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改變了整個中華歷史行程的歷史事件。公元626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首都長安城內的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了自己的哥哥,當朝太子李建成與弟弟齊王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李世民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唐太宗」。
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在歷代的史書上記載的頗為隱晦,似乎有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尤其是在發動之前,李世民一直猶豫不決,直到他的心腹李靖與李績表態後,他才敢發動政變。
那麽問題來了,李世民為什麽要等到李靖與李績表態才敢行動呢?他在等什麽?李靖與李績對於玄武門之變來說真的很重要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玄武門之變中那些隱藏的秘密。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必走的一步棋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正所謂官逼民反,窮苦的百姓們常年受到隋王朝的壓迫與剝削,不堪受辱,於是奮起反擊,聯合起來反抗隋王朝。一時間隋王朝的天下起義不斷。
此時鎮守太原的隋朝唐國公李淵見此時正是逐鹿中原,奪取天下的好時機,於是在公元617年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占領隋王朝首都長安,被封為唐王,就此開啟了李氏家族橫掃天下之路。
公元618年,李淵逼迫隋恭帝退位,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唐朝,史稱「唐高祖」。 但從李淵當皇帝的那一刻起,李氏家族內部的矛盾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因為在當年晉陽起兵的時候,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立下了巨大功勞,因此李淵在起兵之後曾對李世民許願說,有朝一日自己當了皇帝,必然封李世民當太子。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唐朝能夠順利的建立,李世民是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可以這麽說,唐朝的天下超過一半是李世民與其部下打下來的,在天下平定之後,李世民的功績無人能敵,聲望無人可比。這讓李淵猶豫不決,因此李淵並沒有馬上封李世民當太子。
李淵的長子李建成與三子李元吉見有機可乘,便經常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讓李淵對李世民起了疑心。最終,在李建成與李元吉的煽動蠱惑下,李淵最終立了李建成為太子。
但是李淵也知道李世民的權力聲望非常大,怕這樣做會引起李世民不滿,因此又封李世民為「秦王」,很快又加封李世民為司徒,尚書令,中書令等職務,朝廷一半以上的實權都在李世民的手裏。就這樣李淵還是怕李世民不滿意,最終把象征著最高榮耀的「天策上將」的稱號授予李世民。
一時間李世民的聲望地位異常的高,已經超越了太子與其他李氏諸王,甚至可以說與皇帝李淵持平了。
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素來與李世民不善,在李世民當上秦王之後,就經常向李淵進獻讒言,說李世民的壞話,而優柔寡斷的李淵居然聽信了李建成等人的話,開始慢慢剝奪李世民手中的權力,朝中很多大臣見李世民慢慢失勢了,就紛紛來投靠李建成來一起打壓李世民,一時間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勢力如日中天。
因為李世民為人謙恭和善,善於籠絡人心,因此在他為唐王朝征戰天下的過程中,收攏聚集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比較著名的有長孫無忌,尉遲恭,秦瓊,李靖,李績等。這些人在李世民成為秦王之後,成了秦王府的幕僚,幫助李世民與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降抗衡。
剛開始的抗衡中,李淵經常聽從太子李建成等人的讒言,秦王黨是屬於劣勢,經常受到太子黨甚至皇帝李淵的打壓,形勢不容樂觀。比如在李淵打算遷都一事中,就能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來。
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勢力強大,成了唐王朝的威脅,因此朝中有很多大臣認為,唐王朝的首都長安裏邊境太近,極其容易受到突厥人的進攻,因此應該遷都到中原地區。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等李氏諸王都贊成這個建議,李淵一度有了遷都的想法。
朝廷的其他大臣畏懼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勢力,都不敢上書反對,只有秦王李世民出來據理力爭,認為唐王朝雖然剛建立,但是國富兵強,足以對付突厥,況且遷都百害而無一利,一旦輕易遷都,會讓百姓們覺得朝廷軟弱無能,會讓百姓對國家失去信心。不光如此,李世民還表示,自己隨時可以帶兵北上討伐突厥,消除這個唐王朝的隱患。
李淵覺得李世民的建議非常不錯的,於是打消了遷都的念頭。但是太子李建成不死心,他對李淵進獻讒言道:「秦王有著很多的兵權,多到足以消滅突厥人,但是他為什麽沒有這麽做?因為他有野心,他在養寇自重,借著討伐突厥的名義,想篡權奪位!」
最終李淵聽信了李建成的話,對李世民的猜忌越來越重,這讓李世民深感不安。李世民覺得呆在長安終會遭到迫害,於是有了外出避禍的想法。於是李世民向李淵請求外出鎮守唐王朝的副都洛陽。
沒想到李世民的這個請求加深了李淵對他的猜忌,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聽到這個請求後,就和李淵說李世民這次請求外出,名義上是鎮守洛陽,實際上是想跑出去另立中央,是想反叛朝廷,因此李淵不但沒有同意李世民的請求,反而將李世民扣在了長安城。
隨著李建成與李元吉日夜不停的在李淵面前詆毀抹黑李世民,李淵對李世民越來越猜忌,甚至有了除掉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深知自己不反抗就會大禍臨頭,此時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束手就擒,等待李淵李建成等人將自己整死;二就是絕地反擊,在李建成等人下手除掉自己之前先除掉他們。
李世民顯然不是坐以待斃之人,他懂得先下手為強的道理,於是他召集自己的心腹,長孫無忌,尉遲恭,秦瓊,侯君集,高士廉等人,開始謀劃玄武門之變。正如前文所說,玄 武門之變,實在是李世民的無奈之舉,是他不得不走的一步棋,不走這步棋,等待李世民的只有死亡。
但是歷史記載隱晦的地方出現了,當一切都謀劃好之後,李世民突然猶豫起來,直到李靖與李績兩個人表態之後,李世民才下定決心幹下去。這又是為什麽呢?
李靖,李績二人態度
我們先來看看史書上是怎麽記載的,【資治通鑒】中記載道:「 世民腹心,唯長孫無忌尚在府中。與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車騎將軍三水侯君集及尉遲敬德等,日夜勸世民誅建成、元吉。世民猶豫未決,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 」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李世民的心腹長孫無忌,高士廉,侯君集,尉遲恭等人每天都在勸李世民趕緊下決心除掉李建成與李元吉,可就在這節骨眼上,李世民還是猶豫不決,最終他想到了兩位在外鎮邊掌兵的大將,李靖與李績。
於是李世民連忙寫信給這二人,征求他們的意見,可這二人的想法出奇的統一,拒絕發表意見。李世民頓時恍然大悟,對著二人便格外看著,於是終於下決心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這段記載極其的隱晦與矛盾,主要有兩點。
這段記載中的「辭」,到底是什麽意思?是支持李世民還是反對?還是說表示中立的意思?這段記載出自【資治通鑒】,而【舊唐書】裏就說的很明白,「靖世勣等人請效犬馬之力」,意思就是說完全支持李世民並聽從李世民的安排。
【資治通鑒】的這個記載,作者司馬光是參考【隋唐嘉話】裏的記載的,司馬光自己都不知道這個「辭」到底是什麽意思,因此他在後面的批註裏說,這個「辭」大概就是裝作不知道或者不發表意見的意思。
不管這個辭是什麽意思,都表明了李靖與李績是站在李世民這邊的。因為這二人都是唐朝的鎮邊大將,如果這二人是反對李世民的,完全可以把李世民的想法寫信告知李淵,讓李世民的計劃破產。可事實上,李淵在整個玄武門之變中,完全處於一種不知情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這個「辭」,就是明面不表態,暗中支持的意思。
這麽秘密而又重大的事情,李世民居然寫信征求李靖與李績的意見,難道就不怕走漏風聲嗎?
關於這方面,史書上更是沒有任何記載,沒有記載就說明這件事的隱晦程度有多深了。
既然是寫信,當時送信的方式只能是派人去送信了。但是風險太大了!為什麽這麽說呢?
首先,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前形勢已經不容樂觀了,他的秦王府周圍布滿了李淵與李建成的眼線,一旦有什麽風吹草動都會被李建成等人得知,貿然派人出去送信太危險。
其次,既然是寫信征求意見,那李世民必然會把自己的詳細計劃告知給李靖二人,一旦信件不幸被李建成等人截獲,那後果不堪設想。
想到這裏就會讓人更加的迷惑:既然有這麽高的風險,李世民為什麽還要冒險去征求李靖與李績的意見,才敢去發動玄武門之變呢?難道沒有這二人的意見與表態李世民就不敢做了嗎?就做不成了嗎?
李靖與李績態度的作用與重要性
要解釋這個問題,那就要從兩個方面來剖析。 首先是外援的問題。 在玄武門之變之前,齊王李元吉以討伐突厥為借口,讓李淵剝奪了李世民手裏的大部份兵權,甚至李世民的幾個心腹,程咬金,秦瓊,尉遲恭等人,在名義上都被調任到李元吉的帳下了,此時的李世民差不多成了孤家寡人了。
但是發動政變是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做支撐的,顯然朝廷外面的鎮邊大將就成了李世民首要拉攏的物件。因為計劃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已經把退路想好了,那就是一旦政變失敗,他就會退守洛陽,以後借機卷土重來。但是就算卷土重來也是要靠武裝力量支撐的, 因此李世民就迫切的想知道,鎮邊大將李靖與李績是否是站在自己這邊的,是否會支持自己。
因此可以這麽,李世民在政變之前征求李靖與李績的意見,是目光長遠的表現。如果光靠眼前秦瓊,長孫無忌這些人,顯然是不夠的,就算政變成功,沒有鎮邊手握兵權的大將的支持,也是無法迅速穩定朝局的,這顯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
其次就是李靖與李績的重要性了。
李靖與李績,都是跟隨李世民蕩平四海,統一天下的老將,這二人不光有著極高的軍事才能,更是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可以這麽說,除了長孫無忌等在自己身邊的這些人,李靖與李績是李世民在外面的最大依靠。
對內,可以在玄武門之變成功之後,利用這二人手裏的部隊,迅速剿滅太子黨與反對派的反撲,不會讓唐王朝因為此次政變有過大的內耗;對外,若北方的突厥人乘機南下入侵,李靖與李績的部隊可以在李世民穩定朝局之前迅速支援邊疆,抵禦突厥的入侵。
這二人不光有著豐富的領兵經驗,還多次參與討伐突厥人的戰役,只要這二人鎮守邊疆,突厥人就無法對唐王朝產生過大的威脅。
其實李世民早就料到,一旦自己政變成功,突厥人就會以為唐王朝內亂,來侵犯邊境的。果然,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剛登基不久,突厥人就揮師南下,直逼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
李世民這邊早有準備,他不慌不忙的布置安排李靖與李績率領部隊對抗突厥人,自己更是只帶了房玄齡,高士廉等六人與突厥人談判。
突厥人被李世民的膽識給驚駭到了,同時李靖與李績的大軍也已經圍了上來,無奈之下突厥人只能選擇退兵,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在隨後的幾年裏,李世民勤勉圖治,使唐王朝便的更加強大,李靖與李績也沒有辜負李世民的期待,二人最終消滅了突厥,為唐王朝消除了一大隱患。
結語:李世民之所以非要得到李靖與李績的態度才敢發動玄武門之變,主要是因為這二人都是鎮邊大將,手握兵權,這對李世民來說極其重要。李世民是有遠見的,他認為玄武門之變不管成不成,這二人在政變之後都是關鍵性的人物,因此在得到二人的表態之後,李世民才敢放心大膽的去做。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