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劉備托孤之時,居然留下這樣的後手。

2024-04-24歷史

劉備托孤,這一發生在公元223年春的歷史事件,標誌著蜀漢政權由劉備時代過渡到諸葛亮輔政階段。當時,劉備在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後,身心俱疲,病勢沈重,於白帝城的永安宮內,將後事托付給丞相諸葛亮,並同時安排了輔政大臣李嚴等人,以確保蜀漢的穩定和劉禪的繼位。關於劉備是否在托孤之時留有後手,歷來學界與民間有著不同的解讀與推測。

公元221年,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不顧群臣反對,尤其是諸葛亮等人的勸諫,親率大軍東征孫吳。然而,由於戰略失誤和內部矛盾,蜀軍在夷陵遭遇慘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劉備被迫退守白帝城,精神與身體狀況迅速惡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病篤,急召諸葛亮自成都至永安,臨終前對其托付後事。托孤之際,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段著名的遺言,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能力的高度信任和對其輔佐劉禪寄予厚望,同時也包含了對可能出現極端情況的預案,即如果劉禪不堪重任,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劉備不僅指定諸葛亮作為首席輔臣,還任命尚書令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與諸葛亮同為輔政大臣。這樣的安排,一方面顯示出劉備希望借李嚴牽制諸葛亮,防止權力過於集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調和益州本土派與荊州集團之間的關系,確保政權內部的平衡與穩定。

雖然劉備高度信任諸葛亮,但並未賦予其絕對權力。在托孤的同時,特意設定李嚴為輔臣,分掌軍事大權,形成對諸葛亮權力的制衡。這種雙輔政結構,本身就是一種預防諸葛亮權力過大的「後手」。李嚴作為益州本土勢力的代表,其存在有助於緩解荊州系與益州系的矛盾,也有助於在必要時對諸葛亮的決策施加影響或約束。

劉備遺言中的「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句,歷來被解讀為對諸葛亮的極大授權,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劉備暗示諸葛亮在必要時可以取劉禪而代之。然而,從政治倫理與君臣關系的角度看,這更可能是劉備的一種策略性語言,旨在激發諸葛亮的忠誠與責任感,而非真正鼓勵他篡位。事實上,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始終忠心耿耿,鞠躬盡瘁輔佐劉禪,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從未有過僭越之舉。

劉備在托孤時,除了口頭遺言外,還可能有書面遺詔,詳細規劃了劉禪繼位後的各項政策與人事安排。這些遺詔內容可能包括對劉氏宗族成員的任用與保護措施,以確保皇族在政權中的地位與影響力,從而在無形中形成對諸葛亮等重臣的潛在制約。然而,由於史料對此缺乏詳細記載,具體遺詔內容不得而知,只能根據當時的政治慣例進行合理推測。

劉備在托孤之時確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既體現了對諸葛亮的信任與倚重,又對其權力進行了適度的制約,構建了一個相對均衡的輔政體系。劉備透過設定雙輔政架構、利用「君可自取」之語激發諸葛亮的責任感、可能的家族安排以及潛在的忠誠部屬暗中布置等手段,可以視為他在臨終前為確保蜀漢政權穩定和劉禪順利接班而留下的「後手」。

作者:國學那點事。每日一讀,貴在堅持,你若喜歡,歡迎支持。

國學那點事

長按辨識二維碼 關註我們