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項羽:打仗全能王,為什麽卻總被認為是一介莽夫?

2024-05-28歷史

本 文 約 5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千百年來,在官私史書、話本小說、戲劇文學中,楚霸王項羽無疑是經典角色。在今人印象中,項羽熱衷於濫用武力,似乎只是一介莽夫。然而,歷史上的項羽絕非魯莽之輩,而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軍事巫師。那麽,他取得了哪些軍事成就?又為何給後人留下莽夫印象呢?

鹿大捷:破釜沈舟的奇跡

項羽 (前232-前202) ,名籍,字羽,泗水下相 (今江蘇宿遷) 人,乃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天生異相,目有重瞳。少年時,從叔父項梁研習兵法,立誌成為「萬人敵」。秦二世元年 (前209) ,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六國舊貴族亦紛紛起兵反秦,項梁叔侄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 (又稱義帝) ,項羽的軍事生涯也自此拉開帷幕。

秦二世二年 (前208) 九月,秦軍名將章邯擊殺項梁後,會合王離,以40萬大軍進軍趙國,攻克邯鄲,趙王歇與國相張耳逃入 鹿城。趙國君臣一面堅守 鹿,一面向反秦諸侯求援。秦軍方面,章邯率軍駐守河內、邯鄲一線,保衛敖倉 (今河南鄭州西北) 運糧通道,並命王離圍攻 鹿。章邯此舉,意在以 鹿為誘餌,吸引諸侯援兵,達到聚而殲之的目的,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圍點打援」戰術。反秦諸侯援軍忌憚秦軍戰力,在巨鹿外圍裹足不前。

楚懷王命宋義為卿子冠軍,項羽為副將,出兵救趙。楚軍駐兵安陽 (今山東東平) 46日,項羽請求速戰速決,與趙軍裏應外合。宋義卻拒絕了項羽的建議,認為: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今人往往以巨鹿之戰結局,倒推項羽、宋義謀略。其實,項羽從戰術考慮,宋義更多從戰略考慮,二者皆有道理。不過,這也凸顯出項羽擅戰術而不擅戰略,為日後失敗埋下種子。客觀地說,宋義並非無能之輩,他曾屢屢苦諫項梁「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不聽,以致死於章邯之手。不久後,項羽宣稱宋義與齊國合謀反楚,假借義帝之名誅殺宋義,遂成為楚軍最高統帥。

斬殺宋義後,項羽率軍渡過平原津 (古渡口名,位於今山東平原) 。勇將英布和蒲將軍率兩萬楚軍最先渡河,猛攻秦軍運糧甬道,切斷糧食補給,也將章邯、王離二軍分割。項羽隨即率余下士兵渡河,並下令鑿毀船只,砸破釜甑,燒毀營壘,全軍只攜帶三日糧草,這就是知名的「破釜沈舟」。楚軍在項羽指揮下,擴大戰果。英布與蒲將軍築壘堅守,阻擊章邯反撲。項羽全力圍攻王離,楚軍戰士以一當百,九戰九捷,生俘秦軍主帥王離,擊殺副將蘇角,副將涉間自焚而死。面對如此顛覆性戰局,曾作壁上觀的各諸侯,紛紛來到項羽軍帳,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畏服其軍事才能。此後,項羽又和章邯決戰,章邯不敵,率軍歸降。

如果說 鹿之戰的破釜沈舟,尚帶有魯莽之風,那彭城大戰便將項羽用兵如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彭城大戰:古代東方的閃電戰

漢元年 (前206) ,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將,出兵陳倉,陸續擊敗三秦王 (秦朝滅亡後,項羽將秦國故地一分為三,分封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並賜其封號為雍王、塞王、翟王,後世習稱三秦王) ,領有秦國故地,問鼎中原。他廣發檄文,聲討項羽弒殺義帝,並親為義帝服喪。此時,項羽正率軍與齊國田榮、田橫交戰。劉邦趁機聯合常山王張耳、魏王魏豹、韓王韓信、故河南王申陽、故殷王司馬卬、故塞王司馬欣、故翟王董翳、代王陳餘、趙王趙歇,組成近60萬大軍,討伐項羽。諸侯聯軍渡過黃河,擊敗楚將龍且,並於漢二年 (前205) 四月攻占楚都彭城。劉邦等人沈醉於驟然勝利,將楚宮財寶、美女掠為己有,日日置酒高會。

諸侯聯軍的突然進攻,使項羽面臨兩線作戰。如若撤軍回援,伐齊戰果付諸流水;如若不援,則喪失了後方根據地。深諳兵法的項羽,立即調整部署,一面命大軍繼續攻齊,一面集結車兵、騎兵,組成3萬快速機動部隊,由項羽親自統領,日夜兼程,回援彭城。

彼時,楚軍駐紮於城陽 (今山東莒縣、臨沂一帶) ,由城陽奔襲彭城,最快路線是沿沂水南下,走陽都—啟陽—蘭陵—傅陽一線,直插彭城。諸侯聯軍對此早有預計,將主力集中於彭城東北,準備迎頭痛擊楚軍。楚軍行至啟陽,突然向西轉進,走費城、郚 (wú) 城,經泗水河谷到達魯縣,由魯縣—胡陵一線,趁夜襲取彭城西南的蕭縣,出現在諸侯聯軍背後,並切斷了聯軍退路。

次日清晨,3萬楚軍全力出擊。諸侯聯軍多為步兵,還各自心懷鬼胎,彼此缺乏聯系。楚軍則同仇敵愾,憑借戰車、騎兵優勢,奮勇出擊,迅速沖散聯軍。戰至中午,諸侯聯軍完全潰散,向穀 (gǔ) 水、泗水敗退,被楚軍擊殺及溺水而死者達十余萬。潰軍又遇楚軍追擊,十余萬人墜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聯軍統帥劉邦萬念俱灰,幸好驟起的沙塵暴導致楚軍戰馬受驚,這才得以突出包圍。

彭城一戰,項羽以區區3萬兵馬,擊敗劉邦近60萬大軍。除驕縱外,劉邦至少還有兩點失誤。其一,他未意識到項羽集團重心在軍隊,不在城池。若不能殲滅項羽軍隊,即便攻占彭城,也無法徹底解決戰爭;其二,劉邦缺乏大兵團指揮經驗。據【史記】記載,劉邦曾詢問韓信自己能統率多少軍隊,韓信回答「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委婉暗示劉邦不具備大兵團指揮能力。對於平時僅指揮過數萬人作戰的劉邦,數十萬大軍的進退排程已遠遠超出其指揮能力。

另一面,項羽之所以取勝,也有兩點原因。其一,3萬楚軍皆精銳騎兵,騎兵對步兵具有壓倒性優勢。特別是這些騎兵吸納了巨鹿戰後收編的王離長城軍,其中樓煩 (先秦時期「北狄」之一,活動於今山西西北部) 騎兵更是精勇異常,拼湊而成的諸侯聯軍自然難以與之抗衡。其二,項羽指揮楚軍神出鬼沒、快速機動,不僅切斷了諸侯聯軍後方補給線,也打亂了其軍陣部署,這種猛烈而迅速的進攻,甚至被後人稱為古代東方的閃電戰。

東城快戰:楚霸王的英雄悲歌

漢四年 (前203) 八月,楚漢議和,相約鴻溝 (古運河名) 為界,以東屬楚,以西屬漢。劉邦采納張良、陳平建議,趁楚軍東歸之際,偷襲項羽。漢五年 (前202) 十月,在韓信指揮下,60萬漢軍圍10萬楚軍於垓下。項羽依舊采取精奇快猛的戰術,而漢軍則梯次出擊,兩翼迂回,將其分割包圍,致使楚軍折損8萬余人。

此後,漢軍四面高奏楚歌,楚軍軍心動搖。項羽命虞姬歌舞,自己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賦詩「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楚軍營中一片悲歌。夜晚,項羽率八百精騎突圍,劉邦令騎將灌嬰統率五千騎兵追擊,誓要擒殺項羽。

項羽突圍至陰陵,只剩百余人,田間老父騙其向左突圍,遂陷入沼澤,與漢軍在東城遭遇,引發東城快戰。此時,項羽只剩28名騎兵,漢軍僅騎兵便有數千人,項羽見突圍無望,向將士宣言: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隨即將部下分為四隊,四面沖擊漢軍,約定於山東面分三處集合。項羽斬殺一員漢將,又殺都尉一人,還殺死上百名漢軍。楚軍集合後點驗士卒,僅陣亡兩人,而漢軍則死傷數千人,楚軍將士紛紛佩服項羽能征善戰。

項羽突圍至烏江,烏江亭長艤 (yǐ) 船以待 (艤船:停泊船只) ,他自覺無顏見江東百姓,便謝絕了渡江好意,又命部下將戰馬放生,步戰迎擊漢軍。最終,就是著名的烏江自刎。劉邦也以魯公之禮,葬項羽於穀城 (今山東平陰西南) ,親為發喪。至此,楚霸王項羽徹底走下歷史舞台。

從天才統帥到一介莽夫:項羽形象演變

項羽英勇善戰,堪稱天才統帥,後世學者常將其軍事成就與西方拿破侖並提。作為打仗全能王,除了個人有超凡的武力值,他還有一套獨特的戰術,即往往以精銳騎兵展開突破,註重速戰速決,先擊破敵方重心,繼而徹底粉碎對手抵抗,可謂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然而,天才的戰術家,並不一定是天才的戰略家,軍事成功往往需要政治、經濟、外交上的配合。絕妙的指揮藝術,無法掩蓋項羽其他方面的短視。在政治上,他沒有意識到大一統時代到來,恢復封建制度,又殺害義帝,給天下諸侯以討伐口實。在經濟上,他放棄建都關中膏腴之地,選擇了偏遠的彭城,反觀劉邦則奪取關中,擁有了源源不斷的糧食補給。在外交上,他恃強淩弱,屢屢與周邊諸侯開戰。在治下上,他唯靠武力,不重謀略,謀臣只有一位七十老翁範增。後因他的固執和猜忌,範增、英布等人也紛紛棄他而去。項羽的這些不足,多少沖淡了其軍事天才的形象,而肆意屠城之舉,更將屠夫形象留給後人。

除了自身缺陷,其莽夫形象也是被塑造的結果。楚漢戰爭時,董公就曾攔住劉邦,指出「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出兵貴於有名,對於項羽,只有「明其為賊,敵乃可服」。劉邦采納了董公建議,痛斥項羽殺害義帝,打起為義帝復仇旗號,列舉項羽十條大罪,不乏歪曲、誇大,甚至無中生有者。明清之際的史家王夫之便指出「以此正項籍之罪,使天下恥戴之為君長也則有余」。即便項羽死後,劉邦也只是將其以魯公之禮下葬,魯公乃義帝賜予項羽的稱號,顯然,此舉意在抹殺項羽西楚國及其國王身份。

漢代史官也透過種種筆法,或批評項羽作為,或歪曲項羽形象。司馬遷雖然同情項羽,也激烈批評他:

「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

事實上,【史記】各篇不乏對項羽的批評,如:

「秦既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

「子羽暴虐,漢行功德。」

「項氏之所坑殺人以千萬數。」

……

甚至透過項羽三次「天亡我也」,論證天命在劉不在項。班固作【漢書】則更進一步,其【古今人表】將秦始皇、項羽列為中下之品,並取消【項羽本紀】,將其打入【陳勝項籍傳】,把舊貴族項羽和黔首陳勝並列,還指責陳勝、吳廣與項氏叔侄「上嫚下暴,惟盜是伐,勝、廣熛起,梁、籍扇烈。赫赫炎炎,遂焚鹹陽,宰割諸夏,命立侯王,誅嬰放懷,詐虐以亡」,突出他們的奸詐與暴虐。在漢代史家筆下,項羽儼然成為「僄悍猾賊」。

不斷豐富的傳說,也放大了項羽的負面形象。如火燒阿房宮,司馬遷只記載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唐人杜牧【阿房宮賦】卻演繹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將項羽視作燒毀阿房宮的元兇。而根據近年的考古發掘,阿房宮其實並未完工,宏偉壯麗更無從談起。火燒阿房宮一事,只是後人對項羽的想象和建構。

宋元明清各種文學作品,也沖淡了項羽的英雄形象。宋元時期,出現了一系列關於楚漢戰爭的戲劇劇本,如【韓元帥暗度陳倉】【漢高祖濯足氣英布】【滎陽城火燒紀信】。在上述作品中,項羽殘暴不仁,他謀不及韓信、勇不及英布、權術制禦不及劉邦。在元代【秦並六國平話】中,項羽被塑造為貪婪自私、急功近利的短視之徒。明清小說論及項羽,也突出他不修仁德的形象,使其成為狂妄自大、沖動易怒、不辨是非的草莽之輩。民國時期,蔡東藩作【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前漢演義】,也徑直批評項羽:

「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

歷史上這些負面評價與歪曲,沖淡了項羽軍事巫師的一面,使後人談及項羽,便聯想到他的殘暴與殺戮。

可見,項羽的莽夫形象,既是其自身缺陷所致,也是後世塑造而成。對於歷史中的項羽,我們既要肯定他是一位天才軍事家,也要充分認識到他在政治上的短視。或許,正如韓信所說,項羽雖然「喑惡叱咤」「恭敬慈愛」,但他的勇只是匹夫之勇,他的仁只是婦人之仁。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 三軍大學編:【中國歷代戰爭史】第2-3冊,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83年。

3. 李開元:【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4. 李開元:【楚亡:從項羽到韓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5. 閻盛國:【項羽被「妖魔化」的歷史學考察】,【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6. 吳丹:【項羽形象演變研究】,陜西理工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7. 徐小娜:【明代項羽、劉邦接受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2年。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陳昊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張斌 古月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