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偉人,中國最偉大的人之一,新中國的締造者,他在評價大明皇帝的時候,認為排名前三的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和明武宗朱厚照,而緊遂其後,排在第四的則是明英宗朱祁鎮。
這個結論是不是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呢?
因為在網路上,朱祁鎮可以說是已經臭到家了,並且獲得了廣大網友「敕封」的大明戰神、叫門天子、瓦剌留學生和大明堡宗等一系列戲謔調侃的外號。
並且,這些外號全部都來自於同一個事件——公元1149年發生的土木堡之變。
然而要知道,朱祁鎮兩次登上皇位,一共做了22年的皇帝,除了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其余21年的執政生涯中都做了哪些事情,估計很多人可能並不太了解,所以也就不會明白為什麽偉人會對朱祁鎮的評價那麽高了。
大明立國以後的60多年間,朝廷對於蒙古的殘余勢力一直是一種窮追猛打的高壓態勢。其中,朱元璋組織發動了13次北伐,朱棣更是5次禦駕親征漠北,戰果也全都非常豐碩,不僅迫使蒙古人去掉了「大元」國號,甚至還將他們給打成了瓦剌和韃靼兩個部份。
原本只需要再加一把勁,蒙古被大明徹底降服就指日可待。
只可惜朱棣之後的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太短,而朱高熾之後的明宣宗朱瞻基更是徹底改變了大明的對外擴張政策。
朱瞻基不僅不再主動對蒙古用兵,甚至還將無數大明將士用血肉換來的那些「像釘子一樣矗立在塞外草原深處,牽制蒙古人南下的據點」,比如大寧衛、東勝衛、斡難河衛和開平衛等通通撤銷,並且將大明邊軍撤到長城一線龜縮防守。
到了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瞻基又將駐紮在奴兒幹都司的官軍也全部撤回,把廣袤的東北地區拱手送給了女真人。
除此之外,朱瞻基還主動放棄了安南這塊自秦漢以來的華夏固有領土,並且 眼 睜睜地看著大古剌、底兀剌和底瑪薩這三大宣慰司被緬甸東籲王朝蠶食吞並。
而年輕9歲的朱祁鎮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坐上皇位的。
朱祁鎮登基之後,不僅面臨著主少國疑的困境,他接手的所謂「仁宣盛世」更是隱患重重。蒙古人也已經重新殺回到了長城邊上,而大明的邊軍經過宣德一朝將近十年的廢馳之後,戰鬥力直線下降。有些邊將甚至為了一己之私,已經開始向蒙古人大量的走私軍事物資。
也就是說,到了朱祁鎮的時候,其實明朝的邊防力量已經開始從內部開始慢慢腐朽。
不過年輕的朱祁鎮並沒有像他的父親朱瞻基一樣躺平擺爛,他一邊透過重用王振來從文官集團手中回收權柄,一邊重新選將整頓兵制,再次開啟了大明王朝的鐵血征伐之路。
正統三年(1438年),韃靼部大舉入侵,年僅12歲的朱祁鎮任命任禮為平羌將軍,蔣貴和趙安為副將軍前去禦敵,三人沒有辜負朱祁鎮,他們率軍轉戰2000余裏,最終幾乎全殲了韃靼本部兵馬,取得了名垂史冊的亦集乃路大捷。
【明史】卷155【任禮傳】:(正統)三年與王驥、蔣貴出塞,敗朵兒只伯於石城。復分道至梧桐林、亦集乃,進至黑泉而還。斬獲多,封寧遠伯,祿千二百石。
三年以後,15歲的朱祁鎮又出兵將瓦剌部揍得七葷八素,取得了豐州大捷。
【白塔題記第六零二條】:「正統六年五月初十日,大同右衛千戶梁智、高榮等根(跟)隨總兵官大人石(總)兵,領兵五萬三千來豐州追捉(叛)(虜)。」此戰主將及具體過程不知。
在將瓦拉和韃靼都打了一遍之後,朱祁鎮同樣沒有放過墻頭草——兀良哈三衛。於是就有了正統九年的以克列蘇之戰。
然而,朱祁鎮取得的這三場大勝,在史書中幾乎都是一筆帶過,原因是什麽自然不必多說。
在北方暴揍蒙古,而在南方,朱祁鎮面對扯旗造反的麓川( 古代西南地區傣族先民為主的地方政權,當地人稱為「猛卯龍」,原意為「大卯國」,因元朝曾在當地設定麓川路,故官方將「猛卯龍」稱為「麓川」 ),更是從正統六年一口氣打到了正統十三年,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征麓川之戰。最終,朱祁鎮徹底挫敗了麓川反叛勢力,堅決捍衛了打明的領土完整。
然而,後世很多人卻認為,麓川之戰給大明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和軍事壓力,間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是一場不應該進行的戰爭。
我認為這純粹就是胡說八道。
麓川都企圖割據自立了,身為大明的皇帝,朱祁鎮難道不應該出兵平叛嗎?難道要他眼睜睜地看著雲南成為第二個安南嗎?
三征麓川雖然勞民傷財,但這卻是維護國家統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就這件事,我認為朱祁鎮非但無過,反而是功莫大焉。
可以說,在土木堡之變以前,朱祁鎮對外作戰就沒有慫過,打蒙古更是從來沒有輸過。而土木堡之變我在前文中也分析過它的背後真相—— ,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起土木堡之變確實成了朱祁鎮的悲劇之源。因為如果沒有這起陰謀,那麽朱祁鎮之前的諸多功績就不會被刻意掩蓋和抹殺。
打贏打輸看的是能力,敢不敢打看的則是膽略。對比後來明世宗朱厚聰在庚戌之變時,只敢躲在北京城頭,眼睜睜地看著大明百姓被蒙古人肆意淩辱,卻不敢派一兵一卒出城迎戰,怎麽看也都是朱祁鎮更對得起太祖、太宗吧?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汗率軍犯大同。大同總兵仇鸞使用重金賄賂俺答汗,請求俺答汗不要進攻大同,從別的地方攻入內地,於是俺答汗在收取了仇鸞的賄賂後由古北口進攻北京。
明世宗朱厚熜反而拜仇鸞為大將軍,讓他節制諸路兵馬進行禦敵,兵部尚書丁汝夔問嚴嵩如何戰守?嚴嵩說:塞上打仗,敗了可以掩飾,但是在京郊打仗,敗了卻不可掩飾,俺答不過是來劫掠一些財務和人口,等搶夠了他們自然也就回去了。
因而丁汝夔會意,勸誡諸將千萬不要輕舉妄動。於是,所有的將領們都堅壁不戰,不發一矢。於是俺答汗的蒙古兵們在北京城外自由焚掠,騷擾了七八日,搶夠了足夠的金銀財寶之後,並且還得到了明朝「通貢」的允諾,便由古北口原路退去。
大家對比一下朱祁鎮和朱厚熜的所作所為?
而朱祁鎮最讓人詬病的另一件事可能就是冤殺於謙一事了,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於謙對於自己的死是一種什麽態度。
於謙他不僅能力出眾,格局和眼光更是非凡。以於謙在當時的權勢和能力,奪門之變根本就瞞不過他。但於謙卻選擇了坐視奪門之變的發生,並且在事後也立刻認可了朱祁鎮的復辟。甚至在被下獄以後,於謙也是選擇淡然赴死,並且沒有一句怨言。
因為於謙很清楚,就像他在土木堡之變後主張廢掉朱祁鎮,改立朱祁鈺為帝一樣,都是為了朝堂的穩定。
事實上,朱祁鎮和於謙在這方面的想法是一致的,因為朱祁鎮其實並不想處死於謙,但是徐有貞卻說出了於謙必死的理由——不殺於謙,此舉(奪門之變)為無名。
因為早在於謙提議擁立朱祁鈺稱帝的那一刻開始,只要朱祁鎮日後能夠翻盤,那麽他的結局其實就已經註定了。因為這是帝制時代誰也無法改變的「用人唯德不唯材」的冷酷現實。而所謂的「德」,說白了就是一個「忠」字而已。
明憲宗朱見深下聖旨恢復於謙的官職,在誥文中他特意說到:「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朱祁鎮知道於謙冤枉,但卻仍舊要殺他。這就是皇權體制下的規則和無奈。
但是,重新登基之後,朱祁鎮依舊是初心不改。天順年間,朱祁鎮在東北重新設立了波羅河衛以及忽魯木衛,極大震懾了野心勃勃的女真人。
同時,朱祁鎮還派人前往撒馬爾罕(烏慈別克史坦第二大城市,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城市,為古代帖木爾帝國的首都。連線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聯絡河中諸國,意圖對失控後的瓦剌東西夾擊,徹底消滅。只可惜,天不遂人願,朱祁鎮在復辟以後僅僅8年就因病駕崩了,年僅37歲。
總的來說,我們發現朱祁鎮為帝的絕大部份時間表現得都非常合格,甚至可以說是優秀。而將朱祁鎮評價為大明十六帝中排名第四的皇帝,也足見偉人的客觀和公正。
完
以上為正文,部份內容及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文中如涉及結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更多精彩持續更新,感謝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