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莫過於於右任先生晚年的一首【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最後,願台灣早日和平統一,早日回歸祖國懷抱。
讀者們,關於「毛主席針對台灣的預言」,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