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包拯,殘酷的封神真相!

2024-05-30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來源:漢周讀書

01

1036年,37歲的包拯開啟了他的仕途——任天長知縣。

包拯之所以這麽晚才開始當官,倒不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沒考上。

其實早在1027年,包拯就已經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建昌知縣。

但包拯因為父母年歲已高,不忍拋下雙親獨自外出做官,就辭官回家陪爹媽了。

後來他又得到了監管和州稅務的職務,但爹娘不想讓他走,於是包拯又立刻辭官回家了。

直到幾年以後,包拯的父母相繼去世,他守孝期滿後才出來當了天長知縣。

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裏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

——【宋史·包拯列傳】

02

1040年,包拯升任端州知州。

端州的端硯舉世聞名,因此成了皇室貢品。

久而久之,端硯也成了端州地方官討好上司和公卿大臣們的見面禮。

為了討好皇親國戚, 端州地方官 就把上貢的端硯數量翻了十倍。

這讓百姓苦不堪言。

包拯到任之後,知道了百姓的苦處,命令端硯工匠按照宮裏要求的數量制作端硯,嚴格控制所管轄範圍的官員,只能如數收取端硯。

在任端州知州的三年裏,包拯創造了歷代官員中的一個奇跡,他離開端州時居然一塊端硯都沒有帶走。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宋史·包拯傳】

03

1049年,身為言官的包拯開啟了三彈張堯佐之路。

張堯佐是宋仁宗的寵妃張貴妃的伯父,他無尺寸之功,卻借著侄女的身份青雲直上。

包拯看不下去了,首當其沖向宋仁宗諫言,先是用天象告訴仁宗,上天在懲罰你的過錯:現在天降災難,京城出現水災和地震,那都是因為小人當道。天下人都知道,這個小人說的就是張堯佐。

接著再直戳仁宗要害:雖然我們明白,任命「親昵之人」這種事呢,是個人都沒有辦法避免的,但需要妥當處理,要是帶來危險,可就不太好了。

宋仁宗聽了,但沒完全聽。

他只是給張堯佐換了幾個官職,同時給他的兩個兒子賜了進士出身。

包拯一看,這不行啊,繼續繼續。

於是包拯又一次進諫,表示你要是非得給張堯佐封官,別一下子讓他當那麽多職位行不?張堯佐畢竟是外戚,外戚當權不是什麽好事情,要是萬不得已呢,宣徽使和節度使讓他當一個就完事了。

最終在包拯等人幾次三番在仁宗身邊規勸,仁宗無奈之下,只能罷免了張堯佐宣徽使的職位。

同時下旨,以後後妃家的親眷,全都不得擔任國家軍政要職。

詔:「近者台諫官累乞罷張堯佐三司使;又言親連宮掖,不可用為執政,若優與官爵,於體差便,遂除宣徽使;兼已指揮:‘自今後妃之家,毋得除兩府職任。’

——【續資治通鑒】

張堯佐的宣徽使一職被罷免後,張貴妃始終不甘心,在後宮纏著仁宗,讓他一定要頂住包拯等人的嘴炮攻擊,讓她伯父官復原職。

仁宗去見包拯等人之前,張貴妃還千叮萬囑讓他千萬別忘了宣徽使的事情。

仁宗也信誓旦旦地對張貴妃保證決不投降。

結果仁宗剛準備下旨封張堯佐包拯立馬就站出來了,語重心長地長篇大論,陳述為什麽不能封張堯佐,強行加封張堯佐是如何不合禮法......

說到激動處,包拯一個沒控制住,把唾沫都噴到了仁宗的臉上。

仁宗終於招架不住,只能放棄了。

等回到後宮中,張貴妃一見仁宗回來了,連忙上前詢問。

還沒等她張口,仁宗邊用袖子擦臉上的唾沫,邊生氣的說:你看看你看看,這是什麽!宣徽使!宣徽使!你就知道宣徽使!你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嗎?

從此 張貴妃 再也不敢提這事兒了。

04

1055年,包拯權知開封府。

京城開封府的舊制規定,如果百姓有冤屈要訴,是不能上堂申冤的。得由府衙的小吏在門口收取百姓的訴狀,稟報門牌司後,府官才能得知具體情況。

這就給了府衙官吏很多收取賄賂的機會。

包拯一上來就把這條制度給改了,他將府衙正門大開,讓百姓可以直接告到自己面前。

這對於無權無勢的百姓來說,絕對是從天而降的喜訊。

當時,開封有條河叫做惠民河,經常有水災。

包拯調查發現,原來是因為有些權貴在河道旁建造違章建築,在上面築壩、種花、養魚,把公共河道當成了自己的私家園林。

包拯知道後,立馬把這些違章建築全給拆了。

這下子權貴們不樂意了,雄赳赳氣昂昂拿著地契來找包拯算賬,什麽違章建築?我們這是合法建築,憑啥拆我們家房子?

結果包拯一核對他們手裏的地契,要麽就是純純偽造的,要麽就是把上面的數位一改,地皮變多了。

權貴們不服,雙方各執一詞就鬧到皇帝那裏去了。

但包拯根本不怕,他把這些權貴假造地契和侵占公地的罪行報告給了仁宗。

證據確鑿,仁宗自然支持包拯的決定。

05

在民間傳說和電視劇裏,包拯最擅長斷案。

但其實,正史上的包拯並沒有什麽破案的記載。

唯一一次破案發生在他就任天長知縣的時候。

說是有個人來向包拯告狀,自己家的牛舌被人割了。

在宋朝,耕牛是不能隨便殺的,宋法典中明確規定:「凡無事殺牛者皆判刑」。

一旦被發現養牛的人把自己家的牛殺了,是會被判刑的。

這個農民不想承擔殺牛的罪責,因此來向包拯報案。

包拯意識到應該是有人故意陷害這個農民,於是他使了一招引蛇出洞:讓農民回去把牛殺了,把牛肉拿去賣,如果想要陷害他的人發現了他把牛肉出去賣,一定會向縣衙狀告他私自殺牛。

果然沒過多久,包拯的計策奏效了。

兇手很快被抓住了。

拯嘗知天長縣,有訴盜割牛舌者,拯使歸屠其牛,鬻之。既而又有告殺牛者,拯曰:「何為割某家牛舌而又告之?」盜者驚服。

——【續資治通鑒】

06

至於包公故事中非常有名的貍貓換太子一案則更是扯淡。

宋真宗時期,確實有劉妃和李妃兩個人。

當時劉妃一直沒有懷孕,宋真宗又把劉妃身邊的侍女納入了後宮,就是後來的李妃。

後來李妃懷孕了,而且還生下了男孩 (宋仁宗) ,劉妃就把孩子抱走當成自己的孩子養了,李妃就一直呆在宮裏,位分一直在往上升,家裏人的待遇也不錯。

仁宗繼位後,劉妃成為了垂簾聽政的太後,根本沒人敢告訴仁宗,他的親媽是誰。

直到李妃死了,劉太後準備把她按照普通的妃子之禮下葬的時候,遭到了宰相呂夷簡的反對。

他建議劉太後以皇後之禮安葬李妃。

劉太後一開始當然不願意,而且還很生氣,覺得呂夷簡在挑撥他們母子的關系。

但呂夷簡說,如果劉太後只是以妃子之禮下葬李妃,以後皇帝知道了自己生母的事實,恐怕劉氏不會有好果子吃。

劉太後一下子就醒悟過來了。

於是劉太後從善如流的,以皇後之禮安葬李妃。

初,章獻太後欲以宮人禮治喪於外,丞相呂夷簡奏禮宜從厚。太後遽引帝起,有頃,獨坐簾下,召夷簡問曰:「一宮人死,相公雲雲,何歟?」夷簡曰:「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無不當預。」太後怒曰:「相公欲離間吾母子耶!」夷簡從容對曰:「陛下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尚念劉氏,是喪禮宜從厚。」太後悟,遽曰:「宮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簡乃請治喪,用一品禮,殯洪福院。夷簡又謂入內都知羅崇勛曰:「宸妃當以後服殮,用水銀實棺,異時勿謂夷簡未嘗道及。」崇勛如其言。

——【宋史·後妃傳】

所以這件事不是什麽「貍貓換太子」,也從頭到尾跟包拯一點關系都沒有。

ps

包拯之所以被封神,成為萬民敬仰的包青天,說到底還是因為在封建社會,能為民請命的官員太少了,走投無路的百姓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包拯這種百年難得一遇的清官身上,如果沒有包拯,那他們最後只能走上造反之路了。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