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陸秀夫為何要赴海殉國?

2024-04-19歷史

防失聯,敬請關註備用號:

與文天祥、張世傑等並稱「宋末三傑」的陸秀夫,作為南宋的左丞相,他本應憑借他在南宋末年期間的一系列政策而青史留名。

但如今我們所了解的陸秀夫,絕大多數人對他最深的印象卻顯然是他在「崖山海戰」後背著小皇帝「趙昺」赴海殉國的情景。

可是按照事後十萬軍臣共同赴海殉國的慘烈情況來看,明明陸秀夫生前的南宋尚有十萬君臣,且上下一心,那麽陸秀夫為何卻要帶著小皇帝一起赴海殉國呢?

畢竟這十萬軍臣,在當時也絕對算得上是一股很不錯的實力了,完全有可能東山再起不是嗎?

但事實上,當時的實際情況遠沒有我們現代人在「上帝視角」之下所看到的那麽簡單。

南宋士氣已散

甚至可以說從宋高宗趙構被迫南遷,然後歷任幾代南宋皇帝接連簽訂紹興和議、隆興和議、嘉定和議等等以後,南宋的士氣就已經散了。

而且從1276年,元朝大軍攻破臨安以後,這也就意味著南宋的都城又像北宋一樣再次被攻破。

而這次南宋政權的求和,元朝卻沒有再答應,反而是步步緊逼,因為早在紹興和議簽訂後,宋朝就已經喪失了在山西以及關中等地的「養馬場」。

後續的作戰也幾乎都是以步兵為主,如此一來,又哪裏會是甚至曾遠征到歐洲的元朝騎兵的對手。只能是節節敗退。

元朝大軍在這種優勢占盡的大前提下,又怎麽可能會和宋朝簽訂和議,故而在元朝大軍的節節緊逼之下,南宋皇室只能是被迫帶著家眷臣民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流亡。直至逃到「崖門」。

南宋人才消耗殆盡

可這時候的南宋,雖然依舊有著相當數量的臣民,可真正能夠承擔起復國重任的臣子卻沒剩幾個。

先說皇室,繼5歲的宋恭帝投降以後,繼續南逃的宋朝皇室能擔當起大任的已經不再是皇帝,而是宋度宗趙禥的楊淑妃。畢竟後來登基的宋端宗「趙顯」也僅僅才七歲。

而且趙顯後來還因為落水而染病駕崩,故而才有了群臣擁護「衛王趙昺」登基的事件發生。

可趙昺在登基之時,同樣只是一個七歲的小娃娃,南宋政權的統治高層,屬實已經無法真正做出建設性的決策。

那麽再說官僚階層,能說得上名號的,且能夠擔當重任的,其實也已經是寥寥無幾,陸秀夫作為左丞相算一個,同為宰相的「陳宜中」算一個,太傅張世傑算一個,著名的抗元將領兼宰相的「文天祥」算一個。

官僚體系中的名臣也幾乎就剩下了這幾位。滿滿的都是大勢已去的氣息。

而此後在崖山海戰之前,文天祥被抓,張世傑雖然在崖山海戰中突圍而去,但也無法入朝,只能流落在外。

而陳宜中在崖山海戰之時,卻已然正在前往「占城」借兵,飄零在大海之上。

真正能留在小皇帝「趙昺」身邊的,也就僅剩下了陸秀夫一人。

陸秀夫的氣節

文臣出身的陸秀夫,自幼深受宋代儒家思想的影響,與生死相比,他顯然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大義」,決不投降正是他堅定地選擇。

再者,前有宋徽宗以及宋欽宗被俘,後有宋恭帝的投降,這些宋朝皇室的悲涼下場都還歷歷在目,以小皇帝趙昺這年僅八歲的弱齡之軀,他不敢想象小皇帝被抓後會面臨著什麽。

逃,亦是已經無路可逃,張世傑在崖山海戰之前為了破釜沈舟而放棄海灣出口的決策已經斷絕了南宋的所有退路。

若是再逃,只能漂泊於海上,對於南宋皇室而言,未知同樣等同於滅亡。而且對於南宋皇室而言,即便逃到了海上,那麽又能保證剩下的軍臣都能逃走嗎?

元朝大軍的目的就是他們,一旦他們逃走了,剩下的那數萬軍臣子民又會面臨著什麽樣的結局?

南宋已經真的是再無任何退路可言,慷慨赴死,也就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雖然對於一個八歲的孩童而言,本身沒有罪過,卻被別人決定生死的事件確實太過殘忍,但人的命,天註定,他生錯了時代,更是生在了封建時期的帝王家,身不由己的特性在他身上同樣具備。

陸秀夫的抉擇,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也是他所能做出的損失最小的一個抉擇,宋朝皇室之死,重臣之死,卻給剩下那十萬軍臣換來了生的機會。

恐怕陸秀夫也沒有想到,在他赴海殉國以後,那十萬軍臣雖說同樣無法挽救南宋,但氣節與血性卻同樣存在,同樣選擇了赴海殉國,誓與南宋共進退。

往期精彩:

更多資訊,關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