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被水滸抹黑的宋朝名將,堅守孤城抗金一年,城破後投河自盡

2024-06-29歷史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明朝成書的【水滸傳】以鮮明的對比手法,在對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大加贊揚的同時,對昏君宋徽宗和奸臣蔡京、高俅、童貫等人極盡嘲諷,令人讀來甚覺暢快。

不過,有一位宋朝忠臣的形象卻在【水滸傳】中卻被歪曲,變身一位令人不齒的小人、奸臣,實在是出人意外。這位被抹黑的人物,正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先祖、堅守太原孤城頑抗金兵的宋朝名將王稟。

01 被【水滸】抹黑的名將

王稟,字正臣,汴京人,東晉丞相王導第二十七世孫,生年和早期經歷不明,從現有的史料推測,他應該很早便投身行伍,靠一刀一槍博取功名。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王稟因功勛卓著,被朝廷任命為婺州觀察使、步軍都虞候,次年又升為統制。按照宋朝的官制,統制由二品以上的高級官員擔任,肩負著統轄制約一路(省)各級文武官員、總攬軍政民生的重任,相當於明清兩朝的總督。

方臘起義形勢圖

就在王稟升任統制的當年,睦州青溪人方臘打著討伐奸臣朱勔的旗號,在歙縣七賢村發動起義,很快便攻陷包括杭州在內的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人。 為鎮壓方臘起義,宋徽宗任命童貫為江浙宣撫使,譚稹任兩浙路制置使,兵分兩路征討農民軍,而真正承擔進攻重任的,則是名將王稟和劉鎮 。方臘的兵馬雖然眾多,但大都是無紀律、無戰鬥力的農民,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宋軍進攻下,很快便呈土崩瓦解之勢。

宣和三年(1121年)三月十九,王稟、劉鎮合力進攻方臘最後的藏身地幫源洞,經歷5天的血戰後,終於俘虜方臘及親屬、黨羽,並斬殺農民軍7萬多人。 【水滸傳】中也曾描述過這段戰事,但王稟以奸臣的形象登場,因誣陷「活閻羅」阮小七謀反,使後者罷官回鄉,所以受到讀者們的憎恨,但這絕非史實。換句話說,王稟被【水滸】抹黑,無端背負上「奸臣」的罵名,實在是太冤

王稟的形象在【水滸】中被抹黑

方臘起義失敗後,王稟因戰功卓著晉升為宣撫司都統制,不久便跟隨童貫北伐遼國,意圖收復包括燕京在內的幽雲十六州。然而,宋軍在進攻遼軍時卻連吃恥辱性敗仗,最後只能依靠金國的幫助,才得以拿下燕京。 收復燕京後,童貫改任河北河東宣撫使,王稟擔任副都總管,共同駐守太原城

02 堅守孤城

童貫北伐3年後(1125年),已經徹底滅亡遼朝的金朝,便以宋朝「違規接納降人、擅開邊釁」為借口,由國相粘罕(完顏宗翰)、二太子斡離不(完顏宗望)分兵兩路南侵。其中,粘罕率西路軍進攻河東路(今山西省),一旦能攻占首府太原,進攻汴京的道路便可暢通無阻。因此,太原城的得失,便成為金朝能否實作兩路夾擊汴京的關鍵。

金軍第一、二次南下示意圖

獲悉粘罕率軍南侵的訊息後,坐鎮太原的童貫慌了手腳,將防守事務交給副總管王稟、知府張孝純後,連夜率親信逃回汴京。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粘罕率軍打到太原城下,而此時城內的軍民還不到兩萬人 。面對眾寡不敵的局面,王稟、張孝純親自率領軍民修築城墻、挖掘戰壕,並組織15-60歲之間的百姓分地段、晝夜守城。與此同時,太原城內還實行糧食配給制度,軍民不分貧富,均按人頭每日供應。

為盡快攻占太原,金軍動用了炮石、洞子、鵝車、編橋、雲梯、火梯等攻城器械,整體數量達到數千,連汾河邊稍大點的石頭都被他們用完。然而, 面對敵方五花八門的攻城器械,王稟都想辦法一一化解,楞是讓金兵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依然無法攻入城內 。粘罕無奈,只好在城外構築工事,用鹿角連營,把太原城圍得如鐵桶一般,斷絕宋朝援助城內守軍的所有通道。

太原保衛戰

就在王稟死守太原之際,貪生怕死的宋欽宗卻跟金國簽訂屈辱條約,決定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以換取對方的撤軍,時在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 。條約簽訂後,宋欽宗派大臣路允迪到太原宣諭,要求王稟、張孝純放棄抵抗,將城池獻給粘罕。 然而,王稟出於義憤,斷然拒絕朝廷的命令,誓死保衛太原城。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唯有太原失守或粘罕主動撤兵,才能化解僵局

03 壯烈殉國

王稟堅守孤城近十個月,前後九次擊退金軍的圍攻,讓粘罕吃盡苦頭。然而, 由於朝廷派出去的援軍屢屢被金兵擊潰,加之糧草斷絕,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原城內出現嚴重的饑荒,守軍餓得都沒有力氣握緊兵器,局勢之危急可想而知 。為了充饑,守軍先是把牛馬驢騾全部吃光,接著又將弓上的牛筋和盔甲上的牛皮用大火燉煮充饑,最後連樹葉、糧庫中的糠皮乃至樹皮草茭也充作口糧。

粘罕塑像

糟糕的局面令王稟憂心如焚,為了穩定士氣,他只能命部下宰殺自己戰馬為守城軍民充饑。對此,衛士們紛紛勸阻道:「大人每日馳驅,如果沒有坐騎,將如何迎敵?」王稟聽完後長嘆一聲,說道:「守不住並州城,我縱有萬貫家產,又復何用?」不過,王稟的做法僅能起到短暫的效果,等到所有能吃的東西都被吃光後,城內很自然便出現人食人的慘劇。

等到當年八月底,城內傷亡的軍民,竟然占到總數的十之八九,所有人都清楚的知道,太原的淪陷只是早晚的事。九月初三,就在王稟率眾在南城墻上巡邏時,粘罕趁機在北城發動猛攻,在遭遇一番血戰後殺入城中 。王稟得到外城失守的訊息後,趕緊組織宋軍退往內城堅守,但此時的士兵們已經餓得實在沒有力氣,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金軍爬上城墻,將戰友和自己一個個殺死。

王稟遭受金兵圍攻,最終投河自盡

內城淪陷後,張孝純被金兵俘虜,王稟則繼續率領殘部打巷戰,並試圖突圍出城 。然而,跟隨王稟的宋軍僅有數百人,加之饑餓無力,在金兵的沖擊下很快便被斬殺殆盡,連王稟都身中刀槍數十處。 等到身邊的士兵全部被殺光,王稟知道自己已不可能逃出太原,但他又不願投降金國,於是背負著供奉於太原祠廟中的宋太宗的畫像,和兒子王荀一起投汾河而死,可謂極其壯烈

說個題外話。王荀跟隨其父投河自盡後,其子王沆還是個幼童,辛虧有忠厚老仆的保護,才得以逃出太原城,並一路乞討前往江南避難,棲居於臨安鹽官縣(今浙江省艾寧縣)的長平鄉。 建炎四年(1130年),王稟父子的事跡傳到江南,宋高宗為褒獎他們的忠烈,下詔追封王稟為安化郡王,追贈王荀為右武大夫、恩州刺史。隨後,宋高宗又將王沆招至臨安,命他襲封安化郡王,賜第於鹽官縣治北,號安化坊

國學大師王國維

此後,王沆便定居於鹽官,為艾寧安化王氏的始祖 。安化王氏是浙江的名門望族,自南宋至清末,成就顯著者絡繹不絕,其中考中舉人者有55人,登進士第者有30人。 就清末民初而論,安化王氏中最知名者莫過於國學大師王國維 ,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造詣極深,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為「清華國學四大導師」,其影響力和歷史地位不言而喻。

參考書目

徐夢莘(南宋):【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汪藻(南宋):【建康要錄】,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無名氏(南宋):【大宋宣和遺事】,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4年版。

脫脫(元):【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版。

脫脫(元):【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

畢沅(清):【續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99年版。

王雪康:【續修安化王氏宗譜】,2013年版。

歡迎關註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註

專業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專業

熟悉歷史 陌生化 ,陌生歷史 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