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一文捋清北洋軍閥興衰史

2024-04-19歷史

—— 以下內容為商城廣告 ——


​​

關註微信公眾號「水煮商城」查詢訂單、物流

1870年,清政府設立北洋通商大臣,負責管理河北、山東、遼寧三省的洋務、通商、外交等事宜。 北洋大臣一職,長期由精通洋務的李鴻章把持。

李鴻章在任期間,政績卓著。不僅興辦了北洋海陸軍以及大量近代化企業。還仿照西方軍校,建立了中國的第一所陸軍學堂——天津北洋武備學堂。

1885年2月,北洋武備學堂招收第一期學員。

此後十多年,從學堂畢業的風雲人物數不勝數,如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王占元、盧永祥、齊燮元、陸建章、段芝貴等,都是日後的北洋系大佬。

然而,有一個人並非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卻繼承了李鴻章的遺產,成為將來北洋系正兒八經的第一任領袖。

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01

總督北韓

袁世凱,出身於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

他的叔祖袁甲三曾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撚軍,官至漕運總督,是這個家族的頂梁柱。 他的生父袁保中,為項城當地的豪紳,一生沒有出仕為官,僅以附貢生資格捐了個候補同知官位。

袁世凱是袁保中的第四子。 由於他並非嫡子,加之二叔袁保慶無子,所以七歲那年,便被過繼給了袁保慶。

袁保慶早年追隨袁甲三鎮壓撚軍起義,立下戰功,官至江寧鹽法道。

受其影響,袁世凱從小酷愛軍事。常常不惜花重金搜羅各種兵書、戰策。

如果就這麽發展,憑借袁保慶與淮系諸將的關系,袁世凱多半也能混進北洋武備學堂。

但袁保慶天不假年,僅48歲就病死了。

項城袁氏家譜

1873年,袁世凱將嗣父袁保慶安葬於項城老家,其後居住於陳州府淮陽縣。終日遊手好閑。

從叔袁保恒(袁甲三之子)見袁世凱年紀輕輕,總這麽混日子也不是個事,就把他揪到京城讀書,看看能不能考個功名。

1876年,讀了兩年聖賢書的袁世凱返回河南參加鄉試,但沒考中。三年後,袁世凱再度參加鄉試,結果再次名落孫山。

屢試不中,袁世凱選擇了 從軍。

袁甲三與曾國藩的關系很好,其長子袁保恒是李鴻章的高參,袁保慶與淮軍大將吳長慶也是結拜兄弟。有這層關系在,袁世凱順理成章的就進入了淮軍,成為吳長慶的幕僚。

當時,吳長慶的幕府中還有張謇等名士。

正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袁世凱整天與張謇這種天子驕子同堂辦公,他身上的紈絝之氣便逐漸消失,變得「謙抑自下,頗知向學」。

吳長慶見袁世凱孺子可教,便破格任命袁世凱為幫辦營務處,負責辦理軍營行政,打算繼續栽培。

1882年,又是三年一度的鄉試年。 就在袁世凱準備參加科舉時,北韓爆發了「壬午兵變」。 這年八月,吳長慶率軍前赴北韓平亂。袁世凱自然要隨軍行動。

袁世凱不僅輕松幫助吳長慶搞定北韓內亂,還針鋒相對,頂住了日本人的壓力。 當時才25歲的袁世凱,一下子就在國內出了名。

李鴻章知道了此事,力排眾議,讓袁世凱在北韓待著,掌控局面,替朝廷分憂,順便幫北韓訓練新軍。 原本連個舉人功名都考不上的袁世凱,一躍成為清朝的三品大員、北韓王室的太上皇。

北韓新軍

02

小站練兵

總督北韓的十年間,袁世凱靠著過人能力,有效遏制了日本對北韓的滲透。但中日爭奪北韓半島控制權,說到底,還是兩國實力的較量。 此時的大清,外強中幹,無力遏制日本崛起,也根本保不住北韓。

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向北韓大量增兵,其野心昭然若揭。而大清這邊卻遲遲沒有動靜, 袁世凱逃回天津。

朝臣見大清海陸軍被日軍吊打,便紛紛上書光緒:大清必須搞軍事改革。 光緒一拍即合,建立新軍的計劃被提上了日程。

1894年底,李鴻章派嫡系胡燏棻天津在馬廠建立「定武軍」。胡燏棻身為文官,他對訓練新式陸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幾個月後,胡燏棻就被調任蘆津鐵路督辦,負責修鐵路去了。

定武軍則改由袁世凱接管。 袁世凱到任後,主要做了五件事。

一是更名,將定武軍番號改為「新建陸軍」。並且還更換了訓練地,之前在天津馬廠,後遷至天津小站。

二是更換軍官。定武軍的軍官很多都是淮軍舊人,袁世凱瞧不上。他從北洋武備學堂歷年的優秀學員中,挑選了一批精銳,如「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

還有曹錕、張懷芝、段芝貴、王英楷等。在這些北洋精英的協助下,新建陸軍完全按照德國陸軍體制進行建設,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一應俱全。

當然,為了擴大影響力,也為了平衡派系。袁世凱當時也吸納了一些關系戶。比如,老上司吳長慶的堂弟吳長純,袁世凱的表弟劉永慶,袁家傭人的兒子吳鳳嶺,李鴻章推薦來的張勛,也都在新軍中擔任了高級將領。

張勛劇照

第三件事是擴軍,定武軍由原來的四千余人增至七千。新增的兩千多人,由袁世凱親自選拔,抽大煙的不要,爛賭鬼不要,近視的不要,有前科的不要,年齡、身高、臂力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要。

四是制定各種章程條規,如【操場暫行規則】【出操規則】【打靶法式】【將領督操】。

袁世凱此時練過兵,知道光有章程還不夠,關鍵還在於落實。所以,他定期會舉行考核,狠抓訓練和軍紀。據說袁世凱有一次下基層巡查,正好看到一個小軍官偷食鴉片,盡管小軍官跪地求饒,身邊人也幫忙說好話,但袁世凱為正軍紀,還是當場把軍官處決了。從此之後,新軍中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抽鴉片。

五是提高待遇。

當時,新軍的餉銀是全國最高的。為了保證士兵都能足額領到薪資,袁世凱每個月都親自發餉,力圖杜絕各種克扣軍餉、吃空餉的不良習氣。

此外,為了激發官兵向上的動力,袁世凱還舉行考試,從士兵中挑選出四百多人送到武備學堂進修。

畢業後,優秀學員送去日本軍校留學,學德文者派往德國留學,其他學員分派各營任下級軍官。一句話,在袁大帥麾下,只要有上進心,就不怕得不到提拔。

袁世凱把組織工作做到了基層一線,上至軍官,下至士兵,對他又怕又愛。

如此一來,新建陸軍就變成了袁世凱的私軍。

03

北洋六鎮

1897年七月,袁世凱以練兵有功,升任直隸按察使。翌年,榮祿成立「武衛軍」。他自募一萬人在南苑編練,號稱武衛中軍;以直隸提督聶士成的武毅軍一萬五千人為武衛前軍,駐蘆台;以甘肅提督董福祥的一萬二千人為武衛後軍,駐薊州;以四川提督宋慶的毅軍一萬二千人為武衛左軍,駐山海關內外;以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駐小站。

這五路人馬,以聶士成的武毅軍實力最強。新建陸軍次之。如果就這麽發展,袁世凱只能是萬年老二,短期內難以出頭。

但天有不測風雲,庚子之亂,再次改變了袁世凱的人生軌跡。

1900年5至8月,武衛軍之中、前、後、左四軍,在抵禦八國聯軍入侵期間,全部遭受重創。只有袁世凱統領的武衛右軍完整保存了下來。

不僅保存了下來,袁世凱還在山東收編舊軍,趁機將兵力擴充至19600多人。相當於兩個混成協(旅)的兵力。原本的五路大軍拱衛京師,相互制衡的局面,就這樣,變成了袁世凱一家獨大。

1901年11月7日。大清裱糊匠李鴻章,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李鴻章死後,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接過了李鴻章的政治遺產。 袁世凱上任伊始,擬定「募練新軍章程」。隨後,袁世凱按照章程,陸續編練出北洋六鎮。 袁世凱編練北洋軍期間,徐世昌的地位扶搖直上。

徐世昌,河南衛輝人,比袁世凱大四歲。 袁世凱早年還在陳州混日子時,與當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一見如故,拜為金蘭。

後來,徐世昌高中進士,在翰林院待了九年。

1897年,袁世凱見老友一身才華得不到施展,便向上奏朝廷,請徐世昌到新建陸軍擔任秘書長兼參謀長。 徐世昌毅然離開翰林院, 棄文從武 ,總攬全軍文案並參與機密。 徐世昌來了後,他提出了完整的近代化軍事理論,把北洋軍搞得風生水起。

1905年,慈禧聽說徐世昌有大才,便將其調入軍機處,任軍機大臣,署理兵部尚書。 同年9月,慈禧下詔,特派鎮國公載澤、兵部侍郎徐世昌等五大臣出使西洋。打算參照歐美各國政體,實行「君主立憲」。

對此,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堅決反對。革命黨認為清政府是以立憲之名,行專制之實,一旦君主立憲,君主世襲成為憲法規範,則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計劃將難以實作。

袁世凱,主持立憲改革。 到了第二年,袁世凱就被群臣彈劾,攻擊是一波接著一波。

以鐵良為代表的八旗少壯派 趁機落井下石 ,給袁世凱 扣上圖謀不軌的帽子 ,跑去慈禧那裏告黑狀。

無奈之下, 袁世凱 只好 主動交權, 慈禧便順水推舟,將他明升暗降,由手握實權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升為有職無權的軍機大臣。

然而,這還沒完,更倒黴的還在後面。

1908年11月,慈禧病死,順便帶走了光緒。隨後,三歲的宣統即位,其父醇親王載灃和隆裕太後共同執掌大權。

載灃是光緒的弟弟,對袁世凱當年出賣光緒的事情耿耿於懷。一直有誅殺袁世凱的想法。張之洞挺身而出,袁世凱這才撿回一條命,全身而退,回到老家賦閑。

04

東山再起

袁世凱被踢出朝堂後,載灃又把北洋軍一些重要將領的職務也進行了調整。比如段祺瑞,被外放到江蘇任江北提督,成了地方保安團司令。 還有馮國璋。為了能全身而退,他主動請辭。載灃不批準他的辭職。

調整了一眾北洋將領的職務後,載灃開始攬權。 之前立憲、召開國會等事務,他通通都不落實。由此,八旗少壯派親貴越發地有恃無恐,大開歷史倒車。

張之洞對此無能為力,枯木強撐,憂憤而死。

在袁世凱早年的經營下,北洋軍上下一心,鐵板一塊。許多人與袁世凱暗通音信,竭力為其東山再起創造條件。為了分化北洋軍,載灃也使了一些手段,比如重用徐世昌,任命其為東三省總督。

徐世昌總督東北期間,北洋軍的勢力趁勢擴張到了東北。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有一個人因計擒匪首杜立三有功,得到徐世昌重用,升任奉天巡訪營前路統領。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

隨著北洋軍勢力的擴張,袁世凱的復出變得愈發成熟。只是缺一個機遇。 沒過多久,這個機遇來了。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責任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 旗人占了九席,其中皇族七人,漢官卻只有四人。 一時間,舉國嘩然。

人們普遍認為,大清朝廷仍將國家權力視為一家一姓之私產,他們不僅不信任漢人,甚至也不信任無血緣關系的滿人,而只信任自家那一小撮宗室親貴。他們死也不會放權,坐實了革命黨早年的指控。

受此影響,原本支持清政府的立憲派,迅速轉變立場。不要小看了清末的立憲派,這股勢力的實力其實很強。地方督撫中,很多人支持立憲。北洋軍也支持立憲派。

沒有地方督撫、士紳,乃至北洋軍的支持,清政府只是空中樓閣,毫無根基可言。「皇族內閣」成立五個月後,兩個重磅炸彈來襲。

1911年9月,四川爆發保路運動。 四川的同盟會聯合哥老會等反清會組織,組成同誌軍,圍攻省城。面對全川形勢失控的局面,清政府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結果,這導致武昌兵力空虛,留守的湖北新軍順勢發動起義。

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革命全面爆發。僅一個月時間,清政府就失去了半壁江山。

無奈之下,隆裕和載灃只好妥協,接受袁世凱提出的「出山」條件,不僅將軍權還給了袁世凱,還在京城搜刮了一筆巨款,作為北洋軍南下的軍餉開支。

袁世凱復出後,北洋軍與湖北革命軍立即開戰。此役,史稱「陽夏保衛戰」。雖然,北洋軍贏得了戰爭,卻輸了戰略優勢。就在北洋軍與革命軍血戰武漢三鎮時,江南革命軍將張勛率領的「辮子軍」趕出了南京。

隨後,革命軍一路北上,進占徐州,隨時都能發動北伐。此外,廣東、湖南的革命軍也正在趕往武昌的路上。面對各地冒出來的革命軍,袁世凱陷入深思:北洋軍雖然戰鬥力強悍,但靠著六七萬人也無力包打天下。

現在,江南財賦重地皆失,朝廷窮的叮當響,而自己手上又正好有一筆巨款。正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自己逆天改命的機會來了。袁世凱無意再保行將就木的清政府,南北雙方由此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談判。

05

民初風雲

既然要靠談判解決問題,南北雙方就得統一思想,拿出各自的條件。 袁世凱略施小計,就讓載灃主動辭職,回家抱孩子去了。之後,袁世凱又掌握了禁衛軍和京師防務,徹底捏住了大清朝的命根子。

在談判桌上,袁世凱全權代表北方。 他的態度很簡單——新政府的大總統必須由自己出任。

相比北方,南方的情況就復雜了。 當時南方有兩股勢力,一是革命黨,二是立憲派。

立憲派主張君主立憲,與北洋系的政治態度契合,因此很自然的支持和談。 一部份革命黨反對議和,主張打到底。但也有以黃興為代表的革命黨主張以大局為重,讓給袁世凱做也沒什麽不行的。只要他能推翻清室,讓天下恢復太平,可以讓步。

就在內部吵成一鍋粥的時候,列強也跳出來幹涉。列強不看好革命黨,便截留了南方革命軍占領下的各口岸的海關稅款,不讓革命軍用。並且,列強還紛紛派出軍艦駛進長江,武裝幹涉,公開月台袁世凱。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孫中山從國外趕了回來,也就任了民國臨時大總統。但在重壓之下,革命黨還是咬著牙立了字據:只要袁世凱支持共和,迫使清帝退位,就推舉他為總統。

南北雙方意見就此達成一致。

1912年2月,北洋系將領集體逼宮,並許給皇室以特殊「優待」。隆裕太後主動退位。 2月12日,隆裕宣布清帝退位。

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清王朝,亡了。

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按照約定,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並邀請袁世凱到南京就任大總統。

袁世凱思來想去,決定不去南京。孫中山見袁世凱不來,兩人 就這麽耗著。 袁世凱決定先出招。他制造輿論,說北京是傳統政治中心,首善之區。

孫中山見袁世凱造勢,也使出殺手鐧——派蔡元培、宋教仁組成迎接團,到北京請袁世凱到南下就職。

但就在蔡元培、宋教仁與袁世凱會晤的當天晚上,北京爆發了兵變。

曹錕指揮的北洋第三鎮士兵炸開朝陽門,在北京城內大肆縱火劫掠。有幾個士兵甚至還闖入了蔡元培、宋教仁等的下榻處,進行威脅。 這場 兵變很快就被袁世凱解決。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大總統。 在袁世凱宣誓就職的第二天,孫中山丟擲了草擬已久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個臨時約法,規定民國的政體是「責任內閣制」。所謂內閣制,就是內閣總理有權,大總統無權。

面對孫中山的出招,袁世凱並沒有立即回應,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整頓軍隊上。 為了理清基本盤,順便敲打異己。袁世凱將原來的北洋第一到第六鎮,重新命名為陸軍第一到第六師。除此之外,袁世凱又將明確效忠自己的幾支部隊編為六個師。

這十二個師,師長大多都是北洋故人,屬於袁世凱的基本盤。理清了基本盤,袁世凱隨即以臨時大總統名義,將北洋系一眾將領全部高升。

其中,趙秉鈞出任內閣總理,這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段芝貴任拱衛軍總司令,掌握京城的衛戍部隊。北洋三傑的段祺瑞出任陸軍總長,節制全國陸軍。馮國璋出任軍事處處長,執掌禁衛軍。

王士珍屬於保皇派,清帝退位後,他為了表示忠於清廷,主動辭職,回家歇著去了。1914年,王士珍曾短暫復出,但也沒掀起什麽風浪。最後徹底結束了政壇。

北洋三傑

06

二次革命

穩定了基本盤,袁世凱請梁啟超組建民主黨,負責即將到來的大選。 按袁世凱的設想。

1912年8月,宋教仁將一盤散沙的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此後,宋教仁親自出面,在安徽、上海、江浙等地演說。為大選造勢。

1912年12月10日,初選開始。不得不承認,在選舉方面,宋教仁比梁啟超還是技高一籌。

1913年1月,各省陸續開票。眾議院的596個席位,國民黨占到269席。參議院的274個席位,國民黨占到123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870議席中,一共占有392席,雖然沒有過半。但袁世凱控制的民主黨、共和黨、統一黨,三個黨加起來的席位只有223席,遠低於國民黨。國民黨依然可以憑借其絕對優勢,影響操縱參、眾兩院。

因此,國民黨贏了,組閣已成定局。

看到這個結果,袁世凱依舊不著急。 然而,事情就是這麽巧。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動身北上組閣,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宋教仁之死,卻成了清朝滅亡後,國民黨不滿袁世凱這一年來各種壓制異己行為的一個宣泄點。盛怒之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部份國民黨人表現得極不理智,一定要與袁世凱開戰。

就在此時,袁世凱卻又幹了一件讓國民黨很憤慨的事——他拿全國關稅、鹽稅,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借了2500萬英鎊。

清末民國主要外資銀行分布

國民黨一看這情況,再次吵得沸沸揚揚。按照臨時約法規定,民國政府借款,要經國會透過後才能簽字。而國會當時是被國民黨控制的。袁世凱為了借錢,繞開了國會,這等於是視臨時約法如草紙。

並且,袁世凱此時借錢,意圖也很明顯。肯定就是想著借到錢後,招兵買馬,收拾國民黨。如此一來,戰爭已無可避免。「二次革命」就此爆發。

這次戰爭打響前,國內的形勢大致是這樣的:

北方大部份地區被北洋軍控制,國民黨控制江西、安徽、廣東。雲貴、廣西、四川這些地方雖然不支持北洋系,但與國民黨的關系也一般。

剩下的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地廣人稀,遠離中央,基本上都是打醬油的存在。國民黨倉促之下能拉攏的只有湖南、重慶、福建、浙江等省。 雙方實力差距如此明顯,國民黨的戰敗,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913年6月,袁世凱借口國民黨叛亂,罷免了江西、廣東和安徽三省的國民黨都督。 緊接著,北洋軍大舉南下。9月,北洋軍攻下南京,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主要領導人流亡海外。戰後,北洋系控制的民國政府將國民黨定為叛黨,永久封殺。

07

護國戰爭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決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 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

黃興對此很不滿,他不同意黨員「服從黨魁一人」。並且他認為黨員「在誓約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的做法,既原始又落後,不利於革命事業的發展。 當時,與黃興持相同觀點的人還有不少,比如李烈鈞、胡漢民等。反對者們多次勸說孫中山,孫中山不聽,由此,本就實力大損的國民黨,再一次分裂。

沒了國民黨的制衡,袁世凱隨即開始總攬大權。 他先是宣布修改【臨時約法】,把政體由內閣制改回為總統制。接著又頒布新【約法】,兩次修改總統任期。

第一次把總統任期改為十年。第二次直接取消總統任期限制,宣布自己為終生總統。並且,他還強化了總統權力。將原本需要國會批準才能生效的宣戰權、簽約權等實權,一並收入囊中。

經過這一系列操作,袁世凱與皇帝已經沒啥區別了。

雖然南方沒有國民黨了,但諸如雲貴地區,依舊掌握在地方軍閥手中。

這些地方勢力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政府。為了強化中央權力,真正統一全國,袁世凱想了很多辦法,然而收效甚微。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做出了一個無比愚蠢的決定——稱帝。想著透過搞君主立憲,借皇帝名號壓制地方的實力派。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將1916年定為「洪憲元年」。稱帝之前,由於中日「二十一條」事件,袁世凱飽受詬病。

袁世凱被自己兒子袁克定和北洋元老楊度、孫毓筠、嚴復、張勛、段芝貴這些人一通忽悠,竟然真的以為輿情支持他稱帝。 結果他是一步踏入深淵,徹底玩脫,葬送了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聲望。

袁世凱稱帝,遭到了全國抨擊,南方軍閥和國民黨頓時來了精神。 被袁世凱壓制了五年,這回總算是可以新帳舊賬一起算了。

1915年12月,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同月,蔡鍔、唐繼堯等人通電各省,宣告雲南獨立,聲討袁世凱,「護國戰爭」開始。

其實,以北洋系與地方軍閥和國民黨的實力差距,哪怕稱帝不得人心,袁世凱也未必會輸掉戰爭。

然而要命的是,袁世凱這時候沒錢了。之前,找五國銀行團借的外債,早就花得七七八八。而現如今歐洲又在打世界大戰,地主家也缺錢呢。

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銀子還打什麽仗?一時間,北洋系內部人心渙散,除了曹錕、吳佩孚、王占元少數幾個憨憨還宣誓效忠袁世凱外。

其余大佬,如馮國璋、徐樹錚,全部跳出來唱反調。馮國璋當時甚至還與護國軍達成私下協定,表示自己嚴守中立,決不與護國軍開戰。

見北洋系有分裂的苗頭,原本支持袁世凱的日本政府開始兩頭下註。表面上,日本依舊在支持袁世凱。但私下裏卻資助護國軍和國民黨。

外面鬧,家裏也不太平。袁世凱的幾個兒子因為太子之位,天天在家裏爭風吃醋。 內憂外患之下,袁世凱一病不起,只好宣布取消帝制,重新做回了大總統。

然而,護國軍和北洋系中倒袁派,已經與袁世凱翻臉了,又怎麽可能善罷甘休呢?他們堅持要袁世凱讓位,連大總統也不要做了。

最終,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因尿毒癥不治而亡,時年57歲。

08

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出任總理。為了平息了南方護國軍的反對聲音,段祺瑞宣布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做完這些善後工作後,段祺瑞發現總統位置還空著,便接受徐世昌的建議,讓黎元洪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

民國初年,黎元洪的實力在地方軍閥中是獨一檔的存在,手底下好幾萬人。並且,他還是南京臨時參議院全票透過的副總統,既有名又有權。但由於他是被革命黨強行推到前台的政治領袖,在革命軍中的威望不足。

為了立威,他借袁世凱之手,殺了武昌革命軍領袖張振武,結果搞得名聲掃地。到了二次革命期間,國民黨逼迫黎元洪站隊。袁世凱也逼黎元洪站隊。黎元洪權衡利弊,選擇站隊實力更強的袁世凱。

可是,袁世凱另有打算,他早就盯上九省通衢的湖北。趁著蕩平國民黨之機,袁派段祺瑞率軍進逼武昌。黎元洪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好交出兵權,進京做了傀儡副總統。既然是無兵無權的傀儡,黎元洪繼任總統後,日子自然也不好過。

段祺瑞仗著手上有兵,宣稱黎元洪只是代行總統職權,根據【臨時約法】,自己這個內閣總理才是實際的國家元首。黎元洪本也不想和段祺瑞爭權。但架不住段祺瑞整天對他呼來喚去,一點尊重也不給。於是,兩人產生了爭執。

黎元洪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為了擴軍,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對此表示反對。 見黎元洪成心跟自己對著幹,段祺瑞宣布辭職,跑去了天津。當然,段祺瑞並非缺心眼,他辭職只是以退為進罷了。不久後,段祺瑞鼓動十幾個督軍組成「督軍團」,到北京對黎元洪施壓。

黎元洪頂不住地方大佬的威逼,只好捏著鼻子,把段祺瑞請了回來。 這一回合較量,黎元洪完敗。

但沒過多久,段祺瑞偷偷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黎元洪出於報復,瞅準時機,合理合法的將段祺瑞免職。被黎元洪擺了一道,段祺瑞再次以退為進,跑去天津召集心腹開會。然後宣稱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元洪的免職令。

如此一來,黎元洪代表的總統府和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便正式宣戰。

這一事件史稱「府院之爭」。

1917年6月,段祺瑞為首的督軍們紛紛宣布獨立。黎元洪只好把名義上的督軍團團長張勛當救命稻草,請他進京調停。但不料張勛另有打算,進京之後強迫解散國會,擁立宣統復辟,趕跑了黎元洪。

官復原職的 段祺瑞 ,隨即高舉護國大旗,出兵趕走了張勛。待事變平息後,黎元洪宣布辭職。這一來一回,黎元洪和張勛這兩個工具人出局。

府院之爭, 段祺瑞 完勝。

張勛復辟前後,已經是半退隱的孫中山對北洋系徹底失望,決定出山,在南方重新開展革命鬥爭, 第一步孫中山挑選廣東為 根據地, 第二步是成立新政府。

孫中山動員150余名國會議員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非常會議」,宣布以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廣西督軍陸榮廷和雲南督軍唐繼堯為元帥。

1917年10月3日,孫中山下令討伐段祺瑞。隨後,護法軍和北洋軍在湖南大戰,結果北洋軍敗退,丟掉了湖南。

以北洋軍的實力,打護法軍本來不成問題。 但由於段祺瑞派去的王汝賢,是馮國璋的手下。而馮國璋與南方軍閥的關系,一向又還不錯。加之馮國璋也想控制北洋政府。所以這場敗局,實際是馮國璋有意為之。意在南北停戰,拆段祺瑞的台。

見馮國璋故意使壞,段祺瑞第三次以退為進,主動辭職。聽說段祺瑞又辭職了,馮國璋當即以代理總統身份批準。因為這事,以馮國璋為代表的直系和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公開決裂。

09

直皖戰爭

就在北洋正統發生內訌時,屬於北洋系旁支的奉系,悄然崛起於白山黑水。奉系領袖張作霖早年在宋慶的毅軍服役,後來感覺沒前途,就落草為寇。

1902年,張作霖接受招安,擔任管帶,也就是營長。數年後,因帶兵名聲甚佳,加之剿匪有功,張作霖得到徐世昌提拔,做到了巡訪營統領,也就是旅長。巡防營的性質,大致介乎於清朝新軍和舊軍隊之間。

清政府沒那多錢建設標準新軍,但又不能將大量兵丁棄之不用。便將勇營、防軍、綠營、團練等舊軍隊,經過挑選,汰弱留強後,編為巡防營。主要職責是保衛地方,牽制新軍。

原本東北的巡防營不屬於北洋系。不過前面也提到了,1912年,袁世凱理清自己的基本盤時,將一些地方部隊改編為陸軍師。

這其中就有張作霖的部隊。於是,張作霖便出任陸軍二十七師師長,成了北洋系的旁支。

1916年,袁世凱復辟失敗,張作霖借護國之名,趁機擠走了擁護袁世凱的奉天巡按使段芝貴。

1917年,張作霖又借府院之爭,擠走了他的把兄弟馮德麟。1917年底,馮國璋與段祺瑞的矛盾達到頂點時,張作霖的實力,已經能使他介入直皖兩大派系鬥爭。

面對急於出圈的張作霖,直皖都表達了拉攏之意。最終,段祺瑞給的籌碼足,許給張作霖一個副總統。張作霖便倒向了皖系。

有了張作霖支持,段祺瑞決定反擊馮國璋。動手之前,段祺瑞又派了徐樹錚拉攏曹錕。論派系,曹錕是直系。但他跟段祺瑞的關系也還可以。屬於北洋系內部兩邊都吃得開的角色。

徐樹錚跟曹錕說,你在直系屬於邊緣人物。馮國璋、李純那些人平時帶你玩嗎?你不如跟我們玩算了。到時候副總統的位置是你的。

曹錕被徐樹錚一通忽悠,當即反水。領著十八位北洋系督軍通電,要求段祺瑞重新出山,帶領北洋系統一全國。

馮國璋一看,奉系支持段祺瑞,直系又出了叛徒,只好認栽,重新任命段祺瑞為總理。段祺瑞回來後,立即制定了一個三路南下方案,打算平推過去,幹就完了。重壓之下,陸廷榮和唐繼堯反水,擠走了孫中山。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1918年9月,恰好是該換屆選舉的日子。袁世凱1913年正式出任大總統,任期五年,這時候該舉行大選了。

選舉之前,馮國璋很清楚,段祺瑞肯定不會讓自己當選,他直接讓賢。

隨後,北洋系軍師徐世昌以高票當選民國第二任大總統。

選完了總統,接下來就是選副總統。

之前,段祺瑞把一張空頭支票同時開給曹錕和張作霖,結果到了選舉的時候,尷尬了,這個副總統死活就是選不出來。曹錕聽說後,心理頓時不平衡,旋即讓吳佩孚通電全國,攻擊段祺瑞。

段祺瑞無奈,只好把曹錕和張作霖叫到一起開會,打算讓曹錕當副總統,張作霖為東三省經略使。這種如同施舍一般的臭棋,惹得張、曹兩人當場拍了桌子,與段祺瑞分道揚鑣。

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

隨著他的死,直系進入曹錕時代。曹錕和吳佩孚,脾氣都不好,段祺瑞之前搞小動作對付馮國璋,馮國不計較,但曹錕可忍不了。這個時期,直皖兩系鬧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見北洋系由冷戰變為熱戰,徐世昌只好出面調節。加之這時候,張作霖借祝壽的名義,在奉天召開八省聯盟會議,組成反皖聯盟,公開支持曹錕。有了奉系支持,直系與皖系隨即開打,史稱「直皖戰爭」。

這一戰,雙方出動兵力超過二十萬,但只打了五天就結束了。皖系大敗,段祺瑞下野,直系和奉系控制了北洋政府。

10

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後,張作霖跑到北京與曹錕商量如何分蛋糕。在分蛋糕的問題上,張作霖與吳佩孚爆發沖突。

張作霖提出奉系入關,希望讓段祺瑞組閣,吳佩孚認為,段祺瑞禍國殃民,反對組閣。

最後, 曹錕 張作霖 達成協定:戰利品,直奉兩家平分;奉系就不要入關了,以後奉軍的軍餉由北洋政府承擔;兩家的人事任免,各自做主;國家大事,兩家商量著來;至於段祺瑞,以後就專心做個寓公吧,別回來了。

直奉分蛋糕時,徐世昌還是總統。但沒人搭理他。

後來,曹錕與張作霖爆發沖突。

奉系偏居東北,北邊是蘇聯,東邊是日本控制的北韓,擴張難度大。

而直系身處關內,恃強淩弱,吞並弱小簡直不要太容易。

張作霖覺得自己虧了,就支持親日派官僚梁士詒組閣。

梁上台後,一面赦免被通緝的皖系軍閥、政客,一面抑制吳佩孚。

吳佩孚是能動手就絕不叨叨的性格,很快聯合直系各省督軍逼迫梁士詒下台。

張作霖見狀,同樣也不廢話,派人偷偷聯絡段祺瑞和國民黨,打算南北夾擊直系。見直奉也要內戰,徐世昌再次出面調解。但依舊無果。

1922年4月,奉軍分兵三路入關討伐直系。吳佩孚用六天橫掃張作霖的數萬大軍。

戰後,曹錕對軍事無所欲求,開始專心研究怎麽做大總統。見曹錕要上位,徐世昌只好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

之後的一年,賦閑許久的黎元洪復任大總統。曹錕為了專心競選,把兵權交給了吳佩孚。從此時開始,吳佩孚取代曹錕,成為直系事實上的老大。

當時,美國的【時代周刊】發專刊報道,稱吳佩孚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

就在吳佩孚崛起的同時,另一個人也悄然崛起了,這個人就是馮玉祥。

1902年,馮玉祥離開暮氣沈沈的淮軍,改投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擔任棚長。之後十多年,馮玉祥由班長升任旅長。

1920年,陜西督軍陳樹藩與當地士紳矛盾激化。在陜西士紳的要求下,曹錕派馮玉祥趕跑了陳樹藩。之後,馮玉祥占據陜西,有了根據地,勢力得到發展。

1923年,曹錕競選大總統,馮玉祥為此鞍前馬後,幫助曹錕賄選成功。面對馮玉祥的異軍突起,吳佩孚隱隱覺得這人不可靠。

另一頭,張作霖上次被吳佩孚收拾後,退回關外厲兵秣馬。經過兩年休整,奉軍恢復元氣。為了一舉擊倒直系,張作霖還與孫中山、段祺瑞組成「三角反直同盟」。

1924年9月,奉系六個軍,17萬人,卷土重來。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面對奉軍大兵壓境,曹錕令吳佩孚率二十萬直軍迎戰。出乎意料的是,正當直奉兩軍沿長城激戰時,負責古北口防禦的馮玉祥收了奉軍的百萬大洋賄賂,臨陣倒戈,帶兵殺回北京,將曹琨軟禁。

吳佩孚聽說老家被抄,火速回援,但在天津遭到奉軍和馮玉祥的夾擊,被打得大敗。灰溜溜地率兩千殘部由塘沽乘船南下。自此,吳佩孚在華北的十幾萬精銳被消滅,元氣大傷。

不過,直系畢竟家大業大。長江流域都是直系的地盤。後來,吳佩孚跑到漢口,接管了湖北督軍蕭耀南的部隊。又在兩湖東山再起。

11

奉系入關

打跑了吳佩孚,馮玉祥搶先進入北京。他一進城,就以革命誌士自居,先拍電報給孫中山,獲取國民黨的支持。接著又派兵將溥儀趕出故宮,撈足了政治資本。

張作霖進京後,很不滿馮玉祥的舉措。為了避免再次讓人攆回東北,張作霖一面命令奉軍繼續南下,乘勝追擊,收拾長江流域的直系殘部。一面請段祺瑞出山,擔任臨時執政。

段祺瑞出山後,配合張作霖以裁軍之名,逼迫馮玉祥到蘭州就任「西北邊防屯墾督辦」。

甘肅是什麽經濟情況,馮玉祥很清楚。所以,他以退為進,三番四次的通電全國,表示自己絕不貪戀權力,把自己包裝成受氣包。如此一來,壓力就轉到了張作霖身上。

老張是講究人,打臉也得擺正了打。見輿情對自己不利,只好退讓一步——將察哈爾、綏遠、甘肅三省劃給馮玉祥,馮仍然擔任西北邊防督辦,但駐地改在張家口,不用再去蘭州了。

實事求是的說,即便如此,馮玉祥依舊吃虧了。因為他十幾萬大軍,僅靠察、綏地區的稅收是養不活的。時間久了,馮玉祥的壓力很大,於是他就動了反擊奉系的念頭。但直接翻臉,他又不敢。思來想去,馮玉祥決定策反奉系大將郭松齡,讓奉軍內耗。

1925年9月,奉系形勢一片大好。幾乎占據了全國經濟最富庶的地區。

不過,直系的殘部也不是好惹的。10月,東南直軍領袖孫傳芳發動反擊,接連拿下江蘇、安徽,將奉軍逼退至山東。

見南方戰事不利,張作霖出於保險考慮,將司令部搬回東北,留張學良、郭松齡在關內收拾爛攤子。眾所周知,張學良指揮的部隊,是奉系最精銳的人馬。而張學良又不管事,部隊一直是由郭松齡實際指揮。

因此,當郭松齡被馮玉祥策反,率領所部殺向張作霖後,奉系簡直就是山崩地裂。

趁著奉系內鬥,華北空虛,馮玉祥乘機殺出察哈爾,攻占京津。

到了1925年底,郭松齡戰敗被殺,張作霖又重新穩住局面。但老張莫名其妙被擺了一道,損失巨大。不僅精銳折損殆盡,兵力也由50萬減至30萬。

這時候的馮玉祥也有20多萬人,30萬打20余萬,沒優勢啊。僅靠自身實力打不了,於是張作霖便開始四處拉攏盟友,聯合吳佩孚、閻錫山共同對付馮玉祥。

吳佩孚也被馮玉祥擺過一道,他被張作霖拉攏,可以理解。

但閻錫山為什麽也要湊熱鬧呢?原因很簡單。閻錫山被馮玉祥包圍了,隨時都可能會被吞掉。為了自保,閻錫山不得不湊這個熱鬧。

1926年4月,大戰爆發。奉系、直系、晉系,三家聯合圍毆馮玉祥。這一戰,從4月打到8月。

開戰之前,馮玉祥不在國內,去蘇聯考察了。直到9月才回國。而馮這個人,一向不扶植部下某一個人的威望,他本人不在,馮部群龍無首,誰也不聽誰的,各有各的打算。

結果等到開戰後,馮部兵敗如山倒。

萬幸的是,就在北方混戰之際,廣東國民政府八個軍,十萬人,誓師北伐。北伐軍誓師後,首先打吳佩孚。

為什麽打他呢?

因為他最弱,為了報仇,吳佩孚把兩湖地區的精兵全部調往北方,這給了北伐軍趁虛而入的機會。

1926年8月,吳佩孚得知老家不保,立即回援。與之同時,吳佩孚還給小老弟孫傳芳發出求救電報。但孫傳芳竟然見死不救,結果吳佩孚就這麽被北伐軍收拾了。

就在吳佩孚完蛋之際,張作霖也落井下石,吞並了留在北方的幾萬吳軍。北伐軍打完吳佩孚,轉頭就打孫傳芳。不出半年,孫傳芳的五省聯軍也被北伐軍打殘。經此一役後,北洋系僅剩奉系還保存一定實力。

12

東北易幟

1927年4月至7月,南京和武漢國民政府先後「清黨」。受此影響,北伐暫時停止。趁著這個空檔,僅剩蘇北一隅之地的孫傳芳親自跑到北京,求張作霖出兵。

孫傳芳與張作霖有仇,但現在大家有共同敵人,張作霖也就選擇不計前嫌。1927年6月,在孫傳芳、張宗昌等人的擁戴下,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

同一個月,閻錫山判斷北洋系只是秋後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便拿出一張手令,宣稱是孫中山當年親手交給他的任命書,讓他「蟄伏於北方,伺機而動」。

現在時機來了,他要加入國民黨,配合北伐軍一起行動。7月15日,閻錫山指揮晉軍殺出山西,正式向北洋系宣戰。結果,晉軍不僅被奉軍暴打一頓。山西北部地區也被奉軍攻占。

收拾了閻錫山,張作霖以安國軍大元帥名義,命張宗昌配合孫傳芳南下,反撲南京。當時,南京方面群龍無首。老蔣在與桂系的鬥爭中,孤立無援,被迫下野。趁此良機,七萬北洋軍渡過長江,打到了南京郊外的龍潭。

如果讓孫傳芳反攻得手,拿下南京,南京政府恐怕就得壽終正寢了。

眼見大功即將告成,孫傳芳親臨一線,指揮大軍兵分兩路,打得北伐軍第二、第十四師紛紛後撤。關鍵時刻,從上海返回南京的白崇禧得知情況,立即調動陳誠、顧祝同、胡宗南等部,擊潰了孫傳芳,取得殲敵四萬,俘虜兩萬的大捷。龍潭一役,孫傳芳僅存的一點老本也輸光了,直系徹底結束歷史舞台。

得知白崇禧收拾了孫傳芳,閻錫山不斷給南京發電求援。與之同時,馮玉祥也出面撮合老蔣與桂系。

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九原誓師,宣布麾下20萬大軍加入國民黨。

1928年初,下野未及半年的蔣介石復出。4月7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北伐,下達總攻擊令,蔣馮閻桂四家聯手圍毆奉系。奉軍招架不住,被打得節節敗退。

5月30日,見大勢已去,張作霖命令奉軍撤離京津,向灤河方向退卻。他本人則辭去安國軍大元帥,並乘上返回東北的火車。這已經是張作霖第四次結束關外了。也許他當時還想著再殺回來。但日本人沒有給他機會。

6月4日,張作霖在途經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作霖遇襲的同一天,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晉軍商震部隨即進入北京。

接下來的一個月,在關於要不要殺出關外,踏平奉系的問題上,閻錫山、馮玉祥和蔣介石、白崇禧產生了矛盾。閻、馮都被奉系欺負過,心裏對奉系多少還有點忌憚心理。畢竟拔了牙的老虎也是會吃肉的。

但蔣介石和白崇禧不同意。因為蔣和桂系的地盤離東北太遠,消滅了奉系,他們撈不到多少好處。最終只會便宜閻、馮。一番爭論後,國民政府決定不出關。

見北伐軍無意出關,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

日本關東軍見狀,偏偏施壓。 關東軍一向將東北視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不希望奉系與關內勢力達成和解。

1928年底,張學良頂著壓力,宣布「東北易幟」,改掛青天白日旗,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

至此,北洋軍閥的歷史,就算是徹底結束了。

—— 以下內容為商城廣告 ——


​​​​​

關註微信公眾號「水煮商城」查詢訂單、物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