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色字 『文史道』 >右上角…>設為星標 ★ >第一時間閱讀精彩美文
文/文史道
2023年5月,日本媒體的一則報道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註:
德國七家博物館攜手組成了一個聯合調查團隊,並與中國專家緊密合作,共同致力於探究義和團運動時期中國文物的歷史淵源與流轉軌跡。
正是在這一背景的 推波助瀾之下,「德國計劃歸還中國文物」的話題,在國外社交平台上被反復討論 和熱議 。
其中,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德國此舉的目的應該是在為中德兩國雙邊關系的突破造勢。
但不管怎麽說,對國人而言德國的舉措還是振奮人心的。也正因如此,我們不得不將思緒拉回到那段屈辱的記憶。
中國文物流失海外
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的變遷都伴隨著文化的興衰與文物的流轉。
尤其是晚清時期,當時中國內憂外患,八國聯軍趁機入侵,不僅給晚清帶來了巨大的傷痛,更使無數珍貴的文物遭受了淪陷性的掠奪。
當時,他們不僅搶走了皇宮中的金銀珠寶、玉器瓷器,還肆意破壞了無數珍貴的書畫古籍。
其中,圓明園中的文物損失尤為慘重。
那 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在八國聯軍的鐵蹄下化為了一片廢墟。園中的珍寶被洗劫一空,無數珍貴的文物被帶往海外,至今仍未能回歸故土。
數據顯示,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加上八國聯軍入侵時掠奪,中國共有約17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
這些文物主要流向了全球29個國家的126家博物館,其中包括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及德國等國家。
其中,流失的文物種類繁多,主要包括青銅器、陶瓷、書畫等 12種,橫跨了夏至清共14個朝代。
其中,【女史箴圖】【喪亂帖】【昭陵二駿】等絕世珍品也在戰亂中流離失所,至今未歸。
正因如此,如今到了大英博物館、盧浮宮或者其他國家的博物館,都會很明顯的看到中國的文物,且還占據著巨大的版幅,多少令國人有些傷感。
正因如此,才會學者這樣說道: 「沒有一個中國人能夠笑著從大英博物館裏走出來。」
早在2021年,在德國新一任博物館高層變動完成後,德國就啟動 了「 追蹤義和團文物」的計畫。
在這一計畫的重大推進中,有一位德國人功不可沒。她的名字叫作「克內德爾」。
在更早的10年前,有一次克內德爾偶然間在德國博物館發現了一架與琴盒非常不搭配的古琴,在後來她的調查中才發現,這架古琴其實來自中國。
自那時起,她就開始著手將從中國搶奪而來的文物做了一個整合,並編輯成冊。就想著有朝一日,能為文物歸還做一定的貢獻。
日本媒體的冷漠
相關資料顯示,當德國啟動「德國計劃歸還中國文物」時,日本媒體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
但與德國態度截然不同的是,日本曾經也是入侵者,但他們不僅不願意歸還曾經掠奪的文物,甚至還不敢承認當年它的齷齪行為。
無論是八國聯軍入侵時期,還是後來的全面對華作難, 日本侵略者都沒少從中國手裏搶東西。
然而如今他們竟然不承認,要知道偷來的、搶來的,終歸變不成自己的,歷史是客觀和公正的,早晚有一天要審判他們。
正因如此,2023年4月,日本民間團體在東京舉行集會,再一次向日本高層喊話,要求政府順應世界潮流,歸還中國文物。
一位成員提到,作為民間和平愛好者,他感到非常羞愧。
因為在主動了解中國文物的相關淵源之前,他從來不知道,日本人手裏有中國這麽多的文物。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為了給民眾留下好印象,公然將民眾當傻子一樣愚弄,篡改歷史,抹去了他們在中國做出的累累罪行,其中就包括對中國文物的掠奪。
即便如此,面對民眾的集會和督促,日本高層的態度依然是很冷淡,漠不關心。
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德國的舉動確實給他們造成了壓力,甚至包括英國、德國等國。
德國歸還文物背後真相
雖然二戰後,德國認錯的態度非常誠懇,與日本相比高出了好幾個段位。
但要說此次德國歸還中國文物,是百分百的真心誠意,也不完全對。一方面因為其歸還的只是掠奪的很小一部份,另一方面其還有著不菲的政治目的。
1、以文物拉動外交
結合過去德國歸還中國文物的行為來看,對他們而言,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與人文價值,遠沒有他們認為的外交價值有價值。
一句話就是,德國歸還中國文物,最大層面是為了外交,為了與中國拉關系。
畢竟作為一個外邦,他們是很難感知到他國文明背後的歷史生命力和文化溫度的。
其實,用歸還文物作為拉進外交的手法,也是常見外交中的一個手法,並非德國首創。
比如當年,蘇聯為了慶祝中國的新生,且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關系,就曾把【永樂大典】等文物還給了我們。
2、占據道德高點
隨著時代的演進,大國霸權主義與大國沙文主義已成為國際舞台上被遺棄的過去式。
這些曾經盛行的理念,與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更與全球民眾日益增長的和平、公正和合作的傾向格格不入。
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開始認識到,文物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載體。
因此,歸還掠奪文物成為一個良好的突破扣,不僅是對受害國的尊重與補償,更是對歷史正義的追求和維護,更能得到世界各國的尊重和認可。
3、不想失了偏頗
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德國一直以其開放和包容的姿態贏得世界的尊重。
在過去的兩三年裏,德國在文物歸還方面展現出了積極的態度。
德國許諾向非洲國家歸還文物,包括貝南青銅器以及一些珍貴的珠寶和工具,甚至還有部份國家和地區的地標性文物。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如果不歸還中國的文物,難免會讓外界覺得他們有失偏頗。
無論是國際輿論價值觀的趨勢,還是中德兩國外交的需要,又或者是文物環境的進一步改變,都促進了德國在歸還中國義和團文物這件事上的態度轉變。
這一轉變的背後,不僅有著國際輿論的壓力,也有著中德兩國外交部門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部份熱愛和平、珍視友誼的德國民眾,對於政府的這一舉動表示了大力支持。他們的聲音,無疑為德國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動力,也讓中國網友感到些許欣慰。
讀者們,關於「 德國歸還中國部份文物 」,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往期熱文推薦
點 擊 以 下 藍 字 標 題 即 可 跳 轉 閱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