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424年,李景隆絕食十日、負屈銜冤而亡,朱棣痛斥:懦夫終於死了

2024-12-17歷史

1399年8月,黃子澄上疏朱允炆,請他調任李景隆替代耿炳文北征。聽聞訊息後,朱棣哈哈大笑,對諸將說道:「李景隆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缺乏謀略和勇氣,朱允炆將五十萬兵馬交付於他,完全是坑自己。」不久後,李景隆兵敗白溝河、單騎走德州,折損數十萬兵馬,惶惶如喪家之犬。然而,在朱棣攻進南京城後,李景隆卻搖身一變,成了永樂朝的大功臣,位列第一。那麽,李景隆是不是像朱棣所說的那樣坑害了朱允炆?他又為何能在朱棣稱帝後名列眾臣之首呢?作為建文舊臣,在殘暴的朱棣面前,他是如何保全余生的呢?


「將門虎子」李景隆李景隆是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與祖父李貞同時被封「曹國公」。作為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一家極受寵信。而李景隆雖從小在軍伍訓練,卻始終帶有「紈絝子弟」的色彩。李文忠病逝後,李景隆承襲「曹國公」爵位。大明開國勛貴中,「六公」之首李善長全家被誅,馮勝被賜死,諸子不能承襲爵位,常遇春的兒子常茂因罪廢爵,鄧愈的兒子鄧鎮受到李善長牽連被殺。因此,在朱元璋晚年,能與李景隆並列的「將門虎子」,只有徐達的兒子,承襲魏國公的徐輝祖。而李景隆又是朱元璋的外孫,故而朱元璋對他非常重視,大力培養。


朱元璋用培養沐英、藍玉的方式教導李景隆。屢次派他到湖廣、河南練兵,整頓軍事。當時,大明與西番的關系趨於緊張,朱元璋就安排李景隆掌管西番茶市、馬市,鍛煉他與外族溝通的能力。而在朱允炆冊封皇太孫後,李景隆加封太子太傅,掌管左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是明朝極為重要的軍事府第,分領京城、浙江、山東、遼東,大明五分之一的兵馬受到他的節制。可見,朱元璋不僅極為器重李景隆,更將他作為護衛皇權的屏障留給朱允炆。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聽信齊泰、黃子澄的勸說,力主削藩。當時,朱元璋在世的兒子中以燕王朱棣年齡最長、實力最強。朱允炆采取先易後難的戰術,分割、包圍、壓縮朱棣的勢力範圍。因此,朱棣的同母弟弟、駐守開封的周王朱橚就成了第一個被削藩的物件。作為朱允炆的近臣,李景隆對此事當仁不讓。由於李景隆常年在河南練兵,故而再次路過開封時,並未引起周王朱橚的警覺。在包圍周王府後,李景隆迅速捉拿周橚,將他貶為庶人,流放雲南。李景隆毫不費力地拿掉朱橚,大有當年朱棡擒殺藍玉黨羽的風采。因此,朱允炆對他更為看重,將他比作「定國基石」。


連戰連敗的大將1399年,朱允炆逼死湘王朱柏後,朱棣終於在北平起兵「靖難」。朱允炆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殺掉四叔朱棣,如今他謀逆造反,恰好中了他的心意。故而,朱允炆調遣老將耿炳文,北上征討。耿炳文是朱元璋時期碩果僅存的老將之一,他雖是開國名將,卻更擅長防守。耿炳文大軍抵達真定後,就遭到了朱棣部下丘福、張玉的輪番進攻,不得不轉入守勢。耿炳文守住了朱棣的瘋狂反撲,卻讓坐鎮京城的朱允炆大為不滿。一向尋求速戰速決的朱允炆將此次作戰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耿炳文的保守,因此他迫切渴望換上一位善於進攻的統帥。當時,名氣與實力並存的人選並不多,只有郭英、徐輝祖和李景隆。郭英身體不好,常年臥病在床,並不適合擔任大軍統帥。徐輝祖雖效忠朱允炆,可他畢竟是朱棣的小舅子,裙帶關系扯不清。而李景隆為人忠義,又有練兵經驗,且曾兵不血刃地拿掉朱棣的弟弟朱橚。因此在朱允炆看來,李景隆是取代耿炳文的合適人選。


1399年8月,朱允炆極為倚賴的兩位文臣黃子澄、齊泰也紛紛上疏,請求他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改變被動防守戰略,轉而尋求進攻,徹底消滅朱棣叛亂。隨後,朱允炆將五十萬大軍托付給李景隆,命他為大將軍,北上平叛。臨行時,朱允炆親自為他送行,以此激勵李景隆戰場殺敵。然而,聽聞李景隆掛帥後,朱棣卻哈哈大笑,對諸將說道:「李景隆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不熟悉兵事,驕傲自大且缺乏勇氣和謀略,朱允炆將他派上戰場,是自坑矣。」朱棣與李景隆同齡,自小一起玩耍,對他的脾氣、秉性非常了解。在朱棣眼中,李景隆遠不像外表那麽強悍,他是典型的「外強中幹」。因此,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後,朱棣就一反常態,留下朱高熾防守北平,自己則北上大寧「招兵買馬」了。當時,朱棣將北平城內的精銳盡數帶走,只留下老弱病殘跟隨朱高熾守城。李景隆麾下50萬大軍圍攻北平城數天,每次都被朱高熾擊退。而都督瞿能費盡全力攻打張掖門,在城破門開之際,李景隆卻因嫉妒瞿能的功績,下令撤兵休整,放棄了突進北平的機會。


圍困北平兩個月,李景隆始終未能跨越城門一步。在朱棣從大寧招攬八萬精騎歸來後,李景隆又不顧人馬疲憊,執意與朱棣會戰鄭村壩。然而,大寧精銳騎兵常年在塞外作戰,遠非李景隆部下能比。經過張玉的連續沖鋒後,李景隆大軍瞬間崩潰,丟盔棄甲,倉皇逃竄。此戰後,李景隆不僅沒有受到懲罰,朱允炆反而將失敗的責任歸咎於「各部節制」,無法完全聽命於他。因此,朱允炆又賜李景隆「黃鉞弓矢」,專事征伐,並調遣郭英、吳傑等,統兵60萬,再戰朱棣。然而,白溝河一戰,李景隆再次讓朱允炆失望了。此戰李景隆輸得更慘,折損了十幾萬兵馬,單騎逃回德州。李景隆在鄭村壩、白溝河兩次戰敗,致使朱允炆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征討朱棣,不得不由進攻轉而防守。而朱允炆終於看清李景隆「紙上談兵」的本事,下令將他召回,不再委以軍務。


靖難首功之臣回到京城後,李景隆就遭到了朝臣的瘋狂攻擊。推薦他擔任大將軍的黃子澄率先上疏,請求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可是,朱允炆並未怪罪於他,反而力排眾議,保住了李景隆的爵位和性命。1402年,朱棣打過長江,兵鋒直指京城。禦史葉希賢、方孝孺等再次上疏,懇請朱允炆殺掉李景隆,給將士一個交代。可朱允炆不僅不許,反而派遣李景隆、茹瑺、王佐三人前往朱棣營中,請求劃江而治。五月,朱棣拒絕了朱允炆的請求,對京城發起進攻。一向受到朱允炆信賴的李景隆卻聯合谷王朱橞秘密開啟金川門,放朱棣進城。隨著皇宮大火,朱允炆消失不見,耗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然而,在封賞靖難功臣時,李景隆竟力壓丘福、朱能等名將,成為第一個封賞的物件。他的爵位不變,加封太子太師、右柱國,俸祿還增加了一千石。而在朱棣稱帝後,李景隆在朝堂上也位列第一,儼然已是「靖難首功之臣」。可是,李景隆畢竟是建文舊臣,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而那些浴血拼殺四年才得到封賞的將領又對他極為嫉恨。因此,李景隆的高位坐得並不舒坦。周王朱橚率先誣告李景隆「貪汙受賄」,朱能說他「圖謀反叛」,鄭賜罵他「心懷不軌」。在遭到朝廷重臣的不斷攻擊後,朱棣也將他踢出「靖難功臣」,罷免了李景隆的右柱國職位。然而,仍以「曹國公」身份在家安享晚年的李景隆並不能讓眾臣滿意。他們仍是不斷上疏,將「無君臣之禮」、「密謀造反」等一系列罪名扣在李景隆的身上。最終,朱棣不勝其擾,褫奪了李景隆的爵位,圈禁在家。1424年,備受欺辱的李景隆也曾做過反擊,他絕食十日相抗,可最終沒有必死的勇氣。不久後,李景隆在負屈銜冤中病逝。李景隆死後,朱棣痛斥道:「懦夫,死了很多次,這一次終於死了。」【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