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東漢晚期去世的孩童,其墓誌竟在曹魏墓中被發現,死後幾十年他經歷了什麽?

2024-04-23歷史

本 文 約 46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東漢建寧三年 (170) ,京師雒陽平靜而壓抑。第二次黨錮之禍陰霾尚未散去,三月三日又發生日食,在漢代,這種天象被視為上天敲響的警鐘,提醒在位的漢靈帝需要「改身修政」,好在此時王朝統治還算平安無事。日食發生半個月後,三月十八日,厄運卻降臨到雒陽以南七百裏,南陽郡宛縣的大戶許家——許姓夫婦5歲的兒子許阿瞿不幸夭折。

瘟疫流行的東漢晚期,兒童夭折很正常,但許阿瞿的父母卻難以釋懷。他們擔心年幼的孩子在另一個世界孤苦無依,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習俗,為孩子精心修建了墓地安葬,還專門請來工匠,在一方石板上刻下愛子許阿瞿生前玩樂的圖景並附有百余字銘文,將石刻隨著孩子一同葬入墓中,希望他能在另一個世界得享極樂。時隔1803年,這塊刻有銘文和畫像的石板被考古人員發現,可奇怪的是,盡管石板銘文刻於東漢建寧三年,但發現它的地方卻是一座三國曹魏時期的墓葬。

這位東漢小朋友在去世後的數十年間究竟經歷了什麽?

北寨漢代墓群一號墓墓門

被定格的童年

1973年,河南省南陽市東郊李相公莊的社員在勞作時,意外發現一座三國曹魏墓葬,一同出土的還有這塊記錄著孩童許阿瞿的墓誌畫像石。該石長112厘米,寬70厘米,保存完好,左方的墓誌銘文如下:

惟漢建寧,號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許阿瞿身,年甫五歲,去離世榮。逐就長夜,不見日星,神靈獨處,下歸窈冥,永與家絕,豈復望顏。謁見先祖,念子營營,三增仗火,皆往吊親。瞿不識之。羸劣瘦 □,投財連篇,冀子長哉。□□□□,□□□此,□□土塵,立起□埽,以快往人。

銘文共136字,為隸書,詳細記述了許阿瞿夭折的時間、年齡以及親人悲痛和思念之情。可問題來了,一位去世於東漢晚期的孩童,其墓誌畫像石為何會出現在曹魏墓裏?

這就得看看他身後的世界——許阿瞿去世14年後,黃巾起義的驚濤駭浪拉開東漢帝國崩潰的序幕,此後數十年間,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南陽郡宛城與北部接壤,先後經歷黃巾、袁術、張繡、劉表、曹操等勢力的反復爭奪。許家雖是富戶,亦很難在亂世中獨存,大概早已衰落,愛子的墓地也無人打理。

漢末戰爭中,曹操等軍閥為彌補軍餉的不足,甚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職,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盜墓之風盛行的亂世,安葬在南陽郡的許阿瞿墓慘遭盜掘,陪葬品早就被洗劫一空,唯獨留下一堆看起來不值錢的墓磚、石刻,東倒西歪地散落於荒草間。到了三國曹魏時期,這些墓葬磚石又被一些當地人撿來二次利用,許阿瞿墓裏的那方畫像石也被人搬去當作墓頂,這方畫像石也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許阿瞿墓誌銘畫像石」一經發現,便引起郭沫若等學者高度重視,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方畫像石對墓主人的姓名、紀年等資訊記錄得非常詳細。 可若對漢代風物不甚熟悉,看第一幅畫就會感覺有些怪異:畫像上是一名幼童跽坐於榻上,旁有銘文「許阿瞿」三字表明其墓主身份,可在他身後卻站著一名成年人,手拿一把類似菜刀的東西對著這名小孩。

許阿瞿墓誌銘畫像石

這難道是一宗兇殺案嗎?當然不可能。事實上,身後站立者所持的是一種被稱為「便面」的扇子,通常以竹子編成。江西省靖安縣李洲坳東周墓出土過一把竹編扇,形狀就與畫像石上的類似,可知早在春秋晚期,這種類似菜刀形狀的竹編扇子就已存在。 所以,第一畫表現的是一位仆從正持便面扇為小少爺扇風的場景。

再看許阿瞿前方,依次站著三位頭梳雙髻,赤身只著短褲的孩童。離他最近的孩童手中托著一只鳥,有人認為是真鳥,也有人認為是漢代孩童玩具。漢朝小朋友也擁有各式各樣的玩具,尤其是會飛翔的動物造型頗為流行,常以木或青銅制作。畫像石上的另外兩名孩童一名牽鳩車,另一位似在作驅鳩車狀,玩得不亦樂乎,看得出這些小夥伴都在賣力逗阿瞿開心。 這方畫像石上的場景,生動展現了古時的「鳩車之戲」。

畫像石的下格雕刻的是舞樂場面,由左至右一共5人,他們或扣盤擊節,或飛劍跳丸,或踏盤鼓甩袖而舞,或撫琴而歌,或吹排簫助興,場面十分熱鬧。想必這是阿瞿的父母擔心「永與家絕」的愛子在泉下孤獨,特意為他請來樂舞團,也無形中記錄了東漢時期南陽地區富貴人家童戲和百戲場景。

畫像石為何出現晚

一方石板,兩層畫像,已能傳達如此多的時代資訊。與許阿瞿墓誌銘畫像石類似的,還有現藏四川博物院的「王孝淵東漢順帝永建三年」畫像石墓碑,它們同屬融畫像石與文字碑為一體的石刻藝術,後者時間更早,刻於東漢永建三年 (128) 。此碑四面均刻有浮雕圖案或人物鳥獸。碑正面上部份刻有男、女立像及跽式女像,頂部刻朱雀一只。下部份為隸書文字,共13行。內容不僅記述了墓主王孝淵生平及刊石立碑日期,還詳細記載了建造工匠的姓名,這種有準確紀年記事的漢碑非常珍貴。尤其該 碑敘述墓主生平時還提到其祖先來自關東,因「漢徙豪傑」而遷入蜀地,這些資訊無疑是研究漢代徙民政策的珍貴參考資料。

宋代【清明上河圖】這類大型風俗畫出現的千年之前,能夠直接反映漢朝人生活的影像資料,主要就源於畫像磚與畫像石。其所屬建築,絕大多數為喪葬禮制性建築,本質上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

畫像磚與畫像石皆以磚石為材料,兩者有何區別?簡單地說,畫像磚是指模印或捺印有圖畫的磚,其制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介於雕刻與繪畫之間,雖然也有淺浮雕和線刻的雕刻形式,但整體更接近於繪畫藝術的效果。從時間來看,畫像磚制作歷史更早,至少能追溯到戰國後期,鹹陽秦宮遺址出土的地磚已經出現雍容大氣的龍鳳及人物影像。到漢代,墓葬畫像磚裏出現大量空心磚,題材亦多種多樣,包括神仙、宴飲、百戲、樂舞、戈射、播種、漁獵、庖廚等等,畫面生動。

「王孝淵東漢順帝永建三年」畫像石墓碑,東漢,現藏四川博物院。該碑四面刻有人物、鳥獸等浮雕圖案以及記述墓主王孝淵生平及刊石立碑日期的文字

畫像石則是典型的石刻藝術,通常出現於漢魏時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上的構石進行雕刻。不僅出現的時間較晚,制作難度也遠高於畫像磚。制作畫像石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需滿足的第一條件是石材,這些材料通常需要在靠山之處采集。第二條件是運輸,與空心磚不同,石頭不僅體量大,而且沈重,不易移動,因此運輸上需要耗費更多人力物力財力。目前發現的漢畫像石,主要有河南南陽、安徽蕭縣、江蘇徐州、山東嘉祥、山西呂梁離石、陜西北部地區。兩漢時,這些地區要麽經濟比較發達,要麽交通較為便利。

並且, 畫像石制作時間長、難度高,尤其是第五個步驟,需要使用鑿、鏨等工具來進行雕刻,這又與漢代鐵器迅速發展與鐵制工具的普及密不可分。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畫像石到了西漢中期才出現。

沂南北寨漢代墓群一號墓墓門上的攻戰圖,東漢。此圖又稱「水陸攻戰圖」,可能是用來頌揚墓主人生前的顯赫戰功

畫像石上的歷史典故

兩漢時期的社會,道家思想和民間宗教十分活躍,而官方儒學占主導地位。這些思想碰撞也可以從畫像石題材找到痕跡。一方面,人們對死後世界的思考與成神為仙的願望結合,甚至充滿向往。另一方面,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人們對古代賢君明臣、武功爵勛、貞節烈女、殉國刺客也尊崇有加。在此氛圍下,經史典故和古代人物成為漢畫像石的另一大主題。

這類畫像石主要出現於漢代祠堂和墓地,具代表性的有山東省曲阜市周公廟的「元聖殿周公負扆圖刻字」,該畫像刻石鑲嵌於殿堂西北墻壁,刻石已殘破,只能看出一人拱立,左端隸書「周公」二字。同類題材比較清晰的是現藏故宮博物院的「東漢周公輔成王庖廚圖畫像石」。該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周公輔成王故事,圖中一人端坐中央,地位雖然尊崇,但形體較小,應為年幼的成王。左右各有四人站立,左者一人,躬身拱手,神態謙卑,正在向成王奏報,此人就是被後世敬仰的周公旦。下層雕刻的則是完全與周公無關的庖廚場面,右面在宰豬、牽羊,中間有在洗滌者、治魚鮮者;左面上方掛魚鴨,下方為竈,一人蹲坐在竈旁燒火,這些日常生活場景顯然是現世之事。

周公輔成王庖廚圖畫像石,東漢,高 63 厘米,寬 77.3 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孔子見老子」屬於較常見的歷史題材,已發現的該主題畫像石總數超過30幅,主要出土於山東、江蘇、陜西三省,其中又以山東居多,囊括古今歷史典故的武梁祠畫像石也不例外。清乾隆五十一年 (1786) ,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生動描繪了魯昭公與孔子同車適周,向老子問禮的場景。保存得更清晰的同類題材代表是現藏山東博物館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該石於20世紀初出土於山東嘉祥縣五老窪。該畫像石影像為凹面線刻,共分兩層:上層為孔子見老子影像,自左依次列14人,孔子和老子皆有文字標註,處於他們之間一名小兒,推測為「三難孔子」的神童項橐。不過關於項橐事跡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策】,比孔子、老子二人要晚得多。

畫像石裏還刻有孔子的車馬以及其他弟子。老子身後立一人,孔子身後 (左側) 有二人相對狀,其左邊一人戴雄雞冠,張臂有力,推測為孔門弟子子路。畫面左邊又刻有八人,左七人一列皆右向立,居前一人身材矮小,軍刀,其身後六人作依次隨行狀,其面前一人作恭迎之狀,畫像石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儒、道兩位始祖互敬互學、切磋學問的歷史畫卷,也證實了早在東漢時期,「孔子見老子」這一典故已廣為流傳。畫像石下層刻有兩列騎兵或拉弓射擊,或策馬沖鋒的戰爭影像。按照東漢歷史題材畫像石的布局風格,下層應為東漢時代的軍戎場景,兩層畫面一文一武、一古一今,相得益彰。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東漢,縱 38 厘米,橫 165 厘米,現嵌於濟寧市博物館漢碑室的墻上。下圖為清代拓本

經史典故主題的漢畫像石裏,甚至會出現歷史人物神化、異化的情況。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家喻戶曉,盡管後世對「扁鵲」究竟是人還是官職,其人究竟是否存在,存在諸多爭議,都不及漢朝人那樣腦洞大開——扁鵲變成了人首鳥身!

山東微山縣西北出土的「兩城山漢畫像石」,共17石,刻於東漢永和二年 (137) ,其中最著名的是4幅扁鵲行醫圖。畫像中,扁鵲人面鳥身,尾成束狀,成了名副其實的「鵲」。值得註意的是,其中兩幅都有他以手持針準備給病人治療的場景,根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姓秦氏,名越人」,遍遊齊、趙等地行醫,在虢國時,正逢太子病亡,扁鵲以針灸術使虢太子死而復生,由此成為名聞天下的神醫。這些事跡經過幾百年的流傳,扁鵲行醫事跡越傳越神,就連他本人也成為人面鳥身的仙人形象。

兩城山漢畫像石「扁鵲行醫圖」,東漢,現藏曲阜孔廟及孔府。圖中扁鵲為人面鳥身形象

歲月無聲,唯石能言。漢畫像石的魅力所在,不僅是它作為精美古代石刻藝術品在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可貴的是,東漢以來,畫像石題材包羅永珍,囊括漢代的風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社會活動、農耕方式等時代百景,透過一幅幅石刻影像呈現,將漢時風貌永遠定格於磐石之上。

本文改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4年3月下,原標題為【 神話世界 經史典故 宴飲出行畫像石上的漢代生活百景圖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周渝

編輯 | 胡心雅 郝芮(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推薦

「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

16世紀,當威廉·莎士比亞登上人生舞台時

正是英國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變革時期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對莎士比亞諺語式的總結,也恰恰證明他戲劇創作的開放性

幾百年來人們仍然從那些經典的劇目中獲得新的啟發與思考

2024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亞460周年誕辰

在這個世界讀書日

我們不妨一起走進莎翁的戲劇世界,感受其不朽的魅力

點選下方封面,即可購買

↓↓↓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