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國,其中前三者已隨歷史長河消逝,唯有中國,不僅未冠以「古」字,且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不間斷傳承五千年文明的國家,屹立至今。然而,國際學術界對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認知並非全然一致,焦點在於一個未獲廣泛認可的朝代——夏朝,其歷時約470余年,卻因缺乏直接證據,未被世界廣泛接受。
夏朝開國君主禹,據傳因成功治理水災,贏得民眾極高贊譽,繼而被部落領袖舜禪讓王位,由此開啟了夏王朝。中國史書記載,夏朝為第一個實行世襲制的朝代,歷經十四代君主。然而,這些記載多源自口耳相傳及典籍記載,缺乏實物證據確證禹的存在及其事跡。因此,不少國外學者視禹為神話人物,認為「大禹治水」僅為虛構故事,進而質疑夏朝歷史的真實性,從而在國際上形成中國歷史未達五千年之久的觀點。
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公元前1920年全球性大洪水的新論點。文章指出,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地球曾遭受連續數年的大雨侵襲,導致嚴重洪災,對全球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觀點與世界各地古老文獻中對同一時期大洪水事件的描述相互印證。
例如,【吉爾伽美什史詩】記述了洪水伴隨風暴,幾乎一夜之間淹沒大陸所有高地,幸存者皆為山頂居民;【山海經·海內篇】記載鯀竊取息壤以抵禦滔天洪水;【聖經】描繪洪水肆虐四十晝夜,淹沒山嶺,方舟最終停靠於山頂;瑪雅聖書記載了淪陷性洪災使人們溺斃於傾盆大雨中。全球多個文明古國的文獻不謀而合地記錄了這場史前大洪水,有力地證明了華夏歷史中「大禹治水」並非虛構,夏朝歷史亦具有堅實的歷史基礎。
然而,西方社會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科學】雜誌的相關文章僅屬於自然科學領域的探討,與考古學和歷史學嚴謹論證的標準相去甚遠,認為將西方洪水事件與「大禹治水」相關聯缺乏邏輯依據。這種立場令人費解,面對明確的跨文化洪水記載,卻固執地質疑其真實性,而對自家的「諾亞方舟」傳說深信不疑,似乎反映出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不願承認,其背後隱藏著對自身文明相對短淺的自卑情緒。
更具說服力的證據接踵而至,河南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了一批奇特符號,經研究確認為夏朝都城遺址及其文字遺存。這些早期文字與後來的殷商甲骨文存在聯系,但更為原始,證實了中國文字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夏禹時代。實物遺跡與文字證據的雙重確證,使得中國擁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自夏朝起便無庸置疑。
反觀西方歷史,隨著全球學術交流的深化,越來越多歷史學家對古希臘、古埃及、古羅馬等歷史提出質疑。許多歷史記載的時間線混亂,部份重要文獻僅依賴埋藏數千年後仍異常清晰完整的泥板文字,甚至一些歷史敘述源於並無實證支持的詩歌作品,如【荷馬史詩】。這些現象不禁讓人對某些所謂的世界史真實性產生疑問,它們是否只是「想象史」或「偽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終將得到科學解答。
作者:國學那點事。每日一讀,貴在堅持,你若喜歡,歡迎支持。
國學那點事
▲ 長按辨識二維碼 關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