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方江山|以高水平工程美學助力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2024-07-01歷史

【國家人文歷史】2024年7月上新刊刊發了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在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案例釋出會暨研討會上, 圍繞以高水平工程美學助力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這一主題的 發言,以饗讀者。

當前中國正處在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全國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自覺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突出位置,著力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開發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套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以「為世界塑造美」為追求,推動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推動文化與工程設計建造融合發展,促進優秀工程設計落地和轉化,助力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這是一項非常有情懷也非常有使命感的事業,體現了企業的胸懷、境界與創新活力。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作為建設主力軍承建的白鶴灘水電站,該水電站發電機組單機容量、地下洞室群規模等主要技術指標創6項世界第一

今天,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攜手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聯合舉辦以「為世界塑造美」為主題的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案例釋出會暨研討會,是能源建設、工程設計、文化藝術領域的一件盛事。借此機會,我想圍繞以高水平工程美學助力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這一主題,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請大家批評指正。




人類文明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追求美的歷史。回顧歷史,可以說,工程美學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公元前27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建造的古埃及金字塔,既是展現神權和王權威嚴強大力量的法老陵寢,又是古埃及科學、藝術、宗教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如沙漠中的巨碑,雄偉神秘,以純粹而有力的秩序感述說永生之美,成為遠古工程美學的代表作;從公元前7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斷續修建兩千多年的中國長城,縱橫數萬裏,不僅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軍事工程,更將防禦效能和美學價值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如盤亙在群山峻嶺中的巨龍,巍峨壯觀,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前3世紀,李冰父子依據岷江的自然地形和水文條件設計並建造的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成為水利工程建築與自然環境、科學原則、美學原則和諧統一的典範工程……科技與美學的交響,成就了千古奇觀。這些撼人心魄的工程,反映了科技的高超、人類的偉大,是對工程美學的絕佳詮釋。這些震古爍今的偉大工程,其功能隨時代發展或許變得不再重要,但早已成為一種輝煌的人文景觀和美麗的「自然」景 觀。

都江堰遠景圖

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工程設計與建造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重大工程,不僅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推動經濟增長、提升科技實力、保護生態環境、改善 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既代表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也是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

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一批能源重大計畫有力推進,中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建設,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提速,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不竭動能。今天的中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新時代以來,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57%,2022年,全國城市重汙染天數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內;2023年,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達到50.9%,歷史性超過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如今,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和在建核電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這些「第一」的背後,是世界上最高的橋、最大的水電站、最長的海底沈管隧道、最難修的鐵路、最復雜的立交橋和覆蓋人口最多的電網等一大批彪炳史冊的超級工程。它們與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山川、美麗城市、美麗鄉村交相輝映。

三峽大壩全景圖

這些大國工程,建設速度之快、數量之巨、體量之大、形式之新,世所罕見,折射出工程美學與各類學科的巧妙碰撞。更綠色、更科技、更智慧的工程奇跡,如同綻放在中華大地上的奇葩,熠熠閃光,深刻反映出工程設計與建造領域的環保監測、美學革新、品質躍升、智慧升級的有機融合,與背後的工程技術創新支撐相輔相成,夯實了美麗中國建設的根基,成就大國風範的「顏值擔當」。

中國能建華北院設計的河北張北風光儲輸示範工程為解決新能源大規模集中開發難以控制、難以排程的世界性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工程美學,是人類科學、技術和藝術三者的審美精華在大地上的凝結,必將為建設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發揮重要作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系統部署,以「美」為統領,開啟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領域轉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設、全社會行動。從美麗中國建設的全面推進,到社會生活中人們對於「美」的巨大熱情,置身大時代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深切感受到,如今人們對於美的需求、追求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空前提高,不可抗拒的「美學風暴」正在來襲。

當下,科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重大工程建設加速推進,文旅熱潮持續升溫,中國正迎來一個產業加速叠代、文化業態持續煥新、社會環保意識濃厚、人民審美需求不斷升級的重要時期。以「美麗」促「美力」,「美學經濟」「美麗經濟」勃興,「美」無處不在。美學,正在成為人們生活的必修課。美學升級,正在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一種力量。





早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文化是靈魂】一文時,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誌便這樣寫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並在文化建設實踐中展現出強大偉力。

工程建設兼具實用價值和人文價值,文化在其中的價值意義尤其值得關註。廣袤大地上一座座雄偉壯觀的現代化工程、一件件讓世界矚目的大國重器,不僅是中國高度、中國深度、中國速度的象征,更體現著新時代中國的文化風貌、價值理念和審美追求。

現代性和適宜性,作為現代美學的基本法則,也是在工程美學中普遍適用的「鉆石法則」。現代性一方面意味著時間維度上的發展性和時代性,另一方面內含普遍性或世界性;適宜性則意味著在空間維度上與特定地域環境相容,與傳統協調,與文化相濟。

中國能建浙江院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設計的【田野上的彩色公園——浙江長興500千伏變電站】效果圖

如何讓文化更好融入工程設計與建造,如何讓設計成為生產力、讓美成為創造力,如何以人文之美厚植高品質發展底蘊?在此,談幾點思考。

一是,註重以文為魂,善用「鉆石法則」撬動貫通古今的文化支點。

「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當今世界,文化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支撐性作用日益凸顯。改革開放以來,工程形態與社會需求、文化需求的聯系也日趨密切。工程設計成為工程的關鍵要素,功能、生態、文化耦合共生的設計實踐蓬勃展開。

運用好「鉆石法則」,有助於破解文化密碼。中國基建世界領先,以中國高度、中國效率跑出了加速度。進一步聚焦文化內核,提煉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突出鮮明的在地性,打造獨具特色的工程標識,可以更好發揮文化的支點和撬動作用。向傳統借力,向當代借勢,把優質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將賦予中國建造高附加值,提升中國壩、中國電、中國網、中國城、中國路、中國橋等工程形象的人文含金量,讓紮根中國大地、深蘊文化之美的工程涵養文化氣質,增強文化認同,激發精神凝聚力。

二是,強化創意創新,善用科技力量放大剛柔並濟的工程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工程設計是各種技術要素和藝術要素的整合,要把創意創新精神貫穿設計與建造全過程,善用科技力量放大工程設計之美。

當下,科技的迅速發展為設計帶來更大的自由度,也為設計理念的現實轉化提供了強大助力,拓展了藝術表現力,提升了智慧化水平,也擴充了設計師的「工具箱」。建築機器人、造樓機、零海拔屋……工程建設從設計、施工到安全保障和環境保護,都在經歷顛覆性、突破性變革,建築工地正在變身整合高科技、自動化的智慧場景。現代科技與古老工藝、先鋒設計的碰撞,催生新的設計形態和建造工藝,為大跨度建築外形和結構設計上剛與柔的結合提供更多可能。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電站」,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這些大國工程無一不是力與美的雙重協奏、技術與創新的雙重考驗,展現中國智慧,彰顯科技實力。

三是,凝聚時代精神,善用中國風範展現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

「展形象」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重大工程、大國重器,尤其是開創世界之最的中國工程,不僅是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彰顯時代精神、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

大國工程的設計建造要在價值影響力和文化感染力上下功夫,讓設計不僅符合專業技術標準和品質標準,還能彰顯「東方美」、掀起「中國風」,為世界讀懂中國開啟「美學之窗」;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豐富工程設計文化語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話語體系;要紮根人民生活,融會時代精神,因地制宜,貼近大眾的生活和情感,建立起人與工程的情感聯系;要運用新技術充分挖掘展示中華文明文化符號的豐富性、中國地域形象的多樣性,展示層次清晰、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

四是,矢誌向美而行,善用美麗工程壯大人文經濟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繪就了美好生活、美麗中國、美美與共的高品質發展畫卷。這也揭示了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的發展規律,是人文經濟學意蘊的集中體現。理解工程之美,理解美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也要放在人文經濟學的大視野中展開。

工程設計與建造既具有經濟價值,也具有人文價值。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要兼顧人文與經濟、效率與公平、技術與文化、經濟與環境,防止將內涵與形式、品質與形象割裂。要用工程美學播撒公共普惠的文化種子,讓優質設計資源對接具體工程實踐,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實作「產城人景文」一體化發展,為城市更新「提質」,為鄉村全面振興「托底」,為民生幸福「加碼」,在文旅熱潮中引「流量」、創「增量」,將工程設計與建造的目標落腳到提升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福祉之上,讓人民成為美麗工程的最大受益者、最廣泛參與者和最終評判者。

五是,發揮產學研合力,善用跨界融合實作設計實踐的協同創新。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需要形成合力。工程設計與建造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推進工程實踐創新有賴政府、企業、院校、媒體等同心協力。

圍繞培育大國重器之美、打造工程新地標,可以匯聚產學研合力,共同攻關重大課題、重大計畫。這種協同創新有利於深入挖掘建築、藝術、人文等的現代功能,也有助於不同國家之間密切工程交流,在宏闊的國際視野中豐富本土設計實踐。工程設計倡導多學科交叉合作,需要更多復合型人才。要堅持通力合作,系統推進工程設計與建造的文化傳承、美學融入、商業盤活和技術創新,激發新工藝、新模式。

從此次釋出的優秀案例可以看出,由企業規劃設計院所主導、聯合高校和設計機構等多方力量,有助於設計精品的誕生,有助於工程創新的推進。我們要繼續探索建立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構建產學研用結合、政校企社協同創新格局,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工程設計與建造領域集聚。




書寫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新答卷,賦予展示大國風範的重大工程以重要角色。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重塑自然之美的重要力量。當工程設計與建造不只是停留於基礎建設層面,而是上升到美學高度,其意義不言自明。

中國能建西北院和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聯合設計的【浪漫絲綢路 鏗鏘絲路行——新能源公路交通驛站】敦煌驛概念效果圖

推動工程美學升級,是堅持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重大工程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帶動作用。提升建設工程品質,實作工程建設全過程低碳環保、節能減排,是統籌推進品質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品質提升離不開美學助力。如今,工程設計與建造不僅關乎技術的實作,更關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類審美情感的滿足,僅具備單一功能性的工程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在工程設計中融入美學和人文關懷,有助於開辟「質勝之道」,尤其是結合新一代資訊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推動建設工程計畫,將不斷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積聚起高品質發展新動能。

推動工程美學升級,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應有之義。 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經之路。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增綠」的主力軍。無論是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山川建設,還是美麗中國先行區、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建設,都離不開生態美學的引領。當工程與環境同步建設,當迎來世界註目禮的大國工程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當越來越多行動者站上美麗中國建設的舞台,共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的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

推動工程美學升級,是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有效路徑。 工程設計與建造應充分體現文化自信,已成為業界共識。工程科技成果是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份,中華美學則是中華文化獨特性的重要體現,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撐。在工程設計與建造中融入中華美學元素,不僅有助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工程建築煥發獨特藝術魅力,更能引發人們的審美共鳴,凝聚共識,增進認同。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美學進一步有機結合,並透過工程美學得到彰顯,審美體驗與價值體驗將形成共通感。隨著人們對中華美學精神的體悟不斷深化,文化主體性將不斷得到鞏固,文化自信自強會進一步迸發強大精神力量。

推動工程美學升級,是加快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 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同樣需要重大工程的引領。重大工程往往涉及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的套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設計+科技」是有力抓手之一。以專業的、特定功能需要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透過適應多元化需求的設計,可以拓寬套用前景。加大對自主設計的保護和運用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可以有效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培育更多擁有「技術前哨」的創新主體,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作自主可控。理性的系統設計思維,不僅是對當代工程設計與建造的整體美學觀照,還包括對技術創新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有助於構建更高品質、更富活力的科技創新生態,推動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提升國家科技實力。




美麗中國建設,精髓要義在「美」。美是世界通用的語言,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美能愉悅身心、滋養精神、溝通情感、激發想象和創造。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美有著不同的追求。這種多元追求促生了五彩斑斕的文化形態,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

美麗中國建設久久為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關於「美的規律」的指引,離不開對中華美學「大美思想」的傳承,離不開彰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重大工程著力打造美麗新樣板。遵循「美的規律」開展工程設計與建造,啟用「美麗細胞」,必將是以當代之筆賡續中華文脈、展現中華審美風範、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生動實證,令人期待。

中國能建江蘇院、寬創國際和艾奕康(AECOM)聯合設計的【古運今輝向長河——無錫洛社古鎮電廠遺址改造計畫】效果圖

相信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必將實作工程美學與生態美學的和鳴。 生態文明建設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生態理念深入人心,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蓬勃開展。生態美學是對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美學回應。這一概念雖然是外來的,但目前國際學術界有關生態美學的學術成果主要來自中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治國理政的高度為生態美學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和實踐天地;生態美學話語形態的發展和完善,從方法論的角度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智慧支持和美學路徑。時至今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生態思想資源,以「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為文化基點、以「生生不息」為基本內涵、具有人文性交融性的「生生美學」等中國生態美學理念,超越西方「生態」與「環境」之辯,與歐陸之生態美學、英美之環境美學並肩而立,成為國際生態美學體系中獨具中國特色的重要分支,並努力成為面對全球共同問題的國際通行語言。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既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國生態美學的重要基地,也是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國生態美學的絕佳載體。將生態美學融入工程設計和建造,最佳化設計方案,引入綠色技術,套用環保材料,運用仿生設計學,實作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有助於改善生態系和人類生存環境面臨的問題,創造更多驚艷世界的綠色傳奇。

相信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必將實作工程美學與中華美學的和鳴。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脈。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華美學,是中國人的審美方式、審美觀念、審美偏好和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其他文明的重要表征。儒道釋圓融合一,共同構成了中華美學中的人生觀與宇宙觀;【二十四詩品】,鑄就了中華美學的「詩性」品格;「意境說」,成就了中華美學審美的最高追求……具有鮮明民族思維和民族學理標識的中華美學精神,是當代藝術設計創新的重要源泉。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突出「味外之旨」和「韻外之致」,強化工程美學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特色,讓每一個大國工程都刻上美麗的「中國印」,實作整體形象的風格表達,將有力推動中華美學精神透過審美力量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社會,並有助於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

相信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必將實作工程美學與科技美學的和鳴。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科技創新為美的創造、美的欣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伴隨現代大工業革命誕生的科技美學,作為一門新興套用性交叉學科,以「科學美學」和「技術美學」的雙重視角,研究、闡釋美學並不斷建構科技審美新形態。美學的原則,被廣泛運用到物質文明生產和科學的勞動組織中,讓工業產品更加適合人類生理和心理需要。如今,各項前沿科學技術不斷叠代,既引領美學升級,也為藝術和設計創新提供「硬核支撐」。科技驅動型設計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傳統局限,向更加協同、多元、綜合、智慧化方向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下,自動化控制、模組化建設、機械化施工等,已套用在諸多工程設計與建造之中,既提升工作效率,更彰顯數智之美。數位技術帶來的新思維、新模式,也逐漸孵化出各種藝術新形態,為大眾帶來全新審美體驗。新技術在設計領域的套用進展速度之快,呼喚著更多跨界人才對前沿技術進行更深層次把握、對交叉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研究。新質生產力正在開啟科藝融合的美學新路徑,打造跨界合作新業態,開辟跨領域協作新賽道,進一步推動工程科技創新。

相信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必將實作工程美學與社會美學的和鳴。 將滿足人民的實際生活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原創能力,回應大眾審美新期待,是工程科技與藝術設計紮根中國大地、促進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如今,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日益審美化,生活中的美也日益視覺化。美的視覺化為人們帶來了感官享受,同時也確立起一種新的基於社會規範的美學原則,即「眼球美學」不能沖破道德精神層面設定的價值規定。重大工程源於時代需要,歸於生活之中。作為大型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往往更容易「闖入」公眾視野。重大工程意義之重、體量之大,讓社會對工程美學的審美性和實用性的雙向要求也更高。如今人們對美麗工程的審美期待,並不局限於物理環境的美化和基礎設施的完善,還要能夠促使所處空間場域的精神文化氛圍發生改變,體現溫暖的人文關懷、獨特的品質格調。立足時代生活,「走進去」「沈下去」,深度探尋人與物、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將以美的創造更好服務美好生活。

中國能建中南院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設計的【荷光交融 剛柔築境——廣西貴港光伏制造產業基地】效果圖

如今,工程設計兼及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環境設計、能源設計等多領域、多維度,深入推進工程設計與建造實作美學升級難以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探索出一條健康發展、永續發展之路,助推工程美學開啟促進高品質發展新篇章,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促進文明互學互鑒、民心相連相通。這也是本次會議舉辦的重要意義所在。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今天的工程,就是明天的勝景。美的工程必將跨越時空,彰顯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和經久不衰的人文價值。

大國工程鑄就大國力量,彰顯大國風範。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征程上,中國將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拓展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開發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套用到工程設計與建造中,更高品質地推進大國工程建設,創造出更多流傳久遠的勝跡!

中國能建中南院和湖北美術學院聯合設計的【遠影 雲起 天際——國能湖南嶽陽電廠】 效果圖

讓我們攜手與美麗相約,共同探討如何追求美、創造美、發現美、欣賞美,以美的觀念、美的思考,為以高水平工程美學助力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真知灼見!

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文化賦能工程設計與建造,以高品質工程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創新實踐,創造出文化賦能高品質發展的豐碩成果!

(本文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根據5月28日在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案例釋出會暨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