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古時候的寡婦不嫁人,如何忍住「寂寥」?有一個土辦法非常管用

2024-04-23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貞操,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貞操指的是一個人堅定不移的品質,狹義的貞操則指的是在傳統社會中女性婚前不破身、婚後從一而終的生活態度。

在古代,貞操也特指不失身,不改嫁的操守。古人雲:堅貞不渝、始終如一。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三】:「若夫潔己而不汙其操,守善而不遷其業,存亡若一,滅身不悔者,此亦貞操之士也。」

在古代社會中,貞節 的觀念猶如了勒在女性脖子上的一條繩索,既是對女性單方面的禁錮,也是長久以來形成的一種陋習。自先秦時代起,貞節的觀念就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自始至終伴隨著中國的封建社會。

在古人的世界觀裏,對夫君忠貞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到了把貞操看得比自己的命還要重的地步。古代的婦女在嫁為人婦後,時時刻刻都把丈夫放在第一位,假如丈夫去世了,她們也都基本上不會改嫁,去追求新的幸福生活,而是選擇從一而終,為夫君守寡。

其實,這就是古代的封建思想在作怪。一個女子在嫁人後,女人就相當於男人的家庭財產。若丈夫遇到不幸先行而去,女人成為寡婦後,為了表示對前夫的忠貞也不會改嫁。

相對於女人而言,男人則要好很多,古代男子在喪偶後,在經濟基礎允許的情況下,都會進行填房,以此來填補感情生活的空白。男子在喪偶後,可以透過再婚來緩解生活的沈悶,那麽女子成為寡婦後,她們又是如何忍住寂寞的呢?

其實,在遇到這種情況後,古代社會的寡婦是透過自己的方法來忍受空房的寂寞,為自己保留清白名聲。

學習一門手藝,充實自己的生活。

古代人的眼裏,丈夫去世後,女子改嫁他人是不被世人所認同的。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裏,一般是很少出新這種所謂的寡婦改嫁現象。另外,即便女子想改嫁他人,但也因受不了世俗的偏見和他人的抨擊,所以絕大多數的女子都不會選擇改嫁。

然而,在丈夫離世後,面對清冷的屋子,一些年紀輕輕的寡婦們不僅要忍受喪夫的痛苦,更要忍受夜深人靜時的寂寞。對此,她們又是如何緩解這種內心的寂寞呢?其實,古代女子都有一個非常有效的「土辦法」,並且將這個辦法當作是打發寂寞的首要辦法。

通常情況下,她們都會選擇學一門手藝,例如針線活、幫廚等等,借此來轉移自己的轉移力。白天的時候,這些寡婦們除了照顧老人和孩子外,大部份的時間都會投入到工作中去,忙活了一天到了晚上的時候,則會因為太累直接躺在床上休息,沒有多余的心思去想其他的事情。

所以說,對於古代的寡婦而言,學習一門手藝,既能掙錢貼補家用,又可借此打發時間,這可是一舉兩得的事情。畢竟對於她們而言,只要沒看有事情做,生活就會過得很充實。

潔身自好、更好生活

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普遍都比較低,有著各種各樣的封建枷鎖在禁錮著她們。丈夫離世後,寡婦們也不會因此放棄自己的貞節,畢竟這是對夫君的忠貞不渝。

【河南程氏遺書】中有一段記載:「人或居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從倫理角度而言,男人娶寡婦為妻,是一種失節行為;寡居的女子改嫁,也是失節行為。

宋代理學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在總結前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基礎上,搞出了一種著名的「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來、並且還將三綱五常中的「夫為妻綱」上升到三綱之首。

到了明朝時期,婦女貞潔的觀念進一步加強。當時的明朝官方居然出台了明確婦女守節的獎勵和失節懲罰的具體條例規定。【明會典】中明確記載:「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

正是在歷朝歷代的條例枷鎖下,女性的貞節觀念越來越偏激。若是夫君離世後女子改嫁,不但不會受到眾人的祝福,反之還會為自己乃至族人帶來災難。所以說,對於古代的寡婦而言,潔身自好就是非常重要的,只要這樣,才能更好生活。

結語:

就古代女性而言,她們的生活其實並非是現代人想象中的那麽美好,在封建思想的枷鎖下,為丈夫守節,是她們永遠邁不過去的檻。好在,新中國成立後,打破了這種對女人極為不公的封建禮數,女人的社會地位也提高了,不用再承受不公平的待遇。所以說,當今的女子要比過去的女子幸福得多得多。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