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清朝有一個特殊官職,權力比皇帝還大,200多年來只有2人任職過

2024-07-02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是一個王朝的最高領導人。即使在政治主少國疑、君弱臣強的時期,皇帝的權力在名義上仍然是最大的,無人能夠超越。

然而,大清王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其統治達到了封建制度的巔峰。皇權在這個時期也迎來了高度的集中,使得任何人、物乃至法律都要服從皇權的統治。

在大清朝,盡管皇權如此高達,卻存在著一個特殊的職位,其權力甚至比皇帝還要大,有權直接代行國政。這個職位的人選在整個大清朝的歷史上僅有兩人擔任過。

那麽這個職位究竟是什麽呢?居然有這麽厲害,擔任這一職位的兩個人都是誰?

兩位攝政王的不同

1636年,皇太極去世,八旗各部之間為皇位繼承人產生爭鬥。多爾袞利用自己在八旗中的威望和影響力,支持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

作為報酬,多爾袞被封為「攝政王」,得到管理朝政的大權。這標誌著,攝政王作為一個特殊官職在清朝誕生。

多爾袞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強人。他出生滿族八旗世家,從小經歷權力鬥爭,心思縝密,手腕強硬。得了攝政大權後,他彈壓異己,清洗朝堂,逐步掌控朝政大權。甚至連重要軍事決策也由他一人定奪。時人甚至戲言,皇帝不過是他的一個傀儡。

「自此朝中政務,進退於我一身。」多爾袞時常暗想。他甚至將皇帝的擬詔改派自己的心腹進言,以控制朝政。

多爾袞深知權力的寶貴,越得到越貪婪。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他的功勞與罪惡並存。

1661年,多爾袞在權力的巔峰時期猝然去世。由於其在世時專權過甚,致使清廷的皇權威嚴遭到嚴重削弱。多爾袞死後,順治帝甚至下令將其遺骨取出並鞭笞三百,以泄自己的不滿。此後近兩百年間,再無攝政王一職,直到清末。

1908年,慈禧太後臨終時立溥儀為帝,其父載灃被任命為攝政王。如果說多爾袞的性格強勢淩人,那載灃則恰恰相反。他謹小慎微,為人溫和,不善社交,甚至有些羞怯內向和迂腐。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他將政權拱手讓給袁世凱,結果導致了清朝的滅亡。但不同於多爾袞慘死的結局,卸任攝政王後的載灃過上了平靜的生活,最終與世長辭。

「先生,大勢已去,民心不顧,局勢所逼,在下不得不政權於閣下。望閣下量才廣大,建功立業於亂世,折將來之奇恥大辱。」載灃如是向袁世凱說道。

袁世凱沈吟片刻說:「王爺勉強為之,世凱唯有效命。」

三、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多爾袞和載灃兩位攝政王可謂性格迥異,最終也迎來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結局。多爾袞骨子裏流淌著政治家的血液,他果斷鏟除異己,建立權力中心,推動清朝王朝在前期的鞏固和發展。但另一方面,他在權力帶來的誘惑面前難以自持,最終因踐踏皇權而難逃一死。

相比之下,載灃作為晚清遺老,面對民國革命的激流,心中多了一份審時度勢和看清世態炎涼的睿智。他沒有像多爾袞那樣貪圖權力,從容地放下攝政之位,保全了自身的安穩晚年。

兩位攝政王的經歷對我們啟發深遠。權力給人帶來的誘惑是巨大的,擁有絕對權力的人需要時刻保持謹慎和理性,否則很容易將自己引向滅亡的深淵;而面對無可避免的歷史潮流,識時務者才能順應大勢,適可而止,化險為夷。歷史並不缺乏這樣的教誨。

或許,多爾袞與載灃的不同命運,也使他們在生命盡頭時有了迥異的感悟。

臨終前,多爾袞或許會後悔自己過分貪戀權力,最終失去性命;而載灃在放下權力,迎接余生時,心中可能只有無盡的釋然。

權力於人,終究是場過眼雲煙。但擁有過短暫榮耀的人,又該拿自己的一生如何對待?每個人都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結語

多爾袞和載灃,一生權傾朝野,一生從政波瀾壯闊,他們的人生軌跡折射出兩個迥異的歷史時期。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一個人的成就並不完全取決於權力大小,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節制和理性,才能最終抵達人生的彼岸。歷史的變遷難以預料,但人性中的善惡與智慧卻是永恒的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