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光緒帝為何不殺掉慈禧,奪回實權?溥儀:這三個後果他無法承擔

2024-03-25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前言

在晚清朝的歷史中,光緒帝作為帝位繼承者,卻一直未能擺脫慈禧的掌控。這引發了無數人的疑問:為何光緒帝不選擇鏟除慈禧,奪回實際統治權?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涵蓋了政治權謀、家族關系和歷史傳承等層面的錯綜復雜。

溥儀曾經表示:這三個後果他無法承擔。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謎題。本文將深入剖析晚清末年光緒帝的世局困境,揭示慈禧為何能在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以及光緒帝為 何選擇忍辱負重而非反抗。

在這段震蕩歷史的時光中,我們將一同回望晚清朝的悲歡離合,探究權謀與家族紛爭的交匯之地。透過解析這個歷史困境,或許能更好地理解光緒帝為何在這三個無法承擔的後果面前,選擇了沈默與忍耐。

一、四歲登基的「天生傀儡」

何以會讓一個四歲的孩童登上龍椅?這一切的起因,要從西方列強入侵說起。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賠款巨額,引發內憂外患不斷。1860年,英法聯軍更是突襲北京,逼迫鹹豐皇帝與懿貴妃(後來的慈禧太後)逃往熱河避難。此時的大清已是風雨飄搖,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外有列強蠶食。 ...................................................................................................................................

臨終前,身患重病的鹹豐設立「共同輔政」之制,希望太後與八大臣共同輔佐年幼的同治帝。然而剛掌權的慈禧太後豈會甘心做旁觀權利的旁觀者?更何況八大臣中的許多並非自己人馬。所以一場政變很快就在幕後醞釀開來。 ...................................................................................................................................

政變爆發後,八大臣被誅,慈禧與恭親王奕歡主政。三年後,奕歡也被慈禧排擠邊緣化,慈禧正式成為掌握實權的核心人物。

為了穩固權力,她將親信安插各要津,並與李鴻章等洋務派代表建立良好關系,聯手支持洋務運動以圖自強。

然而就在1873年,剛親政一年的同治帝便英年早逝。面對皇位繼承的選擇,慈禧太後再次臨危受命。按照慣例,皇位應由同輩宗室襲替,而她則會淪為退居幕後的太皇太後。

但權力的甜頭,已經讓慈禧上癮,斷然不會就此放手。因此她選擇違反規矩,讓自己妹妹所生四歲的溥昉繼位,是為光緒帝。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正中下懷,可作為太後掌權的最佳傀儡。

想來這也是一個風險極大的棋局,畢竟強行扶持一個幼兒為帝,勢必會招惹非議。但慈禧背靠權力與勢力,此舉居然出奇順利。抱病在宮的奕歡功不可沒,他出面勸說有異議宗室息事寧人。於是四歲的「傀儡帝」順利登上大統,這個畫皮充當皇帝的遊戲,正式開場。

二、15歲「被軟禁的皇帝」

15年過去,光緒帝正式親政。曾幾何時,他也渴望當一回真正的皇帝,重振這個瀕臨瓦解的帝國。然而慈禧太後依然緊握大權,光緒的每一個舉動都逃不過太後鉗制——太後要早請示,晚匯報;要在任命大臣前征得太後的同意;甚至連賞賜妃嬪也要過問......

在這種鎖鏈式權力約束下,光緒心中極為憤懣,只能暗中比喻自己為第二個漢獻帝,權傾朝野的太後,則是這個朝代的董太後。他甚至設法引進新思想,收買機關人員,試圖脫離太後掌控。但這些舉動很快被太後察覺,光緒只得噤聲,暫時忍讓太後。

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大清水師覆沒,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這場失敗令光緒再度意識到,在太後的領導下,這個國家正一步步走向覆滅,非變法不可。於是,他開始醞釀政變,密謀權力轉移。

1898年6月,時機成熟,光緒帝終於正式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啟動維新變法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紛紛入京赴任,積極推行新政。光緒也敢於挑釁太後權威,大刀闊斧地改革,企圖一舉奪權。

太後雖也希望透過變法強國,但她更擔心權力旁落。於是暗中安插親信,意圖盯防變法派的動向。一時間,朝局風雲突變,隱隱綽綽著權力交替的訊號。

三、軟禁光緒,斬殺六君子

9月初,榮祿奉太後的命,突然調兵進入京師。此時傳言四起,說太後要在十月宣布訓政,廢黜光緒帝。光緒自此軟禁在頤和園,推行新政的詔書也中止頒發。變法派大驚失措,四處奔走想營救光緒,但為時已晚。

9月20日,政變爆發前夕,光緒手下太監密報,太後已經準備好發動政變的詔書,就缺一道光緒的親筆簽字。光緒震怒,他明知這是太後的套路,仍然行進處死的陷阱。此時此刻,他是玉石俱焚,與太後拼個你死我活;還是含恨臨退,茍延殘喘?

這是一個抉擇權力和生命的時刻......最終,光緒退讓了。他沒有在詔書上簽字,只淡然地說:「朕老矣」。這句話,仿佛宣告他的政治抱負全盤落空。

9月21日,政變爆發,慈禧太後與榮祿發動兵變,正式重新訓政。光緒被軟禁,康有為、梁啟超等六君子則被慈禧處死。一百多天的維新變法以失敗告終,清朝失去了最後一次復興機會。

自此,光緒帝與太後成了水火不容的政敵。兩人相距不到千米,卻在仇恨中度過十年疏遠放逐。1908年兩人先後去世,溥儀繼位,清朝走向終結。

四、為何光緒不除太後而自立

那麽問題來了,光緒明知太後昏庸,自己有救國救亡之誌,為何不除去太後自己主政?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因為光緒懦弱無能,不敢鋌而走險。但在當時的處境下,光緒的選擇遠比我們想象中復雜。

首先,太後身後勢力強大,她代表的是滿清統治集團的利益。世襲三代的光緒,生於紫禁城,骨子裏依然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君主。如果他擅自廢黜太後,勢必會令整個滿清體制陷入動蕩。那麽他又將以何種力量,去駕馭這個已經瀕臨崩潰的帝國呢?

其次,清朝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太平天國運動、各地民變不斷,中原戰場遍地火海;而外有俄國侵占東北,日本蠶食台灣,西方列強更是虎視眈眈。能否成功解決這些問題,考驗的不僅是魄力,更是實力。當時的光緒,無論在哪一方面都難以獨自承擔起這歷史使命。

最後,作為一個傳統儒家君主,光緒骨子裏仍然非常在意這倫理順序與天人感應。以仁孝為綱的封建道德觀念下,他難以下定決心廢黜養育自己的太後。更何況,這位太後,還是他名義上的母親。

所以,在那個風雲變幻、生死存亡的時代洪流中,光緒終究沒有選擇鋌而走險,去爭取最後一線生機。他和太後相依為命,卻也因此錮制住自己,失去了拯救這個朝代的歷史機遇。

結語:這個朝代註定要覆滅

不過即便光緒力爭上遊,情況可能也已經回天乏術。因為整個大清帝國,已經在這場政治權力交鋒中步入倒計時。

內憂外患,積重難返的清政府,始終無法開啟現代化與強國的局面。而西方武器與思想的沖擊,更是擊潰傳統價值體系的致命炸彈。面對帝國主義入侵和殖民擴張的洪流,這個封建王朝從一開始就已經無力回天。

再加上那些宗室內訌、政治鬥爭與腐朽,清廷的覆滅不過是時間問題。即便光緒奪權成功,他終究也無力回天。慈禧和光緒之間的權力賽局,對這個國家厄運的最終到來,其實起不了多少作用。

歷史終究會證明,大清帝國已經到了必須覆滅的時候。不管是慈禧太後還是光緒帝,都難以阻擋時間車輪的碾壓。這就是一個朝代更替,歷史洪流奔湧的時候。畢竟,歷史的車輪既已滾滾向前,一切終究都翻不了臉。這就是這個封建王朝的宿命。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