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孝感的民政部門受理了一起特殊的「業務」,一位老伯拿著一張泛黃陳舊的紙條,說是當年紅軍寫下的欠條,自己的爺爺曾經借給了紅軍400大洋。如今家裏貧困日子難過,希望國家能把這筆錢給還了。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當年的400大洋又該還多少錢呢?
一張紅軍的欠條
來人名叫楊明榮,據他所說,這個事情是發生於1930年。
1927年,國民黨右翼勢力背叛了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崩塌。從合作到你死我活的鬥爭,內憂外患之下,中國革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迫於嚴峻的形勢,中國共產黨不得不走上武裝革命之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等,廣州起義之後,「工農紅軍」的旗幟正式飄揚起來。
之後,紅軍的規模越來越大,也遭到了國民黨反對派的強烈敵視,他們對紅軍展開了瘋狂的圍追堵截,更是想盡一切辦法封鎖紅軍的物資路線和糧草供給。 上個世紀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期,是國共兩黨鬥爭最激烈的時期 ,之後便是五次反圍剿,紅軍逼不得已開始長征。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籌措糧草物資非常不容易,國民黨又處處打壓,因此當時的紅軍真的是很困難。
1930年,紅一軍團因為戰略調整轉戰南方,在這期間路過了湖北孝感大悟山一帶的一個小村莊。
連續征戰餐風露宿,此時的紅一軍團已經是彈盡糧絕孤立無援 ,但即便是再困難,他們也不願意打攪老百姓,堅決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南昌起義之後,他們也早已看出這個秋毫無犯紀律嚴明的軍隊是真的在為百姓打江山,因此無論他們走到哪裏,都會有百姓雪中送炭,熱情的送糧送錢。
楊明榮的爺爺楊長銀,就是當地的一個地主,他樂善好施聲名極佳 ,而且有一腔熱忱的報國之心。紅軍從他們村子前路過,他也跟著村民們去看革命隊伍,這一看之下讓他特別心酸,我們的人民軍隊,物資竟然如此貧乏,兵士們面黃肌瘦衣衫破爛。隨後,他就匆匆去了自家的倉庫,拿出了全部家當300大洋,又讓兒子去四處借了100大洋,找到紅軍的領導要資助給他們。
400大洋不是小數目,雖然紅軍很需要錢,但這麽大的數額也許會給百姓造成生活困難,因此紅軍領導一開始是拒收的。後來,還是楊長銀說:「你們一定要收下,沒有什麽,比贏得勝利更重要了。」
後來,是 紅一軍團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的隊長塗杏負責收了錢 。不拿百姓一針一線是紅軍的一貫作風,如果拿了老鄉的錢糧,他們就會寫下欠條,以便將來能夠償還。
塗杏也為楊長銀打下了欠條,欠條上註明了借款人、借款數目、日期、借款用途等,還蓋了章,並言明日後若紅軍有了能力,就會根據欠條全數歸還。
楊長銀這筆錢,是拿出來支援國家的,因此他拿出來也沒想過再要回去。 而紅一軍團在孝感也沒有停留多久,就因為反圍剿戰況激烈而去支援蘇區了 ,再後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踏上了萬裏長征路。
自從紅軍離開,楊長銀就與他們斷了聯系 ,但楊長銀根本不在乎這些,他每天關心的,都是前線傳來了哪些訊息,他的整個身心,都會因為這些訊息或激動或憤慨。那張欠條,被他小心的存放在了家裏最厚重的鐵盒子裏,他的一腔愛國之心,也如那張欠條一樣被妥善保管了起來。
猶記當時烽火裏,九死一生如昨。 在敵人的不斷圍追堵截之下,紅軍奔赴各地戰鬥,反圍剿、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爭一直都沒有停過,紅軍流動性很大,曾經的借款人有的戰死沙場有的部隊改編 ,那些當年打下的欠條,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也只能一直欠著。
而楊長銀手裏的欠條,還一直被他妥善保管著,這是他一腔愛國之心的明證,也是紅軍事跡的一份紀念品。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勢力不斷增大,激奮人心的勝利訊息也越來越多,楊長銀心中對於建立新中國也充滿希望,他也會時常拿出那張欠條,給自己的兒子、孫子講講當年的事跡, 曾經為國出力,是一家人的榮光,這張欠條,也因此得以在楊家代代傳承。
85年後還清欠款
楊長銀在那個小小的村落裏,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在他漫長的人生裏,一共也只與紅軍有過這麽一次交集。
1949年,當天安門上的歡呼聲傳遍全國時,楊長銀已經垂垂老矣時日無多,但看到華夏大地即將迎來的全新局面,他也甚感欣慰,為自己當年孤註一擲的決定感到自豪。 在臨終時,他交待兒子楊文順一定要保存好這張欠條。
時光荏苒, 後來楊長銀的兒子楊文順也去世了,欠條又流傳到了孫輩楊明榮的手裏。 楊明榮從小也聽爺爺和爸爸講過這段故事,他也十分珍視這張傳家寶,為了更好的保存,他還將盒子上了漆,裏面放了樟腦丸,若無必要堅決不開啟盒子。
所謂「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楊長銀本來家裏幾代都是富裕的地主, 但經過戰火的洗禮和新時代的沖擊,楊家早已是家道中落。 到了孫輩楊明榮時,不但早已不復當年的風光,甚至連村裏最普通的人家都不如了,楊明榮日日為生計奔波,卻還是住不上寬敞明亮的房子,養不起一家老小。
這天晚上,楊明榮幹了一天活回來,滿身疲憊的他,看著自家光禿斑駁的墻壁,還有一屋子陳舊破爛的家具,他陷入了沈思,因為吃不上奶粉而餓得啼哭的孩子,更是讓他心生愧疚。
「我該怎樣,才能讓這個家富裕一點?」
思來想去,楊明榮想到了那張爺爺留下的欠條。民國時期,大洋可是硬通貨,許多底層勞動力,苦幹一個月也掙不了幾塊,欠條上寫著會如數歸還,那我可以去要嗎?
楊明榮心裏也沒底,但生活困難的他想去試試,幾番思量,最後他鼓足勇氣帶著那張欠條走進了當地的民政部門。
楊明榮向工作人員介紹了那張欠條和當時的歷史背景,這種情況實在太過特殊,工作人員說:「我們需要對這張欠條進行文物鑒定,如果欠條是真的,欠的錢就一定會還的。」
當時是2015年, 已經歷經85年的這張欠條,被輾轉送到了文物鑒定機構,經過幾番檢驗,都被確定是真的 ,根據史料查詢,當年紅一軍第一師確實在那個村子附近活動過,還建立了根據點,只是迫於形勢沒多久就南下走了。當時紅軍也在當地籌措了一批軍費糧餉,這也證明這個借款是確實存在的。
借條是真的,接下來就是400大洋在15年應該換算多少人民幣的問題了。
對此專家表示,大洋在民國初年的時候購買力是比較高的,比如1912年時,一個大洋在北京就能買60斤大米, 後來隨著社會動蕩通貨膨脹,大洋的購買力下降了很多 ,到30年代時最多只能買25斤大米了。因此,經過一番計算, 專家認為楊長銀借錢時,一塊大洋約合現在的人民幣100元,400大洋就是40000元。
一段時間以後, 楊明榮收到了四萬元的還款 ,這筆跨越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欠款,終於結清了斷。40000元雖然也不是很多,但對於一個貧窮的家庭來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
一張小小欠條,見證了一段戰爭年代的軍民情誼,百姓對紅軍的愛戴,由此可見一斑。此事曝光之後,在網上也引起過網友們的熱議,有人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錢給得太少了」,有人說「錢不在多少,關鍵是對歷史認可負責的態度」。關於此事,你是怎麽看的呢?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